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 格式:docx
- 大小:20.92 KB
- 文档页数:1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这一事件标志着国民政府统治的()A、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B、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C、国共两党合作的破裂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国民政府在处理与外国关系时,采取的基本方针是()A、反帝爱国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C、亲苏亲共D、攘外安内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经济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A、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关税自主权B、大规模发行纸币,导致通货膨胀C、实施围剿苏区的“清乡”政策D、推行“币制改革”,统一货币4、南京国民政府在对待外国侵略势力的态度上,以下哪种描述最准确?A、实行全面抗日,积极参与抗战战争B、仅对日采取了合作的态度C、积极与列强进行平等协商,如签订不平等条约D、采取不抵抗或妥协的态度,对外国侵略态度消极5、题干:1932年1月28日,国民政府军队在淞沪会战中取得的重大胜利是:A.淞沪抗战的胜利B.台儿庄战役的胜利C.广州战役的胜利D.百团大战的胜利6、题干:以下哪项不属于国民政府在30年代初期采取的对外政策?A.排外主义B.中立政策C.建设现代国防D.争取国际支持7、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八·一三事变”。
南京国民政府在这一事变爆发后,采取了哪项重要措施?A. 全面抗战B. 和平抵抗C. 临时撤退D. 谈判求和8、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杀害中国军民的人数估计是多少?A. 20万B. 30万C. 40万D. 50万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地位,其中不包括:A. 实行训政B. 建立军事委员会C. 推行土地革命D. 发动北伐战争 10、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态度表现为:A. 立即宣战B. 请求国际社会干预C. 积极备战全面抗日D. 采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1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首先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什么?A. 打击共产党B. 改善民生C. 恢复国民经济D. 消除列强干涉12、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日本干涉下,被迫签订了哪项不平等条约?A. 《淞沪停战协定》B. 《辛丑条约》C. 《马关条约》D. 《二十一条》1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哪一年?A)1912B)1927C)1928D)193714、Which of the following was a significant external challenge that posed a threat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 The successful push for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B) The economic downturn in the Great Depression C) Japan’s increasing territorial ambitions and subsequent invasions D) The widespread popular uprisings and labor movements1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支持内政改革和军事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七宝中学龙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四一二”政变、“东北易帜”等南京政府建立和统一的系列事件及相关影响。
(2)理解和知道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内容和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知道改订新约的内容和影响。
(3)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方式、建立后的内政和外交,理解尽管南京政府在经济改革和外交上富有成效,但不能改变南京政府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的本质,终究无法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表格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获得汲取信息并给予客观分析的能力;(2)学生初步掌握通过政府、经济、外交政策,考察政权性质的方法。
(3)在对南京政府的评价过程中,学生掌握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通过张学良“东北易帜”,产生中国人有爱国传统、爱国是民族希望的情感。
(2)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重点与难点]1.重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
2.难点:南京政府的性质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
说明:南京政府的性质是通本课“南京政府的内政与外交”、通上一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与下一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的主线、同时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这一教材主线,因此是本课的灵魂。
围绕这个核心,把重点放在历史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中,难点则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学生能把握南京政府的性质。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依据地图:南京武汉北京叙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中,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北伐,北伐形势乐观。
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随着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1927年3月,在南京,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革命。
蒋介石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会导致北伐的失败,同时为筹集资金,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知识点高一历史《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知识点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原因:①国民党政权性质决定;②日本诱降的影响;③xxx敌后武装力量的发展。
标志:1939年初。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xxx的三大口号: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二、皖南事变(1941年初)经过:新四军9000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并经xxx同意,从xxx泾县云岭出发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袭击。
血战七昼夜,除少部分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害,这就是“皖南事变”。
xxx的对策: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军部;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认识:①中国xxx已经成熟,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
②中国xxx是一个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政党。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枣宜会战:1940年5月。
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牺牲。
豫湘桂战役:1944年。
日军为打通中国通往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
它是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国民党溃败。
这是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
四、治外法权等特权被废除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五、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独裁统治的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相结合、渗透。
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一、导入:从1927年以“上海征服者”形象首次登上《时代》封面,直到去世,蒋介石前后10次登上时代封面。
这既是蒋介石个人命运的浮沉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浮沉缩影。
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封面故事里讲述了一周以前的上海,在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武装斗争中,“布尔什维克”与美国水兵发生的冲突。
在这场冲突背后的较量中,蒋介石被美国人寄予厚望。
美国人笔下1927年的蒋介石,已经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光头形象。
画面上的蒋介石眉头紧锁,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威严的军人派头,呼应着画像下对他“蒋介石将军”的称呼。
8天之后的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以武力流血的方式解除了上海工人纠察队武装,“四·一二”由此成了第一次国共分裂的标志性事件。
关于这期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
那么孙中山逝世后的一直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的蒋介石将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呢?国共两党在北伐后各自的前途和命运又将如何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国民革命的失败:(1)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国民党是如何一步步分裂国共合作的。
展示廖仲恺先生牺牲处纪念碑及廖仲恺先生像。
廖仲恺是伟大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
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伙伴。
他早年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同孙中山流亡日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黄埔军校党代表,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等职。
