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作物育种
- 格式:doc
- 大小:18.04 KB
- 文档页数:2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人工培育的某种作物的群体,这种群体如果经过一系列试验表现优良,通过品种审定就成为品种。
育种目标:农业生产对品种优良性的要求株型育种:改良品种、株型态势的育种,例如植株的高度,茎叶在空间的分布高光效育种:以提高光合效率为主的遗传改良,作物产量=(光合能力某光合时间某光合效率-呼吸消耗)某经济系数种质资源:可以被植物遗传育种,研究和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地方品种:在历史上局部地区栽培,没有经过现代育种技术修饰种植保存:种质资源材料每隔一段时间播种一次。
贮藏保存:主要是控制贮藏时的温湿条件的方法来保持种质资源种子的生活力。
离体保存:用试管保存组织或细胞培养物的方法来有效地保存种质资源材料,此方法繁殖速度快,还可避免病虫的危害核心种质:指最少量的资源材料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种内不同个体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有性繁殖:通过有性过程产生两性细胞的结合,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自花授粉:雌蕊接受同一朵花或同一植株花朵的花粉自花授粉作物: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依靠自花授粉繁殖后代的作物。
异花授粉:雌蕊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的称为异花授粉。
异花授粉作物: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异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的作物则为异花授粉作物无性繁殖:不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繁殖后代的的反之方式。
无性系:植物的一部分营养体通过无性繁殖得到后代。
自交系品种:个体基因型纯和,群体同质,这样的一群个体组成的群体杂交种品种:个体基因型杂合,群体同质,具有杂种优势,这样的F1代群体及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遗传基础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内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或异质性的一群植株群体无性系品种:是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遗传上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繁殖而成的植株群体生态因素:指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或被植物直接吸收的因素,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因素,如温度,日照,雨量生态环境: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体生态区:指对某种作物来说具有大致相似的环境地区生态型:指在一定的环境内莆成具有相似生态特性的品种类型称作物品种的生态型驯化:指人类为了让植物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而对其适应能力的利用和改造引种:①狭义:指从外国或外地引进作物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本地推广种植;②广义: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选择:从群体中根据个体的表现型挑取符合育种目标的基因型(群体分为自然变异的群体和人工培育的群体,此指前者)品系:来自不同祖先,基因型相对一致,表现型相对整齐一致这样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鉴定:利用科学的方法对育种材料作出客观的评介选择育种:直接利用自然变异通过混合选择或单株选择的方法选育新品种系统育种:直接利用自然变异,通过单株选择的方法选育新品种称为系统育种剩余变异:指自交后代群体中残留的杂合基因所引起的变异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并且对后代进行选择的育种方法远缘杂交:种或种以上不同作物的杂交组合育种:利用基因的重组和互作,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通过杂交重组后可以把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超亲育种:利用基因的累加和互作,控制同一性状的微小基因,通过基因重组后再通过累加和互作使产生的新性状超过任何同一亲本叫超亲育种杂交方式:在一个杂交组合中用几个亲本以及各个亲本的先后顺序叫杂交方式复交:3个或3个以上的亲本进行2次或2次以上的杂交叫复交单交:两个亲本进行杂交叫单交双交:三个或四个亲本,指两个单交的F1再杂交系统群:来自同一系统的不同单株所形成的系统叫系统群姊妹系:同一系统群内的不同系统之间互称姊妹系回交育种:通过回交,选择改良品种的方法。
作物育种学网上作业题答案一、名词解释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栽培植物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栽培植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都符合生产发展需要。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
人工进化:是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
二、填空题1.作物进化的三个基本因素包括(遗传)、(变异)和(选择)。
*2. 1927年美国出版的Hayes和Garber所著的(«作物育种»)是世界上第一部较系统的论述有关育种知识的专著。
3. 20世纪60年代小麦、水稻等作物通过(矮化育种)掀起“绿色革命”。
20世纪80年代兴起(生物技术),使现代作物育种发展成为包容多学科发展的现代科学。
**三、简答1.作物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提高抗逆性,增强适应性和稳产性、有利于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复种指数、扩大作物种植面积、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管理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论述1. 遗传、变异和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生物进化有三个基本因素即遗传、变异和选择,自然选择理论是其核心,而选择的基础是生物的变异和遗传,变异、遗传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一切生物都能发生变异,在众多变异中有的变异能遗传,有的变异不能遗传,只有广泛存在的可遗传的变异才是选择的对象。
在生存斗争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会得到保存,对生存有害的变异会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在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不多地进行。
