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第4课向“距离”挑战学案人民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7.21 KB
- 文档页数:14
7.4 向“距离”挑战[基础巩固]1.观察下图,促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步入立体交通时代的重要发明是( )A.蒸汽机B.内燃机C.发电机D.电动机解析: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促进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创造,促进了立体交通技术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1912年,“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触冰山沉没,之前它曾发出SOS信号,后有700多人获救。
这些人获救得益于当时运用了 ( )A.雷达技术B.声呐技术C.无线电技术D.通信卫星技术解析:解题时把握“1912年”这一关键信息。
当时已经完成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其科技成果在泰坦尼克号上已经得以应用,而A、B、D三项都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所以泰坦尼克号不可能使用这些技术,排除。
故C项正确。
答案:C3.李鸿章曾赞叹一种叫做“德律风”(telephone)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而有声。
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
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这项发明是( )A.火车B.电话C.电报D.电影解析:“德律风”(telephone)即电话的意思;另外,从李鸿章的描述也可以判断该发明为电话。
故选B项。
答案:B4.如图所示的通信器材,是现代人普遍使用的通信工具。
从科技的角度而言,这一通信工具的科学基础主要源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D.世界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无线电通信技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故选B项。
答案:B5.互联网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下面三幅图片主要反映了互联网( )A.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B.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C.增加了人们的生活乐趣D.推动了“新经济”的产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互联网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他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4课向“间隔〞挑战课程标准: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立体交通的诞生1.条件高效率的内燃机进入推广使用阶段,推动了汽车工业、航空工业的产生和开展。
2.立体交通工具(1)汽车: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戴姆勒以汽油机为动力机分别制成了最早的汽车。
(2)轮船:1887年,内燃机装配到轮船上。
(3)飞机: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设计制成飞机,创始了人类交通事业的新纪元。
3.影响全世界交通运输迅猛开展,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二、穿越大洋的电波1.有线电报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创造了有线电报机,随后欧美各国纷纷架设电报线路,形成了遍布全球的电报网。
2.有线1876年,美国人贝尔创造了机,并建立了公司。
3.无线电报(1)意大利人马可尼将电磁波的理论首先运用到无线电通信上,被后人称为“无线电之父〞。
(2)1902年,马可尼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的试验获得了成功,从而奠定了无线电通信的技术根底。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1.电子计算机(1)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至今已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开展阶段。
(2)电子计算机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根底,而且被广泛应用到数据处理、设计实验等各个领域。
2.互联网技术的开展(1)条件: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2)影响:①互联网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间隔,使全人类的信息交流与一一共享成为可能。
②互联网的建成,使信息迅速到达各个计算机用户终端,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③互联网正在以人们无法意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1.物理学的开展与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这是牛顿力学和热力学开展的结果。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和无线电通信的实现,这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和经典电磁场理论重大打破的成果。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7.4《向“距离”挑战》讲课教案向距离“挑战”(讲课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立体交通、通讯的诞生前提、过程和影响,互联网的产生及影响,理解科学技术的利弊双重性。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前节内容,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图片放映,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改变;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情感态度价值观】看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科技的强大力量;感受科学家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利弊双重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辩证的看待,正确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现代交通工具和信息传递技术改变人类的时空观念。
【难点】人类时空观念变化与学生自身生活阅历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专题七的第四个问题“向距离‘挑战’”,看到这几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向距离挑战,那肯定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缩短空间或者时间距离的东西对吧,想想在你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呢?(公交车等(交通)、电话(通讯技术)、网络(网络技术))。
对了,非常好,交通的发展、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诞生都是近代人类向距离发起挑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这节课呢,我们就一一来学习了解学习它们的诞生,首先来看近代交通的发展进步。
【内容教学】:一、立体交通的诞生根据大家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和书籍当中了解到的,古代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呢?(马车、帆船;主要的还是步行)它都在陆地上,是一种平面交通。
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呢?(汽车、公共车、轮船、飞机等等)很明显,人类交通已经从陆地发展到高空了,是一种立体交通,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见证20世纪初这种立体交通的诞生。
(一)前提:内燃机的发明。
前提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古代的交通工具如马车、帆船,或者说步行都是靠人力或畜力,交通工具要继续向前发展,动力是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大家回忆一下,在上一问题的学习当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有没有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呢?(有,内燃机的发明)对了,内燃机的发明就解决了动力问题。
