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
- 格式:ppt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4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抢救应急预案和步骤(-)应急预案
1.抢救标准依据患者主诉、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可明确
诊疗, 但对不经典患者应深入检査, 尽早确诊以免漏诊。
抢救时应尽早恢复心肌有效血液灌注, 达成改善左心室收缩功效, 挽救濒死心肌。
必需就地、就近立即组织抢救, 切忌观望等候或未经救治运输, 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2.患者体位将患者平卧,保持平静,卧床休息,预防精神担心、焦虑。
3.建立静脉通路静滴生理盐水+硝酸甘油l5µg/min,吗啡2 ~4mg加入生理盐水3 ~5ml缓慢静脉注射。
4.立即给氧。
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三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情改变快, 对患者生命组成较大威胁, 所以, 应主动采取对应方法立即处理。
6.心理护理观察患者情绪改变,抚慰和激励患者,稳定患者情绪,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主动配合诊疗和护理。
急诊科 1月修订
(二)护理步骤。
把院前急救运用到急性心梗患者的急救治疗中急性心梗,即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心肌细胞坏死的疾病。
急性心梗发生后,迅速进行院前急救是非常关键的,可以有效地保护患者的心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院前急救是指发生急性心梗后,紧急由普通百姓或急救人员进行的急救措施,以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争取时间为患者争取到最佳的治疗条件。
将院前急救运用到急性心梗患者的急救治疗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 快速稳定心肌:院前急救可以通过紧急的处理措施,尽快稳定患者的心肌供血,减少心肌缺氧,避免心肌细胞坏死的扩大范围,有效降低心肌受损程度,提高生存率。
2. 减轻症状:急性心梗患者常伴有严重的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院前急救可以通过应用药物或其他适当的措施,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疼痛,改善呼吸情况,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3. 提早进行血流再通:急性心梗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介入手术或溶栓治疗尽早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院前急救可以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提早开始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尽快恢复血流,最大限度地保护心肌功能。
4.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急性心梗的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院前急救可以通过对患者的监测和处理,尽早发现和干预这些并发症,防止其发生或减轻其严重性。
急性心梗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持患者安静,减轻心肌的耗氧量,避免心肌缺氧加重。
2. 给予患者含氧气的面罩,增加血氧饱和度,减少心肌缺氧。
3. 给予患者含硝酸甘油的药片,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血流供应。
4. 及时就医,尽早到达医院,以便接受更专业的治疗,如介入手术或溶栓治疗。
5. 避免刺激性动作,如剧烈的活动或情绪激动,以免加重心肌缺氧。
6. 如患者出现心肺骤停,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维持循环和氧合。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院前急救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任何可能导致患者进一步伤害的措施,如不适当的心脏按压或过度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等。
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急性心梗是指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疾病。
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往往会出现胸痛、气促、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来说,院前急救的关键性护理至关重要,它可以有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挽救患者的生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
一、保持患者平静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常常会感到焦虑、恐慌和不安。
这会使心脏负荷增加,加重病情。
急救人员在发现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时,应该耐心劝慰患者,帮助其保持平静,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二、确保患者舒适心绞痛患者需要保持体位,可供应氧气,避免活动。
患者应该脱下领口、腰带等紧身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果患者有胸部不适,可让患者用放松自如的姿势坐着或者卧着。
患者若服用硝酸甘油后,没有减轻胸痛,可让患者坐着休息,每隔5分钟给患者一颗硝酸甘油含化片, 直至3次若效果不明显可继续给药,直到急救车到来。
三、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急性心梗突发时,家属或周围人员首先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告知急救人员患者的情况和地址。
尽快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急救中心,并告知医院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对心梗患者进行及时救治。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疼痛剧烈或处于无意识状态,在等待急救车的过程中,家属或旁人应该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术。
四、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疼痛剧烈或处于无意识状态,应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急救人员应该将患者平放在坚硬表面上,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然后进行人工呼吸,每次呼吸1秒钟,每个周期呼吸15次 - 20次。
同时进行胸外按压,每分钟100-120次,压迫1.5-2英寸,每按压后松开,但不要断续的或急促的进行胸部按压。
五、监测生命体征在进行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急救人员应该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等。
随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化,必要时调整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六、避免让患者吞服口服药物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患者由于疼痛难忍,有时会吞服过多药物,这样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与院内急救的临床观察【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治疗;院内急救;治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65-02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院应用急救应急预案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院前与院内急救,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治疗患者109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参照心血管病诊断指南文献[1]。
心肌梗死的诊断符合下列三项中的两项:①缺血性胸前区疼痛的临床病史;②心电图发生动态改变出现坏死性q波、损伤性st段抬高或缺血性t波改变;③心肌酶血清标记浓度发生改变。
其中男69例,女40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5±3.2岁;经18导联心电图提示心肌梗死部位:心肌前壁37例、广泛前壁25例、前间壁19例、下壁23例、下壁并前壁5例。
1.2 方法1.2.1 成立院前与院内急救小组每组由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和代班护士组成,人员相对固定。
在抢救过程中医生为现场指挥,快速准确判断病情,责任护士在短时间内统筹完成各项急救处理,辅助护士及时准确的完成各项操作,办公护士负责抢救药品的查对配制,联系相关辅助检查及会诊科室。
