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相学二轴晶

岩相学二轴晶

岩相学二轴晶
岩相学二轴晶

(一).垂直锐角等分线Bxa的切面干涉图

A.切面特点:光率体的切面为椭圆切面,主折射率分别为NmNp(+)和NmNg(-),有两个光轴出露点。

B.干涉图的特点

1)当光轴面平行上下偏光时,干涉图为一个黑十字与“∞”干涉色色环组成;

2)黑十字中较粗者为Nm方向,细者为光轴面的方向,最细的两点为光轴的出露点,中心为Bxa的出露点。

3)转动物台,黑十字分成两个弯曲的黑带,45°位置时两弯臂的顶点最远,并为光轴的出露点,连接两光轴出露点即为光轴面的投影迹线AP;干涉色色环随之转动。

4)再转动物台45°,双曲线合并为黑十字,粗细位置互换。

5)再转动物台45°,黑十字又分成两个弯曲的黑带,位置互换,依此类推。

C. 二轴晶干涉图的应用

(1)测定光性的正负

(2)判断轴性和切面方向

2.利用二轴晶垂直Bxa的切面的干涉图测定光性的正负

对于二轴晶:Bxa=Ng Bxo=Np 正光性

Bxa=Np Bxo=Ng 负光性

必须利用45°位置的干涉图测光性

A.双折射率较高时,出现干涉色色环,选用云母试板。

色环内收,干涉色升高

色环外扩,干涉色降低

插入云母试板,锐角区色环外扩,干涉色降低,异名轴平行,Nm方向已知,光轴面迹线方向Ap=Ng,则Bxa=Np,所以为二轴晶负光性。

B.利用钝角区也可以测定,注意中心点的出露点为Bxo的方向。

插入云母试板,钝角区色环内收,干涉色升高,同名轴平行,Nm方向已知,光轴面迹线方向Ap=Np,则Bxo=Ng,那么Bxa=Np,所以为二轴晶负光性。

3.判断切面的方向和轴性

转动物台360°黑十字和双曲线交替出现,即可判断为二轴晶,垂直Bxa的切面干涉图。

(二).垂直一个光轴的切片干涉图

1)切面特点:光率体切面为圆切面,半径为Nm,不发生双折射,正交偏光下,干涉色最低。

2)干涉图特点:相当于垂直Bxa切面干涉图的一部分,因为此切面即是在垂直Bxa切面的基础上,倾斜至垂直一个光轴。

3)当光轴面的迹线与上下偏光的振动方向平行时,出现一个黑臂和“∞”形干涉色色环的一部分。

4)转动物台,黑臂弯曲,至45°位置时,弯曲程度最大,顶点为光轴的出露点,位于视域的中心。

5)继续转至90°,又变成一直的黑臂,位置互换。

*二轴晶垂直一个光轴的切面的干涉图的应用

测定光性的正负

判断轴性和切面方向

&利用垂直一个光轴的切面干涉图测定光性的正负

1)方法同垂直Bxa切面干涉图道理一样:

2)利用45°位置的干涉图,找出锐角区,根据垂直Bxa切面干涉图的对称性,找出另一个黑臂及Bxa的出露点的位置,利用试板测定光性。

A.测定光性的正负

如图,

a.无色环,选用石膏试板。

插入石膏试板后,锐角区(弯臂凸出的方向)变蓝,干涉色升高,同名轴平行,连接AP,Nm与之垂直,则AP=Np,Bxa=Ng,所以为二轴晶正光性。

b.如果利用钝角区,注意中心出露点为Bxo的方向。

插入石膏试板后,钝角区(弯臂凹的方向)变黄,干涉色降低,异名轴平行,连接AP,Nm与之垂直,则AP=Ng,Bxo=Np,那么Bxa=Ng,所以为二轴晶正光性。

c.如果有色环,则利用云母试板。

插入云母试板后,锐角区(弯臂凸出的方向)色环内收,干涉色升高,同名轴平行,连接AP,Nm与之垂直,则AP=Ng,Bxa=Np,所以为二轴晶负光性。

d.也可以利用钝角区测定,但要注意,钝角区中心点是Bxo的出露点。

插入云母试板后,钝角区(弯臂凹的方向)色环外扩,干涉色降低,异名轴平行,连接AP,Nm与之垂直,则AP=Np,Bxo=Ng,那么Bxa=Np,所以为二轴晶负光性。

(三). 二轴晶斜交光轴的切面干涉图

1)切面特点:光率体的切面为椭圆,无数多个

分两种类型:垂直光轴面与光轴斜交的切面

与光轴面和光轴均斜交的切面

干涉图的特点:

不垂直光轴,也不垂直Bxa,与光轴斜交角度大小有差异。

2)二轴晶斜交光轴切面干涉图的应用

测定光性的正负

判断轴性和切面方向

因为它们是⊥Bxa切面或⊥一个光轴的切面干涉图的一部分,所以测定光性时,利用这两种切面测定光性的方法,即利用45°的位置,找出锐角区或钝角区,选择合适的试板来测定。

举例:1)插入石膏试板后,钝角区由灰白变蓝,对石膏试板而言,干涉色升高,同名轴平行;连接光轴面迹线方向Ap,与Ap垂直的方向为Nm ,则Ap=Ng, 又Nm方向已知Bxo=Np,那么Bxa=Ng,所以为二轴晶正光性。

2)插入石膏试板后,锐角区(双曲线凸的一侧)由灰白变蓝,对石膏试板而言,干涉色升高,同名轴平行;连接光轴面迹线方向Ap,与Ap垂直的方向为Nm ,则Ap=Ng, 又Nm方向已知,所以Bxa=Np,该即晶体为二轴晶负光性。

3)插入石膏试板后,钝角区(双曲线凹的一侧)由灰白变黄,对石膏试板而言,干涉色降低,异名轴平行;连接光轴面迹线方向Ap,与Ap垂直的方向为Nm ,则Ap=Np, 又Nm方向已知,Bxo=Ng,那么Bxa=Np,所以为二轴晶负光性。

(四).垂直Bxo的切面干涉图

1)切面特点:光率体切面为椭圆,主折射率为NmNg和NmNp。

2)干涉图特点:因与垂直Bxa切面有相似之处,所以干涉图也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两光轴出露点相距较远。

