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及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地下水是指地下埋藏的水体,它对基础施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可能对基础施工产生影响。
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可能导致施工现场积水,给施工带来困难。
如果地下水位变动较大,可能会影响基础的稳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如抽水排水、建设临时排水系统等。
2.水力压力:地下水的水力压力可能对基础施工产生影响。
当基础施工工程需要在地下水中进行时,水力压力可能会对土体稳定性产生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降低水力压力的措施,如增加基础底部的防渗层、增加基础底部的抗渗深度等。
3.地下水化学成分: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可能对基础施工材料产生腐蚀或溶解作用。
特别是对于一些水泥基材料,如混凝土,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可能会引起混凝土的侵蚀。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防腐措施,如使用防水剂、采用抗腐蚀材料等。
4.地下水渗流:地下水的渗流可能会对基础施工产生冲刷或侵蚀作用。
地下水的渗流可能会导致土体流失,从而对基础稳定性产生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防渗措施,
如增加基础的防渗层、采用防渗墙等。
工程建筑中地下水危害及防治工程建筑中地下水危害及防治摘要:地下水是很重要的水资源,对人类的水源提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地下水的特殊性和其化学成分,对钢筋混泥土具有很大的侵蚀性,对工程建筑有极大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勘测、设计,施工等各阶段防治地下水的相关措施,以便有效地防范由地下水引发的工程事故。
关键词:地下水;化学分析;侵蚀性;工程建筑;防治一,地下水性质及对工程建筑的危害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由于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与各种岩土体相互作用,而岩土中的可溶性物质(很多是矿物)随水迁移、聚集,使地下水成为一种复杂的溶液,这种复杂的地下水溶液通常具有温度、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和导电性等等的物理性质。
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第一,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有:O2、N2、H2S、CO2等,地下水中气体分子能够很好地反映地球化学环境。
第二,地下水中含有的离子有:地下水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离子有七种,即:Cl-、SO2-4、HCO3-、Na+、K+、Ca2+、Mg2+。
第三,地下水中的化合物有:Fe2O3、Al2O3、H2SiO3等。
3地下水的主要化学性质由于地下水具有如上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因此在地下水中通常具有如下的化学性质:第一,地下水的矿化度。
水中所含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矿化度,低矿化度的水中常以含有HCO3-为主,中等矿化度水常以含有SO2-4为主;高矿化度的水常以含有Cl-为主。
高矿化度的水能降低水泥混凝土的强度,腐蚀钢筋等等。
第二,地下水的酸碱度。
地下水的酸碱度用水的PH值来表示,常温常压下当PH值小于5时,水为强酸性水;PH值在5—7之间为弱酸性水,PH值为7时,为中性的水;PH值在7—9之间时为弱碱性水;PH值大于9时为强碱性水。
第三,地下水的硬度。
通常情况下水的硬度按水中的Ca2+、Mg2+离子的含量的多少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总硬度,它是指水在未被煮沸时Ca2+、Mg2+离子的总含量。
地下水对地铁工程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地铁工程建设过程中,地下水往往会对工程造成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对地铁工程的影响,以及防治对策。
(1)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地面沉降,对地铁的稳定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地埋式地铁的轨道处于地下,轨道的精度直接关系到地铁车辆的安全运行。
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地面沉降,造成轨道的变形,间距的变化,使得轨道的精度降低,从而使地铁车辆的运行安全受到威胁。
(2)涌水地下水位上升会导致涌水,对地铁工程造成不利影响。
地下水位在地铁隧道上方时,水压会让地面下的水不断向隧道内涌入,造成隧道内积水。
积水不仅会对地铁车辆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还可能导致氧气不足,对乘客的安全造成威胁。
(3)隧道倒塌地下水位上升会导致隧道倒塌,对地铁工程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当地下水位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地面下的水压会让周围的土壤失去支撑力,导致隧道倒塌,甚至引发土壤涌动。
这对地铁工程的影响是灾难性的,不仅会影响地铁的安全运行,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防治对策(1)灌浆加固灌浆加固是防治地下水对地铁工程影响的一种有效措施。
灌浆材料可以填充隧道周围土壤和裂缝,加强地下部分的支撑力,从而防止隧道倒塌。
此外,灌浆加固还可以减少隧道周围土壤流失,从而减少地面沉降的风险。
隧道防水是防治地下水涌入隧道的重要措施。
防水材料一般采用沥青板、聚氨酯等,能够有效地防止地下水涌入隧道。
同时,在隧道内设置排水系统,可以将积水排出隧道,保证地铁车辆的正常运行。
(3)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此,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是防治地下水对地铁工程影响的关键。
应该在地下水开采的过程中,合理调控开采量,避免造成地下水位的快速下降。
此外,还可以通过水资源节约措施,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为地下水保留足够的储备。
综上,地下水对地铁工程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地下水对地铁工程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地下水对地铁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壤沉降、地下水涌流、隧道水浸、地基下沉和地面沉降等。
针对这些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土壤沉降:地下水对土壤的渗透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分进入土壤会使其饱和,导致土壤颗粒间的粘结力减弱。
