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模型
- 格式:pdf
- 大小:217.72 KB
- 文档页数:6
跨国企业的知识转移与价值创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跨国企业的知识转移和价值创造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
跨国企业作为全球化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面临着来自各种竞争、合作与合资的挑战。
如何实现知识转移、创造价值,已成为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知识转移对跨国企业的意义知识转移是跨国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度发展,跨国企业越来越需要在自身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转移,以加强自己的能力、突破市场的限制,以及使自己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知识转移的核心是知识管理,跨国企业需要通过建立一套成熟、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来加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需要跨国企业在跨越不同文化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背景,对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跨国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实现知识转移。
二、跨国企业的知识转移跨国企业的知识转移主要包括水平、垂直和横向的三种形式。
水平知识转移是企业间在同一级别上的知识共享,如不同厂区,不同业务部门的知识分享。
垂直知识转移则是从更高级别的层面上,如主公司向子公司进行知识传输。
横向知识转移则是在同一级别上含有比较明显的差别的不同部门互相传输知识,如销售部门向研发部门进行技术转移。
如果跨国企业想要加强知识转移,首先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与要求,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其次,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培养和管理,以加强自身的人才素质。
最后,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信息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加速信息的传输,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知识转移。
三、价值创造知识转移的目标不仅仅是节省时间和资金,还包括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在于企业规范与整合自身的知识和技术,整合前沿技术、自身技术,进而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为市场创造更有吸引力的产品。
价值的创造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能力,除了首先要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有务实的研发方案、完善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基础设施,才能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支持。
跨国公司知识转移模型研究
李朝明;李丽雯
【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年(卷),期】2012(034)005
【摘要】在分析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以及传统的SECI模型及其知识转移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循环模型.该模型以提高跨国公司知识创新效率为目标,综合反映跨国公司母公司的知识汇聚、母公司向子公司的知识转移、子公司对转移知识的吸收、融合与应用,以及客户知识转移与反馈等主要过程的影响要素,可作为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参考模型.
【总页数】5页(P658-662)
【作者】李朝明;李丽雯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网络组织观点下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模型研究 [J], 缪小明;杨立国
2.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知识特性与转移工具研究 [J], 薛求知;关涛
3.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东道国市场特征与跨国公司知识转移模式——基于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市场知识转移的实证研究 [J], 杜晓君;王小干;周仙华;刘赫
4.知识多样性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知识一致性的调节效应 [J],
赵云辉
5.基于知识嵌入性的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管理--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J], 关涛;薛求知;秦一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实践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这些公司通常运营在多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下,必须不断将知识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以有效地管理其全球业务。
知识转移是跨国公司成功运营的关键之一。
它涉及到将知识从一个地区传递到另一个地区,以解决特定的业务问题,并在新的环境中应用这些知识。
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实践通常包括跨地区的沟通和合作,以及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
跨国公司中的知识转移实践通常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跨地区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可能导致沟通和合作障碍。
其次,跨国公司通常拥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专业领域,必须找到合适的渠道将这些知识传递给需要的人。
此外,跨国公司还必须面对不同的法律和法规,以确保知识转移的合法性。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跨国公司通常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践知识转移。
例如,他们可以使用视频会议和远程工具来促进跨地区的沟通和合作。
他们还可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和专业社区,以便员工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知识和专业技能。
尽管跨国公司在知识转移方面面临许多挑战,但成功实践知识转移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知识转移可以帮助跨国公司更好地理解不同的市场和文化环境,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其次,它可以帮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共享最好的实践和经验,以促进创新和改进业务流程。
最后,知识转移还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管理风险,并更有效地应对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实践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它是必需的。
为了成功地实践知识转移,公司必须发展跨地区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并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和专业社区。
只有这样,跨国公司才能让不同地区之间的知识转移更加顺畅,并获得更好的业务成果。
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模型及其应用的绪论自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泥淖。
在国内,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也愈加明显,一些企业面临着被迫转型的命运。
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原有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也逐渐变得昂贵,在人力资源的需求上,也由过去注重“量”向注重“质”转变,许多企业面临着向内涵要发展的转型;此外,我国原有粗放的生产资源投入方式和唯GDP“论英雄”的经济导向,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和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与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破坏的难以恢复性形成矛盾,也与国际社会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格格不入。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企业面临着向节能、环保、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的压力;再加上信息技术的进步、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设备的发展及先进管理方式的呈现,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面临着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升级转型。