由于视域小,有时只能看见粗大的黑十字位于视域的中心,转动物台,黑十字迅速沿光轴面

迹线逸出视域并分裂为两个弯曲的黑带。

(五).平行光轴面的切面干涉图

1)切面特点:光率体的切面为椭圆,包含两个最大主折射率Ng,Np,正交偏光镜下,干涉色最高。

2)干涉图特点:与一轴晶平行光轴的切面干涉图相似,当Bxa 与Bxo 平行上下偏光时,干涉图呈一个粗大的黑十字,几乎占满整个视域,稍微转动物台迅速逸出视域(瞬变干涉图)。

Bxa

浅谈火山喷发类型与火山岩相分类

浅谈火山喷发类型与火山岩相分类 xbs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前人工作简要分析、整理并总结了火山的喷发类型,火山岩相及其分类,以及中国东南火山的火山-侵入岩相的分类三分方案。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即火山与火山喷发类型、火山岩相及分类方案。旨在共同学习和激发兴趣。 关键词:火山;火山喷发;火山岩相 火山岩是岩石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此项工作对寻找和开发相关矿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火山岩的产生自然离不开火山与火山作用。现在讨论的问题是火山岩的喷发类型,火山岩相的含义、类型与识别。重点为后者。火山岩相研究方面,前苏联学者提出相、亚相分类(或成因类型),普遍的应用于古火山岩地区。美国学者对于近代火山喷发产物的研究提出了火山碎屑流相模式。但由于划分标准的不统一,不论是火山喷发类型,还是火山岩相的分类,都还众说纷纭。为了方便非专业人士的了解和参考,笔者就世界主流观点做了一些分析和总结,并以中国东部火山来进行分类。 一、火山与火山喷发类型 火山,炽热地心的窗口,是地球上最具爆发性的力量。早在东汉时的《神异经》中就有“荒外有火山,风吹不强,猛雨不灭”的相关描述。“火山”(volcano)这一名词来源于拉丁语vulcanus或volcanus,与希腊神话密切相关,意指地壳上的一个开口,炽热的物质通过它被抛出形成的“山”。而火山和火山喷发的现代定义为:高温的地下熔体流体经地下通道喷出地表,谓之火山喷发;由这些喷发出的喷出物形成的地貌景观,称之为火山,为火山作用产物。 一般说来,只有活火山(包括休眠火山)才会喷发。火山喷发(volcanic eruption)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因岩浆性质、地下岩浆库内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诸因素的影响,使火山喷发的形式有很大差别。按岩浆的通道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两大类。 裂隙式喷发又称冰岛型火山喷发。岩浆沿地壳中的断裂带溢出地表。喷发温

岩相学二轴晶

(一).垂直锐角等分线Bxa的切面干涉图 A.切面特点:光率体的切面为椭圆切面,主折射率分别为NmNp(+)和NmNg(-),有两个光轴出露点。 B.干涉图的特点 1)当光轴面平行上下偏光时,干涉图为一个黑十字与“∞”干涉色色环组成; 2)黑十字中较粗者为Nm方向,细者为光轴面的方向,最细的两点为光轴的出露点,中心为Bxa的出露点。 3)转动物台,黑十字分成两个弯曲的黑带,45°位置时两弯臂的顶点最远,并为光轴的出露点,连接两光轴出露点即为光轴面的投影迹线AP;干涉色色环随之转动。 4)再转动物台45°,双曲线合并为黑十字,粗细位置互换。 5)再转动物台45°,黑十字又分成两个弯曲的黑带,位置互换,依此类推。 C. 二轴晶干涉图的应用 (1)测定光性的正负 (2)判断轴性和切面方向 2.利用二轴晶垂直Bxa的切面的干涉图测定光性的正负 对于二轴晶:Bxa=Ng Bxo=Np 正光性 Bxa=Np Bxo=Ng 负光性 必须利用45°位置的干涉图测光性 A.双折射率较高时,出现干涉色色环,选用云母试板。 色环内收,干涉色升高 色环外扩,干涉色降低 插入云母试板,锐角区色环外扩,干涉色降低,异名轴平行,Nm方向已知,光轴面迹线方向Ap=Ng,则Bxa=Np,所以为二轴晶负光性。 B.利用钝角区也可以测定,注意中心点的出露点为Bxo的方向。 插入云母试板,钝角区色环内收,干涉色升高,同名轴平行,Nm方向已知,光轴面迹线方向Ap=Np,则Bxo=Ng,那么Bxa=Np,所以为二轴晶负光性。 3.判断切面的方向和轴性 转动物台360°黑十字和双曲线交替出现,即可判断为二轴晶,垂直Bxa的切面干涉图。 (二).垂直一个光轴的切片干涉图 1)切面特点:光率体切面为圆切面,半径为Nm,不发生双折射,正交偏光下,干涉色最低。 2)干涉图特点:相当于垂直Bxa切面干涉图的一部分,因为此切面即是在垂直Bxa切面的基础上,倾斜至垂直一个光轴。 3)当光轴面的迹线与上下偏光的振动方向平行时,出现一个黑臂和“∞”形干涉色色环的一部分。 4)转动物台,黑臂弯曲,至45°位置时,弯曲程度最大,顶点为光轴的出露点,位于视域的中心。 5)继续转至90°,又变成一直的黑臂,位置互换。 *二轴晶垂直一个光轴的切面的干涉图的应用 测定光性的正负 判断轴性和切面方向 &利用垂直一个光轴的切面干涉图测定光性的正负 1)方法同垂直Bxa切面干涉图道理一样:

火山岩的产状及相

火山岩的产状及相 一、火山岩的产状 火山岩以喷出岩常见,喷出岩的产状与喷发类型有关。常见的喷发类型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按火山通道的形状分为:熔透式、裂隙式、中心式;另一种按近代典型的火山名称分为:夏威夷式、斯通博利式、乌尔加诺式、布里尼式、卡特曼式等。 1、熔透式(面式)喷发:是喷自直径很大,形状不太规则的火山通道。喷发的特点是:火山分布范围很大,火山岩与侵入岩过渡相连,喷出通道大而且不规则。 2、裂隙式(线式)喷发: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裂隙)或断裂群上升,喷出地表。有的从窄而长的通道全面上喷;有的火山呈一字形排列分别喷发,但向下则相连成为岩墙。以玄武岩为主,流动方向近于平行,厚度及成分较为稳定,产状平缓,以熔岩被为多,常形成熔岩台地、熔岩高原。因为玄武岩流动性大,熔岩喷出量常较大,很少爆发相,在地形平坦处似洪水滥,到处溢流,分布性大,所以又称泛流玄武岩。 裂隙式喷发不全是玄武岩的熔岩组成,也有酸性的熔结火山碎屑岩组成的火山碎屑高原。它常由浮岩块及火山灰覆盖所形成,高原内部均有破火山口及火山陷落地堑。 熔岩流:是指线形流动、分布的熔岩,其形态决定于地形。 熔渣:是暗色多孔的炉渣状碎块,以玻璃质为主,常为多孔熔岩、熔岩饼、火山弹等爆发炸裂产物。落地时为固态。 3、中心式(点式)喷发:是指岩浆沿颈状管道的一种喷发。喷发通电道在平面上为点状,又称点状喷发。其最大特点是常在地表形成下缓上陡火山堆。 火山锥根据组成物质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1、碎屑锥:主要以爆破发产物的浮岩块或熔渣组成,火山碎屑物质常大于95%。其火山锥的原始坡度为300左右,火山口呈碗状或漏斗状,其底部亦由火山碎屑组成。火山碎屑物如为多次喷发,则呈层状产出。 2、熔岩锥:主要以溢流产物的熔岩所组成,火山碎屑物常小于10%,尤以玄武岩常见。 3、混合堆:由火山碎屑物与熔岩互层组成的火山堆,为爆发与溢流交替喷出的火山产物,又名复合锥。火山锥成层明显,又称层火山。由于熔岩组成骨架,可形成高的山峰。 二、火山岩的相 目前国内外对火山岩相的划分很不统一,有的以火山岩形成时代新老所产生的岩石特点,分为古相火山和新相火山岩;有的以火山喷出物距火山口的远近,分为远火山口相和近火山口相;有的以火山喷发产物-熔岩的不同部位,分为顶板相、底板相、内部相、前额相等等。 一般认为,比较好的方案,是以火山岩所处的环境,先分为海相与陆相火山岩。它们的区别如下: 1)陆相火山岩与下伏地层常呈喷发不整合接触,风化壳发育;而海相者常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风化壳不发育。 2)陆相火山岩与陆相动物及淡水植物共生,碎屑岩较多,碎屑分选差、相变大、层理发育;而海相者与海相咸水生物共生,泥质、硅质及碳酸盐岩较多,碎屑分选好,相变小、层理发育。 3)陆相熔岩成分变化大(基-酸性皆有),常见红色氧化顶,柱状节理发育,球粒的直径大;而海相熔岩成分变化小(基性为主),常见枕状构造,球粒的直径小,长形中空骸晶岩育。 4)陆相火山碎屑物在水平方向上粒度变化明显,常见火山弹、火山泥球、熔结凝灰岩、

构造地质学重点归纳(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穹隆构造:穹隆构造—长宽比小于2:1的背斜构造。 2、倾向节理:倾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倾向大致平行(即与岩层走向大致垂直)。 3、分期:分期—区分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的先后关系。 4、节理组:节理组—由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方向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力学性质相同的节理组合成为一个节理组。 5、滑距:滑距—断层相当点之间的距离。 6、构造窗:构造窗—推覆构造中由于局部剥蚀由上盘岩块环绕、四周以断层线为界的下盘露头。 7、构造岩:构造岩—断层带上的岩石在断层作用中被搓碎、研磨,甚至重结晶、再定向又固结的岩石。 8、花状构造:花状构造—剪切断裂带在浅部常表现为向上分叉、撒开的断层组合,在剖面上形似花朵,称为花状构造。 9、逆牵引构造:逆牵引构造—弯曲凸出方向与本盘位移方向相反。 10、断层效应:断层效应—断层的活动造成的岩层视错觉。 11、增长指数:增长指数—生长断层下降盘地层厚度与上升盘地层厚度的比值。 12、转换断层:转换断层—垂直于大洋中脊并将大洋中脊切割错断的走滑断层。 13、岩石圈板块:岩石圈板块—岩石圈被首尾相接的活动带(洋中脊、海沟和转换断层)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块体,叫做岩石圈板块。 14、双变质带:双变质带—指变质时代接近、在空间上平行分布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和低压高温变质带。 15、蛇绿岩套:蛇绿岩套—指产于地槽序列中的超镁铁岩、粗粒辉绿岩、火山岩和放射虫燧石岩的组合。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水平面的赤平投影是圆。 2、褶皱的基本要素包括核部、翼部、转折端、轴面、枢纽、轴迹、脊、槽。 3、按照节理与岩石形成的先后关系节理分为原生节理、次生节理。 4、节理按力学成因分为张节理、剪节理两类。 5、通过切断错开、限制中止、相互切断错开可判断节理形成的先后关系。 6、按照断层两盘的相对方向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四种类型。 7、断层在剖面上的组合类型有阶梯状、地堑、地垒、Y字形、叠瓦状、花状。 8、正断层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时,剖面上两盘地层重复。 9、板块的边界类型包括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型边界三种。 三、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剪节理的基本特征。(8分) 答:1)产状稳定,延伸较远,穿越岩性显著不同的岩层时,其产状可能发生改变。2)剪裂面平直光滑,可切过砾石等,可有少量位移。3)剪裂面上常有擦痕、磨擦镜面。4)剪节理一般发育较密,常密集成带。硬而厚的岩石中的剪节理间距大于软而薄的岩石,剪节理发育的疏密还与应力作用情况有关。5)剪节理常呈现羽列现象,往往一条节理由若干条方向相同,首尾相近的小节理呈羽状排列而成。扭动实验形成的两组剪节理,其中一组呈羽列现象,与扭动面的夹角不超过24°,指向本盘扭动方向,两组之间的夹角约为62°-64°。6)剪节理两壁之间的距离较小,常呈闭合状。7)剪节理的尾端变化有:折尾、菱形结环和节理叉。8)剪节理的发育具稀密的等距性。 2、哪些现象可用于确定断层两盘的位移性质?(8分) 答:1)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2)根据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3)根据地层的重复和缺失;4)根据牵引构造和逆牵引构造;5)根据擦痕、阶步和反阶步;6)根据构造透镜体和断层角砾岩;7)根据派生构造;8)根据生长正断层两盘的厚度; 9)根据平移断层收敛、分散作用和升降活动。 3、简述大洋演化的威尔逊旋回。(7分) 答:威尔逊总结了大洋开合的不同发展趋势,将大洋盆地的演化归纳为六个发展阶段,这六个阶段称为威尔逊旋回。(1分) 1)胚胎期,以东非裂谷带为代表;2)幼年期,以红海、亚丁湾为代表;3)成年期,以大西洋为代表; 4)衰退期,以太平洋为代表;5)终了期,以死海为代表;6)遗痕(地缝合线),以喜马拉雅山缝合线为代表。 4、简述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点。(7分) 答:1)固体地球表层垂向上可分为坚刚岩石圈及塑性软流圈两部分;(1分) 2)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可分数量不多的几个刚性板块,板块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相对运动,地壳变形与板块相对运动有关,变形性质取决于板块边界类型;(3分)