在地铁工程中,如果地下水位过高,地铁隧道周围的土壤就会出现松动和沉降现象。
为了防止土壤沉降,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地下水位,进行有效的排水处理,将地下水位维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保持土壤的稳定性;选择优质的土壤作为隧道的填充材料,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在隧道周围设置固定的支护措施,确保土壤的牢固性。
二、地下水涌流:地下水涌流是地下水在地铁隧道周围形成的一种水流现象。
当隧道工程进入含水层时,地下水会通过裂隙和孔隙等途径涌入隧道。
地下水涌流对地铁工程的影响包括土壤塌陷、隧道水浸等。
为了防止地下水涌流,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合理的隧道施工方法和围岩支护措施,控制地下水的涌入量;设置排水系统,及时将涌入的地下水排出隧道,维持隧道内部的干燥状态;在地铁隧道周围设置防渗墙,阻止地下水向隧道渗透。
三、隧道水浸:由于地下水的涌入,地铁隧道内部可能会出现水浸现象。
隧道水浸对地铁的运行安全和设备设施造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增加隧道工程的防水层,确保隧道的密封性;设置及时排水系统,将隧道内的积水及时排出;选取耐水性好的材料,保证设备设施的防水性能。
四、地基下沉和地面沉降:地下水的作用会导致地基下沉和地面沉降。
地基下沉和地面沉降对地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防止地基下沉和地面沉降,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治对策:加固地基,增强地基的承载能力;设置地铁工程的支护结构,确保地面的稳定性;进行地下水位的监测和调控,保持地下水位的稳定,减少地基下沉和地面沉降的可能性。
地下水对地铁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土壤沉降、地下水涌流、隧道水浸、地基下沉和地面沉降等。
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及防治措施[摘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灌溉、工矿企业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水源之一。
生产、生活与工程建设使得地下水发生变化,一定条件下,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等不利自然现象,在工程建设中还会产生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流砂、管涌、浮托作用、基坑突涌以及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作用等现象,因此,了解和掌握地下水的不利影响对工程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对地下水作用处理得当甚至决定了工程建设能否成功。
【关键词】工程建设;地下水;不利影响;防治措施1、前言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灌溉、工矿企业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水源之一。
生产、生活与工程建设使得地下水发生变化,在工程建设中,会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流沙、管涌、浮托作用、基坑突涌以及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作用等现象。
下面主要介绍了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产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2、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不利影响、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2.1地面沉降:(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全国有近70个城市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了地面沉降,沉降范围6.4万平方千米,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超过2m的有上海、天津、太原、西安、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天津塘沽的沉降量居然达到 3.1m。
西安、大同、苏州、无锡、常州等市的地面沉降同时伴有地裂缝。
发生地裂缝的地区还有河北、山东、云南、广东、海南等地。
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对城市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因其引起垂直移动以及向沉降中心的水平移动,使建筑物基础、桥墩错动,铁路和管道扭曲拉断等现象不断发生,给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市政道路、上下水管道、煤气热力管道、电力通讯管线等都带来极大危害;不得不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这也只是国内仅有的问题,国外沿海软土地区也存在这种现象,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通过国内外同行多年的监测、分析和研究,控制方法:合理开采地下水;对已开发的地区,对含水层进行回灌。
地下水对地铁工程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地铁交通逐渐成为现代城市中重要的交通方式。
地铁工程建设需要穿越城市的地下水体,地下水对地铁工程的影响不容忽视。
地下水对地铁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铁隧道施工、车站建设、车站排水、沉降控制等方面。
了解地下水对地铁工程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下水对地铁工程的影响1. 地铁隧道施工地铁隧道施工需要在地下进行开挖作业,而地下水位的高低和流动性会直接影响到隧道施工的技术实施。
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将增加隧道施工中地下水涌入的风险,给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和不稳定因素。
地下水涌入还可能引发地表沉降和隧道倒塌等安全问题。
2. 车站建设地铁车站建设过程中,地下水对车站结构的稳定和建设进度都会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地下水涌入可能导致车站结构物变形、渗漏等问题,并且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地下水排泵,增加了工程的复杂性和成本。
3. 车站排水地铁车站排水是地下水对地铁工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车站周围地下水位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车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效果。
地下水的压力和流速对车站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产生一定的挑战。
