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
- 格式:doc
- 大小:13.84 KB
- 文档页数: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抢救应急预案和步骤(-)应急预案
1.抢救标准依据患者主诉、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可明确
诊疗, 但对不经典患者应深入检査, 尽早确诊以免漏诊。
抢救时应尽早恢复心肌有效血液灌注, 达成改善左心室收缩功效, 挽救濒死心肌。
必需就地、就近立即组织抢救, 切忌观望等候或未经救治运输, 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2.患者体位将患者平卧,保持平静,卧床休息,预防精神担心、焦虑。
3.建立静脉通路静滴生理盐水+硝酸甘油l5µg/min,吗啡2 ~4mg加入生理盐水3 ~5ml缓慢静脉注射。
4.立即给氧。
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三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情改变快, 对患者生命组成较大威胁, 所以, 应主动采取对应方法立即处理。
6.心理护理观察患者情绪改变,抚慰和激励患者,稳定患者情绪,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主动配合诊疗和护理。
急诊科 1月修订
(二)护理步骤。
急性心梗应急预案(共8篇)第1篇: 急性心肌梗死的应急预案急性心肌梗死的应急预案1.协助取平卧位, 通知医生。
2.氧气吸入。
3.心电监护, 做心电图。
4、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输液速度宜慢, 剧烈疼痛烦躁不安者, 遵医嘱肌注吗啡或哌替啶、监测生命体征。
5、准备抢救药品及物品。
6、发病在6小时之内, 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做好溶栓前的准备工作、常规化验大小便、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心肌酶, 并作全导心电图。
7、溶栓后定期做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
8、注意观察有无心衰、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的表现, 观察心律呼吸尿量的变化、严格记录出入量。
9、绝对卧床休息一周, 保持情绪稳定、减少探视、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10、做好相关护理记录。
第2篇: 心梗猝死应急预案(一)、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时的风险预案及程序【风险预案】1.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时, 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医生的同时,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氧气持续吸入3~4 L/min, 心电监护, 建立静脉通道。
2.遵医嘱给予利多卡因50~100 mg静推, 必要时可5~10 min重复使用, 而后以1~ 3mg/min静滴维持48~72 h。
3.准备好器械及药物, 如除颤器、无菌手套、生理盐水、注射器、镇静剂等, 药物治疗无效、无禁忌症时, 可行同步直流电复律。
4、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的变化, 及时报告医生, 采取措施。
5、患者病情好转, 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后, 护理人应安慰患者和家属。
必要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工作流程】立即抢救→通知医生→继续抢救→观察生命体征→告知家属→必要时转院→记录抢救过(二)、突然发生猝死的应急预案及程序【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1.值班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 坚守岗位, 定时巡视患者, 尤其对新患者、重患者应按要求巡视, 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尽快采取抢救措施。
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急性心梗是指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疾病。
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往往会出现胸痛、气促、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来说,院前急救的关键性护理至关重要,它可以有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挽救患者的生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
一、保持患者平静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常常会感到焦虑、恐慌和不安。
这会使心脏负荷增加,加重病情。
急救人员在发现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时,应该耐心劝慰患者,帮助其保持平静,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二、确保患者舒适心绞痛患者需要保持体位,可供应氧气,避免活动。
患者应该脱下领口、腰带等紧身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果患者有胸部不适,可让患者用放松自如的姿势坐着或者卧着。
患者若服用硝酸甘油后,没有减轻胸痛,可让患者坐着休息,每隔5分钟给患者一颗硝酸甘油含化片, 直至3次若效果不明显可继续给药,直到急救车到来。
三、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急性心梗突发时,家属或周围人员首先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告知急救人员患者的情况和地址。
尽快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急救中心,并告知医院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对心梗患者进行及时救治。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疼痛剧烈或处于无意识状态,在等待急救车的过程中,家属或旁人应该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术。
四、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疼痛剧烈或处于无意识状态,应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急救人员应该将患者平放在坚硬表面上,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然后进行人工呼吸,每次呼吸1秒钟,每个周期呼吸15次 - 20次。