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

附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 一、超基性侵入岩(P.39) 二、基性侵入岩(P.40) 三、中性侵入岩(P.40) 四、酸性侵入岩(P.41) 照片说明及图版(P.43~P.47)

附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为便于与火山岩相比较,这里特将各类侵入岩代表性岩类的主要结构特征介绍如下:侵入岩属显晶质结构,根据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又分为: (1)粗粒结构晶粒直径>5mm; (2)中粒结构晶粒直径5-2mm(或5-1mm); (3)细粒结构晶粒直径<2mm(或<1mm)。 颗粒更细小,<0.2mm(或<0.1mm)者称微粒结构;而颗粒很大,粒径>1cm者则称巨晶或伟晶。 实际上,岩石中矿物颗粒都一样大小者比较少见,这里指的粒径是指岩石中最主要矿物的一般大小。 一、超基性侵入岩 超基性岩以SiO2含量<45%及不含石英为特征。 超基性侵入岩具代表性的岩石为橄榄岩和辉石岩等。 1、矿物成分 主要矿物:橄榄石和辉石。橄榄石为镁橄榄石(FO 100-90)和贵橄榄石(FO 90-70);辉石为富镁斜方辉石(顽火辉石、古铜辉石及紫辉石)和富钙单斜辉石(透辉石、普通辉石、异剥石)。 次要矿物:角闪石、黑云母,偶见斜长石。 副矿物:尖晶石类、铬铁矿、钛铁矿、磷灰石和磁铁矿。 2、主要结构 (1)半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结晶习性发育一部分规则的晶面,其他的晶面发育不好而呈不规则形态。若岩石主要由这些半自形晶构成,则称半自形粒状结构(照片1)。 (2)粒状镶嵌结构是超基性岩中常见的结构,粒状矿物近等轴形,被此呈直线镶嵌接触(照片2、3)。 (3)网状结构这是橄榄石遭受蛇纹石化的次生结构。特征在于开始是蛇纹石呈网格状贯穿整个切面,网眼中仍保留有未蚀变的橄榄石,这就是网状结构(或网状构造)(见照片2、3)。变化剧烈时,整个橄榄石切面会被蛇纹石和磁铁矿混合物所取代,但橄榄石原有的轮廓仍可察见。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火山岩、蛇绿岩发育程度及构造活动性的大小,地槽的类型可分为冒地槽 和优地槽两类。 2.大洋活动带包括大洋裂谷活动带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大陆活动带 包括大陆裂谷活动带和大陆边缘活动带 3.中国的现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总趋势:东部岩石圈薄50-100km ,西部岩石圈厚 130-200km ,中部岩石圈厚度处于过渡。 4.在时间上,地槽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地壳上曾有过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形地 带。 5. 地台内部的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地轴、台隆、台拗 和台褶带四种类型。 6、地槽内部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优质向斜、冒地向斜、地背斜 -褶皱带 和边缘拗陷四种类型。 7. 按动力学条件不同,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离散型边界、聚敛型边界和 剪切型边界三类。 8.完整的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一般可分为穹窿型起、断裂下陷 和陆间裂谷三个阶段。 9. 地槽的发展过程程一般可分为下降阶段、上升阶段和褶皱系发展 期三个阶段。 10. 地台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的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地台内部、 地台和活化阶段三个阶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华北地台的基底是吕梁运动后最终固结的,中晚元古代为沉积盖层发育 时期。 12.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台有华北、扬子、 塔里木、南海和喜马拉雅辗掩构造 13.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槽褶皱区包括北部地槽褶皱、西 南地槽褶皱和环太平洋地槽褶皱。

14. 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三条NNE向深断裂带是剡庐断裂、大兴安岭- 太行山-武陵山断裂和台湾纵谷。 15.典型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有硬矽岩建造、复理石、磨拉 石、硅质火山岩;典型的地台型沉积建造有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含煤- 铝土-铁质岩、红色碎屑岩。 16.随地壳演化,地台的范围因褶皱带的形成而下降,地台的数量则上升。 17.大陆裂谷常见的火山岩组合有超基性岩和碳酸盐岩。 18.据大陆壳速度结构,正常情况下上地壳Vp为 5.7-6.3km/SVp为 6.4-6.7KM/S 19.中国的三大深断裂体系分别是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 洋。 20.高压低温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兰闪石,高温低压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 红柱石、矽线石、蓝晶石的特征矿物为柯石英。 21.富集地幔指大离子元素富集的地幔。 22. 增生型板块边界主要有拉张型板块和洋脊洋隆。 23.汇聚型板块边界可分为碰撞和挤压…俯冲两类。 24.中国的深断裂体系可分为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和 环太平洋断裂体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5. 岛弧-海沟系大陆边缘由大陆架海沟岛弧组成。 二、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历史分析法中沉积建造分析是重要内容。O 2、中国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明显的不均匀性。 O 3、壳内低速层是指地壳内存在的地震波速度低于正常梯度的高导低速层。 O 4、在化学组成或结构上,大陆型地壳的与大洋型地壳相似。 X 5、大洋盆地的地壳化学结构与大陆区相似X 6、磨拉石建造以海相沉积为主。X 7、复理石建造以陆相沉积为主。 X 8、陆相火山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O 9、红色碎屑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 O 10、红柱石、十字石是高压低温变质带的典型矿物。 X 11、华南地区主要为加里东地槽褶皱系的组成部分。 O

