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途径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0
“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分配中,绝大部分的收入流向少数人,形成了收入分配上的极端不平等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在经济领域有明显反映,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也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
在一个正常的收入分配格局中,收入应该是相对均衡地分配给整个社会。
但是在“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下,绝大部分的收入流向少数人,导致收入极端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主要体现在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巨大差距,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据了整个社会收入的绝大部分比例,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则极度微薄。
“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一些产业和行业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另一些则逐渐衰退。
这导致了在一些高新技术行业和金融领域获得高额收入的人数逐渐增多,而传统产业和农业领域的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则相对滞后。
二是税收政策的失衡。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税收政策对高收入群体往往较为宽松,而对低收入群体则较为严格。
这导致高收入群体能够通过一些合法的或者非法的手段规避税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收入不平等。
三是资本的积累效应。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能够通过不断积累资本来获取更多的财富,而劳动者往往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取收入。
这导致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加大,形成了“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
“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对政治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这种收入不平等现象可能导致贫富两极的分化,增加社会矛盾,影响政治稳定。
由于高收入群体往往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权力,他们往往能够通过政治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低收入群体则往往无法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在经济方面,收入的极端不平等可能导致整个经济失去动力,因为大部分的收入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这些人往往不会将这些收入用于投资和消费,而是进行更多的资本积累。
“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是指在一个社会中,收入的分布呈橄榄形曲线,即少数人拥有大
部分财富,绝大多数人则只拥有少部分财富。
这种格局以少数富人和大多数贫困人口为特征,其形成和维持将会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这种收入分配格局使富人更加富裕,贫困人口更加贫困。
富人拥有大量的财富和资源,这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
他们可以利用财富和资源来影响政府政策
的制定,使其更符合自身的利益。
他们还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从而进一步巩固其社会地位。
相反,贫困人口由于缺乏财富和资源,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
较弱,这使得他们更难以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利益。
这种不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将会导致
社会阶级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从而对政治稳定产生威胁。
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还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加剧和社会矛盾的增加。
少数人拥有绝大
部分的财富和资源,而大多数人则只能分享贫困和不平等。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格局,将会
引发社会的不满和不安,进而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将会
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威胁。
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和维持将会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这种
格局使富人更加富裕,贫困人口更加贫困,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阻碍了经济
的发展。
这种分配格局还会导致社会的不满和不安,加剧了社会矛盾。
政府应该加强对收
入分配的监管和调控,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是指一个社会中少数人拥有极其巨大的财富和收入,而大多数人则只能得到极少的财富和收入,形成了一种上下极端分化的现象。
这种收入分配格局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治因素,是经济发展与政治权力交织的结果。
首先,经济因素是造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工资水平的差异等,都是导致财富和收入极度不平衡的原因。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少数人通过飞速的职业上升、创业成功或者成功的投资等手段,取得了高额的财富和高水平的收入。
而大多数劳动者却只能依靠微薄的工资和经济资本的积累,很难获得高水平的经济收入。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造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治权力的集中、权力的不对等等因素,都导致了针对特定权力群体的特别恩惠政策、掩盖知名企业犯罪的法律保护以及特定群体的纳税优惠等一系列现象。
而这些现象对于财富和收入不平衡的集中性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也会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收入分配格局下,少数人集中了巨额财富和权力,他们通过资本和政治的联合,使得贫富差距逐渐扩大,造成了全社会乃至全国家的不稳定和不平衡。
这将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人民怨声载道,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都将受到极大的冲击。
因此,唯有通过加强经济体系、改进政治制度等多种操作,才能使中低层次阶层人民逐步接近富裕的水平。
各级政府必须通过政策调整、行政手段等多种途径,逐步降低“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现象。
同时,推动一种进步的民主制度和法治,保护公民权利,增强公众反鲁迪意识,才是减轻收入差距的最佳途径。
构建橄榄型社会思路分析及对策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谭小琳222009********* 一橄榄型社会的含义橄榄型社会结构即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又称"纺锤型"社会结构,是指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而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比例都较小的,"两头小,中间大"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结构。
它所表明的是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穷的"两极"很小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的现象。
二构建橄榄型社会的原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但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进入社会转型的矛盾突显期,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各种矛盾集中呈现,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实惠的同时,贫富差距悬殊,城乡差别扩大,各种利益集团矛盾尖锐,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就业问题,三农问题,社会差别问题,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问题等,这些矛盾集中表现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要疏导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努力寻求能够缓和矛盾的平衡点,寻求能够平衡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关系的支点,橄榄型社会结构正是可以起到平衡矛盾,缓解冲突的基础性作用的支点。
