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14.41 KB
- 文档页数:1
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及事故预防地下水是地质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然而,在地基基础工程中,地下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因为地下水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地基基础结构的破坏,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危害,并探讨如何预防地基基础工程事故的发生。
1.引起土体沉降:当地下水表面的高度发生变化时,它对土体的持水能力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土体的密度和稳定性。
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土体中的水分会随之减少,土体体积会收缩,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沉降。
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土体中的水分会增加,土体的体积会膨胀,可能会导致地基基础结构的破坏。
2.引起土壤流变性质变化:地下水长期作用于土体中,会导致土体中细粒颗粒的密实度下降,因为细粒颗粒间隙中含有水分,水分的存在可能会使细粒颗粒之间的粘着力减弱,土体流变性质发生变化。
这使得土体地基基础结构的承载能力减弱,从而容易发生事故。
3.引起土壤侵蚀:当地下水流动速度加快或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时,地下水会对土体表面进行剥蚀,从而导致土体表面失稳,引起土体的流失和坍塌。
当地下水的移动力量足够强大时,它可能还会对地基基础结构进行侵蚀,导致结构破坏。
二、事故预防为了防止地下水对地基基础工程造成的危害,人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策略:1.加强地下水监测:对于需要利用地下水的地基基础工程,应该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地下水的因素,同时加强地下水的监测,以确保及时掌握地下水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采取排水措施:通过设置排水管网或其他排水设施,加强地下水的排放,降低地下水位高度,防止土体沉降或结构的沉降和变形,同时防止土体流失和坍塌。
3.采取加固措施:在地基基础施工前,通过对土体进行改良,加强土体的密实度和稳定性,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同时采取一些支护措施,对地基基础结构进行加固,防止结构的变形和破坏。
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解析摘要:地下水会以其水位、流动性等多方面因素对工程建设产生影响。
本文主要对降低地下水位引起地基沉降,地下水的不合理流动引起流沙和机械潜蚀,地下水对位于其下的建筑产生浮托作用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等问题作论述。
关键词:地下水流动;钢筋混凝土腐蚀;沉降;流沙和潜蚀引言地下水水位、静压及动压、地下水中所含离子及化合物是影响建筑工程的主要因素。
在工程建设中,要尽可能降低其对工程的伤害。
1、地下水位与沉降作用在进行基础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沿海地区。
深基础建设会碰到地下水位过高的问题,这时就要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如果降水所采取的措施不正确,随着时间的延续,外荷不变空隙水不断外排,导致发生地基固结沉降。
抽水井的设计不合理在井内水位下降的同时,周围的地下水会向抽水井中流。
形成漏斗。
由于水的流动没有规律性,这样形成的漏斗状结构往往是不对称分布的。
因而承压能力也是不均匀的。
这样就造成了地基的沉降。
固结沉降会引发地表建筑的不均匀下沉,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改变,比如,主承重墙断裂、倾斜、倒塌,框架结构的会出现框架的断裂、塌落等。
由于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时的不合理施工引发的地基沉降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底层结构,施工设备等多方面因素,力求避免或降低其对工程的影响。
[1]2、动水压力与流砂和机械潜蚀动水压力是指地下水进行渗流时,作用在单位体积土颗粒上的力[2]。
地下水流动时的动水压等于土体的重度时,由于达到平衡,土颗粒之间的力就不复存在。
土颗粒处于不受力的漂浮状态。
这是流砂形成的临界状态,固此时的水力坡度称为临界水力坡度。
流沙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微,中等,重度流沙三类。
流沙对建筑工程的危害是从地基处开始。
在基础施工中,如果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基础就会和砂层一起发生流动。
这样,基础的持力层就会发生变化。
上层建筑就会发生滑移,这对建筑的危害是很大的。
如果渗流水力坡度小于临界水力坡度,土中的细小颗粒也会被地下渗流带走形成孔洞。
浅谈地下水作用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摘要:地下水常构成工程建设的不利因素,对地质环境和建筑物的低级稳定性均产生影响。
地下水可使地基软化,降低地基承受力;地下水常常是滑坡、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
因此,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研究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地下水工程建筑物基坑防治1、地下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由于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与各种岩土体相互作用,而岩土中的可溶性物质(很多是矿物)随水迁移、聚集,使地下水成为一种复杂的溶液,这种复杂的地下水溶液通常具有温度、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和导电性等等的物理性质。
在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有:O2、N2、H2S、CO2等,地下水中气体分子能够很好地反映地球化学环境。