普通岩石学概念总结

折射率:光从真空射入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i与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n叫做介质的“绝对折射率” 折射定律:Vi/Vr =sin i/sin r=N 当两介质一定时,N为常数,称第二介质对第一介质的相对折射率。如果入射介质为真空(空气)时,称N为折射介质的绝对折射率(折射率)。 双折射:光进入各向异性介质(晶体)时,分解为两束光而沿不同方向折射的现象。 双折率:光波射入非均质体中,除特殊方向之外,都要发生双折射,分解成振动方向互相垂直、传播速度不同、相应折射率值不同的两种偏光,两种偏光折射率之差为双折率。 光率体:表示光波在晶体中传播时,光波的振动方向与相应折射率值之间的关系的光学立体图形 光轴角:二轴晶光率体中两个光轴之间的锐角。 光轴面:二轴晶光率体中包括两个光轴的面。 光性方位:光率体主轴与晶体结晶轴之间的关系。 多色性:由于光波在镜头中的振动方向不同而使矿片颜色发生改变的现象。 闪突起:在单偏光镜下,转动载物台,非均质体矿物的边缘,糙面及突起高低发生明显改变的现象。 平行消光:矿片在消光位时,矿片上解理缝或晶面迹线与目镜十字丝之一平行,即矿片上的光率体椭圆半径之一与解理缝或晶面迹线平行。 消光位:非均质体除垂直光轴以外的其他方向切面,在正交偏光镜间处于消光时的位置。 补色法则:两个非均质体除垂直光轴以外的任意切面,在正交偏光镜间45度位置重叠时,光波通过这两个矿片后,总光程差的增减法则。 高级白:各种单色光波都有不等量的出现,它们互相混杂的结果,形成一种与珍珠表面相似的亮白色,称为高级白。 消光角:光率体椭圆半径与解理缝或双晶缝或晶面迹线之间的夹角。 延性:长条状矿物切面的延长方向与光率体椭圆半径方向的关系。 岩浆:产生于地幔和地壳深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物质的粘稠体。 色率:颜色指数;暗色矿物在岩石中的百分含量。(色率越高,掩饰越基性) 浅色(硅铝)矿物:该类矿物SiO 2和Al 2 O 3 含量较高,其中包括石英、长石类及 似长石类矿物,很少或不含FeO,MgO,这些矿物的共同特征是颜色较浅。 暗色(铁镁)矿物:以富含FeO,MgO为特征,其中包括橄榄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及黑云母等,SiO 2 含量较低,共同特征是颜色较深。 鲍文反应系列:斜长石的连续反应系列和暗色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 反应边结构:岩浆早期晶出的矿物与周围尚未完全凝固的熔浆发生反应,在其外围形成新的矿物。 暗化边结构:含挥发份的斑晶在上升过程中常发生分解,在晶体边缘形成铁质分解氧化物形成的磁铁矿等不透明矿物细粒集合体 海绵陨铁结构:不规则的它形金属矿物(如磁铁矿、钛铁矿等)颗粒充填在自行程度较高的橄榄石或辉石颗粒之间形成的结构。 条纹结构:钾长石和斜长石有规律的交生。 辉长结构:岩石中基性斜长石、辉石自形程度及含量大致相等,均呈半自形或它

二轴晶干涉图.

三、二轴晶干涉图 二轴晶干涉图主要有五种类型:⊥Bxa,⊥一个OA,斜交OA,⊥Bxo,∥Ap等切面干涉图。 (一)、⊥Bxa切面的干涉图 1、图象特点 当Ap与上、下偏光镜振动方向之一(PP或AA)平行时,干涉图由一个黑十字及“∞”字形干涉色色圈组成。黑十字交点位于视域中心,为Bxa的出露点;黑十字的两个黑带分别平行于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PP或AA),其粗细不等,在Ap方向的黑带较细,在两个OA出露点上更细,在⊥Ap方向(Nm方向)的黑带较宽。“∞”字形干涉色色圈的多少取决于矿物的 ΔN和d,ΔN愈大,d愈厚,干涉色色圈愈多;反之愈少,甚至在黑十字四个象限内仅出现一级灰干涉色,此时干涉图中两个

黑带的宽度近于相等。 转动物台,黑十字从中心分裂形成两个弯曲黑带;当Ap方向与上、下偏光镜振动方向(AA、PP)成45。夹角时,两个弯曲黑带顶点之间的距离最远。弯曲黑带凸向Bxa出露点。两个弯曲黑带的顶点代表两个光轴的出露点,两者之间的距离与2V大小成正比,其连线代表光轴面的方向,通过Bxa出露点,⊥Ap 方向代表Nm方向。 继续转动物台,弯曲黑带逐渐向视域中心移动,当转至90。时,弯曲黑带又合成黑十字,但其粗细黑带已经互换位置。继续转动物台,黑十字又从中心分裂,当转至135。时,弯曲黑带特征与45。位置时相同,但光轴出露顶点更换了90。的位置。再继续转动物台,弯曲黑带又向视域中心移动,当转至180。时,回复原来黑十字特征。在转动物台时,“∞”字形干涉色色圈随光轴出露点移动,但其形状不改变。 2、成因 拜-弗定律:沿任意方向射入二轴晶矿物的光波,其波法线与两个光轴构成两个相交的平面,其夹角的两个平分面的迹线方向,就是垂直该光波的光率体椭圆切面长短半径方向(即该光波分解形成两种偏光的振动方向)。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其次,对叙事学影响直接、贡献最大的是俄国民俗学家、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普洛普。他的代表作品《民间故事形态学》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他通过对俄国100个民间故事的研究分析,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叙事功能”。后来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涌现。较著名的有:1.法国叙述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于1966年出版的《结构语义学》一书,主要研究叙事结构和话语结构。2.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也于1966年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他在论文中提出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即功能层(作品系统中最小的叙述单位,是故事中以相关项面貌出现的切分成分)、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描写叙述作品本身过程中叙述者和读者得以获取意义的代码),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这篇论文为之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叙事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并不断壮大。20世纪80年代又兴起了“后经典叙事学”即“新叙事学”,推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

