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9.39 MB
- 文档页数:10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坏死是指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的疾病,多见于中年男性和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股骨头坏死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包括X线摄片、磁共振成像(MRI)和骨扫描。
X线摄片:X线摄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股骨头坏死早期X线摄片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在进展期可出现以下表现:1.坏死区的密度增高:股骨头坏死区的密度会增高,呈骨质硬化表现。
2.坏死区的骨小梁变细:由于坏死区的缺血,骨小梁逐渐变细。
3.坏死区的骨缺损:股骨头坏死区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缺损。
4.坏死区的囊性变:部分股骨头坏死区可以呈现囊性变。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目前最敏感、特异性最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股骨头坏死在MRI上的表现包括:1.T1加权图像上,坏死区呈低信号强度,与周围正常骨组织对比明显。
2.T2加权图像上,坏死区呈高信号强度,可显示坏死区的边缘征和骨髓水肿征象。
3.螺旋CT或增强MRI可进一步评估血管供应情况。
骨扫描:骨扫描是一种评估骨代谢活动的方法,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和病程跟踪具有一定的价值。
股骨头坏死的骨扫描表现主要为局部骨代谢增加,较早出现阳性结果。
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股骨头坏死的X线摄片、MRI图像和骨扫描结果。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股骨头坏死:骨头缺血、坏死、塌陷的疾病。
2.缺血:局部组织供血不足。
3.坏死:组织细胞死亡。
4.密度增高:骨骼密度增加。
5.骨质硬化:骨骼密度增高,硬度增加。
6.骨小梁:构成骨骼的细小骨束。
7.骨缺损:骨骼上出现形态不规则的凹陷或孔洞。
8.囊性变:指组织或实质出现液体聚集形成囊性结构。
9.信号强度:影像学上显示的图像明暗程度,可表征组织病变或正常变化。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摘要引言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多发生在年轻人中,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及早的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延缓病情进展。
目前,影像学诊断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影像学诊断方法X线检查X线检查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在早期的股骨头缺血坏死中,X线检查可能无法显示明显的异常。
在疾病进展的后期,X线检查可以展现出一系列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包括骨质疏松、骨部坏死、骨骺塌陷、囊变形成和股骨头变形等。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股骨头缺血坏死影像学诊断中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通过对软组织和骨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MRI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便于观察股骨头的病变情况。
在早期缺血坏死中,MRI可以显示出股骨头的低信号区域,代表着骨骼缺血和坏死。
MRI还可以评估骨骺塌陷和囊变形成等并发症。
CT扫描CT扫描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较于X线检查,CT扫描能够提供更为精确和详细的骨组织结构信息。
通过CT图像,可以观察到骨组织的密度、形态和骨骼缺损等特征,辅助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程度和病变范围。
影像学诊断评估影像学诊断评估可结合以上所述的X线、MRI和CT等检查方法,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 骨骼缺血表现:通过观察X线、MRI或CT图像,可以发现股骨头出现骨骼缺血的特征,如局部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等。
2. 病变范围和程度:鉴于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病变,影像学诊断可以评估病变的程度和受累范围,进而指导治疗方案。
3. 并发症的检测: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并发症,如股骨头骨骺塌陷和囊变形成等。
结论影像学诊断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发现和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X线检查、MRI和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可以显示出股骨头的病变特征、受累范围和并发症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1、简介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是指股骨头局部缺血导致骨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
该疾病常见于中、青年人群,并且具有潜在的严重后果。
