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甫很忙”现象的反思
- 格式:ppt
- 大小:19.88 MB
- 文档页数:20
"杜甫很忙"现象的反思作文5篇杜甫很忙,指的是网友系列恶搞涂鸦。
2012年3月,适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
杜甫突然在网络一然红起,被人乱改造、涂鸦、恶搞等行为,一般在语文课本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很忙"现象的反思作文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希望大家喜欢!"杜甫很忙"现象的反思作文范文一“习过武,变过性,学过魔法算过命;扛过枪,种过地,贫困时期唱过戏;打过球,卖过萌,有过真爱有过情;卖过唱,送过水。
”杜甫如今俨然成了网络红人,忙得找不着北。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却以如此恶搞的形象重新活跃于人们的视野,推崇杜甫文化的人,不知是哭是笑。
这场涂鸦杜甫的热潮,是又一次的网络狂欢。
它以其独特的修辞手法,让大众暂时释放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压抑。
“杜甫很忙”的幕后推手,是人们对快感的追求。
它担当了现代社会“安全阀”的功能。
缘此,对待这场娱乐盛宴,任何板起脸孔的攻击对显得破坏情趣。
但是,正正是因为这种网络上表达的自由,更加反映了一些事物在人们心中的真正地位。
学生们背诵大量诗歌名句,究竟是为了应试,还是出于热爱,不言自明。
学子们了解杜甫,究竟是为了更好地作答试题,还是因为崇拜,不言而喻。
当经典成为了灌输的案例,便失去了原有的滋味。
当经典成为了应试的工具,便易成为嘲解的对象。
严肃的事物不再被认真对待,经典便难以保持原有的地位。
杜甫很忙,事实上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的缺失之体现。
“今天上课,我们讲杜甫……杜甫是哪个年代的?生平事迹?这句诗怎么翻译?”“这则诗歌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台下低埋的头终于抬起,因为这可能会考。
学生和老师同样无奈。
因为考试,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通通被标准化。
“沉郁顿挫”,整齐划一的作答,很正确,却让学生原创性的真实感受不能发挥。
不是发自内心地认识杜甫,不是发自内心地感受杜甫,怎么会发自内心地尊敬与评价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圣”,如果仅为考试填写的答案,只不过是一句考完就会被贬值的话而已,很容易就被遗忘和颠覆。
杜甫很忙当杜甫成为网络红人在网络不断盛行的当下,谁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焦点,不言而喻,就连古代的名人也可以“穿越”到当代,在这里彻底的红一把,成为众人皆知的“微博红人”。
最近,一组“杜甫很忙”的中学语文课本涂鸦画在网络流行开来,唐代著名诗人“诗圣”杜甫俨然成为“网络红人”,很难想象,一位唐代的名人居然能够在当下成为网络的流行话题,着实令人不可思议。
“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风靡起来,正是当下文化渐渐枯竭的一个缩影,人类是否已经无法停止恶搞了呢?无巧不成书,今年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原本应该举办一些纪念活动,但并未见其影响力,然而,“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暴却取而代之,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这组图片的原图是语文课本的一张插图,杜甫侧坐石头上,迎着风略抬起头,面带忧郁。
然而在这一组涂鸦画中,杜甫不断地被更换形象,杜甫或是手拿机枪,或是上网写诗,或是成为漫画人物,或是成为篮球高手,或是乘坐飞机,甚至成为美女······这不禁让人感叹,杜甫真的很忙。
而随着“杜甫很忙”的火热起来,遭殃的不仅仅是杜甫一人,更是殃及到更多历史文化名人,李白、辛弃疾等诗人词人也不幸惨遭恶搞,似乎,人们要将恶搞进行到底。
无独有偶,恶搞之风早已有之,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虽然不少人为之鼓掌,为之欢笑,但这也是对艺术的一种轻慢,也体现出许多人对待艺术的麻木,就连专家学者面对此情此景也会竟手脚无措。
在众多专家学者看来,这绝对不是创意,也不是出于对艺术的追求,这绝对是对真正的艺术的一种亵渎,一种玷污。
我们崇尚艺术的自由思想,但我们反对对艺术的亵渎,我们反对在艺术上裹足不前阻碍艺术发展的人,我们同样反对榨取艺术践踏艺术的人,只有这样,艺术才会成为真正的艺术。
不过让很多专家学者忧心忡忡的是,杜甫成为人们哗众取宠的对象,这的确让人唏嘘不已。
杜甫作为唐代著名大诗人,是中华名人之典范,一向以忧国忧民著称,从他的诗中可以读出思绪万千的爱国情怀。