同时进行胸外按压,每分钟100-120次,压迫1.5-2英寸,每按压后松开,但不要断续的或急促的进行胸部按压。
五、监测生命体征在进行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急救人员应该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等。
随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化,必要时调整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六、避免让患者吞服口服药物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患者由于疼痛难忍,有时会吞服过多药物,这样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症状。
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急性心梗是指当冠状动脉或其分支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小板集聚、痉挛等原因引起急性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坏死时,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梗发生时,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院前急救,才能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护士需了解急性心梗患者的特殊情况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在院前急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临床表现急性心梗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1.剧烈胸痛:心梗病人的胸痛很强烈,会感觉有一块重物压在胸口。
2.呼吸困难:患者会感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甚至有窒息感。
3.出汗和情绪激动:在疼痛发作时,患者浑身出汗,有时情绪激动。
4.嘔吐或恶心:心梗患者还可能出现嘔吐、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
二、急救护理1.及时呼救:一旦怀疑病人患有心梗,需第一时间呼救拨打急救电话,通知医院相关部门。
2.保持患者活动:对于意识清醒、自主呼吸、无大出血、血压正常的患者,有意识下令患者进行“微笑节气”、手脚摆动,让患者坐起或半坐的姿势,有助于维持血流循环,帮助患者舒缓情绪。
3.氧疗:有条件时可以给予氧疗,以维持患者的氧供需要,减少心肌缺氧。
但注意患者有哮喘史或肺功能异常时,应调整氧疗量和速度,避免过度通气。
4.静脉通路:建立动脉导管或静脉导管,使患者迅速补充药物和液体,特别是给予鹰嘴豆素和肝素等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5.疼痛缓解:可给予硝酸甘油等缓解剂和阿片类镇痛药,以减缓或消除患者的疼痛。
6.心电监护和定时测血压: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能够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情况;定时测量血压,有助于对病情的及时掌握和评估。
7.情绪安抚:心理因素对于心梗病人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及时安抚病人的情绪并提供思想支持。
三、注意事项1.在急救过程中,精心护理,保障病人的舒适和生命安全;2.应无条件执行医学命令和医嘱;3.心梗病人需要注意休息和心态调节,避免紧张情绪和剧烈运动;4.护理结束后,给予病情告知和案例讲解,帮助患者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
急性心梗的护士紧急处理流程
如果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还需要及时给予心肺复苏,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1、一般处理:首先让患者安静地在家平稳卧床休息,防止心梗进一步加重。
同时呼叫120,等待送到医院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2、经验性服用药物:心肌梗死的患者,通常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可以经验性服用阿司匹林、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进行缓解;
3、心肺复苏: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但存在突然意识丧失,出现面色紫绀、呼之不应的情况,此时需进行基础的心肺复苏。
首先一定要先按压,按压的部位选择两侧乳头连线的胸骨上,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的深度4-6cm,按压30次后可以给予2次人工通气。
按照上述方法一直进行抢救,直到120急救车能够将患者及时送到医院就治;
4、入院后急救: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生命监护,并进行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检查。
如果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必要时可以进行心导管球囊扩张术等介入治疗。
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使用氟伐他汀等药物控制血脂,也可以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乙酰水杨酸片等药物,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有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强心苷等药物,进行抗心力衰
竭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脏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病变,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
当病人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时,应该立即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同时还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
以下是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的详细介绍:一、急救措施:2.确定患者的意识和呼吸状况:如果患者昏迷或呼吸困难,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按压胸骨进行心肺复苏和进行人工呼吸。
