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批判理论第八章
- 格式:wps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6
传媒批判理论人类进入到21世纪,电视、报纸、广播、电脑网络等传播媒介无疑成为世界的宏大景观,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信息的方式,而且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全新的体验和感受,甚至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它已经构成了当代社会的"新的权力核心")。
人与人的创造物之间的对话与对立、物对于人的解放与限制、人主宰于物与人被异化为物、文明成果的享受与失控,在所有这一切人类的最大快乐与最大焦虑之中,传播媒介都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也因此而成为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众矢之的。
遗憾的是,一直以来,人们惯于以美国主流传播学的视境来看待传媒,只是将传播媒介作为媒介传递工具,对传播活动和行为的价值、文化意义视而不见,这无疑已经远远不能解释传媒所带来的全新问题。
为此,就要求我们必须转换视角,借助于另一种视境——批判的视境去看待传媒,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这又首先必须去对西方的传媒批判理论本身加以了解,而这,就正是本书的目的。
一大众传媒的兴起,应该说,是社会发展及人类传播技术发生发展的结果。
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
1844年,当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
当时,莫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第一封电报,其电报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你究竟创造了什么?”。
这句话无疑是人类自身对自身创造——电子传播媒介的由衷惊叹和赞美。
它预示了即将到来的传媒奇迹。
毫无疑问,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了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使人们在传播的效率和质量上获得了质的飞跃。
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作为电子媒介的开端,为大众传媒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技术手段,使大众传媒的发生和发展成为可能。
在19世纪30年代的“便士报”(以《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为标志)深入到大众阶层之后,广播便利用半导体的电子技术随之跟进,到40年代,美国家庭收音机的普及率已经超过80%。
批判理论基本涵义与渊源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它不是某个具有明确的所指界限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的群”。
所以,很难给批判理论下一个明确定义。
基于该理论对社会结构、群体文化、自由与解放的关切,笔者对批判理论的涵义作如下概括:批判理论是指通过揭露制度和文化中的霸权对畸形社会(如奴役、不平等、压迫等)的制造和复制,启蒙人的自觉、反抗的意识和能力,以获得自由、解放的理论。
其中,霸权即特权群体通过能够行使权力的各种机构,尤其是政治、司法和教育制度,来维护其对其他群体统治地位的方式。
20世纪20年代战败的德国经济衰退、社会矛盾突出,通货膨胀、失业、种族压迫以及工人运动的失败、当局对革命的残酷镇压等,强化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社会不公、阶级压迫的认识,他们期望通过批判和揭露扭曲的社会现实,将之导向公正、自由。
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犹太人的同情,加之对权威的批判,最终招致法西斯与纳粹主义的仇视和迫害,他们不得不流徙至美国。
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独裁由是成为批判理论的关注重点。
而在美国的经历又进一步冲击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观与文化观。
美国通俗文化“麻醉的、一般化的、易于着迷的”(P28)、工业化的、借助大众媒体广泛流传的特征对传统上习惯于严肃的、精英的、美学的文化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造册很难过了巨大冲击,文化研究尤其是文化工业批判成为他们研究的重心和研究的方法;此外,美国在社会研究上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如描述、实验、测量以及对事实的预设等,使批判和否定实证主义、经验主义而同时信奉价值参与与社会建构成为批判理论的又一特征;美国法律标榜平等与不平等的现实间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批判理论学者质疑和批判政治、社会制度的基本立场。