地下水中含有的离子有:地下水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离子有七种,即:Cl-、SO2-4、HCO3-、Na+、K+、Ca2+、Mg2+。
地下水中的化合物有:Fe2O3、Al2O3、H2SiO3等。
由于地下水具有如上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因此在地下水中通常具有如下的化学性质:①.地下水的矿化度。
②.地下水的酸碱度。
③.地下水的硬度。
④.地下水的侵蚀性,具体地说,即为侵蚀性的CO2和游离的CO2。
另外,SO2-4与混凝土中的某些成分相互作用,生成含水硫酸盐结晶,体积膨胀,使混凝土结构破坏,,也称为结晶式侵蚀。
另外,镁盐和混凝土中的Ca(OH)2作用,形成Mg(OH)2和易溶于水的CaCl2,而使混凝土结构破坏。
2、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的危害①.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影响极大,如地下水位上升,可引起浅基础地基承载力的降低,在有地震砂土液化的地区会引起液化的加剧,岩土体产生变形、滑移、崩塌失稳等不良的地质作用。
再有,在寒冷地区产生地下水的冻胀影响。
其实就建筑物本身而言,若是地下水位在基础底面以下压缩层内发生上升变化,水浸湿和软化岩土,因而使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大,建筑物则会产生过大的沉降,导致地基严重变形。
地下水位对施工的影响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面相对于地面的位置。
在施工工程中,地下水位的高低对施工工程的实施以及工程质量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地下水位对施工的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基坑开挖在进行基坑开挖施工时,地下水位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当地下水位高于工程现场地面时,需要进行降水处理,以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降水过程中,应采取合适的降水方式,如抽水降低地下水位。
同时,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排水设计,以确保基坑内水平稳定。
二、地下结构施工地下结构的施工中,地下水位的高低也会对施工产生影响。
当地下水位高于施工现场时,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防水措施,以防止地下水渗入施工区域,影响工程质量。
常见的防水方式包括添加防水剂和设置防水层等措施,以保证地下结构的稳定性。
三、土方开挖与土壤稳定地下水位的高低也会对土方开挖和土壤稳定产生影响。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土方开挖时会面临土壤松动和坡面塌方等问题,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相应的支护和加固措施,以保障土方开挖的安全与顺利进行。
四、地基处理与基础建设地下水位对地基处理和基础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地基处理中,地下水位的高低会影响地基沉降速度以及地基的承载能力。
根据地下水位的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案,如加固加厚地基等。
在基础建设中,地下水位高于施工现场时,需要采取合适的防水措施,以防止地下水渗入基础结构,影响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地下水位对施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施工前,必须对地下水位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应对措施,以保证施工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只有科学合理地处理地下水位问题,才能确保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土木工程中的地下水位变化对建筑物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土木工程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地下水位变化对建筑物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位变化对建筑物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地下水位变化是指地下水水位在一个时间段内的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由于气候变化,地下水的开采、填充和排水等因素引起。
地下水位的升高或降低都会对建筑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地下水位的升高可能导致建筑物的基础遭受侵蚀。
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土壤会变得湿润,这可能导致土壤流失或压实,从而导致建筑物的基础变得不稳定。
如果基础不稳定,建筑物可能会出现倾斜甚至倒塌的风险。
因此,在设计土木工程时,必须考虑地下水位的变化,确保建筑物的基础能够承受不同水位情况下的压力。
其次,地下水位变化还可能导致地下水渗透到建筑物内部。
当地下水位升高时,地下水可能通过建筑物的墙壁、地板或地下室渗透进入建筑物内部,导致建筑物的损坏。
水的渗透会导致墙壁和地板的腐蚀,从而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为了防止水的渗透,土木工程师通常需要采取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材料选择,并在建造过程中加强防水措施。
另外,地下水位变化还可能引发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地基沉降问题。
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土壤中的含水量减少,导致土壤的干燥和收缩,进而导致地基沉降。
地基沉降可能会导致建筑物的不平整,损害建筑物的稳定性。
为了减少地基沉降带来的风险,土木工程师通常会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例如预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并选择合适的地基工程技术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对于地下水位变化可能引发的问题,土木工程师可以采取一系列解决方案。