第一章育种目标一、名词解释1.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生产条件下,对所育成品种应具备一系列优良性状的要求指标。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绪论1.作物育种:是利用或者创造变异,通过人工选择将有利的变异固定下来,培育成作物新品种的过程2.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求,经过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性状相对一致,遗传性相对稳定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3.品种的特点:(1)必须具有一定的优良性状(2)是经济上的类别(3)品种群体的遗传性相对稳定,主要性状相对一致(4)品种在利用上有地区性和时间性或品种三特点: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简称DUS)4.生物进化的三要素为遗传、变异、选择5.常规育种的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性状,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水平(2)盲目性较大(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6.育种的任务:(1)选育优良品种(2)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7.优良品种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4)扩大作物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8.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第一章作物育种的方式及品种类型1.有性繁殖: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有性繁殖2.有性繁殖植物的主要授粉方式及代表作物:自花授粉(小麦、大麦、水稻、大豆)、异化授粉(玉米、黑麦、甘蔗、甜菜)常异花授粉(棉花、高粱、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3.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4.自交不亲和: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5.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雄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6.自交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7.杂交系品种: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群体品种:遗传基础较复杂,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性和/或异质性的群体。
张天真——作物育种学总论名词解释、填空、简答名词解释◆品种(cultivar):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农作物品种的三个基本特性:DUS D特异性(distinctness);U一致性(uniformity);S稳定性(stability)。
◆有性繁殖:凡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
◆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
◆天然异交:区别于人工杂交,是指同作物不同品种间的自然杂交。
◆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指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雄性不育性(malesterility):植物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无融合生殖(apomixes):植物的雌雄性细胞甚至雌配子体内的某些单、二倍体细胞,不经过正常的受精和两性配子的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方式,称为无融合生殖。
◆自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杂合基因型的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减退,称为自交衰退。
表现为生长力下降,繁殖力、抗逆性减弱,产量降低等。
◆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pure line cultivar):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连续多代的自交和选择育成的同质纯合群体。
◆杂交种品种(Hybrid cultivar):在严格选择亲本(自交系)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同质杂合◆群体品种(population cultivar):遗传基础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或异质性的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品种。
异质杂合。
◆异花授粉作物的综合品种(synthesis cultivar):育种家按照一定的育种目标,选用优良的品系,更具一定的遗传交配方案有计划的人工合成的群体。
异质杂合。
育种名词解释
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培养和改良植物或动物的遗传资源,创造出具有优良性状和繁殖能力的品种的过程。
育种是农业和园艺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目的是提高农作物和园艺植物的产量、品质、抗逆性和营养价值,并改善它们的外观和性能。
育种的基本原理是选择和改良遗传资源。
在选择时,育种者利用已知性状和表现的遗传材料,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等过程,选择出具有良好表现的材料进行培养和繁殖。
在改良遗传资源时,育种者利用这些选择出来的材料,通过杂交、自交和基因工程等技术,进一步改良和纯合化,以达到所需要的性状和繁殖能力。