《杜甫很忙》看生存危机论文摘要:当人人都洋溢着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怀揣着对经典文学的尊敬,充满着对上古圣贤的崇敬,又岂会出现那一张张被无情涂鸦的杜甫,被歌词亵渎的李白。
所以如果精英的引导工作做在前面,能够形成自上而下的良性传播和循环,经典在今天的地位也许将不会如此的尴尬。
2012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也就在这一年的3月,一组高三语文必修3课本上杜甫被涂鸦的图片在网上爆红。
涂鸦后的杜甫形象各异:端着机枪凝视远方的,戴着墨镜骑电动车出门的,跟美女翩翩起舞的,还有呼唤李白与他“合体”的。
无尽想象,变化万千。
还有各种版本的歌词出现,大家给为杜甫编的有牛仔很忙版、最炫民族风版。
而“床前明月光,李白他很忙,斗酒诗百篇,还要陪皇上。
皇上不好陪,皇娘有点胖。
平生爱自由,不如去踏浪。
”则是送给诗仙李白的。
就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大将军辛弃疾同学们也没有放过,摇身变成举着“剪刀手”卖萌的的正太。
事实上《杜甫很忙》确有专业的公关团队策划和制作,为的是增强某个博物馆的关注度。
人们用戏谑的方式对待文化名人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学生的解压方式,而成为一种传播和公关的手段,故意为之。
其作品中低俗的戏谑杜甫的图片让人不堪入目,虽然在某一点上触动了公众的兴趣点,但是拿杜甫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人“开涮”,并引起了广大公众的围观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一、为何戏谑的图片在网络上会如此之流行。
这原本是高中生在课余的信笔涂鸦,发挥想象力缓解压力之余确有失对杜甫的尊重。
但当它们流行到网络时,便因微博快捷的传播速度迅速的走红,人们不太在乎内容如何,只求吸引眼球便互相的转载,进而造成广大公众的围观和追捧。
可以说网络传播的快捷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信息流通的极大便利,但同时传播的快捷也让人们无暇顾及内容本身。
围观《杜甫很忙》的公众们多是为创意的新奇而惊喜,多少人又能真正思考这些图片背后所反应出的问题。
同时如此的流行传播也反映出大众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迷失。
“杜甫很忙”与学生无处安放的精力与想像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
近日,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俨然成了微博红人。
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被一些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记者了解到,教科书上被网友“发挥”的还不止杜甫,李白、辛弃疾及一些外国名人画像都曾被上课不专心的学生拿来涂涂抹抹,所以“杜甫很忙”后,还有网友上传了“李白不服气了”等系列。
(3月25日《济南时报》)对此,杜甫草堂宣传人员称,因为对象是杜甫,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有些创作不雅。
窃以为,这样的恶搞虽然有些不雅,如杜甫抱着个美少女的“创作”,可能就会刺激有些思想较传统的人的神经,但总的说来,还是无伤大雅,应该看开点,这有些像调皮的孙子、孙女扯了把爷爷的胡子,爷爷倒更乐呵呢。
与其说是网友恶搞,倒不如说是网友凑热闹把这一现象放大,让杜甫等名人更“忙”罢了,真正的始作俑者,还是那些上课不专心的学生,他们是最早对名人画像“再创作”者,因此,这一现象的背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们那无处安放的精力与想像。
给课本上的名人“化妆、整容”,应该是有着不短的历史,总之不会是近年来的事情,一直以来,给女名人添把胡子,给人加个海盗眼罩,画道很酷的伤疤,或帮人缝几针……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并且还有像此次这样的“深度”创作,如让杜甫手扛机枪、骑驴骑猪骑自行车、开坦克开飞机、穿校服、泪流满面、变身卡通人物等等也不少。
这固然可说他们不专心,但也说明课堂内容没能吸引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更可说,学生们旺盛的精力和丰富的想像力无处宣泄,毕竟仅是这样的涂鸦,很难说他们的精力和想像力得到应有的发挥和发展。
除了个别极具天赋的人将来能有作为的话,这样的涂鸦难以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尽管再小的涂鸦,也是心灵和想像的释放。
一般的成年人,尤其是步入社会后的成人,且不说没有心思搞这些“创作”,即便有心思,除非一些从事设计等本身就需要想像的专业人才,其它人恐怕难有类似“作品”问世。
“杜甫”为什么“很忙”摘要:“杜甫很忙”是指2012年3月风靡网络的杜甫涂鸦事件。