1.2.2 院前急救措施接到120呼救电话后,根据电话信息初步判断病情,嘱咐患者家属有关注意事项,尽量避免造成病情恶化;急救人员携带物品迅速出诊,到达现场后嘱患者平卧,安抚患者避免情绪紧张;氧气吸入,监测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若发现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立刻行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及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询问既往史和现病史,做18导联心电图检查,明确诊断;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硝酸甘油5mg+10%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也可酌情给予盐酸派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mg皮下注射,以缓解患者痛苦保护缺血的心肌。
科学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黄蓉,陈薇薇,张旭楚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 226001)摘要:目的:评价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1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不同的护理措施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25例对照组用常规急诊急救护理,26例观察组用针对性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就两组急救时间、预后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1)经相关护理后,发现院前急救、急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相对比,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
(2)经相关急救护理后,血管再痛率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相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中,为了提高急救效果,采用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缩短急救时间,还能提升预后效果与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诊急救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时间;预后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其是因冠脉闭塞,导致血流中断。
或突然变化,不能及时为心肌提供有效的血氧所致[1]。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会出现心脏骤停,此时会增加猝死风险,特别是院外突然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均会受到严重的威胁[2]。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会有压榨性胸痛,还会出现持久且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在休息或是用药后不能完全缓解,常伴有出汗、恐惧等症状,甚至还会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等。
急性心肌梗死的出现通常较为危急,病情进展较快、死亡率较高,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4 h属于死亡的高峰期。
因此,及时、有效、合理的急救措施,重视急救护理干预,可以实现有效的急救效果。
本文选取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评价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1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按不同的护理措施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组的急救措施有哪些?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是内科常见的危重疾病,其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较高。
但是如果能够及时的发现、确诊并进行有效的治疗,便可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所以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显得尤为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组的急救措施有哪些?院前急救组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刻携带急救药品以及急救设备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患者身边实行有效的救护,并通过电话联系家属指导初步用药(如硝酸甘油及救心丸等),且嘱咐患者禁止一切活动,保持情绪平稳和环境安静。
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让病人平卧、避免用力、并持续给予吸氧、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询问患者发病原因、时间和临床表现,即刻行 18 导联心电图,快速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
对确诊或者可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立即行常规处理。
必要时可进行心电监护,方便及时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
对于没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治疗外,可以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者进一步静脉应用。
硝酸甘油能够有效的减少心肌缺血程度和梗死面积。
发现心室颤动者,应立即使用直流电同步除颤,亦可行拳击心前区除颤。
发现心室早搏者,应给予利多卡因 50mg ~ 75mg 静注,然后以 2 - 3mg /min 持续静脉滴注。
对心跳骤停者,应立即给予气管插管、除颤、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以及药物应用的心肺复苏抢救。
对出现心源性休克者且心率低于60 次/min 以下,并伴有低血压时,应给予多巴胺每分钟10μg /kg 静脉滴注,并且根据血压调节滴速。
对符合溶栓条件者,可以应用溶栓药物进行现场溶栓治疗,但是要求医生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
此外,医护人员还应在对患者进行救治的同时给予一定的心理安慰,以此来消除患者的焦虑以及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决心。
当患者在现场经过有效急救以及观察病情稳定后,由急救人员快速、安全、稳妥的护送至心血管ICU 病房,进行进一步系统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处理流程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的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凶。
一、院前急救1、患者的急救准备:急救人员要有较强的急救意识,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医疗器具,随时做好出诊准备,在接到出诊电话后,立即出车,并根据呼救者在电话里描述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准备。
2、患者的现场急救:嘱咐患者和家属要冷静并保持室内安静,不要慌忙送往医院,要帮助患者就地平卧进行家庭急救。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禁忌剧烈搬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轻微的活动都会增加心肌工作量,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加重心肌缺血,继而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嘱咐患者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 或速效救心丸10粒。
这些药物虽不能根治疾病,但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供,防止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为下一步急救争取时间,降低死亡率。
在有条件的家庭可立即给予吸氧。
因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所以吸氧不但可以提供心肌的需氧量,而且可以预防心肌进一步损伤,减少梗死面积。
3、医生到达现场后急救:(1)生命体征的监测;到达现场后,将患者就地平卧,立即给予吸氧、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病理性Q波以及有无ST-T改变,询问病史,测量血压、脉搏、体温及呼吸。
同时,给患者以精神安慰,以稳定其情绪。
(2)镇静止痛;AMI患者均有心前区疼痛伴濒死感,如不及时止痛,会加重心肌缺血。