影像学是股骨头坏死诊断的重要手段,以下将详细介绍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2、X线检查2.1 首次阳性影像表现股骨头坏死在X线检查中的首次阳性表现通常为病变区的硬化。
这种硬化表现可能是自限性的,也可能是进一步恶化的先兆。
2.2 进展期影像表现随着病变的进展,X线检查上可见到股骨头的变形、囊变和骨质疏松。
股骨头表面可出现凹陷,并出现裂纹或骨折。
2.3 后期影像表现股骨头坏死晚期的X线检查表现主要为骨质坏死和骨塌陷。
股骨头可完全塌陷,并且周围骨皮质变薄,骨质变得非常脆弱。
3、CT检查CT检查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表现。
CT能够显示骨坏死区的大小、位置和形态。
此外,CT还可以评估病变区的骨质疏松程度和关节面的损伤程度。
4、MRI检查MRI检查是股骨头坏死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MRI可以清晰显示股骨头的骨髓水肿、骨骺溶解、骨髓脂肪替代和结构破坏等病变。
5、其他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和MRI之外,还可以通过正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评估。
6、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细的影像学图像及解释请参考附件。
7、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中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如下:- 股骨头坏死:一种骨骼疾病,由股骨头的局部缺血导致骨组织坏死。
- 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是利用X射线、CT、MRI等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并诊断疾病的学科。
- 骨质疏松:骨组织的密度降低和骨量减少的病理状态,使骨骼变得脆弱和易碎。
- 骨塌陷:骨组织的部分或完全坍塌或塌陷的病变,常见于股骨头坏死晚期。
股骨头坏死的MRI表现摘要】目的提高对股骨头坏死的MRI影像表现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8例经临床证实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人均使用Philips 1.5T核磁共振扫描机扫描,使用腹部线圈,扫描序列为冠状位T2WI、T1WI及T2WI-SPAIR、轴位T1WI及T2WI-SPAIR。
病程4天至3年。
结果 18例患者均有髋部疼痛,2例有跛行。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晚期16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主要表现为条带状T1WI及T2WI低信号或内高外低两条并行信号带,即“双线征”。
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上具有特征性的信号改变,特别是“双线征”,可对本病早期诊断。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MRI股骨头坏死(femoral head necrosis,FHN)是指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中断受阻,引起骨的坏死,股骨头前部为坏死常见的发生部位,早期多表现为局限性低信号,表现为不规则型、楔形、环形或软骨下的新月形病灶,少部分表现为股骨头内点状弥漫性低信号[1]。
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改变,早期损害部位由于反应性硬化缘而呈现低信号区,而坏死区内脂肪的高信号仍可保存,硬化缘内侧的肉芽组织于T2WI呈带状高信号。
MRI也能较准确地反映股骨头坏死的范围、部位和体积大小[2]。
MRI是诊断股骨头坏死最敏感的方法,且能确定是否存在髋关节积液和骨髓水肿,骨髓水肿是可逆的,而骨坏死是不可逆的[3]。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人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8岁。
全部患者表现不一,基本病程4天至3年。
大部分患者有长期服用激素史,酗酒史,1例患者有股骨干骨折病史。
主要症状为患病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2例有臀部疼痛,“4”字征阳性,患侧下肢外展抗展阳性,内外旋功能受限。
叩击痛阳性1例。
1.2 方法:所有病人均使用Philips 1.5T核磁共振扫描机扫描,使用腹部线圈,扫描序列为冠状位T1WI、T2WI及T2WI-SPAIR、轴位T1WI及T2WI-SPAIR。
股骨头坏死mri分级标准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指股骨头血液供应不足或缺血性坏死的病变。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检查手段,对于ANFH的诊断和分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下是常用的MRI分级标准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MRI可以在早期诊断ANFH,并非常有助于分级。
当前常用的ANFH MRI分级标准为宫口氲出血内的Ficat分期和Steinberg分期。
1. Ficat分期:- Ficat I期:股骨头坏死尚未引起骨撞针索性改变。
MRI结果显示股骨头主体仍然具有正常信号。
- Ficat II期:股骨头出现囊样水肿改变,信号强度增加。
中央坏死区域的信号与正常骨质相似。
- Ficat III期:坏死部分的信号明显增强,出现多发裂隙。
- Ficat IV期:股骨头出现萎缩,骨小梁破坏,坏死区域扩大。
2. Steinberg分期:- Steinberg I期:股骨头出现近端的亚克分区轻度骨髓水肿和信号强度改变。
- Steinberg II期:坏死区域增大,信号异常更明显,并且开始向远端扩展。
- Steinberg III期:坏死区域进一步扩大,近端坏死区域有时出现局限性支撑不足。
- Steinberg IV期:股骨头坏死面积较大,近端和远端的坏死区域均出现支撑不足。
除了Ficat和Steinberg分期,MRI还可以进一步评估ANFH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如以下指标:- ANFH病变部位:股骨头的不同区域的受累情况,如容易发生坏死的上外侧区域。