特征解读1、批判理论否定和排斥实证主义及其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是与自然科学相适应的一种独立的、主流的研究范式,但实证研究“科学方法”突破了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被引入社会研究。
针对实证主义及其科学方法的“客观化、中立化、实证化、定量化、操作化”,批判理论进行了否定,认为这种科学的方法破坏了人类世界的整体性和意义,否定了人对世界的建构及在此过程中人的价值参与。
试析阿多诺的大众传媒批判理论研究论文关键词:阿多诺大众传媒文化工业论文摘要:从语言和社会历史角度探讨了阿多诺大众媒介批判理论的生成原因,仔细分析了他对大众传媒批判的主要内容,揭示其批判理论存在的缺陷,并对它进行了反思,从而挖掘出阿多诺大众媒介批判理论研究的价值。
在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中,阿多诺的媒介批评理论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尽管他没有对大众传媒进行专门系统的论述,只是在对文化工业进行批判时,把现代大众传媒当成了他的一个基本的切人口,但他对大众传媒的批判是非常尖锐的。
仔细阅读《启蒙辩证法》和他1963年写的《文化工业再思考》,就会发现电影、电话、收音机、无线电广播等等都进人了他的批判视野,而且这一切是与他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分不开的。
一、大众传媒批判理论的生成原因阿多诺出生于德国,从小受到德国古典语言的熏陶,由于希特勒的极权统治,他和法兰克福学派其他同志被迫去了美国,在那里大众文化简易、直白的表达方式强烈的冲击着他的习惯性话语,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痛苦,正如他在解释为什么离开美国而要返回德国时所说:“返回德国的决定不是因为简单的主观需要和思乡病,这些因素是微不足道的。
也有客观原因,这就是语言。
赵勇先生在他的博士论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中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把语言归结到印刷文化中批判主体的生成原因,认为语言把他构造成了批判话语生产者。
实际上,语言也是构成他对大众传媒产生批判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语言是与其思想分不开的,卡西尔在他的《语言与神话》中说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组合和关联我们的经验材料,因而造成完全不同的理解模式。
两种语言的词汇决不可能相互贴切,锚株不差,也就是说,它们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思想领域,阿多诺在去美国以前一直是使用德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在德语的领域中孕育了他真正的自由思辨能力,然而当他转移到了美国以后,他遭遇到了语言上前所未有的尴尬场面。
美国大众文化通俗、直白的表达方式深深的影响着阿多诺所故有的思考和思想,于是他站在了传统型知识分子的立场,对产生这种大众文化的根源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他从大众文化的语言的视角出发,把大众传媒纳人了他的批判视野。
媒介批判理论简介媒介批判理论是一种研究媒介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影响的理论。
它旨在审视媒介在形塑个人和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权力关系方面所起的作用。
媒介批判理论批评媒体的传播方式、内容和所有权结构,并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解决方案。
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塑造公众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影响政府决策,塑造群体认同和文化价值观。
媒介批判理论认为媒体不是中立的传播工具,而是充满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权力机构。
媒体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往往有自己的利益和偏见,他们通过选择报道内容、呈现方式和偏向性评论来塑造公众观点。
媒介批判理论提供了过滤的概念,指出了相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作者如亨特和麦卡鲁姆等人强调了媒介所有权和控制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少数人控制着大多数媒体,并通过选择性报道和信息过滤来影响公众对事实的认知。
这种信息过滤是有偏见的,有时候更倾向于服务于特定的利益。
媒介批判理论还探讨了媒体对于个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媒体通过呈现一种特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塑造了社会上的集体认同。
它们可以通过习俗、广告和娱乐内容来创造和强调特定群体的形象。
这些媒体创造的观念往往会影响个人和社会对于自身身份和价值观的认同。