自第一张杜甫涂鸦组图出现在新浪微博之后,微博管理组将其置顶为微话题,顷刻之间,“杜甫很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杜甫很忙事件的走红到底是出色的网络营销,还是一次偶然的网民狂欢,其间又是否存在规律性。
以上这些问题,让我们通过对事件的传播学解读揭开其神秘面纱。
关键词:杜甫很忙;传播学;解读一、“杜甫很忙”事件回顾2012年恰好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
3月21日,一组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本中的杜甫涂鸦画像被公布在新浪微博上。
即刻,上百网友围观、回复。
遭涂改的杜甫头像原作由蒋兆和先生创作于1959年,真迹现存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图像中杜甫仰天长思,凝望远方。
头像因神形具备,所以被选作高中语文课本中杜甫作品《登高》的配图。
3月22日,新浪微博的新浪微话题组通过“微博新鲜事”、list、热门话题榜单等一揽子扩散途径推广“杜甫很忙”话题,带动网友参与并转发,“涂鸦杜甫头像”的星星之火立即演变成“燎原”之势。
随后,杜甫图像相关的涂鸦大作不断涌现,杜甫的形象也千变万化,时而端着狙击枪遥望远方,时而戴着墨镜骑车出门,时而成为湖人球员打篮球,时而与靓丽美女玩转风月。
基于杜甫的种种形态,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紧接着,3月26日,某位名为刘备的网友在人人网上发布自制视频《最炫杜甫风》。
该视频以杜甫诗词名句编词,用凤凰传奇的歌曲《最炫民族风》演唱。
视频一经发布,众多网友围观。
顷刻间,各主流媒体也陆续跟进,大篇幅报道“杜甫很忙”事件的进展与讨论。
“杜甫很忙”关注率飙升,俨然成为3月中国舆论界炙手可热的话题。
二、“杜甫很忙”事件的传播学解读1.传播中理解的作用。
“杜甫很忙”首先是以组图的形式出现在众人眼前。
那么,人们从图片中获取了怎样的信息?人们又是怎样思考的呢?无疑,这是阐释后来涂鸦图片被疯狂转载与再创作的基础。
斯科特在1994年提出视觉语汇的概念,他认为图像作为一种符号,不止是现实的透明反映或情感的运载工具,也可以是论证修辞的语汇。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浅析“杜甫很忙”现象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浅析“杜甫很忙”现象【摘要】:今年网络的第一红人非杜甫莫属。
近日,在“杜甫很忙”的涂鸦漫画中,语文课本中侧坐望天、消瘦忧郁的杜甫,时而手持机关枪,时而脚踏电动车,时而在NBA打球,时而挥刀切西瓜,各种形象数都数不过来,不少网友感叹:“杜甫也太忙了!”这股风还刮向了李白、白居易等历史文化名人身上。
对此,诸多网友表示只是游戏而已。
接受采访的几位专家中,有的说这种现象没有恶意,只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公众无需反应过度。
也有专家表示这是不尊重传统文化的做法,是不能容忍的。
他们提醒要保持敬畏,对名人英雄保持“仰望”,而不是视如玩物。
【关键词】:杜甫很忙、社会意识、联系、价值观、矛盾、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今年正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诗圣”杜甫突然走红网络。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杜甫走红并非出于今人对于先贤的怀念崇敬,却源自一组流传网络的对于中学课本上杜甫插图的“恶搞”涂鸦带来的娱乐效应。
连日来,“杜甫很忙”成为互联网上关注度颇高的网络热词。
被“涂鸦”的杜甫时而扛枪,时而开车,甚至“怀抱小姐”,有伤风雅。
而这一恶搞古代名人的现象,也引起了多方争议。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经过讨论,我们小组觉得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视文化名人英雄为玩物,我们应该要对其保持敬畏,保持“仰望”。
“杜甫很忙”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反省,特别是对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一、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对“杜甫很忙”现象的看法是:2012年3月伊始,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在微博上疯狂流传,对这一现象,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褒贬不一。