育种的过程包括遗传资源的获取、选择、培养和繁殖,以及新品种的培育和改良。
在育种过程中,育种者需要不断观察、分析和总结,以发现新的性状和表现,并根据这些性状和表现来选择和改良遗传资源,不断推动育种技术的发展。
育种技术种类繁多,包括杂交育种、遗传变异育种、自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
其中,杂交育种是最常用的育种技术之一,它利用不同品种或不同来源的遗传资源进行杂交,产生新的品种。
遗传变异育种则是通过人工处理或干预,改变遗传资源的遗传特性,使其表现更好的性状和表现。
自交育种则是通过自交的方式,选择出表现良好的遗传资源进行培养和繁殖。
基因工程育种则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遗传资源进行改造和纯合化,以获得新的性状和表现。
除了在农业和园艺业中应用广泛外,育种技术还在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育种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人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作物育种的原理作物育种是指通过人工选择和改良,以改变作物的遗传特性,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抗病性和适应性的过程。
作物育种的原理主要包括遗传变异、选择和杂交三个基本环节。
遗传变异是作物育种的基础。
作物的遗传变异是指在自然界中,由于基因的突变、重组和迁移等原因,使得作物个体间存在遗传差异。
这些遗传差异可以是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上的差异。
作物育种的目的就是通过利用这些遗传变异,选择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在作物育种过程中,选择是一个关键环节。
选择是指在作物群体中,根据所需性状对个体进行筛选,选择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
选择可以分为家系选择和群体选择两种方式。
家系选择是指通过连续多代的配种和选择,固定某一性状或某一组性状的亲本,形成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纯合系。
群体选择是指在作物群体中,根据性状的表现情况选择出优良个体,通过杂交将这些个体的优良性状进行组合,形成杂种优势。
与传统育种不同,现代育种还引入了杂交的原理。
杂交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进行组合,通过亲本间的互补和互补优势,获得优质的后代。
杂交育种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抗病性和适应性,并且可以更好地发挥杂种优势。
杂交育种主要包括杂交亲本的选择、杂交组合的设计和杂交后代的选择等环节。
除了遗传变异、选择和杂交外,作物育种还需要考虑遗传进展和育种方法。
遗传进展是指在育种过程中,作物群体的遗传特性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育种方法是指在育种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包括传统育种、分子育种和基因编辑等。
作物育种是通过利用作物的遗传变异,经过选择和杂交等环节,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以获得优质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的原理是基于遗传变异、选择和杂交的基本原理,通过不断地进行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以满足人们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
《植物育种学》(杨存义)绪论一、名词解释1.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遗传特性稳定、性状一致、特性明显的一定群体。
2.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栽培条件下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二、填空题1.每个作物品种一般都有其所适应的地区范围和耕作栽培条件,而且都只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作用,所以优良品种一般都是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
2.作物品种可分为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五性系品种。
3. 作物进化决定于3个基本因素:变异、遗传、选择。
三、简答题1.优良品种在发展农艺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有: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4)扩大作物种质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发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资源;2)并根据各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基础,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于该地区生产发展的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生育期适当、适应性较广的优良品种或杂种以及新作物;3)在其繁殖、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3.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2)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3)选择的理论与方法;4)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5)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7)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实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4.现代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育种目标要求要高。
现代农业对新品种不仅要求进一步提高单产潜力,增强对多种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的抗耐性,广泛的适应性;而且还要求具有优良的产品品质和适应机械操作的特性等。
