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 格式:ppt
- 大小:13.71 MB
- 文档页数:68
试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段以战争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在这期间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中国的今天奠定了不容忽视的基础,值得我们追忆与铭记。
首先,封建社会没有完全被打破的情况下,作为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地主阶级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改革派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
之后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希望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但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原因导致这场洋务运动最终破产。
二者都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所以并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最终导致其不能成功,但在引进西方技术上做出了一定贡献。
其次,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阶级也在为自己和国家寻求出路。
晚清社会那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震动了整个中国,他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建立一种理想社会,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一些制度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而最终失败。
因其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后来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力图挽救中国民族的危机,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但为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做出了一定贡献。
最后,资产阶级对中国的出路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等一系列主张,但这是一场寄希望与君主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根本行不通,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试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是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的必然结果。
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百姓通过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手段探索着解决国家问题的出路。
在这一过程中,各个阶层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面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看看这一探索历程。
一、士大夫阶层的探索自 19 世纪初,中国士大夫阶层已开始觉醒,开始思考如何救中国于危难之中。
曾国藩在他的“治世之计”中提出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尝试以“科举”和“读书识礼”为基础建设一个新型的管理机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国家的发展。
张之洞在《践行读书识礼,肆行忠孝立政》一书中强调“国家的兴盛与全民的道德水准息息相关”,认为“国泰民安,文明世界”是中国发展的首要目标。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商人阶层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商人们认为,经济决定一切,实现经济富强是基础。
章太炎在《马克思笔记》中学习到马克思主义后,发现资本主义的胜利必不可少,“只有经过工业化和民主政治才能振兴中华”,他提倡“革命、民主、科学、工业”的“四化”理论,提倡中国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倡导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向。
三、民族主义的探索一些怀有民族主义情感的中国人认为,只有恢复传统文化的尊严、加强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危机意识,才能拯救中国。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维护中国儒家思想,思考如何让传统精神得以传承,坚持“中国文化是文化之源”的观点。
居正强调要加强国家教育和研究,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四、军事力量的探索中国军队也参与到解决国家问题的过程中来。
实际上,在近代时期官军对国家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起到了关键作用。
张作霖在黑龙江建立了东北军阀,它代表了中国军队在解决国家问题上的一种尝试。
张作霖提倡军民一体化的理念,通过管理地方政府和发展经济,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体系,促进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改进军事制度。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围绕改善国家形势,尝试了各种手段,探索着国家的出路。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为什么《天朝天亩制度》的主张是难以实现的?《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但他并未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他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
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因此,《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难以实现。
★2、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有哪些方面?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内容:(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3、简述龚自珍的政治思想:批判了长期流传的天人感应论,否认天象与认识的必然联系。
他那“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诗句告诉人们清王朝已从“治世”进入“衰世”,提出了“更法”思想和“心力”说。
7、试述改良主义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1在19世纪末帝国列强瓜分中国时的它具有强烈的爱国性质2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求实行君主立宪来挽救危机。
3政治与文化运动并存,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
局限性:改良,希冀于君主立宪,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认识有哪些?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随着外国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从农民群众,到地主阶级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生活。
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官僚占有全国绝大部分土地。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需要把全年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
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
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
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喷发。
太平天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1843年,洪秀全为了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反映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
随后,他从家乡广东进入广西,利用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群众。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随后,太平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席卷6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