那么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从本专业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它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一次策划。
今年恰好是杜甫诞生1300周年的纪念,国内著名的营销人士薛永昱为首的策划团队便是利用了这一时机为一个博物馆做的策划。
策划是指通过一种创新的方式来宣传某一样东西,扩大其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并获得美誉度,也就是口碑。
杜甫的一天很忙,杜甫为什么这么忙作者辽宁张宏强辽宁张宏强【话题引入】2012年3月,微博上流行组图杜甫的一天,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的杜甫图像被恶搞,仰天沉思的杜甫被涂鸦,或开摩托车、骑马,或摇着蒲扇卖西瓜,推着超市的推车购物,甚至化身程序员开发手机应用软件…… 杜甫最近真的很忙,忙到几乎所有的大陆媒体都在以不同视角、不同心态、不同的表现形式思考今天的杜甫为什么这么忙。
众多微博网友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又折射了当下人们形形色色的心态。
【各方观点】1.恶搞杜甫很忙,拿杜甫这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名人开涮,以及众多媒体的炒作和公众的围观,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折射出了现在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
2.恶搞杜甫无疑也暴露了现代教育的缺失,为什么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无聊感丧失了自豪感?如何教会孩子仰望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其代表者,这是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3.杜甫草堂有关人员认为2012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这种方式引起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因为对象是杜甫,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
4河南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认为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我们决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如果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5.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
6.杜甫很忙近期再一次爆红,主要原因可能是社会压力过大,很多学生和上班族借此娱乐消遣一下,毕竟此次疯狂传播的途径是微博。
7.杜甫很忙爆红也有穿越剧的影响,面对穿越剧的疯狂上映,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穿越,但是苦于没有条件,微博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便捷的方式。
杜南很忙网民很闲张鸣以流民图著称的蒋兆和先生,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创作的一幅杜甫行乐图,居然会在网上走俏,以至于刊登这幅画的高中语文课本因此而脱销。
只是,网民们并不是在欣赏这幅画的神韵,作文大全而是为了涂鸦恶搞。
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
近日,杜甫突然在网络走红。
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不符合唐王朝的要求,导致其思想地位到了宋代才被确立并沿袭至今。
杜甫在宋代典范地位的确立,是宋人在其特定文化心理下,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后作出的选择。
杜甫的形象定格千年,可现在又忙了起来,为什么呢?其一,现在流行的解构主义让部分人群习惯性怀疑一切。
我国有符号化人物的传统,五千年来,一个个典型人物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当下人们的思想受到巨大冲击,由此产生应激反应,走向了符号化的对立面,即解构。
“你高高在上太威风,我偏偏要拉你下神坛”,可以看做是时代的一个特点。
从积极意义上讲,这是人们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从消极意义上讲,过度地解构异化怀疑一切,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精神迷乱之中。
