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第四讲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308.00 KB
- 文档页数:69
浅谈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作者:魏保政来源:《卷宗》2017年第34期摘要:魏晋时期名士们的思想与心灵开始移位,从原先的儒家集体思想中冲破出来,发展了内心深处的独享空间。
它不仅是士人们精神面貌的总体反映,也是当时的文化潮流。
它涉及面广,无所不包,既有政治,又有哲学思辨、文艺创作、社会习俗等。
它仿佛一个酣畅淋漓的大汉,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尽其一生的风流底事。
关键词:魏晋风度;魏晋文学魏晋时期是我国思想大变革时期,魏晋易代对于人民思想的冲击极大挑战了儒家思想的变化,文人墨客内心的思考显现出来,魏晋时期的文学为我们打开魏晋时期思想的一扇窗。
1 魏晋风度的形成谈到魏晋风度,首先得谈它独特的历史背景。
自汉末以来,大规模战乱不已,先是董卓之乱,接踵而来的是三国鼎立,魏晋易代,八王之乱,永嘉南渡,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遍野的惨象。
魏晋士人们流离失所,辗转四方,寻求栖身之所,过着朝不保夕的寄寓生活。
面对天翻地覆,人命如蚁的社会现实,生性敏感多思的士人,心中的哀伤和悲痛可以想见。
他们把这种哀伤和悲痛沉淀,转换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索和询问,转换成对生与死的思索,在他们的诗中“忧生之嗟”随处可见(如《古诗十九首》、曹操《短歌行》)。
同时,汉末以来的正统儒学受到反拨,面对“白骨蔽平原”的社会现象,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逃避态度,已不能令魏晋士人满意。
况且,越来越僵化的礼教,成为上层集团统治人的工具,阻碍人的真性情、真道德的表达,魏晋士人们要求冲破这种束缚,展示个人独特魅力。
特别是魏晋玄学的兴起,从哲学思想上给当时的士人以指导,打破了礼教在人们头脑中的僵化作用,使当时的士人追求一种自然、超脱、玄远和神明:一种“大人先生”式的飘逸境界。
对这种境界的追求,外显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就形成了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浅谈(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5211409 ,王敏)摘要:对魏晋文学及魏晋风度的简略阐述关键词:魏晋风度,魏晋文学谈到魏晋风度 ,首先得谈它独特的历史背景。
自汉末以来 ,大规模战乱不已 ,先是董卓之乱 ,接踵而来的是三国鼎立 ,魏晋易代 ,八王之乱 ,永嘉南渡 ,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遍野的惨象。
魏晋士人们流离失所 ,辗转四方 ,寻求栖身之所 ,过着朝不保夕的寄寓生活。
面对天翻地覆 ,人命如蚁的社会现实 ,生性敏感多思的士人 ,心中的哀伤和悲痛可以想见。
他们把这种哀伤和悲痛沉淀 ,转换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索和询问 ,转换成对生与死的思索 , 在他们的诗中“,忧生之嗟”随处可见(如《古诗十九首》、曹操《短歌行》) 。
同时 ,汉末以来的正统儒学受到反拨 ,面对“白骨蔽平原”的社会现象 ,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逃避态度 ,已不能令魏晋士人满意。
况且 ,越来越僵化的礼教 ,成为上层集团统治人的工具 ,阻碍人的真性情、真道德的表达 ,魏晋士人们要求冲破这种束缚 ,展示个人独特魅力。
特别是魏晋玄学的兴起 ,从哲学思想上给当时的士人以指导 ,打破了礼教在人们头脑中的僵化作用 ,使当时的士人追求一种自然、超脱、玄远和神明 :一种“大人先生”式的飘逸境界。
对这种境界的追求 ,外显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 ,就形成了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的描述魏晋风度的描述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所创造的魏晋风度更是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种风度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诗词文学、书法绘画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其无形之处更是体现了一种高雅的人生境界。
一、语言艺术方面在魏晋时期,许多文人雅士以文化艺术为嗜好,因此这个时期的语言艺术得以达到了一个极上的境界。
他们运用华美的修辞手法,采用富有美感和韵律感的语言,写出的文章韵律悠扬、意境深远,既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高尚情趣,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意识形态。
如《唐诗三百首》中的《登高》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将一个悲情的场景写得淋漓尽致,句句韵律婉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动。
二、诗词文学方面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古诗词在魏晋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魏晋时期,文学上追求高雅、精致和细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魏晋诗人以“清新淡雅”为美学追求,从背景、情感、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探旨意。
他们将鲜明的意象融合到作品中,不仅语言对仗工整,同时也擅长用押韵手法构成韵律美。