1、名词解释:种质资源基因资源起源中心初生中心次生中心基因库三级基因库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杂种品种、纯系品种、综合品种、多系品种芽变名词解释:育种目标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收获指数株型育种高光效育种穿梭育种1、名词解释:引种引种栽培引种驯化引种改良作物生态型1、名词解释:杂交育种单交双交复交聚合杂交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回交、回交育种、轮回亲本、非轮回亲本、近等基因系远缘杂交育种异附加系异置换系易位系双重杂种优势歧化选择名词解释: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测交测交种测验种一环系二环系配子体自交不亲和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核质杂种质核互作雄性不育诱变育种、照射强度、剂量强度、半致死剂量、临界剂量单倍体、染色体组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倍半二倍体一倍体多元单倍体外植体细胞工程体细胞克隆变异变异体突变体LWC RWC WSD 盐害边际效应品种适应性品种稳定性区域试验DUS,选择育种,,体细胞杂交品种,体细胞杂交,,侵袭力,组织培养,缺体1.作物育种学;2.品种;5.毒性;;9、半同胞轮回选择;10、次生作物1.作物育种;2.多系品种;3.理想株型育种;;5.物理诱变;7.竞争优势;8.侵袭力;10.轮回选择。
2. 高不育系3. 基因资源4. 纯系育种5. 垂直抗性)和水平抗病性(e)1.基因资源4.超标优势 5.远缘杂交6.孤雌生殖 9.分子标记 10.种子生产1.作物育种;2.作物育种学;3.品种。
1.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2.杂交种品种;3.有性繁殖;4.无性繁殖; 5. 多系品种;6. 综合品种;7. 无性系品种;8.自花授粉9.异花授粉10.自花授粉作物11.异花授粉作物12.常异花授粉作物13.群体品种14.自由授粉品种15.杂交合成群体1.种质资源:1.育种目标:2.高光效育种:3.理想株型育种:.系统育种;2.选择;3.选择育种;4.混合选择法;5.引种;6.作物环境;7.生态因素;8.生态环境;9.作物生态类型;10.混合选择育种;11.集团混合选择育种;12.改良混合选择育种1.杂交育种;2.回交育种;3.复交;4.系谱法;5.混合法;6.轮回亲本;7.一粒传法;8.集团混合选择法;9.派生系统法;10.非轮回亲本。
名词解释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人工培育的某种作物的群体,这种群体如果经过一系列试验表现优良,通过品种审定就成为品种。
育种目标:农业生产对品种优良性的要求株型育种:改良品种、株型态势的育种,例如植株的高度,茎叶在空间的分布高光效育种:以提高光合效率为主的遗传改良,作物产量=(光合能力*光合时间*光合效率-呼吸消耗)*经济系数种质资源:可以被植物遗传育种,研究和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地方品种:在历史上局部地区栽培,没有经过现代育种技术修饰种植保存:种质资源材料每隔一段时间播种一次。
贮藏保存:主要是控制贮藏时的温湿条件的方法来保持种质资源种子的生活力。
离体保存:用试管保存组织或细胞培养物的方法来有效地保存种质资源材料,此方法繁殖速度快,还可避免病虫的危害核心种质:指最少量的资源材料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种内不同个体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有性繁殖:通过有性过程产生两性细胞的结合,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自花授粉:雌蕊接受同一朵花或同一植株花朵的花粉自花授粉作物: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依靠自花授粉繁殖后代的作物。
异花授粉:雌蕊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的称为异花授粉。
异花授粉作物: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异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的作物则为异花授粉作物无性繁殖:不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繁殖后代的的反之方式。
无性系:植物的一部分营养体通过无性繁殖得到后代。
自交系品种:个体基因型纯和,群体同质,这样的一群个体组成的群体杂交种品种:个体基因型杂合,群体同质,具有杂种优势,这样的F1代群体及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遗传基础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内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或异质性的一群植株群体无性系品种:是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遗传上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繁殖而成的植株群体生态因素:指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或被植物直接吸收的因素,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因素,如温度,日照,雨量生态环境: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体生态区:指对某种作物来说具有大致相似的环境地区生态型:指在一定的环境内莆成具有相似生态特性的品种类型称作物品种的生态型驯化:指人类为了让植物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而对其适应能力的利用和改造引种:①狭义:指从外国或外地引进作物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本地推广种植;②广义: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选择:从群体中根据个体的表现型挑取符合育种目标的基因型(群体分为自然变异的群体和人工培育的群体,此指前者)品系:来自不同祖先,基因型相对一致,表现型相对整齐一致这样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鉴定:利用科学的方法对育种材料作出客观的评介选择育种:直接利用自然变异通过混合选择或单株选择的方法选育新品种系统育种:直接利用自然变异,通过单株选择的方法选育新品种称为系统育种剩余变异:指自交后代群体中残留的杂合基因所引起的变异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并且对后代进行选择的育种方法远缘杂交:种或种以上不同作物的杂交组合育种:利用基因的重组和互作,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通过杂交重组后可以把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超亲育种:利用基因的累加和互作,控制同一性状的微小基因,通过基因重组后再通过累加和互作使产生的新性状超过任何同一亲本叫超亲育种杂交方式:在一个杂交组合中用几个亲本以及各个亲本的先后顺序叫杂交方式复交: 3个或3个以上的亲本进行2次或2次以上的杂交叫复交单交:两个亲本进行杂交叫单交双交:三个或四个亲本,指两个单交的F1再杂交系统群:来自同一系统的不同单株所形成的系统叫系统群姊妹系:同一系统群内的不同系统之间互称姊妹系回交育种:通过回交,选择改良品种的方法。