其二,教科书几十年如一日不加改变,不适应现在学生的心理。
如教科书上的“杜甫”形象十数年没有改变,但学生们的思想在变。
同时,教材视角缺失、缺少情趣、缺乏求真精神也是一种客观情况。
于是,“杜甫”成了任学生们打扮的“小姑娘”。
教材编写者或许可以借鉴一下那些看似轻佻的涂鸦,对教科书配图进行调整。
其三,老师照本宣科,归纳中心思想式样地解读杜甫,其思想内容大多停留在宋代的理解,更多地依旧是说教,无法满足学生的天性。
学生们看似是不专心听讲去涂鸦,其实是想象力无处释放的另类表现。
跳出这个新闻,从大的角度上来讲,恶搞名人、恶搞经典已经成为常态。
如影视剧方面,不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戏说乾隆》,还是近年来的《太祖秘史》,抑或更近一点的《新三国》等,都是在用一种调侃的方式来解读历史。
一些学者也忙着“解构”历史人物,例如诗仙李白在某作家笔下变成了吃软饭、打群架、混黑道、梦想在闹市砍人的“大唐第一古惑仔”,等等。
这些“恶搞”可以带来图书的销量,可以带来票房,可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但社会效果显然是不好的。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解读“杜甫很忙”事件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题记2012年,恰逢中国古代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
有学生将语文课本上的杜甫进行创造性的涂鸦,这些异类恶搞的图片迅即在网络爆红,有网友笑称“杜甫的一天”,实在是很忙。
更有网友调侃说,因为杜甫很忙,所以连语文课本都脱销了。
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泱泱大国的一代诗圣,俨然成了微博红人。
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有杜甫打篮球、化身成NBA球星的,有杜甫怀抱美人的,还有杜甫骑着拉风的摩托车的,更有甚者,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这样的“杜甫”,就被好事的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杜甫很忙”?乍听起来,滑稽荒诞,却是在暗示着,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公众话语逐渐走向“娱乐至死”,甚至流窜于文化毁灭的两端。
针对“杜甫很忙”系列漫画走红网络,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尚永亮则认为,这可以看作是年青一代进行的一次“解构经典”。
他认为,“解构经典”的目的不仅仅是颠覆经典,而是在颠覆中去寻求一种符合当代意义的更新的经典形式和内容。
在尚永亮看来,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一直都以正统的“诗圣”形象出现。
而年青一代,通过对杜甫形象进行“解构”,能够表达他们的一些想法。
“对此,不能从绝对多好还是不好来评价,这是当前文化多元的一种表现。
”尚永亮介绍,在杜甫之前,也有“英雄人物”被“解构”。
王朔早年的小说,具有“解构”的色彩。
对千百年人们已经约定成俗的“英雄人物”进行多元“解构”,有时也不一定合适,尤其是一些粗俗式的“解构”。
当今社会,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波兹曼忧心忡忡地提醒世人,“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杜甫很忙"现象的反思作文5篇杜甫很忙,指的是网友系列恶搞涂鸦。
2012年3月,适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
杜甫突然在网络一然红起,被人乱改造、涂鸦、恶搞等行为,一般在语文课本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很忙"现象的反思作文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希望大家喜欢!"杜甫很忙"现象的反思作文范文一“习过武,变过性,学过魔法算过命;扛过枪,种过地,贫困时期唱过戏;打过球,卖过萌,有过真爱有过情;卖过唱,送过水。
”杜甫如今俨然成了网络红人,忙得找不着北。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却以如此恶搞的形象重新活跃于人们的视野,推崇杜甫文化的人,不知是哭是笑。
这场涂鸦杜甫的热潮,是又一次的网络狂欢。
它以其独特的修辞手法,让大众暂时释放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压抑。
“杜甫很忙”的幕后推手,是人们对快感的追求。
它担当了现代社会“安全阀”的功能。
缘此,对待这场娱乐盛宴,任何板起脸孔的攻击对显得破坏情趣。
但是,正正是因为这种网络上表达的自由,更加反映了一些事物在人们心中的真正地位。
学生们背诵大量诗歌名句,究竟是为了应试,还是出于热爱,不言自明。