- 信号强度改变的范围:通过比较坏死区与健康骨骼相比的信号强度。
- 坏死区的分布:包括单个坏死灶、多个坏死灶的分布情况以及坏死灶之间的连续性。
- 关节腔内软骨和滑膜的损害程度。
总之,MRI在ANFH的诊断和分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评估Ficat或Steinberg分期以及其他影像学指标,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病变的严重程度,并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股骨头坏死诊断标准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临床上常见于中青年人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股骨头坏死的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该疾病。
一、临床症状。
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出现跛行。
患者常常感到髋部疼痛,疼痛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髋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症状。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股骨头坏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
X线检查可以显示股骨头的形态和密度变化,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结构,而MRI可以观察软组织的情况,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三、病史和体征。
在诊断股骨头坏死时,患者的病史和体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患者是否有长期饮酒史、服用激素类药物史、外伤史等,都可能与股骨头坏死有关。
此外,医生还需要观察患者的相关体征,如髋关节活动度、肌力、步态等,这些都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四、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并不是必需的,但有时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例如,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可以反映炎症程度,对了解病情发展和指导治疗具有一定帮助。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见的诊断手段外,有时还需要进行骨扫描、骨髓穿刺等辅助检查,以全面了解股骨头坏死的情况。
综上所述,股骨头坏死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史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
只有全面综合各项指标,才能更准确地诊断股骨头坏死,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希望本文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更好地认识和诊断股骨头坏死。
影像学检查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分别对普通x线片、ct扫描、核磁对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三种方法对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应用价值。
结果:普查以普通x为主,高危病例宜采用分辨率更高的ct或者核磁检查。
结论 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敏感性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扫描,临床上可根据情况合理应用。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普通x线片;ct扫描;核磁;诊断【中图分类号】r7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217-01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
大多因风湿病、血液病、潜水病、烧伤等疾患引起,先破坏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坏死。
其主要症状,从间断性疼痛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再由疼痛引发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到限制,最后造成严重致残而跛行。
股骨头坏死单纯的从症状及疾病特征上很难以确诊,因此必须多期影像图片上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最终确诊。
临床上往往将其误判为其它疾病,造成误诊,耽误了病人最佳就医时间,造成病人股骨头塌陷坏死。
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疾病,明确股骨头形态、间隙、密度、塌陷面积大小,对决定治疗方法及治疗中阶段性用药十分重要[1]。
本文重点阐述了股骨头坏死影像学检查方法。
1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1普通x片在骨坏死诊治中的应用普通x线片用于了解骨坏死的病情进展。
一旦在x线片上出现骨坏死的表现,说明至少已经进展到ⅱ期。
如出现“新月征”,则是软骨下骨板骨折的表现,股骨头发生早期塌陷,说明已进展到ⅲ期。
摄x线片时,应包括骨盆正位相及双髋蛙式位相,因为股骨头坏死大都发生于股骨头的前上方,只有蛙式位相才能发现股骨头坏死前方的塌陷[2]。
1.2 ct检查在骨坏死中诊治的应用 ct检查多用于了解骨坏死的病情进展,根据其影像表现帮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为坏死区域骨小梁消失、硬化、囊变及塌陷等,坏死区周围出现硬化带,“星芒征”为骨小梁结构中骨质片状修复的表现。