1、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群体。
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稳定性,Stability ),同时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致性,Uniformity),并在这些性状上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有所区别(特异性, Distinctness)3、有性繁殖(Sexually propagating):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 )异花授粉(cross-pollination )常异花授粉(often-cross pollination )4、无性繁殖(Asexually propagating ):不经过两性配子的受精过程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系统育种:应用单株选择法对自花授粉、常异花授粉和无性繁殖作物进行的选择育种又称系统育种。
5、倍性育种:以人工诱发植物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后所产生的遗传效应为根据的育种技术,包括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组:一个属内各个种所特有的、维持其生活机能的最低限度的一组染色体。
6、系统育种:应用单株选择法对自花授粉、常异花授粉和无性繁殖作物进行的选择育种又称系统育种。
7、倍性育种:以人工诱发植物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后所产生的遗传效应为根据的育种技术,包括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组:一个属内各个种所特有的、维持其生活机能的最低限度的一组染色体。
8、雄性不育系:具有雄性不育特征的品种或自交系。
9、变异体:不加任何选择压力而筛选出的变异个体。
10、转基因育种利用现代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将某些与作物高产、优质和抗逆性状相关的基因导入受体作物中以培育出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说大全国家精选课程《作物育种学》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秀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2.作物件种:在必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依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必定群体:这类集体拥有遗传上的稳固性及在生物学,形态学以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作物的其余集体在特色,特征上有所差异,这类集体在必定的地域栽种,在产量,抗性质量方面切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自花授粉作物:别名自交作物,即主要以自花授粉方式生殖后辈的作物。
异交率0-4%如水稻,小麦,大豆,花生,黄麻等。
4.异花授粉作物:别名异交作物。
主要以异花授粉方式生殖后辈的作物。
异交率>50%甚至高达95%或 100%。
5.常异花授粉作物:同时依赖自花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生殖后辈的作物。
中间种类,往常以自花授粉为主,天然异交率 5-50%,如棉花,高粱。
6.自交系品种:从突变及杂交组合中经过多代自交加选择获得的同质纯合集体。
7.杂交种品种:指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种杂交组合的F1 植株群体。
8.集体品种:基本特色是遗传基础比较复杂,集体内植株基因型有必定程度的杂合性、异质性。
9.无性系品种:是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的生殖而成。
10.种质资源:(广义)全部拥有必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有关研究利用的各样生物种类称为种质资源。
(狭义)用于选育新品种的资料,也称育种的原始资料。
11.作物发源中心:有两个特色,即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频次较高。
别名基因中心或变异多样性中心。
12.育种目标:是在必定自然、种植和经济条件下,对所要育成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秀特色特征,也就是对新品种的详细要求。
13.经济系数:别名收获指数,是指经济产量与生物学产量之比,它反应了品种的同化物质转变为经济产量的效率,也是探明品种产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14.引种:(xx):泛指从外处域,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以及遗传育种等有关理论研究所需的各样种质资源。
一、名词解释1、蔬菜育种:通过对蔬菜作物遗传组成改良,以选育更易于栽培和利用价值更高优良新品种,同时进行良种种子繁殖的一门技术。
2、生物产量: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作物全部的光合产物收获量。
3、选种:利用现有品种或类型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通过选择、淘汰的手段育成新品种的方法,是改良品种和创造新品种的简便而有效的育种途径。
4、自交不亲和性:雌雄二性的配子都有正常的受精能力,在不同基因型的株间授粉能正常结子,但花期自交不结子或结子率极低的特性。
5、回交:杂交第一代及其以后世代与其亲本之一再进行杂交称为回交。
6、植物种质资源:凡携带有不同种质(基因)的各种栽培植物及其近缘种和野生种。
7、选择:使群体内的一部分个体能产生后代,其余的个体产生较少的后代或不产生后代,从而造成有差别的生殖率。
8、雄性不育:两性花作物中,雄性器官表现退化畸形或丧失功能的现象。
9、化学诱变育种:指采用某些特殊的“化学诱变剂”处理植物材料,以诱发植物遗传物质突变,通过鉴定、培育和选择育成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10、良种繁育:迅速扩大新品种种子的数量和提高种子质量以满足生产需要的过程。
11、种质:决定生物“种性”(遗传性),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的总体。
12、经济产量:指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作物生产的可以作为商品利用的部分收获量。
13、单交:两个亲本的杂交。