学子们了解杜甫,究竟是为了更好地作答试题,还是因为崇拜,不言而喻。
当经典成为了灌输的案例,便失去了原有的滋味。
当经典成为了应试的工具,便易成为嘲解的对象。
严肃的事物不再被认真对待,经典便难以保持原有的地位。
杜甫很忙,事实上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的缺失之体现。
“今天上课,我们讲杜甫……杜甫是哪个年代的?生平事迹?这句诗怎么翻译?”“这则诗歌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台下低埋的头终于抬起,因为这可能会考。
学生和老师同样无奈。
因为考试,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通通被标准化。
“沉郁顿挫”,整齐划一的作答,很正确,却让学生原创性的真实感受不能发挥。
不是发自内心地认识杜甫,不是发自内心地感受杜甫,怎么会发自内心地尊敬与评价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圣”,如果仅为考试填写的答案,只不过是一句考完就会被贬值的话而已,很容易就被遗忘和颠覆。
龙源期刊网 “杜甫很忙”的社会心态值得研究作者:张砥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2年第05期近来,杜甫显得特别忙乎,一些网友不断对高中语文课本里的“诗圣”画像进行创意涂鸦,整得老杜时而手扛机枪,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
一时间,这位忧国忧民的严肃诗人变身成为娱乐大众的网络红人。
对这一现象,有人乐在其中,有人认为无伤大雅,但也有人颇有微词,斥这种恶搞为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说网民的这场狂欢纯粹是为了好玩,恐怕并非如此简单,但愣要说这是辱没传统,又显得过于上纲上线。
在笔者看来,“杜甫很忙”更多地反映了现在的一种社会心态。
一个无厘头的涂鸦引来如此多的围观、追捧,其中也许有网友的无聊寂寞,也许有个别人的幕后操作,但不管怎样,这场对杜甫的“再创作”风潮无疑是在某一点上触发了社会公众的兴趣点。
这个点是什么,对于我们研究网络恶搞背后的社会心态尤为重要。
其实,像“杜甫很忙”这样的网络恶搞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且如今的网络舆论似乎也有这样的趋向:越是解构的、无厘头的话题就越容易引来共鸣,而那些主流的、严肃的、立意宏大的题材却往往受到戏谑和调侃。
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从创意PS到课本涂鸦,这些在平常看来都不是个事的事,在网络上竟能如此惹人关注,也不能不说是“奇事”一件。
这一方面固然有一些网民盲目跟风的因素,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反思,传统的宣传引导方式是否契合人们今天的口味。
一种社会现象出现,必然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
网络恶搞层出不穷,其中有网民热衷参与、释放创意的因素,也不乏社会批判的意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恶搞已成为一些网民宣泄情绪的重要渠道。
网络传播有其独特的地方,对于这类网民狂欢,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某些义正词严的道德批判上,更得思考这种无组织的集体行为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心态。
只有把握住这种社会心态,我们才会对一些现实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原载《北京日报》)。
“杜甫很忙”令我们反思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
最近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在微博上疯转。
在这些对语文课本**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诗圣”画像被如此恶搞,引起一片争议。
有人不无忧虑:杜甫身份卑微却心忧天下,对这样一位诗人,恶搞他的画像,是思想贫瘠、信仰缺失的表现。
一位诗歌协会会长呼吁说:“恶搞不能没有民族底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据网上了解查阅,对严肃文化的恶搞与解构,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风潮,杜诗圣也绝非是被恶搞的第一人。
比如,2021年有过一个喧嚣一时的“全民孔子计划”,在网友的创作里,孔子被逼婚、卖起了炸鸡、还成了不得志的广播员……恶搞名人榜上还有:李白,“床前明月光”成了“牙齿掉光光”;屈原,被注册成猪饲料的商标;孙悟空,爱上了铁扇公主……简直就是“没有搞不到,只有想不到”。