3.让患者保持安静:尽量保持患者的安静,防止剧烈运动或激动的情绪。
4.放松患者的症状:根据需要给予硝酸甘油含片、咀嚼阿司匹林等,以舒缓患者的症状。
5.维持通气道通畅: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如有需要可以进行吸痰、气管插管等操作。
6.给予氧气:如有条件,给予纯氧气吸入,以增加心肌梗死区域的氧供。
7.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在急救措施实施的同时,应迅速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二、护理要点:1.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治疗,如给药、手术等,确保治疗效果。
3.心理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护士需与患者进行沟通、安慰,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提供安全感。
4.饮食护理:患者需要适当的饮食,建议采取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饮食,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等不健康食物。
5.动态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6.密切监测药物治疗: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包括药物的剂量、频率等,及时记录并向医生报告。
7.床旁紧急设备准备: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时刻保持床旁有必要的急救设备,如除颤仪、氧气等。
8.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胸痛,护士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的变化,及时给予合适的止痛药物。
9.定期检查患者的体温: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如发热,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流程1、迅速安置患者,取平卧位,同时通知医生。
2、吸氧流量4-5升/分。
3、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4、心电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心电图情况。
5、建立双管静脉通道,先留血标本再输液。
6、按医嘱用药:溶栓药、抗心律失常药、扩张血管药、止痛药等。
7、遵医嘱进行溶栓,溶栓程序为:1口服阿司匹林0.3g;2用注射器抽利多卡因1支备用3配好溶栓药:NS20ml+尿激酶25u静脉推注;NS100ml+尿激酶75u静脉点滴30分钟内滴完。
注意事项1、观察并记录是否出现溶栓后的并发症,如有出血大小便颜色变化,口腔、牙龈出血,心律失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停止用溶栓药。
2、病人绝对卧床,不能用力排便。
由护士实施生活护理。
3、定时抽血验心肌酶及行心电图检查。
4、谢绝探访,避免不良刺激。
心绞痛心绞痛多见于40岁以上的脑力劳动者,男多于女。
经常在饱餐、受寒、吸烟、劳累和情绪激动时,突然感到胸骨后呈压迫性或窒息性疼痛,严重者出汗并有“濒死感”,每次发作历时1—5分钟。
急救方法:1、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3—0.6毫克或复方硝酸甘油1片,在2分钟内即能缓解。
或含服消心痛1—2片,5分钟内奏效,但会有头昏、头胀、头痛、面红及心悸等副作用,有青光眼患者忌用。
2、中药速效救心丸10粒或冠心苏合丸一粒口服,也可起到急救作用。
3、同时呼叫急救中心,或就近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
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常为心绞痛进一步发展的后果。
病人多在饱餐安静或睡眠中发病。
疼痛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持续时间较长,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有濒死之感,伴有恶心、呕吐、发热,严重者可迅速发生休克,病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水肿等。
急救方法:1、心肌梗塞急性发作时,应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就地抢救,松解领口,室内保持安静和空气流通,不可搀扶病人走动或乱加搬动以免加重病情。
有条件可立即吸氧。
2、含服硝酸甘油片0.3—0.6毫克或用消心痛/冠心苏合丸一粒、速效救心丸10粒含服等,有条件可肌注杜冷丁50—100毫克,以缓解疼痛,同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的一种常见的急症,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特点,而有效及时的院前急救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36-0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基于冠心病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的发生,导致在一个相应的持久和心肌缺血的严重发生,造成心肌缺血坏死的部分。
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紧急情况,发病急,变化迅速,[1]经常会出现并发症,像是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是罪魁祸首。
如果早期和及时的治疗可以减少梗死面积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的关键1 一般资料选取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22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龄45-75岁,平均(52±1.22)岁。
就诊时,除3例患者具有意识障碍外,其余均神志清楚,患者自诉情况为胸闷,心前区疼痛;依据心电图的检查发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2 急救体会2.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准备急救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急救意识,将急救用品准备好,以备可以随时出诊。
急救人员在接到出诊的电话后,应该立即出车,同时按照呼救者描述的病情,做好对应的准备2.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现场急救2.2.1 接诊后的医嘱嘱咐患者以及家属要做到冷静,绝对卧床休息,禁忌剧烈搬动,因为即使是各种轻微的活动都会使心肌耗氧量和加重心肌缺血增加,导致心律失常,严重者甚至猝死。