14、苗期标记性状:在植株苗期能识别的、性状的遗传表现稳定、可用于标记的植物学性状,如叶片颜色、形状、叶缘缺刻有无等。
15、机械混杂: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种子混杂,与生物学混杂相对应。
16、雄性不育系:经过一定的选育程序,选育出的具有稳定遗传性的雄性不育体系(系统或群体)。
17、多系杂交:两个以上亲本间的杂交。
主要分为添加杂交和合成杂交两类。
18、远缘杂交:彼此有生殖隔离的类型(种、属)间的杂交。
其杂交存在杂交不亲和性、杂交不育、杂种不稔和后代变异复杂等现象。
19、杂种优势:不同品种(亲本或自交系)杂交后,杂种一代的植物学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商品性和经济性状等明显优于亲本的现象。
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DUS:农作物的品种的三个基本要求:既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指杂交种品种(即F1)表现出的某些性状或综合性状对其亲本品种(系)的优越性作物品种:是指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所创造的某种作物的一种群体。
纯系育种:根据纯系学说,对自花授粉作物的品种群体,进行单株选择,单株脱粒种成株系,然后经过一系列产量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实验选育品种的方法多系品种:由若干纯系品种或品系、近等基因系的种子、按一定比例混合成的播种材料种质资源:指可为育种利用和遗传研究的各种作物品种和类型材料。
或: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 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育种目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条件下和经济条件下,要求选育的品种应该具有那些优良的特征特性。
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远缘杂交:将植物分类学上用于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进行的杂交, 称为远缘杂交。
复交: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次生作物: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当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时,就被人类分离而成为栽培的主一环系:从品种群体和品种间杂交种中选育的自交系。
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中选育的自交系称为二环系自交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
杂交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自交系)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初生中心:作物最初始的起源地,又称原生起源中心杂交育种:用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为亲本,通过有性杂交,使符合育种目标的性状在杂种后代中组合在一起,经过对杂种后代的选择和培育,创造新品种的方法。
引种:狭义引种指引进作物的新品种。
广义引种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或作物的新品种,以及各种种质资源,在本地区通过试种鉴定,从中选出适应于本地栽培的品种,直接用于生产;或者利用它们的某些优良性状,作为育种原始材料,加以间接的利用。
作物育种总论题库一、名词解释1.作物育种:作物的人工进化2.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3.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所创造的某种作物群体。
4.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由一个变异单株经过多代自交、选择、育成的品种。
5.杂交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产生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6. 多系品种:由若干纯系品种或品系、近等基因系的种子、按一定比例混合成的播种材料。
. 7综合品种:是由多个自交系,采用人工控制授粉,或在隔离区多代随机授粉组成的遗传平衡群体。
8. 无性系品种: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
9.自花授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播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
10.异花授粉:雌蕊的柱头接受异株花粉授粉。
11.群体品种:包括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综合品种、自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合成群体、多系品种12.自由授粉品种:品种内植株间随机授粉,也常和邻近的异品种授粉。
由杂交、自交、姊妹交产生的后代,是一种特殊的异质杂合群体,但保持着本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
13.杂交合成群体:是由两个以上的纯系品种杂交后,繁殖出的分离的混合群体,把它种植在特别的环境下,主要靠自然选择,促使群体发生遗传变异,随着这种变异类型的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一个较稳定的群体。
14.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称为种质资源。
(遗传资源、基因资源、基因库、基因银行)1.育种目标:在一定地区的自然、耕作栽培和经济条件下,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应具备的优良性状的指标。
15.高光效育种:通过提高作物本身的光合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来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
16.株型:植株高矮、叶姿、叶形、叶色、叶片的分布、植株生长势、根系的发育状况。
选择育种:直接利用自然变异, 即不需要人工创造新变异而从中进行选择,并通过比较试验的育种途径称为选择育种。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群体。
