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
- 格式:ppt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33
1.1试述中国古代政策研究发达的原因。
1.2试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贡献。
2.1试述公共政策学和决策科学、行政决策学和立法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重要区别2.2试述科学的品格.2.3试述“上来下去”决策模型对于分析中国公共决策过程的适用性及其特点。
2.4试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的主要作用及其受到批评的原因。
3.1试述政府与公共政策的联系。
3.2试比较中国与美国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3.3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3.4试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3.5举例说明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4.1试述公共政策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4.2联系实际,论述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和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4.3试述公民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4.4试述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4.5结合实际,试论如何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4.6试述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
5.1试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5.2试述类别分析法的涵义。
6.1试述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
6.2简述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式政策规划的缺陷。
6.3试述当代中国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6.4联系实际分析现代公共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
7.1试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原则。
7.2试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7.3联系我国实际,试论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偏差的原因。
7.4试述影响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8.1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8.2简述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8.3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为什么会抵制政策评估。
8.4联系实际,试述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和方式8.5试述政策评估的主要用途。
9.1依据政策调整采取渐进方式的合理性,试析中国改革采取渐进路线获得成功的原因9.2论述政策制定者阻碍政策终结的原因。
9.3论述政策执行者反对政策终结的原因。
10.1试述政策分析的意义。
10.2试述公共政策分析中超理性分析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10.3试述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0.4试述政策信息咨询的基本原则。
10.5试述公共政策预测的必要性、分类、步骤。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从系统分析方法来看,公共政策的运行是以公共政策系统为基础的。
公共政策系统是研究公共政策过程的前提。
我国有学者把公共政策系统界定为“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本章着重探讨公共政策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和公共政策环境,以及公共政策工具的含义、构成及选择。
第一节公共政策主体一般而言,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由于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公共政策主体的分类上,存在着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体制内和体制外等划分方式。
公共政策主体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从官方和非官方角度来探讨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及其行为,前者着重探讨权力配置问题,后者着重探讨政策参与问题。
一、官方决策者一般而言,官方决策者是指广义的政府,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在现代政治体制中,这三大系统分别掌握着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各司其职,依据宪法赋予的权力制定各类公共政策,同时相互制约,保持三种权力之间的平衡。
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官方决策者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1.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
立法机关在西方主要指国会、议会、代表大会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各国的立法机关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2.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它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浅析公共政策的执行手段及其有效利用内容摘要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及其手段的有效利用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字: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有效利用公共政策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 将公共政策的内容转化为现实, 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行为。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 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
“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 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①。
而政策执行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政策执行手段的多样性。
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法律手段是政策执行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保障,只有运用法律手段,才能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保障政策执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
主要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等特点。
(二)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①公共政策执行力度和效度的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11期.第232页15行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行政手段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带有强制性,行政手段容易做到协调统一,令行禁止,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紧迫的,爆发性的问题。
行政手段对上级机关的要求较高,上级如有失误将会导致连锁反应。
另外,执行过程中的无偿性和下级的被动地位都不利于充分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把行政手段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滥用。
主要特点是:权威性、强制、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