7.4 向“距离”挑战[基础巩固]1.观察下图,促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步入立体交通时代的重要发明是( )A.蒸汽机B.内燃机C.发电机D.电动机解析: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促进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创造,促进了立体交通技术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1912年,“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触冰山沉没,之前它曾发出SOS信号,后有700多人获救。
这些人获救得益于当时运用了 ( )A.雷达技术B.声呐技术C.无线电技术D.通信卫星技术解析:解题时把握“1912年”这一关键信息。
当时已经完成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其科技成果在泰坦尼克号上已经得以应用,而A、B、D三项都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所以泰坦尼克号不可能使用这些技术,排除。
故C项正确。
答案:C3.李鸿章曾赞叹一种叫做“德律风”(telephone)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而有声。
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
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这项发明是( )A.火车B.电话C.电报D.电影解析:“德律风”(telephone)即电话的意思;另外,从李鸿章的描述也可以判断该发明为电话。
故选B项。
答案:B4.如图所示的通信器材,是现代人普遍使用的通信工具。
从科技的角度而言,这一通信工具的科学基础主要源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D.世界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无线电通信技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故选B项。
答案:B5.互联网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下面三幅图片主要反映了互联网( )A.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B.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C.增加了人们的生活乐趣D.推动了“新经济”的产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互联网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他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第4节向“距离”挑战备考策略
主标题:向“距离”挑战备考策略
副标题:剖析考纲考点,透视命题趋势,为高三考生提供有效的备考方案
关键词:汽车、飞机、电报、互联网
难度: 1
重要程度:1
内容:备考策略
1.考点解读
(1)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重点考查交通通迅事业的发展及对人类带来的影响。
2.整合知识清单,把握知识主干
3.运用数字法识记核心考点:(学法点睛)
(1)向“距离”挑战可归纳为“三、四、二”:
拉近人类距离的三个成就:交通、通讯、互联网。
交通事业的四大成就:汽船、火车、汽车、飞机。
通迅事业的二大成就:电报、电话。
4.运用图示法对考点巧学速背(思维拓展)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16-17世纪……18世纪……19世纪……20世纪……21世纪
经典力学蒸
汽
技
术
电
气
技
术
进
化
论
伽利略牛顿相
对
论
、
量
子
论
信
息
时
代。
四向“距离”挑战一、立体交通的诞生1.条件(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
(2)高效率内燃机的推广,推动了汽车工业、航空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2.表现(1)汽车: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和戴姆勒二人以汽油机为动力机,分别独立制成了最早的汽车。
(2)轮船:1887年,人们把内燃机装配到轮船上。
(3)飞机: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开创了人类交通事业的新纪元。
3.意义:全世界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迅猛发展,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二、穿越大洋的电波1.背景:电动机和发电机的相继发明。
2.发明(1)电报:①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机。
②1851年,横跨英吉利海峡将英、法连接起来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③1866年,横跨大西洋连接欧美两洲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2)电话:1876年,美国人贝尔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了电话机。
(3)无线电通信:①1902年,马可尼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的试验获得了成功,被后人称为“无线电之父”。
②1916年,马可尼完成了短波试验,从而奠定了几乎所有现代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技术基础。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1.计算机的发明(1)标志: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发展:已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在研制第五代新型计算机。
(3)影响:①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②其“人工智能”功能,可以模拟人类的智能活动,能部分地代替人类的智力活动。
2.互联网的诞生(1)条件: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2)影响:①有利于缩小全球空间距离。
②使信息能够大量、高速并行传输,有“信息高速公路”之称。
③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概念阐释]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气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向“距离”挑战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指导】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考试内容与要求:以网络技术为例,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学习要求:了解电子计算机、互联网诞生和发展的情况,认识现代信息技术把人类社会引入信息时代,也带来挑战。
重点:现代交通工具和信息传递技术改变人类的时空观念。
难点:人类时空观念变化与学生自身生活阅历结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时间、空间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变的历史进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观察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科学。
二、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讨论网络出现的进步作用与当今青少年网络成瘾带来的社会问题。
根据学生的地区特点和心理特点,讨论:假如没有XXX项科技发明,我们将怎样生活?强化对科技进步作用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态度,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通过对科技进步在人们生活中巨大作用的了解,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通过理解科技进步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的结果,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流程】投影:一个冒号,一个连字号,再加半截括号,就组成了互联网上常用的“微笑”符号“:-)”。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说,这一符号为该校教授斯科特·法尔曼创造,2007年9月19日,“微笑”符号迎来25岁生日。
在个人电脑与互联网普及后,“微笑”符号传到了世界各地,微软公司等推出的MSN 等即时通讯软件还纷纷预设了笑脸图标。
法尔曼说,他个人更喜爱文本形式的“微笑”,因为它比笑脸图标更“异想天开”。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为庆祝“微笑”符号25周年而发表的一份声明中,法尔曼说:“看到我花10分钟敲出来的一段发言变成一个全球性的现象让人感叹……我有时会想,25年来,有多少人曾在键盘上敲出这个符号,又有多少人侧起头看这个符号。
”“微笑”符号的流行背后,是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第4课向“距离”挑战[课标要求] 1.以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立体交通的诞生1.条件(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