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稳定性,Stabil ity ),同时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致性,Unifor mity),并在这些性状上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有所区别(特异性, Distin ctnes s)种(specie s):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化、形态特征的生物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种内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subspe cies):不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生境不同导致两地植物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
变种(variet y):具有相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微生境不同导致植物间具有可遗传的差异。
作物品质:指作物经济器官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
株型:指作物的茎、枝、叶等主要光和器官在植株上的着生态势。
合理的株型可使作物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提高有机物的合成,为高产打好基础。
有性繁殖(Sexual ly propag ating):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self-pollin ation)异花授粉(cross-pollin ation)常异花授粉(often-crosspollin ation)无性繁殖(Asexua lly propag ating ):不经过两性配子的受精过程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同一花朵内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或同一株的花粉传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的授粉方式。
异花授粉雌蕊柱头接受异株花粉受精的授粉方式常异花授粉: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衍后代的授粉方式。
品种(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种质资源:指一切具有特定的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育种目标:对新品种的性状的具体要求,是育种工作的依据和指南。
好比一项工程的蓝图。
育种目标正确是育种工作成功的关键。
有性繁殖:生物通过有性过程产生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繁殖后代,有完整的个体发育周期无性繁殖:利用营养器官或体细胞等繁殖后代的方式。
即不通过雌雄性细胞相互结合而繁殖后代的方式自花授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
常异花授粉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作物称为常异花授粉作物。
异花授粉作物:通过植株不同花朵的花粉进行传粉而繁殖后代的作物。
自交不亲和性:某些作物具有完全花,并可以形成正常的雌雄配子,但自交不结实或结实极少的特性。
雄性不育: 雌蕊发育正常,雄蕊退化(无花粉、无花药等)无性系:无性繁殖作物的一个个体通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后代称为无性繁殖系,简称~。
无性系品种: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
基因型由母体决定,个体内基因型杂合或纯合,个体间一致杂交育种:通常指利用作物具有不同遗传性的品种或类型相互杂交,创造遗传变异,然后再通过选择和系统的试验鉴定,培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广义的杂交育种还包括回交和远缘杂交。
群体品种:指由基因型不同的植株组成的个体群。
引种(广义):以外地区,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以及遗传育种等有关理论研究所需的各种种质资源气候相似论:“地区之间在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上,应相似到足以保证作物品种相互引种成功时,引种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系统育种法:根据育种目标,从现有品种群体的变异类型中选出优良的变异个体,种植成株系,通过试验鉴定,育成新品种。
又称单株选择法、一株传选择法单交种:2 个品种或自交系组配成的杂交种。
名词解释作物育种1、名词解释:种质资源基因资源起源中心初生中心次生中心基因库三级基因库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杂种品种、纯系品种、综合品种、多系品种芽变名词解释:育种目标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收获指数株型育种高光效育种穿梭育种1、名词解释:引种引种栽培引种驯化引种改良作物生态型1、名词解释:杂交育种单交双交复交聚合杂交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回交、回交育种、轮回亲本、非轮回亲本、近等基因系远缘杂交育种异附加系异置换系易位系双重杂种优势歧化选择名词解释: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测交测交种测验种一环系二环系配子体自交不亲和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核质杂种质核互作雄性不育诱变育种、照射强度、剂量强度、半致死剂量、临界剂量单倍体、染色体组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倍半二倍体一倍体多元单倍体外植体细胞工程体细胞克隆变异变异体突变体LWC RWC WSD 盐害边际效应品种适应性品种稳定性区域试验DUS,选择育种,,体细胞杂交品种,体细胞杂交,,侵袭力,组织培养,缺体1.作物育种学;2.品种;5.毒性;;9、半同胞轮回选择;10、次生作物1.作物育种;2.多系品种;3.理想株型育种;;5.物理诱变;7.竞争优势;8.侵袭力;10.轮回选择。
2. 高不育系3. 基因资源4. 纯系育种5. 垂直抗性)和水平抗病性(e)1.基因资源4.超标优势 5.远缘杂交6.孤雌生殖 9.分子标记 10.种子生产1.作物育种;2.作物育种学;3.品种。
1.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2.杂交种品种;3.有性繁殖;4.无性繁殖; 5. 多系品种;6. 综合品种;7. 无性系品种;8.自花授粉9.异花授粉10.自花授粉作物11.异花授粉作物12.常异花授粉作物13.群体品种14.自由授粉品种15.杂交合成群体1.种质资源:1.育种目标:2.高光效育种:3.理想株型育种:.系统育种;2.选择;3.选择育种;4.混合选择法;5.引种;6.作物环境;7.生态因素;8.生态环境;9.作物生态类型;10.混合选择育种;11.集团混合选择育种;12.改良混合选择育种1.杂交育种;2.回交育种;3.复交;4.系谱法;5.混合法;6.轮回亲本;7.一粒传法;8.集团混合选择法;9.派生系统法;10.非轮回亲本。