锥光镜下二轴晶矿物干涉图观察试验指导基本要求试验内容

《锥光镜下二轴晶矿物干涉图观察》实验指导 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学时:2实验要求:必修 一、基本要求 1.认识二轴晶矿物垂直Bxa切面、垂直光轴切面及斜交切面干涉图的图像特征。 2.学会应用垂直Bxa和垂直光轴切面干涉图测定光性符号的方法。 3.学会利用垂直光轴切面干涉图估测光轴角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1.观察白云母垂直Bxa切面干涉图的特征,测定白云母光性符号,并估计2V大小提示:图像特点 (1)0o位置:光轴面与上、下偏光镜振动方向之一平行时,干涉图由一个黑十字和“∞”字形干涉色色圈组成。黑十字交点为Bxa出露点,组成黑十字的两条黑带粗细不等。沿光轴面迹线方向的黑带较细,在两个光轴出露点的位置更细。垂直光轴面方向,黑带较宽,越向外越宽。“∞”字形干涉色色圈以两个光轴为中心,越向外干涉色越高,干涉色色圈也越密。干涉色色圈的多少与矿物的双折率大小及薄片厚度成正比。 (2)45o位置:旋转载物台45o,使光轴面与上、下偏光镜振动方向成45o夹角,黑十字分裂为双曲线黑带,黑带弯曲顶点为光轴出露点,两光轴出露点的连线是光轴面迹线方向,垂直光轴面迹线的方向为Nm方向。 垂直Bxa切面干涉图处于45o位置时,根据两个光轴出露点之间距离大小,表示光轴角的相对大小。 若两个光轴的出露点在视域内,则2V<45o。 若两个光轴的出露点在视域外,则2V>45o。 光轴角越小,双曲线弯曲的顶点距离越近。 (3)90o位置时:干涉图与0o位置时相似,仅粗细黑带及干涉色色圈的位置同时转动了90o。 提示:确定二轴晶光性符号正负要领: (1)Ng>Nm>Np; (2)光轴面法线方向永远是Nm; (3)Bxa=Ng,为二轴晶正光性(+);Bxa=Np,为二轴晶负光性(—)。 2.观察重晶石垂直一个光轴切面干涉图的特征,测定光性符号正负,并估计2V大小提示:图像特点 二轴晶垂直一个光轴切面干涉图相当于垂直Bxa干涉图的一半,光轴出露点位于视域中心,围绕光轴出露点有卵形干涉色色圈。 提示:确定垂直一个光轴切面干涉图的光性符号正负,可把垂直光轴干涉图当成垂直Bxa干涉图的一半,在45o位置时,视域内弯曲黑带的凸方指向Bxa出露点,加入试板,根据补色法则确定光率体椭圆半径的分布,确定Bxa为Ng或Np,从而定出光性符号的正负。 估计光轴角2V的大小:

火山岩大地构造环境

火山岩大地构造环境 摘要: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因为岩浆活动受到了构造环境的控制。在大地构造演化的各个阶段中,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表现出有序的演化趋势,这种趋势在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等方面都有反映。通过化学成分的变化,并利用典型的构造环境中花岗岩的数据及数学手段建立的一套判别方法,可以用来判别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关键词:花岗岩;构造环境;成因分类;成分演化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的成因联系: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为岩石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同的构造环境由于物质组成、温压条件及构造变动的差异,岩浆在形成机制、混染程度、分异类型、运移过程和侵位方式及其以后的变质、变形等地质作用也必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形成一定的岩石类型和岩浆岩组合。BarkerD.5.关于岩浆作用的基本假设反映了岩浆活动与大地构造作用的内在关系:(1)岩浆是由地慢或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没有一个长久的世界性的岩浆房存在。(2)熔化是动力过程的反映,热量不能聚集在一个很小的高温空间中,且仅仅依靠放射热能不足以引起熔融。因此,岩浆的形成有三种方式:(a)通过下部岩浆的热传导或者断裂、剪切、俯冲等作用的运移使岩石达到高温状态;(b)断裂抬升或贯入作用的降压过程;(c)变质作用中固相线较低的物质成分变化。(3)即使岩浆在进入地壳中用地质的时间尺度看是瞬时的,不同期次的岩浆作用(甚至是被改造过的)也将保留其化学特征川。这些基本假设明确地阐述了岩浆作用与大地构造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前两条假设说明了大地构造作用对岩浆作用的限制性,第三条假设则说明了探索二者之间关系的可能性。PeiveA.B等人把花岗岩的形成与地壳的演化直接联系起来,将地壳的发展演化划分为大洋、过渡和大陆三个有序阶段。洋壳在俯冲作用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中受到改造,向过渡壳演化。在这一过程中,玄武岩通过局部熔融或者交代作用,在不成熟的过渡壳(如岛弧)中可以形成局部新生的花岗岩层,构成未来陆壳的“萌芽体”,其明显的特点是Na 2 O的含量大于 K 2 O的含量,反映了花岗岩层的新生性质和不成熟特点。斜长花岗岩化是过渡壳成熟过程中的产物,反映了洋壳物质不断被改造,并向陆壳逐步演化的过程。由斜长花岗岩化发展为大规模的钾长花岗岩化是过渡壳向陆壳演化阶段的突出事 件,K 2O和Na 2 O的含量也发生了变化,使地壳走向最终的成熟阶段。这种新的认 识揭示了花岗岩在大地构造演化中的意义,并且明确了地壳演化中各个阶段的花岗岩种类及其性质,成为地壳演化不同阶段的直接标志。近年来Wiokham5.M.对东比利牛斯裂谷变质作用的研究认为,花岗岩可以形成于大陆裂谷这一高温低压的构造环境。由于裂谷作用使地壳拉伸减薄,引起上地慢热物质的上涌,并使地壳物质发生部分重熔,形成大量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和若干代表极高的地温梯度的凝缩变质岩系川。上地慢的热物质在裂谷环境中也可能直接参与了岩浆的混染改造作用,使地壳物质向过渡类型转化,形成拉张型过渡壳,由此何国琦等提出了地壳演化的五阶段模式闭。所有这些关于花岗岩与大地构造作用之间的关系的新认识,就是我们研究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判别的理论依据。 花岗岩的构造成因分类: 近代一些花岗岩学说都包含了一种假说,即花岗岩的形成与造山运动和区域变质作用有关。从这一观点出发,传统的槽台学说认为,地槽褶皱回返或者造山运动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一些不同特征的花岗岩,并将其分为同造山期花岗