(2)高效内燃机的推广,推动了汽车工业、航空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2.概况3.意义:随着一系列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全世界交通运输业有了迅猛发展,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03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思维点拨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改进是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兴起的;但水、陆、空立体式交通的出现,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二、穿越大洋的电波1.条件:19世纪,电动机和发电机的相继发明。
2.发明(1)电报①1837年,美国人□01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机。
②1851年,横跨英吉利海峡将英、法连接起来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③1866年,横跨大西洋连接□02欧美两洲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03贝尔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了电话机。
(2)电话:1876年,美国人□(3)无线电通信①1902年,马可尼横跨□04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的试验获得了成功,被后人称为“□05无线电之父”。
②1916年,马可尼完成了短波试验,从而奠定了几乎所有现代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技术基础。
思维点拨电报和电话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原来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
但是,现代先进的通信方式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邮政通信方式。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1.计算机的发明(1)标志:1946年,□01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发展:已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目前02第五代新型计算机。
正在研制□(3)影响03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①为自动化和□②其“人工智能”功能,可以模拟人类的智能活动,部分地代替人类的智力活动。
2.互联网的诞生(1)条件:电子计算机与□04通信技术的结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第4课向“距离”挑战学案人民版必修3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了解电子计算机、互联网诞生和发展的情况。
(重点)2。
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
(重难点)一、立体交通的诞生1。
背景(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
(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高效率的内燃机进入推广使用阶段。
2。
成就(1)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分别独立制成了最早的汽车。
(2)1887年,人们把内燃机装配到轮船上。
(3)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用一台活塞汽油发动机为动力设计制成一架飞机。
3。
影响:全世界交通运输业有了迅猛发展,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易混易错]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改进是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兴起的;但水、陆、空立体式交通的出现,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二、穿越大洋的电波1。
电报(1)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机。
(2)1851年,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3)1866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不久形成遍布全球的电报网。
2。
电话: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机,在通信领域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3。
无线电通信(1)发明:马可尼首先将电磁波理论运用到无线电通信上。
(2)发展①1902年,马可尼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成功。
②1916年,马可尼完成短波试验,奠定了现代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技术基础。
[思维点拨]电报和电话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原来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
但是,现代先进的通信方式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邮政通信方式。
1。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通信等领域有哪些重大发明?提示(1)交通:汽车、飞机、轮船。
(2)通信:电报、电话。
2。
(教材第138页材料阅读与思考)贝尔因其众多的发明成果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敬,他因此获得专利并建立公司从事赢利的商业活动。
你对此有何看法?提示他的做法是可取的。
理由:贝尔发明电话机密切了世界的联系;贝尔获得专利后建立公司,对普及电话和电话技术的继续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让科技转化成效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1。
计算机技术(1)发明: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第五代新型计算机正在研制之中。
(3)作用①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部分代替人类的智力活动(即“人工智能”)。
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1)条件: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2)影响①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使全人类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传递与汇集成为可能。
②使信息迅速到达各个计算机用户终端,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③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误区警示] 对科学与技术的认识要注意从有利与不利两方面分析。
如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但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原子能的出现是科技的重大进步,但用于战争则威胁到人类的安全;互联网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为人类造福,尽量降低其负面影响。
3。
观察下面两幅图画。
图一互联网的应用展示图二网络的两面性,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1)图一反映了互联网有哪些功能?(2)根据图二,分析互联网对青少年有怎样的影响?提示(1)功能:浏览新闻、休闲游戏、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等。
(2)①利:开阔视野;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个性化发展;促进学业等。
②弊:各种宣扬色情、凶杀、暴力、赌博等内容的信息污染青少年心灵;沉迷于虚拟世界,脱离现实社会;社会交际能力缺乏;沉迷于网络,耗费时间,荒废学业等。
主题交通、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1。
交通工具的进步史料图一图二图三图片分别为火车、汽车、飞机,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缩短了距离,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问题思考]分别指出图片各是哪一时期的交通工具?并说明该交通工具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昭示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加速交通近代化,推动汽车工业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开创了人类交通事业的新纪元,推动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2。