作物育种技术作物育种是一门利用遗传学和生物学知识来改良植物品种的学科。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抗逆性以及适应性。
作物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对人类的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传统育种技术传统育种技术是一种基于观察和经验的育种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育种人员通过观察和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材料,进行人工授粉和选种,最终获得更好的品种。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成本较低,且容易形成适应性强的地方品种。
然而,传统育种技术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如需要长时间的筛选和培育,成果不确定性较大,且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高产、高效、高质量、多抗等多方面要求。
2.分子育种技术分子育种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的育种方法。
它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DNA标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通过分子水平的分析和选择,以达到育种的目的。
相比传统育种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具有速度快、有效性高、成本低等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技术要求高、风险较大、法律法规限制等。
3.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最新的育种技术,它利用CRISPR/Cas技术等工具,直接对作物基因进行编辑,以改变其性状。
相比分子育种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更加精准、高效,且避免了转基因技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争议。
但是,该技术目前处于初期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实验验证和法律法规的支持。
4.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育种技术,它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整个基因组进行分析和筛选,以选择最适合育种的材料。
该技术具有高效、准确、大规模等优点,可以大大加快育种进程。
但是,该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优化。
作物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为人类的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作物育种技术在未来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名词解释:种质资源基因资源起源中心初生中心次生中心基因库三级基因库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
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杂种品种、纯系品种、综合品种、多系品种芽变
名词解释:育种目标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收获指数株型育种高光效育种穿梭育种
1、名词解释:引种引种栽培引种驯化引种改良作物生态型
1、名词解释:杂交育种单交双交复交聚合杂交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
回交、回交育种、轮回亲本、非轮回亲本、近等基因系
远缘杂交育种异附加系异置换系易位系双重杂种优势歧化选择
测交种测验种一环系二环系
配子体自交不亲和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核质杂种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诱变育种、照射强度、剂量强度、半致死剂量、临界剂量
单倍体、染色体组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倍半二倍体一倍体多元单倍体
外植体细胞工程体细胞克隆变异变异体突变体
LWC RWC WSD 盐害
边际效应品种适应性品种稳定性区域试验
DUS,选择育种,,体细胞杂交
品种,体细胞杂交,,侵袭力,组织培养,缺体
1.作物育种学;
2.品种;5.毒性;;9、半同胞轮回选择;10、次生作物
1.作物育种;
2.多系品种;
3.理想株型育种;;5.物理诱变;7.竞争优势;8.侵袭力;10.轮回选择。
2. 高不育系
3. 基因资源
4. 纯系育种
5. 垂直抗性)和水平抗病性(e)
1.基因资源4.超标优势 5.远缘杂交
6.孤雌生殖9.分子标记10.种子生产 1.作物育种;2.作物育种学;3.品种。
1.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2.杂交种品种;3.有性繁殖;4.无性繁殖;5. 多系品种;6. 综合品种;
7. 无性系品种;
8.自花授粉
9.异花授粉10.自花授粉作物11.异花授粉作物12.常异花授粉作物13.群体品种14.自由授粉品种15.杂交合成群体
1.种质资源:
1.育种目标:
2.高光效育种:
3.理想株型育种:
.系统育种;2.选择;3.选择育种;4.混合选择法;5.引种;6.作物环境;7.生态因素;8.生态环境;9.作物生态类型;10.混合选择育种;11.集团混合选择育种;12.改良混合选择育种
1.杂交育种;
2.回交育种;
3.复交;
4.系谱法;
5.混合法;
6.轮回亲本;7.一粒传法;8.集团混合选择法;9.派生系统法;10.非轮回亲本。
1.杂种优势;
2.自交不亲和系;
3.不育系;
4.保持系;
5.恢复系;
6.雄性不育系;7.测验种、测交种;8. 杂种优势;9. 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10. 自交系
11.近等基因系
1.诱变育种;
2.临界剂量;
3.外照射;
4.内照射;
5.物理诱变育种
6.化学诱变育种
7.辐射育种1.远缘杂交;2.异附加系;3.异替换系;4.多倍体育种;5.单倍体育种。
1.作物的抗病性;
2.作物的抗虫性;
3.抗病育种;
4.抗虫育种;
5.抗侵入;
6.耐病
7.病原物、病原物的致病性、病原物的生理小种;
8.垂直抗病性;
9.水平抗病性;10.哺育品种。
1.群体改良;
2.轮回选择;
3.表现型轮回选择;
4.半同胞轮回选择;
5.全同胞轮回选择;
6.相互半同胞轮回选择。
1.繁殖系数;
2.品种审定;
3.原种;
4.品种区域化;
5.种子生产程序;
6.品种更换;
7.品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