诸如此类的转型不断地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变革,引发了企业丛林的激烈竞争和“适者生存”的企业生态进化。
无论何种转型,其转型的形式和承载的主体虽千差万别,但转型的本质都是知识的迁移、扩散和共享,也就是知识转移的过程。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本研究拟从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多个角度,利用CAS系统理论的思想,实现对企业转型知识资源的转移与整合,以达到提升企业转型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目的,这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初衷和价值所在。
同时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作为研究对象,还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企业转型是转型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战略抉择在既定市场环境下,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持续的创新,当原有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生存环境已受到限制或成为企业成长的障碍时,适时的企业转型是企业重获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选择。
Porter(1991)指出,企业的成功固然与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地位相关,但关键在于它所处的产业能否长期赢利。
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理论评述于鹏;白丹【摘要】知识作为企业竟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它在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之间的有效转移,将是跨国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健所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成为战略管理、跨国公司管理、知识管理和能力管理研究领城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理论研究可以归纳为跨国公司存在机制学派、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行为学派、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学派、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工具学派四大理论学派.每一理论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存在原因、知识转移过程、知识转移影响机制和促进知识转移的工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理论对中国政府和企业有效应对跨国公司的全球知识转移行为,以及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有效管理全球知识转移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4页(P89-92)【关键词】跨国公司;知识转移;隐性知识【作者】于鹏;白丹【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081;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6.7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是指经验知识和具有战略价值的外部信息在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各国子公司之间的双向流动过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成为战略管理、跨国公司管理、知识管理和能力管理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总结归纳出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四大理论学派,具体分析如下。
对于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早期研究大都是从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将其归纳为跨国公司存在机制学派。
依据时间先后与前提假设的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内部化学说和知识演进学说。
1.内部化学说。
内部化学说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解释了跨国公司存在的原因。
Knowledge Transfer Model of Transnational Business in Chinese Enterprises 作者: 张天桥[1] 崔新健[2]
作者机构: [1]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214153 [2]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61-66页
主题词: 跨国经营 知识转移 转移路径 转移环节
摘要:经济全球化促进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国际化,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知识转移的过程;能否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与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跨国经营的成败。
本文从中国企业角度入手,探讨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的路径、过程及关键环节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与技术创新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公司的存在和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现象。
这些公司通过跨越国界的经营和交流,不仅在经济上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在知识转移与技术创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化的业务布局,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知识转移。
作为一种全球化的经营模式,跨国公司将其总部设立在一个国家,而在其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
通过这种布局,跨国公司能够将其在总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递到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中。
这种知识转移不仅包括技术方面的知识,还包括管理经验和市场洞察力等。
举例来说,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公司,通过将其先进的生产技术传递到位于亚洲的子公司,使得亚洲的员工能够学习和应用这些技术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这种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有助于加速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也提升了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跨国公司通过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推动了本地企业的发展。
当跨国公司进入一个新兴市场时,通常会面临着本地企业的竞争。
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常常会选择与本地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来提升合作伙伴的能力。
这种合作形式称为技术转让。
通过技术转让,本地企业能够接触到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生产技术。
同时,跨国公司也可以通过这种合作形式,获取到本地企业独特的市场洞察力和资源,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业务中。
这种双向的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有助于促进本地企业的发展,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然而,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并非始终是一件好事。
在一些情况下,跨国公司的进入可能会导致知识依赖和技术壁垒。
当跨国公司将其先进技术和知识传递给子公司或合作伙伴时,限制了本地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本地企业过于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和知识,无法自行研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
这样,本地企业就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跨国公司对技术的垄断也可能导致技术壁垒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