通信工具的进步史料1876年3月10日,贝尔通过电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这一句极普通的话,竟成了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音。
1892年,纽约—芝加哥的电话线路开通。
电话发明人贝尔第一个试音:“喂,芝加哥。
”这一历史性的声音被记录下来。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从此在通信领域世界被连成一个整体。
[问题思考]史料中电话的发明运用的是什么科学理论?其发明的条件是什么?电话的发明有何意义?提示电磁感应理论;电动机、发电机的相继发明。
促进了电信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使世界的政治、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
3。
信息技术的影响史料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剧增,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①使网上商店、网上商场、网上商城大量涌现,人们在网上购物成为一种时尚,网上购物正以其商品信息大、可选范围广、成本低、消费者主动性强的优势,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
——鲍宗豪《全球化与当代社会》史料二1983年9月22日,美国洛杉矶市警察逮捕了两个青少年,伦·欧斯钦是优秀的大学生,卡宾是出众的中学生。
他们用了整整一个夏天向美国的大型计算机网挑战,结果,不仅②打入了许多大学和一些智囊团的计算机,还打入了国防产业和军事设施的计算机。
他们作为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的第一批犯人被逮捕。
——黄顺基、李庆臻主编《大动力——科学技术动力论》①表明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②说明出现了利用互联网的犯罪活动,可见互联网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
[问题思考](1)史料一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何影响?(2)史料二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什么影响?提示(1)互联网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得以改变,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出现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
互联网的影响其主流是积极的,但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
(1)积极①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实现资源共享。
不仅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还使文化更加开放化和大众化。
②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使知识经济兴起。
③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④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⑤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消极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与犯罪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②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影响了身心健康以及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③各国围绕互联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造成了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记知识纲要][背核心术语] 1。
有线电报是发电机出现之前最重要的电气发明,但它不是发明于电气时代,而是发明于蒸汽时代。
2。
计算机的出现不等于信息技术的产生,计算机的产生是互联网诞生的基础。
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3。
国家经济信息网是中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的一部分。
此外还包括中国教育科研网、公用数据通信网等各个计划的建设。
1。
观察下图,促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步入立体交通时代的重要发明是( )A。
蒸汽机 B。
内燃机 C。
发电机 D。
电动机答案B 解析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促进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创造,促使人类步入立体交通时代,故B项符合题意。
2。
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图,对图一、图二交通工具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图一“克莱蒙特”号汽船图二奔驰1号汽车①表明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②是交通运输业的一场革命③大大减轻了人们繁重的家务劳动④推动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
①②④A。
①②③④D。
②④C。
①③答案D解析由汽船到汽车,体现了由蒸汽动力到内燃机动力的转变,反映了生产力的提高,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重大变革,也意味着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②④正确;但二者不是分别进入“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的标志,也未涉及家务劳动,故①③与题意不符,选D。
3。
李鸿章曾赞叹一种叫做“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而有声。
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这项发明是( )B。
电话A。
火车D。
电影C。
电报答案B 解析“德律风”即电话,另外,从李鸿章的描述也可以判断该发明为电话。
4。
下列是关于传递信息方式演进变化的一组图片,反映的主题不包括( )烽火狼烟快递驿马近代邮员卫星导航电话A。
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B。
技术进步加快文明的演进C。
通信技术进步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D。
技术创新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答案D 解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除科技之外还有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多种因素,D项说法不准确。
5。
英文的Communication有多重译义,一般包括“传播和传达”“交通和交流”。
有人说,从互联网迄今的发展过程看,网络就是传媒(Communication)。
对互联网的这一理解旨在强调互联网( )A。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B。
最大的成功在于技术的不断更新C。
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D。
作为人类交往方式而存在与发展答案D 解析材料认为网络就是传媒,就是“交通和交流”,这成为了人类交往的一种方式,选择D项。
[基础达标] 1。
科技成果改善人们的生活,我们今天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利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A B C D答案C 解析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且今天我们依然在使用汽车。
A、B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
1916年5月,德国海军某舰队在遭遇英国海军舰队时,试图迅速通知远在40海里外的德国海军主力舰队前来增援,应该选择的通讯方式是( )B。
电话A。
有线电报D。
信件传递C。
无线电报答案C解析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如电报、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德国海军某舰队在遭遇英国海军舰队时,试图迅速通知远在40海里外的德国海军主力舰队前来增援”,应该选择的通讯方式是无线电报。
3。
一个欧洲人谈及其在美国的见闻时说:“这种地方真令人难以置信:这里有工人的帐篷营,尤其是还有无数在建铁路的护路工……此外还有缠作一团的电报和电话线缆,错综复杂的在建电力铁路线延伸至看不到边际的遥远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