首先,监测地下水位变化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使用地下水位监测设备和技术,土木工程师可以及时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可能的问题。
其次,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工艺也是降低地下水位变化影响的重要手段。
在土木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地下水位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
地下水位变化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分析1. 前言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是城市发展中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分析地下水位变化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相应应对措施,以期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2. 地下水位变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2.1 城市供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来源之一。
当地下水位降低时,城市供应用水将受到限制,可能导致供应不足和质量问题。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可能需要增加抽取量或开采新的深层地下水资源,这将增加成本并可能引发环境问题。
2.2 土壤稳定性地下水起到维持土壤稳定性和支撑建筑物基础的作用。
当地下含水层降低时,土壤会失去饱和状态,导致土壤干燥收缩、沉陷或坡面滑动等问题。
这将对城市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可能引发建筑物倾斜、裂缝和损坏等问题。
2.3 地下工程施工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地下工程施工具有重要影响。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水涌、涌泉和渗流等问题,增加了施工难度和风险。
而当地下水位较低时,可能会导致基坑围护结构失稳、坍塌等安全问题。
3. 地下水位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1 生态环境地下水是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下水位降低时,湿地、河流和湖泊等生态系统将受到损害。
这将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退化以及河流干涸等问题,进而影响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
3.2 土地利用地下水位变化也会对土地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当地下水位降低时,原本适宜农业或园林绿化的土壤可能变得干燥贫瘠,限制了土地的利用价值。
此外,地下水位下降还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进一步限制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3.3 经济发展地下水位变化对城市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地下水位降低可能导致农田灌溉条件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供水受限和土壤稳定性问题也会对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这将制约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摘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生活与工程建设使得地下水发生变化,一定条件下,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等不利自然现象,在工程建设中还会产生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流砂、管涌、浮托作用、基坑突涌以及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作用等现象,因此,了解和掌握地下水的不利影响对工程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工程建设;地下水;影响;防治措施一、前言。
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下水的贮存有如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以其稳定的供水条件、良好的水质,而成为农业灌溉、工矿企业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水资源,尤其是在地表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
生产、生活与工程建设使得地下水发生变化,在工程建设中,会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流沙、管涌、浮托作用、基坑突涌以及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作用等现象。
下面主要介绍了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产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二、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产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1、地面沉降在松散沉积层中进行深基础施工时,往往需要人工降低地下水水位。
若降水不当,会使周围地基土层产生固结沉降,轻者造成邻近建筑物或地下管线的不均匀沉降;重者使建筑物基础下的土体颗粒流失,甚至被掏空,导致建筑物开裂和危及安全。
如果抽水井滤网和砂滤层的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则抽水时会将软土层中的黏粒、粉粒甚至细砂等细小土颗粒随同地下水一起带出地面,使周围地面土层很快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不同程度的损坏。