有些人认为用缺乏“底线”或“信仰”来批判“杜甫很忙”式的恶搞,虽然没什么错,但唯恐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和一些年轻人是“鸡同鸭讲”。
说究竟,这种恶搞本质就是一种无聊,或者如恶搞者自己所说,“一种发泄”,唯恐并无与主流价值作对的目的。
我开始还天真的认为,对此类恶搞,当然需要恰如其分的批评,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导,但只要不出现不良或低俗的内容和思想,不妨放轻松一些看待,无须太过担忧。
画像被涂鸦上几笔,杜甫并不会就此失去“诗圣”的光荣,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至于因此蒙羞。
杜甫说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他也许才不会在乎如何被“恶搞”,因为他早就断定,杂音与碎片无论曾经多么喧闹与风光,最终都将随风而逝,而民族文化真正的精神之光,绝没有那么脆弱。
而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很鄙视这种涂鸦文人的愚腐的涂鸦文化。
杜甫作为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有“诗圣”之称,对我国的诗歌文化有巨大影响。
而在他诞辰1300周年之际,这些愚腐的人开始涂鸦“诗圣”的画像,这种现象是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与污辱。
2024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思总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歌,以茅屋为象征,表达了社会动荡时期的苦难与无奈。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苦无助的画面,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不公与人生困境的思考。
下面将以____字的篇幅对这首诗进行反思总结。
杜甫的诗歌常常通过描绘社会的不公与人民的苦难,来表达他对时代的忧虑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的结合体现。
诗中,茅屋成为了杜甫个人贫困与社会困境的象征,被秋风吹破的茅屋更是揭示了整个社会的动荡与灾难。
这一题材的选择,正是杜甫对于时代变迁与人民命运的痛苦思考。
诗中杜甫写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斋明月思悠然。
不可奈何芦苇侵,古巷离亭正草草。
”这些字句中透露出无奈与失落的情绪。
茅屋虽然已经破败,但杜甫依然高斋明月,思悠然。
这是他个人坚守的态度,却又常常面临着现实和环境的侵蚀。
他眼中的古巷离亭,正是社会的乱象与人民的困境。
诗中的这种写法不仅抒发了诗人的忧虑之情,也告诫了读者要努力改变现状。
杜甫诗中的这种反思,早已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经历。
2000多年过去了,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类所面临的贫困、不公与困境却依然存在。
从古至今,人们生活在战乱、贫困、自然灾害等许多困境中,生活艰辛不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正是提醒了我们这种困境的存在,并激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茅屋成为了人们困顿的象征,也充分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贫穷与无助就像秋风一样无情地吹袭,把人们的庇护所吹破。
无论是杜甫诗时的乱世,还是当今社会的阶级困难,贫穷与无助始终是存在着的。
许多人仍然没有住房,许多人仍然面临贫困和疾病的困扰,许多人仍然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尊重和机会。
这种差距和不公正,是现代社会难以忽视的问题。
然而,诗中的人物并没有选择消沉与绝望,而是保持对美好的渴求与追求。
“高斋明月思悠然。
”在困境中,杜甫仍然保持着高节的品格。
这种哲学思考的情感,可以给人们带来一丝希望与力量。
杜甫“很忙”是一种文化“变态”作者:程奎星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2年第05期我想伟大诗人杜甫当初肯定没有想到,千年之后的今天会火到这种程度,会这么“忙”,时而扛着大炮机枪,时而脚踏摩托,时而客串漫画人物,在各种场景中穿越往复,大有“明星范”。
如果说,年轻人这么热衷于崇拜杜甫是因为杜甫的诗歌,是因为发掘杜甫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内涵,我们定然欣喜有加。
可现在,不仅“杜甫”已经伤不起,我们更要伤不起!本质上,这是一种文化畸形意识蔓延造成的文化“变态”。