他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国民党右派买凶暗杀遇刺牺牲。
——暗杀左派人士廖仲恺(黄浦军校国民党党代表)就是国民党领导集团向右转的一个标志,也是日后政变的前奏曲。
(2)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蒋介石是革命队伍中披着伪装的阴谋家野心家,早在北伐前,蒋介石就开始了夺取政权的活动。
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皇姑屯炸车案东北易帜国民政府改革币制和改订新约技能:分析说明“东北易帜”对南京政府的直接影响和对中日关系的间接影响。
2、过程与方法(1)整理归纳:1927——1928年中国各个政权的分合演化。
(2)讨论辨析:国民革命始于国共合作,终于国共分裂,期间留下什么历史教训。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国民党内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2)南京国民政府三十年代的币制改革,基本上实现了中国货币的近代化,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3)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改善了南京政府的外交形象,但并未在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促进政治统一、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等举措的历史作用。
2、难点: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镇压革命起反动作用,另一方面在内政外交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国家近代化的举措,对此如何恰当评价。
三、教学过程导入:1、北伐战争的胜利对国民党产生了什么影响?提高了国民党的威望和地位,同时也膨胀国民党领导人实行独裁政治的野心。
2、阅读第七单元序言,回答:(1)、什么是土地革命?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学案一、学习内容与要求(一)知识要求1、“四·一二”政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A2、东北易帜与国家的统一A3、改订新约运动A(二)能力要求掌握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的能力二、学习过程(一)、阅读教材108-110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背景:2、时间★:探究1:“国民革命”始于国共合作,终于国共分裂,其失败原因是什么?又有什么历史教训?客观因素: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反革命阵营力量强大,国民党反动派互相呼应,以政变的形式袭击共产党人主观因素:中共处于幼年阶段,缺少政治经验。
(中共某些领导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认识不清,对国民党右派妥协退让。
共产国际帮助了中国革命,但是也做出了不少错误的指示。
历史教训: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进行武装斗争。
二、改定新约运动★探究2:近代中国,列强是怎样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1、原因:蒋介石为了缓和各阶层人民的反帝情绪,树立自主形象,巩固统治地位,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外列强扶植蒋介石集团,在确保总体利益不失的前提下,表示可以作出适当让步。
2、成果: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探究3:结合近代史,近代我国丧失关税自主权概况?对中国有何影响?3、意义:改定新约运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是并为从根本上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收获与反思】三、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据文献记载:1927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出现了唯一的一次负增长时期,有六万多党员锐减到一万多党员。
究其原因,主要是()A、国共合作,共产党员纷纷加入国民党B、北洋军阀残酷镇压革命,屠杀共产党C、在北伐战争中,大量共产党员英勇牺牲D、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镇压共产党2、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国家统一的标志是()A、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B、宁汉合流的实现C、张学良东北易帜D、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3、作为中华民国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关税,1913年总收入为1697万元,1928年上升为17914万元,1929年为27554万元。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其主要的外交政策是:A. 完全依赖西方列强的支持B. 力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主权独立C. 主动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D. 对外采取封闭保守的态度2、1928年的“改订新约运动”主要目标是:A. 增加对日经济援助B. 废除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C. 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D. 推动国内工业发展3、题干: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其初期的主要任务是:A、巩固国民革命成果,发展经济B、维护国内和平,抵御外侮C、恢复国家统一,重建中央政府D、推进民主改革,实现民生幸福4、题干: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在这一事件中的立场是:A、坚决抵抗,捍卫国家领土完整B、妥协退让,寻求和平解决C、中立观望,等待国际干预D、消极抵抗,避免战事扩大5、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为了稳定金融市场,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A. 实行盐业专卖制度B. 推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改用法币C. 实施土地改革政策D. 加强对外贸易管制6、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哪项外交政策尤其是与日本的关系上,引发了较大的争议?()A. 实行不结盟政策B. 积极推行友好外交C. 对日态度摇摆不定D. 门户开放政策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哪一项不是其主要措施?A. 实施训政B. 推行土地改革C. 加强军队建设D. 发展经济建设8、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策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力求废除不平等条约B. 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C. 完全放弃了对日本侵略行为的抵抗D. 尝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9、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对日本进行军事反攻的战略是:A. 第一、二、三次围剿B. 土地革命战争C. 抗日战争D. 淞沪抗战 10、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A.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B. 恢复国内政治稳定C. 盲目追求工业化D. 抗击外部侵略11、《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下列哪项措施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进步?A. 强化中央集权B. 推行保甲制度C. 实施宪政改革D. 放宽民族禁锢,促进民族融合12、《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下列哪项事件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A. 1932年九一八事变B.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C. 1936年西安事变D.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为了剿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实行的军事行动被称为() A. 北伐 B. 土地革命 C. 南征 D. 围剿14、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 独立自主 B. 联苏抗日 C. 亲英美 D. 不结盟15、以下哪一个选项不属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的措施?A、进行土地改革B、推动农业现代化C、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D、制定外贸政策16、南京国民政府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下列哪一项政策是为了争取支持抵抗侵略?A、与苏联签订《国防协定》B、切断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C、与德、意、日三国签订《反苏互助条约》D、与国民政府内部的反对派进行协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至1937年间的主要外交政策及其背景,并分析这些政策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导致大革命的夭折,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汇聚井冈山,在毛泽东领导下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会后,红军继续长征,并取得伟大胜利。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危机。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四一二”政变
1927年国民革命军相继占领上海、南京。
4月12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镇压工农运动。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2、“七一五”政变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制造了“七一五”政变。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3、东北易帜(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替换五色旗)
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该北京为北平。
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回关外时,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
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二、币制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措施先后有:“废两改元”(1933年4月)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
三、改立新约运动
1928年6月后,国民政府与美、英、法等国进行谈判,重订新约,规定: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取消领事裁判权。
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