另一方面,尽管开始抽水时,井内水位下降,井外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不断流向滤管,经过一段时间后,在井周围形成漏斗状的弯曲水面——降水漏斗。
在这一降水漏斗范围内的软土层会发生渗透固结而造成地基土沉降。
而且,由于土层的不均匀性和边界条件的复杂性,降水漏斗往往是不对称的,因而使周围建筑物或地下管线产生不均匀沉降,甚至开裂。
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及防治措施地下水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土地开发的加快,地下水资源的不断消耗和过度开采,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质变差等问题,进而影响到了工程建设。
因此,探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及防治措施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1、建筑物沉降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地没有了水分的滋润,出现干裂和变形。
这样的情况下,地基就不能承担原来的荷载,建筑物就会出现沉降现象。
2、地基失稳和滑动如果地下水因为工程建设的影响发生了改变,比如说建筑物、桥梁等,那么它的压力分布就会发生变化,土层的变形和破坏就会出现,这样就会导致地基失稳和滑动。
3、地下水顺流渗透引发地面塌陷如果在地面的某个区域的土壤或岩层中含有水,而这个区域的地下水流动速度过慢,水分含量过多,就会发生地面塌陷事故,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防治措施1、采取降水排涝措施当地下水的水位过高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将地下水排出,降低地下水位。
可以利用井,水泵等设施进行降水排涝。
在某些建筑物地下室,可以采用与周围土壤隔离的防水层进行防水隔离。
这种方法使用方便,效果显著,它保持了建筑物的地下室地面的稳定。
2、加强土层加固措施加强土层加固措施就是采用填土,浆钉等方法加固土层,以改善其承载能力。
使用这种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做出不同的技术方案。
3、开展科学研究,制定合理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方案开展科学研究,制定合理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方案是防治地下水对工程建设不利影响的根本性措施。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地下水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科学制定管控方案,并将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解决地下水对工程建设造成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加以防范与治理。
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充分了解地下水环境,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以达到保障工程建设安全的目的。
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1.浮力
地下水对位于水位以下岩土体产生静水压力,并产生浮力,浮力的大小可以按照阿基米德原理确定,如建筑物处于地下水位较浅,而基础埋深较深时,若不考虑地下水托力的影响,就可能会产生地下室裂缝、地下室渗水、以及桩基抗拉破坏等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现象甚至产生建筑物安全问题,因而必须加以考虑。
2.潜蚀
地下水的机械潜蚀作用及地质现象地下水在岩石的裂隙或土壤的空隙中流动很慢,因此,它的机械冲刷能力较小。
但它的破坏作用不能小视,常酿成如下地质灾害: 1.滑坡分布于斜坡上的岩石或土体,由于地表水的大量渗透而浸湿,不仅增加了岩石或土体的重量,而且在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又减小了上、下部岩石或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导致上部岩石或土体失稳,并由高向低处滑移,这种现象称为滑坡。
常造成滑坡体上的树木生长成"醉汉林"这种现象在黄土地区随处可见。
2.黄土湿陷在黄土地区,由于地下水的浸湿,破坏了黄土的结构和稳定性,导致上部黄土发生沉陷现象,叫黄土湿陷。
黄土沉陷在地面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洼地,规模不大,但往往破坏灌渠,毁坏农田。
3.岩爆
岩爆一般发生在地下水较少,岩体干燥的地区,探测地下水量有助于预防发生岩爆。
4.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其类型可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是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
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覆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
5.防渗处理措施
1、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提高混凝土自身的防腐性能,主要提高其密实性和抗中性化能力,一般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C25,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强度等级≥C35。
为合理减少水泥和混凝土中碱的含量,应尽量采用低碱水泥。
同时合理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和料,这也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的重要途径。
2、加大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3、对基础、基础梁的表面采取防护措施:例如:对处在强、中等腐蚀性环境中的基础,应设碎石灌沥青或沥青混凝土的耐腐蚀垫层。
基础梁的表面贴环氧沥青玻璃布两层或贴沥青玻璃布两层或涂环氧沥青厚浆型涂料两遍。
4、加强混凝土养护,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缝,确保施工质量,对防腐蚀也起到一种加强作用。
14水利水电工程2班
谢若愚
201410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