为了对抗媒体的权力和偏见,媒介批判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解决方案。
一种建议是培养媒体素养,使公众更加了解媒体行为和媒体对事件的呈现方式。
公众可以通过分析和评估媒体内容来辩别真相和偏见。
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探索替代媒体模式和提倡媒体多样性的方法来促进公共的言论自由和意见多样性。
总之,媒介批判理论通过审视媒体的力量、影响和所有权结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它强调媒体的权力和偏见,并提出了一些对抗媒体偏见和促进公众媒体素养的解决方案。
媒介批判理论(Media Criticism Theory)是对媒体对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影响的一种批判性理论。
它主要关注媒介的内容、传播方式、所有权结构和权力关系,提出了媒介对个人和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实用标准文档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试大纲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
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理论第一章早期理论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
图见书P6页四、不同类型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
见图P9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
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读《传媒批判理论》第八章传媒作为游戏世界后现代主义的“误读”有感在阅读完整个第八章内容时,对于后现代批判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了比较简单而清楚的认识。
由于媒介的出现,电视、电影、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媒介与商品、技术、大众、消费社会等一起激化后现代与现代的断裂,产生了新的事物,构造了现在的全新的社会:新的媒介把前所未有的引向带入了人们的生活家庭,知识、政治、文化重新确立了新的时间观念,消除了是实体与人造物之间的僵硬的区别,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经验模式的主体性,也重根本上改变各个领域的特性重建了政治、伦理、文化的个体身份。
这也就是在大众媒体产生和应用下的后资本主义时期,所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的大致背景和原因了。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导向到现在已经基本的确定,它形成了一种结构的时尚,其目的就是对古典和现代哲学体系进行破坏,并向现代思想前提本身发起挑战,帮助促进整个世界的后现代的转向:离开真理、确定性、普遍性、本质和系统的现代话语以及拒斥自由与解放宏伟叙事的转向。
这是文中所能的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概括。
1(传媒批判理论332页)
后现代主义的传媒批判理论和传媒批判理论他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传媒批判理论是从内在的精神上出发,认为价值理论没有任何的抽象的意味,理论不可能站在意义上产生意义,只能在价值的交流中获得价值,它所传达的学术研究意义负担着具体的实践意义,具有最务实的精神。
后现代的传媒批判理论强调是对现代传统的理论根基
的颠覆、元叙事的合法性消失、一般准则的崩溃和价值的多元化。
并且后现代的传媒批判理论关注的黑丝差异性和异质性,亲身体验着碎片化和失序,从而肯定一种新的的可能性,为碎片化中的生活设计一种更加适度的生存策略。
而另一方面,后现代也试图接近更加实际的问题,以进入实践之中。
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理论而是为了与理论相一致的斗争。
在这第八章节中主要是通过介绍鲍德里亚、詹姆逊的理论介绍后现代的批判传媒理论。
鲍德里亚从早期开始就从理论上关注媒介、广告等所构建的消费社会问题。
在他的《象征与死亡》的早期媒介理论中偏重的是关于传播形式的技术特征与其文化内涵;中期及其之后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类像、内爆、超真实“三位一体”的概念。
在鲍德里亚的类像的表述中,电子媒介已经是一个抽象化的新阶段了,人和人之间的形成了以技术为媒介的全新关系,关注的重点也转移到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与传统社会需求相分离的直接社会本体。
同事他还指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物”和“消费”之上,物构成了物的体系、消费社会,只有通过对物与消费的社会进行深刻分析才能把握当今社会的内在结构和动力的源泉。
在他的表述中“物”不再向以往那样的表现性的、主观性的、家族性的、传统的和装饰性的,而是更为功能化、一体化、人工化和缺乏深度。
而现代设计特性中最为体现的是传媒中的广告和物的品牌了。
鲍德里亚认为广告语言是根基于一个语言体统结构之中的,因为