MRI\CT\DR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和诊断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MRI、CT、DR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4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经MRI、CT、DR检查,对三种诊断方法诊断的准确率进行评价。
结果:该组患者经诊断均存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0髋,MRI、CT、DR三种诊断方式对ANFH分期Ⅰ~Ⅳ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7.1%(68/70)、84.3%(59/70)、74.4%(52/70),三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DR难以显示ANFH的早期表现,MRI是早期诊断ANFH最准确、最敏感的检查方法,CT能较好的反应骨质的细微结构改变及钙化。
标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数字化成像技术;磁共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中多数足由于大量应用激素、酒精中毒、外伤、脂肪栓子等引起[1]。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骨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约25%可恢复功能。
ANFH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维持关节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关于ANFH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为寻找更好的诊断ANFH的影像学方法,现对本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4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经MRI、CT、DR诊断的情况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组患者43例,均为本院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其中,男性18例,女性25例,年龄60~86岁,平均66岁,病程3个月~15年,临床表现:髋关节活动后肿胀、疼痛、跛行,甚至不能行走。
发病原因:激素引起27例,外伤性6例,酒精性3例,其他不明原因7例。
病变部位:单侧患病12例,双侧29例,共70髋病变。
1.2 诊断方法本组患者均经MRI(核磁共振)、CT(计算机断层扫描)、DR(数字化成像技术)检查,MRI检查设备使用西门子公司的1.5T MR Scanner高场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行双髂常规横轴位T1WI、T2WI、冠状位T2WI及脂肪抑制。
综述: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摘要] X线平片、CT及MRI能够诊断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种方法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以MRI最为敏感,可发现0期及Ⅰ期病变,并能预测股骨头的晚期塌陷情况。
CT较MRI次之,亦能发现部分0期及Ⅰ期病变。
X线平片较差,仅能发现部分Ⅱ期病变。
对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致病原因且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应行MRI 检查,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率。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即无菌性坏死,是近年来研究发现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且每年的发病率正呈增长趋势。
疾病的发生多与过度使用激素、长期酗酒、外伤或脂肪栓子等多种因素有关[1]。
早期病理生理改变是以骨和骨髓细胞成分因股骨头部分性、完全性缺血出现坏死为发病机制,因股骨头韧带和关节囊周围血管对股骨头和股骨颈提供血液供应,血管形态较细,缺乏侧支循环,一旦有血管障碍发生或被损伤累及极易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最先缺血坏死的为骨髓细胞,后为骨细胞和其它细胞出现坏死,最终松质骨塌陷。
本文就目前开展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做一综述。
1.临床病因及病理特点ANFH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2],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外伤、酗酒和大剂量使用激素是其主要原因,普遍认为股骨头血液供应障碍、骨内压增高、成骨细胞受压坏死是最终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病理。
另外,大量使用激素后会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和脂肪细胞超常增生,导致骨细胞死亡[3]。
黄振国,张雪哲,任安等[4]根据38个缺血坏死股骨头大体标本切片及组织病理所见,大体标本剖面上坏死的股骨头分为四层: 软骨、坏死区、增生反应区、周围正常区。
软骨色泽正常或变白,软骨表面可光滑或有不同程度磨损;增生反应区呈不规则棕褐色带包绕坏死区,将坏死区与周围正常骨组织分隔开;坏死区呈黄色,形态不规则,软骨下骨折发生于坏死区,每一切面上坏死区大小、形态不同;病灶外正常区为增生反应区外侧的淡黄色区域。
股骨头坏死影像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影像表现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05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的168例患者的CT和MRI扫描资料,统计分析其阳性率、确诊率以及临床分期。