《七步诗》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曹操的代表作,从文学角度看,它不仅在语言上典雅清新,而且在形式上表现出形式上的独特之美,是魏晋时期文学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书法绘画方面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也迎来了其鼎盛时期。
在书法方面,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兴起,推崇了“苍劲有力,纵横险劲”的书法造诣。
他们在笔墨上有所超越,以意、形、势、韵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书法风格。
在绘画方面,魏晋时期兴起的山水画、人物画等,常常采用散点、贴点、点缀的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而又独特的印象。
魏晋书画家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画发展走向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衣食住行方面在生活方面,魏晋时期更是以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示人。
在衣着方面,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深色、素雅、清丽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
一、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它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首先,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放达出格,有悖常理。
再次,清静无为,不务世事,洒脱倜傥,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再次,多独立特行,强烈的主体意识,又颇喜雅集,“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
最后,自我的发现与肯定,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
具体表现形式:饮酒、服药、两性解放、放情山水、喜欢清谈、文学生活、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参考阅读:服药这里的药特指一种叫做五石散的矿石药。
五石散自汉代出现,至魏时因玄学宗师之一何晏的服食而大行于世,东汉时服食相当普遍,由魏晋至唐,经历五六百年之久。
五石散对年迈体虚、阳气偏衰者,用的好的话,有一定的助阳强体作用,但是在养生求仙之风的影响下,许多人妄图借此虚幻的神仙梦,于是当时许多人都来服食。
放情山水魏晋名士在山水自然中陶冶性情,解放人格。
东晋时代由北南下的士族与当地豪族广占山林田园,开辟新野荒地,比如南朝刘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任太守的永嘉,就是在晋室南渡之后才开发的。
现在的著名风景区浙江温州楠溪江一带就属于这块地方。
士族将新开发的江南之地打造成庄园与领地,作为世代相传的固有财产。
他们在对自然林野的经营管理中,刻意将它朝着田园化方向发展,既“尽幽居之美”(《宋书·谢灵运传》),又“备登临之美”(《南史·王裕之传》)。
西晋的士族文人石崇、潘岳,东晋的文人王羲之、许询、宋代的谢灵运,都有咏吟自己庄园宅墅的作品。
喜欢清谈魏晋人喜欢清谈,。
《世说新语》记载着当时的名士清谈,展现了名士的思想风采。
清谈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
嵇康《琴赋》里说:‘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和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
一、名词解释1、魏晋风度:“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魏晋风度乃是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主题特征上表现为自然的发现、深情的发现、玄谈、越名教而任自然等。
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2、建安风骨: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创作上独辟蹊径,诗歌内容上,多反映社会动乱现实,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形成了一种“雅好慷慨”的时代风貌和刚健明朗的文风。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等。
3、玄言诗:魏晋玄学风盛,玄学影响文学,产生了玄言诗。
诗人以玄言入诗,诗述玄理,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艺术性较低。
西晋以玄言入诗者不多,玄言诗的代表诗人为东晋时期的孙绰、许询。
《诗品序》评曰:“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代表作如孙绰的《秋日》,由秋日之景引发逍遥淡远的人生怀抱,寓哲理于意象之中,是玄言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4、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
其时,周颙发现汉语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自觉运用到诗歌格律当中,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句式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八句为多,律句大量涌现,平仄相对的概念比较明确,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成为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