应立即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如不缓解可肌注度冷丁50~100mg。
(3)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为保证一次穿刺成功,我们常选用粗大且直的肘正中静脉,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用敷贴妥善固定,便于静脉给药及搬运时不易脱出及外渗。
4、安全转运: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尽快转入院内进一步治疗,患者转运途中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者占院前死亡的10%~20%.因此,安全转运十分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院前急救措施、急诊急救护理方式及其效果,为提高急诊救护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记录资料,按照患者发病后的就诊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8例,患者发病后在家属陪护下送入医院治疗,治疗过程中未采取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28例,均为院外发病患者,由医院急救人员急救处理、护理后送入医院接受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死亡率,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病情发作后由家属护送入院治疗,护送中途护理人员未进行专业的抢救和护理干预。
观察组抢救护理过程如下:(一)院前急救:急救人员要有较强的急救意识,随时做好出诊准备,在接到出诊电话后,白天3 min出车,夜间5 min出车,并根据急救者在电话里描述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准备。
到达现场后,将患者就地平卧,立即描述心电图、观察有无st-t改变,询问病史,测量血压、呼吸。
同时,给患者以精神安慰,以稳定其情绪。
ami患者均有心前区疼痛伴濒死感,如不及时止痛,会加重心肌缺血。
应立即给予硝酸甘油5 mg舌下含服,如不缓解可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50~100 mg。
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为保证一次穿刺成功,我们常选用粗大且直的肘正中静脉,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用3 m敷贴妥善固定,便于静脉给药及搬运时不易脱出及外渗。
(二)转运:ami患者进行初步的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尽快转入院内icu进一步治疗。
做好解释,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有的患者经现场处理后,疼痛缓解,认为没有必要去医院,有的患者病情危重,担心搬动有危险,对转运存在着顾虑。
因此,应为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说明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的必要性。
同时,也应交代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意外,并在转诊同意书上签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冠心病如今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而当冠心病较为严重,以至于产生冠状动脉供血的迅速下降甚至暂停时,就会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十分凶险的状况。
若救治不及时,甚至会导致患者的猝死。
那么,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应怎么办?一般来说要立即拨打120送医院急救。
但在患者还没抵达医院之前,做好院前急救措施也是很重要的。
它可以尽可能的控制和减轻患者的急性症状,给后续的抢救打下铺垫,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下面就为大家科普一些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常识。
一、何为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症状包括哪些?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中老年群体当中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通常由冠心病而引发。
其发病原理在于冠状动脉的突发性、持续性缺血及缺氧。
主要症状包括严重而持续性的胸骨后剧痛,以及心跳过快、血压迅速下降、突发性晕厥等。
也有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可产生心脏破裂、室壁瘤等并发症。
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长期过度劳累、不良的饮食习惯、抽烟酗酒、长期心情易怒或压抑、长期便秘等,都可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由于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方面的因素,急性心肌梗死在欧美最为常见。
而在我国,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人习惯于暴饮暴食和油腻饮食,或抽烟酗酒;再加上当代人普遍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压力较大、日常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正不断上升。
而冠心病又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我国,近年来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比率不断上升,平均每年就会增加50万人。
所以最好是平时就要掌握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健康常识。
特别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掌握一些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常识是有必要的。
二、患者家庭的院前急救措施家中成员有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史,或者本身就有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的,属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
其本人及其家人在平时生活当中都要格外加强注意,随时做好防范工作。
当患者出现胸骨后剧痛,以及心跳过快、突发性晕厥等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时,做为家属首先不要慌张,而是要设法协助患者立即进行平卧。
院前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急救措施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梗死患者106例,其中56例患者由我院出诊进行院前急救作为研究组,其余50例患者由家属或自行至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作为对照组。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预后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入院前死亡和入院后死亡比率明显降低,存活率明显提高,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心源性休克、左心衰及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院前急救措施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适合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疾病的严重类型,发病早期患者便处于高危状态,病情变化急剧,患者死亡率较高[1]。
发病早期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处理,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的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因此,本文对我院出诊进行院前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情况预后情况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梗死患者106例,其中男59例,女47例,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为62.52±9.76岁;其中前壁梗死32例,侧壁梗死48例,下壁梗死17例,后壁梗死9例。
上述入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3]。
56例患者由我院出诊进行院前急救作为研究组,其余50例患者由家属或自行至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以及梗死部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发病后由家属护送或自行入院,入院前未进行医护人员的抢救干预,入院后进行常规的抢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