4. 沉降控制地下水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铁工程的地表沉降情况。
在地铁隧道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地下水位变化会导致地表土壤下沉,从而影响到地面建筑物的稳定和使用安全。
针对地下水对地铁隧道施工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防治。
对隧道施工工地周围进行地下水抽排,减少地下水涌入的可能性,以确保隧道施工的稳定进行。
根据地下水位的高低,调整隧道施工的工艺和方案,降低地下水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在地铁车站建设中,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应对地下水对车站结构的影响。
在车站建设前对地下水位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提前采取排水和加固措施,从根本上减少地下水对车站结构的不利影响。
为了应对地下水对车站排水系统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手段来进行防治。
在设计车站排水系统时,充分考虑地下水位的高低和流速,采用合适的设备和工艺来确保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
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及防治措施地下水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土地开发的加快,地下水资源的不断消耗和过度开采,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质变差等问题,进而影响到了工程建设。
因此,探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及防治措施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1、建筑物沉降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地没有了水分的滋润,出现干裂和变形。
这样的情况下,地基就不能承担原来的荷载,建筑物就会出现沉降现象。
2、地基失稳和滑动如果地下水因为工程建设的影响发生了改变,比如说建筑物、桥梁等,那么它的压力分布就会发生变化,土层的变形和破坏就会出现,这样就会导致地基失稳和滑动。
3、地下水顺流渗透引发地面塌陷如果在地面的某个区域的土壤或岩层中含有水,而这个区域的地下水流动速度过慢,水分含量过多,就会发生地面塌陷事故,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防治措施1、采取降水排涝措施当地下水的水位过高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将地下水排出,降低地下水位。
可以利用井,水泵等设施进行降水排涝。
在某些建筑物地下室,可以采用与周围土壤隔离的防水层进行防水隔离。
这种方法使用方便,效果显著,它保持了建筑物的地下室地面的稳定。
2、加强土层加固措施加强土层加固措施就是采用填土,浆钉等方法加固土层,以改善其承载能力。
使用这种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做出不同的技术方案。
3、开展科学研究,制定合理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方案开展科学研究,制定合理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方案是防治地下水对工程建设不利影响的根本性措施。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地下水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科学制定管控方案,并将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解决地下水对工程建设造成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加以防范与治理。
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充分了解地下水环境,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以达到保障工程建设安全的目的。
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影响及处理措施摘要:地下工程建设数量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也在不断增多。
地下水作为难以避免的阻碍因素,一直以来都对地下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全面阐述了地下水对基坑工程带来物理、化学作用、孔隙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对支护结构破坏等类别的影响,并建议通过止水法、排水法等处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地下水对基坑工程带来的危害,鼓励加强对控制地下水工作的重视度,促进跨行业的技术融合。
关键词:地下水;基坑工程;处理措施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相应配套的地下工程建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地下水则一直是困扰着地下工程的重要因素。
根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地下工程事故超过80%与地下水控制不当有关。
由于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影响,出现帷幕渗漏、地面塌陷、地面沉降、边坡滑移等事故现象的项目案例比比皆是。
轻则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出行,重则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对此问题需要极度重视。
因此,在相关施工中,必须做好对地下水的有效控制工作,以此降低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避免耽误工期,最主要的是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安全性。
下文详细阐述了地下水对基坑工程产生影响的各种类别,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以有效减少地下水对工程实施和安全性的负面影响。
一、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影响类别1、对岩土体的物理作用当岩土体中的含水量增加,其整体稳定性、抗剪切强度等各类指标都会降低,导致基坑支护方案设计时内力和变形等计算结果发生偏差,与预期效果不符从而影响到地面建筑的安全性。
此类作用主要是以水对岩土体的软化溶解,影响土质的稳定性和强度,以此辐射整个建筑项目。
所以需要注意的是定期了解地下水的形成流向以及土质的含水量,确保土质的各类指标处于预期值之上。
2、对岩土体的化学作用地下水与岩土体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包括离子交换、溶蚀水解等。
在经过这些化学反应后,土体内的矿物组成整体就会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导致土质的各项指标数值也会因此波动。
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及防治措施