结果在阳性率检测方面及临床分期方面,行CT扫描与MRI扫描的结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检测结果与手术确诊相比,MRI扫描的确诊率高于CT,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股骨头坏死影像学检测,MRI较CT而言,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在进行鉴别诊断的时候,应该综合各类影像学资料的信息以提高确诊率。
标签:股骨头坏死;影像表现;诊断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髋关节疾病,经常性引起关节疼痛,关节活动不便以及负重行走功能障碍等。
CT与MRI作为目前临床诊断股骨头坏死病症的常用影像学手段,能够很好的检测股骨头坏死的病变情况。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05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的168例患者的CT和MRI扫描资料,总结并分析股骨头坏死的影像表现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现将研究及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05月我院经检查和询诊均疑似为股骨头坏死的168例患者的CT和MRI扫描资料。
其中男性120例,女性48例;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36.8±12.5)岁。
病患临床表现主要有髋关节、大腿近侧间接或持续疼痛,创伤性关节炎,或有痛性和短缩性跛行,病程4个月~8年,平均病程(4.8±0.6)年;病因包括明显外伤史64例,长期服用激素45例,糖尿病史28例,长期酗酒20例,其他11例。
1.2方法对168例患者均行CT和MRI扫描。
图像出来后,由至少两名影像学医师和骨科医师分别针对该片做出相应的诊断,对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根据股骨头坏死的影像表现对股骨头坏死的形态等进行总结、归纳。
股骨头坏死CT表现
*导读:股骨头坏死的CT检查,是从横断分层观察死骨块的大小,而且可以明确显示囊状改变的大小,股骨头软骨下断裂骨折,股骨头塌陷的部位和塌陷的程度。
……
股骨头坏死CT表现:
股骨头坏死的早期阶段CT检查,X射线片检查还不能确诊时,CT检查就可以看出病理变化。
这一时期,股骨头内可以看到多处片状低密度影像,在片状低密度影像中,骨小梁缺少或部分骨小梁被吸收而消失,关节间隙无改变。
股骨头坏死的中期阶段CT检查,股骨头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囊状透光区,囊状透光区边缘模糊。
同时可见股骨头内,有高密度硬化性死骨。
股骨头软骨面不规则的断裂变形,关节间隙宽窄等。
股骨头坏死的晚期阶段CT检查,股骨头内出现大面积的囊状透光区,囊状透光区边缘模糊不清,股骨头内大面积高密度硬化性死骨。
股骨头软骨面不规则的断裂变形或软骨消失,股骨头塌陷变形,髋臼外缘增生,髋臼骨质硬化或囊状改变,髋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
第1 页。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表现特点与鉴别摘要:目的评估X线、磁共振成像MRI以及CT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INFH)中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方法对62例患者分别采用X线平片、MRI以及CT检查,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符合率。
结果针对早期INFH患者,X线、MRI和CT阳性率分别为19%、85.48%和95.12%;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3%、87.10%和79.03%。
结论在早期INFH诊断中,三种检测方式的诊断阳性率由高到低分别为MRI、CT和X线平片;MRI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临床可予积极推广。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坏死;CT;磁共振成像MRI股骨头缺血坏死(简称INFH),属于临床常见的疑难病。
本病病因尚未统一,通常包含外伤性、非外伤性两种,其对INFH的诱发机制大体相似,即股骨头缺血后,导致患者的骨髓、骨细胞彻底坏死[1]。
针对INFH,及早诊断与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我院通过对62例患者采用X线、CT以及MRI检测,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抽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我院术后或者病理确诊的62例早期INFH患者。
男性患者为32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均为18-78岁,中位(44±31)岁。
临床表现:患者髋部伴有压痛、胀痛或者反射痛,托马斯征、4字试验结果均呈阳性,患者关节受限,伴有轻度肌肉萎缩,跛行症状者共21例。
发病机理:28例患者伴有外伤史,17例患者大量使用激素,15例患者伴酗酒史,2例患者未见明显病史者。
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14d内接受X线、CT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1.2 方法CT扫描机:Picker,Twin,对患者股骨头进行横断面扫描,间隔约5mm,扫描层为5mm 厚,窗为1550-2000Hu宽,窗位为250-300Hu;磁共振成像MRI:Toshiba O part,机型:0.35T,髋关节体位以及体线圈,对SE序列进行常规性扫描,以摄取横轴位和冠状位两个截面T1WI、T2WI图像,前者为(TR/TE=550/15ms),后者(TR/TE=4000/12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