火山岩相构造学

火山岩相构造学 一、定义与分类 火山岩相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火山活动产物特征的总称。“环境”一词在火山学中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复杂,它既有火山喷发环境,也有火山产物堆积的环境。首先是陆上与水下环境。其次是地表、近地表到地下一定深度的环境,再次是在火山或火山机构的特定位置,如近源的火口,火山颈和远源的环境。各种环境直接决定火山活动产物特征的差异。而火山岩相构造学总任务之一,就是从火山产物特征入手恢复它的喷发或堆积的环境。 通过岩相或相模式的研究可以正确判别火山喷发类型、火山构造、划分火山旋回和再造古火山活动史;在研究火山成因矿床时岩相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据中国东部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地区工作的实践,提出以下相分类的基本方案。 (1)喷溢相effusion facies(EFF) 1 (2)降落(空落)相fall out (air fall)facies (FOF) (3)火山碎屑流相Pyrodastic flow facies(PLF) (4)溢流相Surge facies{地面涌流(干涌流)ground surges(GSF),基底涌流(湿涌流)base surges(BSF)} (5)火山泥流相lahar facies (LHF) (6)火山爆发崩塌相V olcanic explosion-collapse facies(VECF) (7)侵出相extrusion facies(ETF) (8)火口。火山颈相volcanic neck facies(VNF) (9)次火山岩相subvolcanic rock(intrusion)facies(SIF) (10)隐爆发角砾岩相subexplosive breccia facies (SBF) (11)火山喷发沉积相eruption—sedimentary facies (ESF) (一)、喷溢相 1、底面、分界面 在火山岩区野外地质调查中,为了建立地层层序,划分岩流单元、测

岩石学作业

岩石学作业 晶体光学 1. 掌握晶体的概念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2. 掌握立方、四方、三方、六方、斜方、单斜、三斜格子的几何特点。 3. 掌握晶体的五个基本性质。 4. 了解晶体的形成方式。 5. 掌握科塞尔理论、布拉维法则、面角恒等定律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6. 了解晶体对称与非晶体对称的区别。 7. 掌握对称要素的概念及操作,掌握对称型的概念、种类及在各晶系中分布的特点,并能对模型实际分析。 8. 三个晶族、七个晶系的划分依据。 9. 掌握单形和聚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 26 种单形的几何特征(晶面数目、晶面形状、晶面间的位置关系、横切面形状、与对称要素间的位置关系、对称特点、所属晶系等)。 10. 掌握聚形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11. 七个晶系的晶体常数特点和定向原则。 12. 掌握米氏符号的概念、书写方法。掌握单位面的概念及晶面符号、单形符号的确定方法。 13. 掌握双晶的概念、类型、双晶要素及双晶律,了解双晶的基本特征。 14. 了解最紧密堆积的原理及方式。 15. 掌握配位数及配位多面体的概念。 16. 了解不同晶格晶体的特点。 17. 掌握类质同像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研究意义。 18. 掌握同质多像的概念、转变类型及研究意义。 ※<晶体光学> 1. 掌握自然光与偏振光的区别。 2. 掌握双折射及双折射率。 3. 光性均质体、光性非均质体的概念及区别。 4. 什么叫光轴、一轴晶、二轴晶?一轴晶、二轴晶各包括哪些晶族晶系的矿物?掌握自然界物质的光性分类。 5. 什么叫光率体?光性均质体、一轴晶、二轴晶光率体的形象特征? 6. 一轴晶正光性光率体与负光性光率体的形象特征及本质区别。掌握一轴晶光率体的组成要素及三种主要切面。 7. 二轴晶光率体的组成要素及主要切面。 8. 光性方位的概念及一轴晶、二轴晶中各晶系的光性方位特点。 9. 偏光显微镜与生物显微镜有何本质区别?通过实验熟练掌握调节和使用。 10. 单偏光镜下、正交偏光镜下、锥光镜下各观察、研究透明矿物的哪些性质? 11. 在单偏光镜下能够熟练观察晶体的解理等级,掌握解理夹角的测定方法,了解影响解理清晰程度的因素。

几个数学的基本概念

数学的几个基本知识: 1.函数 y=f(x),y就是可以理解为f(x), f表示映射关系,y是因变量,x是自变量。也就是说这里y或f(x)就是通过x映射关系f而得到的值。 需求函数Q=f(P),表示需求量Q是价格P的函数,Q随着价格P的变化变化,变化规则就是前面将的映射关系。 如Q= f(P)=178-8P 2.导数 当函数y=f(x)的自变量x在一点x0上产生一个增量Δx时,函数输出值的增量Δy与自变量增量Δx的比值在Δx趋于0时的极限a如果存在,a即为在x0处的导数,记作f'(x0)或df(x0)/dx。 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就是该函数所代表的曲线在这一点上的切线斜率。比如上图中P0点的导数f’(p0)就是点的斜率tan(α)。 经济学中的弹性是只应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与导数相关的概念,但不是导数。比如点弹性: 这里dQ/dP就是导数,也就是这点上的斜率。所以弹性其实就是斜率在乘以P/Q. 导数或斜率的概念,在今后的学习“边际”的概念中还会经常用到。 2.斜率 斜率用来量度斜坡的斜度。在数学上,直线的斜率任何一处皆相等,它是直线的倾斜程度的量度,透过代数和几何,可以计算出直线的斜率。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斜率则反映了此曲线的变量在此点处的变化的快慢程度。运用微积分可计算

出曲线中的任一点的切线斜率。直线的斜率的概念等同土木工程和地理中的坡度。 由一条直线与X轴正方向所成角的正切。 k=tanα==或k=tanα== 当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斜截式y=kx+b当x=0时y=b 当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点斜式=k(), 当直线L在两坐标轴上存在非零截距时,有截距式 =1 对于任意函数上任意一点,其斜率等于其切线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角,即k=tanα 斜率计算:ax+by+c=0中,k=. 直线斜率公式:k= 两条垂直相交直线的斜率相乘积为-1:=-1. 曲线y=f(x)在点(,f())处的斜率就是函数f(x)在点处的导数

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

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

附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 一、超基性侵入岩(P.39) 二、基性侵入岩(P.40) 三、中性侵入岩(P.40) 四、酸性侵入岩(P.41) 照片说明及图版(P.43~P.47)