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源于一些无聊青年的恶搞,在新版语文教学课本中,杜甫的《登高》配了一副诗人仰视感怀的图,原本是想让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能更好体会诗人当时的胸怀和感受。
然而,就是这副单纯配图却被一些恶作剧惯了的“孩子”当成了创作材料,于是各种天方夜谭,各种奇思妙想,各种“穿越”,在杜甫老人家身上一再上演了。
杜甫作为我们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巨匠,也是世界历史文化中的星宿,这是我们民族与国家的骄傲。
但是,杜甫今天被追捧不是因为其诗歌文学造诣,也不是因为其作为爱国爱民诗人的操守,更不是为了传承其所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他被我们当下一些玩世不恭的年轻人挖掘出来,成了一种宣泄与恶搞的工具。
杜甫“很忙”是一种扭曲的文化畸形病变,一再发酵后居然引发了更多人的肆虐狂欢。
甚至已经把恶搞的激情蔓延到李白身上。
杜甫“很忙”已经引爆了网络,各种版本的杜甫让这些孩子们在自嘲与自虐中狂欢,这种狂欢肆虐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反应了物欲横流之下一些年轻人的亚健康心态。
玩世不恭、轻浮浅薄背后是心理上的叛逆造作,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却沉醉在自我戏谑中,为了博取眼球不惜扭曲人格,进而一步步走向道德底线。
另外,我们要注意到当前类似于“穿越文化”这样缺少积淀与内涵的畸形文化形态,正在对年轻人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
亚健康的文化品质,掺和着全民娱乐的恶俗,不仅杜甫受伤,伤害更大的是我们承载希望的年轻人。
广西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论文题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浅析“杜甫很忙”现象组名:七“擒”杜甫组长:马秋明(1001050132)成员:梁艳梅(1001050131)蒙芳艳(1001050133)莫雪姣(1001050134)周银柳(1001050135)孟慧玲(1001050139)何晴(1001050140)院系、专业、年级、班别:文学院2010级文化产业管理班指导老师:周咏梅提交日期:2012年5月17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浅析“杜甫很忙”现象【摘要】:今年网络的第一红人非杜甫莫属。
近日,在“杜甫很忙”的涂鸦漫画中,语文课本中侧坐望天、消瘦忧郁的杜甫,时而手持机关枪,时而脚踏电动车,时而在NBA打球,时而挥刀切西瓜,各种形象数都数不过来。
这股风还刮向了李白、白居易等历史文化名人身上。
对此,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对“杜甫很忙”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深入分析,揭示出产生恶搞名人现象的根本原因,从而对当前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杜甫很忙;社会意识;联系;价值观;矛盾;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今年正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诗圣”杜甫突然走红网络。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杜甫走红并非出于今人对于先贤的怀念崇敬,却源自一组流传网络的对于中学课本上杜甫插图的“恶搞”涂鸦带来的娱乐效应。
连日来,“杜甫很忙”成为互联网上关注度颇高的网络热词。
被“涂鸦”的杜甫时而扛枪,时而开车,甚至“怀抱小姐”,有伤风雅。
而这一恶搞古代名人的现象,也引起了多方争议。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经过讨论,我们小组觉得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视文化名人英雄为玩物,我们应该要对其保持敬畏,保持“仰望”。
“杜甫很忙”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反省,思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一、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对“杜甫很忙”现象的看法是:2012年3月伊始,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在微博上疯狂流传,对这一现象,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褒贬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