[摘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灌溉、工矿企业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水源之一。
生产、生活与工程建设使得地下水发生变化,一定条件下,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等不利自然现象,在工程建设中还会产生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流砂、管涌、浮托作用、基坑突涌以及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作用等现象,因此,了解和掌握地下水的不利影响对工程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对地下水作用处理得当甚至决定了工程建设能否成功。
【关键词】工程建设;地下水;不利影响;防治措施
1、前言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灌溉、工矿企业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水源之一。
生产、生活与工程建设使得地下水发生变化,在工程建设中,会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流沙、管涌、浮托作用、基坑突涌以及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作用等现象。
下面主要介绍了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产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2、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不利影响、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1地面沉降:(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
全国有近70个城市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了地面沉降,沉降范围6.4万平方千米,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超过2m的有上海、天津、太原、西安、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天津塘沽的沉降量居然达到 3.1m。
西安、大同、苏州、无锡、常州等市的地面沉降同时伴有地裂缝。
发生地裂缝的地区还有河北、山东、云南、广东、海南等地。
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对城市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因其引起垂直移动以及向沉降中心的水平移动,使建筑物基础、桥墩错动,铁路和管道扭曲拉断等现象不断发生,给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市政道路、上下水管道、煤气热力管道、电力通讯管线等都带来极大危害;不得不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这也只是国内仅有的问题,国外沿海软土地区也存在这种现象,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通过国内外同行多年的监测、分析和研究,控制方法:合理开采地下水;对已开发的地区,对含水层进行回灌。
2.2地面塌陷:(岩溶地区人为局部改变地下水位引起的)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
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其类型可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是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
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覆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
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
后两者分布较局限。
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1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2处以上,塌坑超过1592个,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公里,年经济损失达3.17亿元。
地面塌陷现场参见下图:
防治措施:①采取措施减少地表水的下渗;②合理采矿,预留保护煤柱;③加强采空区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④防治结合,加强工程自身防护能力以及⑤在重大工程附近应严格禁止会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改变的工程施工,如必须施工,应进行回灌。
2.3流砂:(不合理的地下水流动)
流砂是土体的一种现象,通常细颗粒、颗粒均匀、松散、饱和的非粘性土容易发生这个现象。
流砂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但它对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影响极大。
流砂与管涌的区别与联系
流砂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土体中的水存在压力差,水对土体产生渗流力。
如果单位颗粒土体受到的孔隙水压力大于或等于其自身重力,则土体发生悬浮、移动。
即孔隙水压力-单元体总重量=γw*h-γsat*h>0,则流砂形成。
其中γw为水的重度,γsat为土体的饱和重度。
流砂的产生会引起建筑物基础移动、基坑坍塌、堤坝损毁等危害,必须加以防治。
流砂现象的防治原则是:
①减小或消除水头差,如采取基坑外的井点降水法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水下挖掘;
②增长渗流路径,如打板桩;
③在向上渗流出口处地表用透水材料覆盖压重以平衡渗流力;
④土层加固处理,如采用换土垫层法、深层密实法、排水固结法、化学加固法、加筋法、热学法等。
2.4管涌:(不合理的地下水流动)
在渗透水流作用下,土中的细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中移动,以至流失;随着土的孔隙不断扩大,渗透速度不断增加,较粗的颗粒也相继被水流逐渐带走,最终导致土体内形成贯通的渗流管道,造成土体塌陷,这种现象称为管涌。
可见,管涌破坏一般有个时间发展过程,是一种渐进性质的破坏。
土是否发生管涌,首先取决于土的性质,管涌多发生在砂性土中,其特征是颗粒大小差别较大,往往缺少某种粒径,孔隙直径大且相互连通。
无粘性土产生管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几何条件:土中粗颗粒所构成的孔隙直径必须大于细颗粒的直径,这是必要条件,一般不均匀系数>10的土才会发生管涌;②水力条件:渗流力能够带动细颗粒在孔隙间滚动或移动是发生管涌的水力条件,可用管涌的水力梯度来表示。
但管涌临界水力梯度的计算至今尚未成熟。
对于重大工程,应尽量由试验确定。
防治管涌现象,一般可从下列两个方面采取措施:①改变几何条件,在渗流逸出部位铺设反滤层是防止管涌破坏的有效措施。
②改变水力条件,降低水力梯度,如打板桩。
如坝身或坝基内的土壤颗粒被渗流带走的现象称为管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