附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 为便于与火山岩相比较,这里特将各类侵入岩代表性岩类的主要结构特征介绍如下:侵入岩属显晶质结构,根据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又分为: (1)粗粒结构晶粒直径>5mm; (2)中粒结构晶粒直径5-2mm(或5-1mm); (3)细粒结构晶粒直径<2mm(或<1mm)。 颗粒更细小,<0.2mm(或<0.1mm)者称微粒结构;而颗粒很大,粒径>1cm者则称巨晶或伟晶。 实际上,岩石中矿物颗粒都一样大小者比较少见,这里指的粒径是指岩石中最主要矿物的一般大小。 一、超基性侵入岩 超基性岩以SiO2含量<45%及不含石英为特征。 超基性侵入岩具代表性的岩石为橄榄岩和辉石岩等。 1、矿物成分

主要矿物:橄榄石和辉石。橄榄石为镁橄榄石(FO 100-90)和贵橄榄石(FO 90-70);辉石为富镁斜方辉石(顽火辉石、古铜辉石及紫苏辉石)和富钙单斜辉石(透辉石、普通辉石、异剥石)。 次要矿物:角闪石、黑云母,偶见斜长石。 副矿物:尖晶石类、铬铁矿、钛铁矿、磷灰石和磁铁矿。 2、主要结构 (1)半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结晶习性发育一部分规则的晶面,其他的晶面发育不好而呈不规则形态。若岩石主要由这些半自形晶构成,则称半自形粒状结构(照片1)。 (2)粒状镶嵌结构是超基性岩中常见的结构,粒状矿物近等轴形,被此呈直线镶嵌接触(照片2、3)。 (3)网状结构这是橄榄石遭受蛇纹石化的次生结构。特征在于开始是蛇纹石呈网格状贯穿整个切面,网眼中仍保留有未蚀变的橄榄石,这就是网状结构(或网状构造)(见照片2、3)。变化剧烈时,整个橄榄石切面会被蛇纹石和磁铁矿混合物所取代,但橄榄石原有的轮廓仍可察

火山岩区域地质调查

【火山岩区填图方法体系】从火山地质特点出发,采取在纵向上研究火山层状喷发物的层序,横向上研究火山岩岩相的变化与产出特征,通过古火山机体的调查与恢复,深入揭示火山岩地区的地质矿产特征及其发展、演化历史的岩性-岩相双重填图法。 【火山岩系列】几个火山岩建造的组合。范围很广,但具有一定的演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的变化具明显的规律性。火山岩一般分为三个系列:拉斑系列、钙碱性些列及碱性系列(包含碱性系列,但国际上常用过碱性系列而包含碱性系列)。 【双峰式火山岩】由地幔和地壳两种岩浆源区喷发形成的火山岩组合中的两种端员之间,无论是元素地球化学或者是同位素特征均存在极大差别,表明它们的岩石成因和物质来源都是分离的,如新生代裂谷带中局部地段出现的碱性玄武质和流纹质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另外,双峰式火山岩是以玄武岩质和富硅质岩浆近于同时喷发,且很少有中性岩石为特征。它们可以是拉斑玄武岩-流纹岩组合,也可以是碱性玄武岩-粗面岩组合。双峰式火山岩的两端员体积除个别情况外差别一般不大。但也有两端员体积差相当大的双峰式火山岩,如在埃塞俄比亚双峰式火山岩中,富硅质岩石一般要比镁铁质岩少的多。 【细碧岩-石英角斑岩】主要出现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的火山岩系中,由细碧岩、角斑岩和石英角斑岩形成的岩石组合,而且往往同沉积岩相伴生。细碧岩含SiO245%-52%,主要矿物为钠长石或钠更长石和绿泥石等,不含石英或含量很低,贫钙,Na2O数倍于K2O,富钾的变种较少。角斑岩的SiO252%-63%,主要矿物为钠长石或更钠长石,其次为绿泥石、绿帘石、石英、钾长石等矿物,以钾长石为主的变种较少。石英角斑岩的SiO2>63%,主要由石英和钠长石组成,偶含钾长石。如果在上述岩石的钠长石中有拉长石和辉石交代残余,或者铁镁矿物以假象纤闪石为主,则不宜使用细碧岩、角斑岩和石英角斑岩的术语。该岩系在中国分布相当普遍,一般使用此类岩石名称。如果由于成因观点不同而不愿使用以上术语时,可用变玄武岩、变安山岩(或粗面岩)和变流纹岩(或变英安岩)的术语取而代之。 【火山碎屑岩】通过一定方式胶结成岩的火山碎屑集合体。它包括三大类:正常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物含量100%-75%)、沉积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物含量75%-25%)、火山碎屑沉积岩(火山碎屑物含量小于25%)。此外,按碎屑粒度可粗分为三种粒级:即集块级(集块岩),碎屑粒度大于64毫米;角砾级(火山角砾岩),64-2毫米;凝灰级(凝灰岩),小于2毫米。不同的碎屑岩类前冠以不同的前缀,如角砾岩、火山角砾岩、溶结角砾岩、凝灰质角砾岩和角砾熔岩。集块岩和凝灰岩也可以以此类推。目前对于把碎屑熔岩类归于火山碎屑岩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火山韵律】由火山活动本身变化而引起的火山岩重复出现和周期变化现象。它有别于沉积岩层中以物质或补给方式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沉积韵律。火山韵律的级别规模相当于沉积地层中的“段”,作为火山岩地区的最小单位。 【火山旋回】在划分火山韵律的基础上,即可进行火山旋回的划分,它大于火山韵律,由数个火山韵律组成,相当于沉积地层中“组”一级的填图单位。 【火山岩相调查】在火山岩分布地区,依据岩石特征正确划分火山岩相的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相形成的地质环境,恢复古火山机构,提供寻找火山矿产的信息等工作总称。 【火山岩相】火山物质的喷发类型、搬运方式和定位环境与状态,即其形成方式的总和。可分为爆发相、喷溢相、侵出相、喷发-沉积相、火山通道相和潜火山相六个基本类型。 【爆发相】火山爆发时产生的各种火山碎屑物(如火山弹、火山集块、火山砾、火山灰等)或原地堆积,或经大气、重力、气液搬运、分选,并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火山碎屑堆积物。这种特点的火山岩相为爆发相。可分为空落堆积、崩落堆积和碎屑流堆积三种。 【喷溢相】熔岩从地下深处经火山通道上升地表,自火山口向外溢流,形成各种类型的熔岩即为喷溢相。基性岩浆由于黏度小,流动速度块,流布面积大,主要形成岩被和岩流。它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