不同广告、品牌接连不断,他们之间是游走性的,一个吞噬一个,有不断重复在生活中,所构成的是一种符号的意义结构体系,是一种符码——用以标志社会身份地位。
由大众传播技术模式所决定的传媒文化,在鲍德里亚认为是一种(P·P·C·C)最小公共文化,也就是我们的大众文化。
他指出大众文化是“转盘机制”
的表现,即是在游戏中自动生成的行为。
因此,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起作用的“是一种决定消费的神奇思想,是一种决定日常生活的奇迹心态,是一种原始人的心态。
这种心态的意义是建立在对思想具有无比权威的信仰之上的:这里所信仰的是标志的无比权威。
富裕、富有其实是以中国幸福符号的累积”同时鲍德里亚也认为,这种社会要靠符号才能破解,因为“在符号统治下,所有价值到交换价值的转换,它的控制和动力结构远比剥削来的狡猾和极权,因为符号比商品的内涵多,胜过对交换价值的符号学补充”
符号价值的统治意味着能指的自主化,在这里的工业关系的统一和稳定以及它的符号价值被打破,不再拘泥于客观的真实或先于需要的存在和使用价值,能通过不同的符码和结合自用浮动并建立自己的意义。
在这种这种符号统治的世界里符号自身就是纯粹的幻想。
它参照的并非真实的物品、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参照物,而是让一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
而这些消费者就自动的受到了一种模型的“游戏”和其选择的规定。
在此意义上消费时游戏式的,而同时消费游戏也渐渐取代了统
一性的悲剧。
在70年代后期,鲍德里亚强调了,从消费社会的控制形式转变到了类像和符号的控制模式来,并且坚持符号论的重要性超过的现实意义的物质交换。
他认为商品化模式已经发展到了使用和交换价值被“符号价值”所取代。
在这一点上我读后的感觉并不是非常的赞同这个理论。
因为我觉得鲍德里亚在判断这个理论是过于的想象化,而并没有切入实际当中去。
我认为“符号价值”的商品消费是必须要建立在各个阶级层面上来讲的,当你的生活都没有达到温饱的状态,一切消费符号与物质都市参照真实的物体才能达到它所能有的功能性。
像是肚子饿了买个土豆,那它的符号代表的就是真实的土豆,消费一件可以穿的衣服,就只是为了保温和遮羞罢了,并没有超脱的特殊的符号价值。
因此只有达到一定的社会阶层才能去追求消费他们的超现实的“符号价值”。
在鲍德里亚的仿真表述中,从逻辑上划分了3中历史系列,认为“仿真的三个系列与价值观规律的嬗变相对应”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依次递进:1、仿造是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要方式。
2、生产时工业时代的主要方式。
3、仿真是被符码主宰的目前历史阶段的主要方式。
第一系列是类像遵循自然价值规律,第二系列的类像遵循商品价值规律,第三系列的类像遵循结构价值规律。
仿真的意思是,符号只进行内部交换,不会与真实像作用。
从中符号获得了解放,它从曾经可能指定的某事物的“陈旧”义务中解脱出来,最终获得了进行结构和戳和游戏的自由,游戏接替了以前的确
定对等功能。
就仿真而言它的目标就是成为类像,仿真时代到处都是类像的传世纪,时尚的美丑也是可以交换的,媒介的真假也可以交换,物品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交换。
一切意义上的自然与文化都可交换,这就是仿真。
鲍德里亚的所谓内爆是指符号在自身的游戏的内在的爆炸扩张,使所用的界限不再存在,所用的界限都被抹平。
在极端的内爆下,政治经济和产品年代已经消失。
传统的主义的基本主义也倒塌,现实与假象、美与丑、高雅与世俗、精英与大众的区分不再有效。
信息与娱乐的界限消失了,新闻转而追求娱乐的效果,用戏剧化的夸张的方式组编他们故事,政治和娱乐一体、各个阶级、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之间的界限好像被黑洞吞噬了一样。
而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时代,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极端的内爆了。
不管广电总局颁布了多少的限娱令,但新闻信息的娱乐化和组编的夸张式的故事已经普遍的存在了。
每一届的美国总统的选举都像是脱口秀。
政治也开始了娱乐化的倾向了。
这种内爆将会越来越突出它的问题出来。
我们已经面临了这样的媒介社会了。
而在这种媒介传媒的发展下,所产生的结果是,真实不仅变成了可以被复制的东西,而且成了总是已经被复制出来的东西:超现实。
它已经不是模仿和复制的问题,甚至也不是戏仿的问题,而是用关于真实的符号代替真实本身的问题。
由此看见,今天的真实本身就成了超真实。
在大量媒体操纵带来的超真实以一种歇斯底里的方式控制着这
个世界,而我们就生活在“类像、内爆、超真实”三位一体的媒介游戏的后现在社会中。
我们每天生活中所看到的都不是真正的真实而是有媒介游戏所替代的社会真实。
媒介变成了我们的上帝,我们生活的世界。
而我们则变成了游戏里的木偶装在盒子里努力的扮演者自己的游戏角色人生。
视觉文化取代了我们的大脑。
我们面临的所有的视觉性的生活方式,使得眼睛变成了我们重要的生存感官器官,而眼睛所能看到了图画就变成了我们的世界。
因此,世界被仿真、和被超真实化。
我们所能看到的感官到的在一定真实意义的层面上来讲都是虚假的和幻想的真实世界。
传媒符号统治了真实的世界,并将真实的世界通过符号的非确定性的指代,和符号自已所延生的意义的建立了重新的让我们认为的新媒体时代的主观的传媒时代。
也就是传媒所创造出的游戏世界。
学号:20112114085
姓名:许玲
班级:11级新闻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