还要告知患者及时舌下含服0.5mg硝酸甘油或者是10粒速效救心丸,可以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增加了心肌血供,预防梗死的面积再次扩大,为急救赢得时间,从而降低死亡几率。
如果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立即采取吸氧。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为其心肌耗氧量的增加,不同程度的表现为心肌缺氧,吸氧则可以改善心肌的需氧量,防止心肌出现进一步的损伤,减少了梗死的面积。
⼼肌梗塞院前急救 急性⼼肌梗塞(AMI)是冠⼼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冠状动脉⾎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的⼼肌发⽣持久⽽严重的⼼肌缺⾎,引起部分⼼肌缺⾎性坏死。
下⾯就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关于⼼肌梗塞院前⽅⾯的急救⽅法,供⼤家参考。
急性⼼肌梗死院前急救4⼤要点 ⼀、患者的急救准备 急救⼈员要有较强的急救意识,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医疗器具,随时做好出诊准备,在接到出诊电话后,⽴即出车,并根据呼救者在电话⾥描述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准备。
⼆、患者的现场急救 嘱咐患者和家属要冷静并保持室内安静,不要慌忙送往医院,要帮助患者就地平卧进⾏家庭急救。
禁忌剧烈搬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轻微的活动都会增加⼼肌⼯作量,从⽽增加⼼肌耗氧量和加重⼼肌缺⾎,继⽽可引起严重的⼼律失常,甚⾄猝死。
嘱咐患者⽴即⾆下含服速效救⼼丸10粒。
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肌⾎供,防⽌梗死⾯积的进⼀步扩⼤,为下⼀步急救争取时间,降低死亡率。
在有条件的家庭可⽴即给予吸氧。
因患者⼼肌耗氧量增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缺氧,所以吸氧不但可以提供⼼肌的需氧量,⽽且可以预防⼼肌进⼀步损伤,减少梗死⾯积。
三、医⽣到达现场后急救 (1)⽣命体征的监测 到达现场后,将患者就地平卧,⽴即给予吸氧、⼼电图检查,观察有⽆病理性Q波以及有⽆ST-T改变,询问病史,测量⾎压、脉搏、体温及呼吸。
同时,给患者以精神安慰,以稳定其情绪。
(2)镇静⽌痛 AMI患者均有⼼前区疼痛伴濒死感,如不及时⽌痛,会加重⼼肌缺⾎。
应⽴即给予硝酸⽢油0.5 mg⾆下含服,如不缓解可肌注度冷丁50~100 mg。
(3)快速建⽴有效的静脉通道 为保证⼀次穿刺成功,我们常选⽤粗⼤且直的肘正中静脉,采⽤Y型静脉留置针,⽤敷贴妥善固定,便于静脉给药及搬运时不易脱出及外渗。
四、安全转运 对患者进⾏初步的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尽快转⼊院内进⼀步治疗,患者转运途中发⽣⼼律失常及⼼性猝死者占院前死亡的10%~20%.因此,安全转运⼗分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冠心病如今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而当冠心病较为严重,以至于产生冠状动脉供血的迅速下降甚至暂停时,就会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十分凶险的状况。
若救治不及时,甚至会导致患者的猝死。
那么,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应怎么办?一般来说要立即拨打120送医院急救。
但在患者还没抵达医院之前,做好院前急救措施也是很重要的。
它可以尽可能的控制和减轻患者的急性症状,给后续的抢救打下铺垫,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下面就为大家科普一些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常识。
一、何为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症状包括哪些?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中老年群体当中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通常由冠心病而引发。
其发病原理在于冠状动脉的突发性、持续性缺血及缺氧。
主要症状包括严重而持续性的胸骨后剧痛,以及心跳过快、血压迅速下降、突发性晕厥等。
也有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可产生心脏破裂、室壁瘤等并发症。
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长期过度劳累、不良的饮食习惯、抽烟酗酒、长期心情易怒或压抑、长期便秘等,都可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由于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方面的因素,急性心肌梗死在欧美最为常见。
而在我国,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人习惯于暴饮暴食和油腻饮食,或抽烟酗酒;再加上当代人普遍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压力较大、日常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正不断上升。
而冠心病又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我国,近年来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比率不断上升,平均每年就会增加50万人。
所以最好是平时就要掌握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健康常识。
特别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掌握一些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常识是有必要的。
二、患者家庭的院前急救措施家中成员有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史,或者本身就有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的,属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
其本人及其家人在平时生活当中都要格外加强注意,随时做好防范工作。
当患者出现胸骨后剧痛,以及心跳过快、突发性晕厥等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时,做为家属首先不要慌张,而是要设法协助患者立即进行平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