因此,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和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
橄榄型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是指社会各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分布形态,它描述的是社会各阶层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历史上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有倒"丁"字社会结构(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金字塔形社会结构(如资本主义社会前期和中期),橄榄型社会结构(如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等。
多数社会学家认为,现代社会或者工业化社会的阶层结构形态应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它有庞大的社会中间层即中产阶级。
社会中间层通常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庞大的中产阶级具有对社会贫富分化较强的调节功能和对社会利益冲突较强的缓冲功能,它可以在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起到"缓冲层"的作用,可以使激烈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得到缓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即少数人掌握了大部分财富和资源,而大多数人则只能获得较少的财富和资源。
这种收入不平等现象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其产生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因素。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要了解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原因,我们需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
在政治方面,权力的集中与滥用往往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
在一些国家,政府对经济资源的掌控和分配往往不够公平和透明,导致少数富裕阶层通过政治关系和权力影响来获取更多的财富和资源,从而加剧了收入不平等。
一些国家的政治体制也可能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导致社会资源被少数人垄断,而大多数人却无法享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从而使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
在经济方面,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导致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原因之一。
全球化使得国际间的贸易和投资更加便捷,但也使得一些跨国公司和跨国资本能够通过跨国经营和跨国投资来获取更多的收益,而相对弱势的本土企业和劳动者则往往难以在全球市场上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导致了收入不平等的加剧。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收入不平等现象更加显著,一些高技能和高薪的职业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和财富,而一些低技能和低薪的职业则往往陷入贫困和边缘化。
社会因素也是导致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原因之一。
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也会影响到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在一些社会中,对财富和权力的追求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从而导致社会资源不公平分配,少数人富裕,大多数人贫困。
社会的种族、性别、地域等差别也会对收入分配不平等产生影响,一些少数族裔、妇女和贫困地区的居民往往难以获取到与其他人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分配,从而导致了收入不平等。
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存在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收入不平等的加剧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论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意义和实现途径“橄榄型”分配格局,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及法律法规规范逐步形成的,概括而言,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精神和既定大政方针的迫切需要。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符合这一指示的分配结构形状就是“两头很小、中间很大”。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也分别做出了关于调整分配结构、形成“橄榄型”格局的指示。
由此可见,实现共同富裕,追求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是我们党和政府早就确定的大政方针,是党和政府一贯追求的目标。
因此,抓紧贯彻落实这一大政方针,已经成为我们当前必须为之努力奋斗和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
二是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收入差距扩大、分配不公。
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85年最小差距时的1.8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从区域之间看,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26675元)和最低的甘肃省(10969元),收入差额为15706元,两者之比为2.43:1,其差距较以前有所扩大;从行业之间看,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为61841元,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为12958元,最高为最低的4.27倍,比1998年行业最高工资水平与最低工资水平之比2.35:1扩大了2.42倍;从不同群体之间看,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实测算数据,2007年10%居民收入最高组与10%最低收入组的收入比为23:1,比前几年又有扩大。
另一方面,工薪劳动者内部薪酬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比如,2007年企业高管薪酬水平与其他职位人员薪酬差距扩大,其中,高管年度薪酬最高者达66007元,是同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2647倍;上市公司中18户金融企业高管平均年薪351.1万元,是金融行业职工平均工资4.94万元的71倍,是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140.8倍。
“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是指收入分配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橄榄”形态。
在这种收入分配格局下,底层阶层所占的收入份额少,中高层和上层阶层则占据大部分收入,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稳定性受到威胁。
政治经济学分析认为,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既与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关系密切,也与政策调控、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市场竞争是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形成和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市场竞争下,企业将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尽可能压缩成本,人力成本也是一项不可避免的压缩对象。
而为了保证精英员工的薪酬水平,企业将高薪用于吸引和留住这些人才,进一步拉大了底层和中高层收入之间的差距。
此外,在市场竞争中,技术进步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让精英阶层的收入因其专业性而得到加持,而底层群体的收入增长相对滞后,进一步加剧了中间层和底层的收入差距。
其次,政策调控也对于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制定的税收政策、福利政策、人口政策等,对不同层次群体的收入影响很大。
比如税收政策重点减轻富人财产的负担,相应地让底层和中低收入群体为政策负担更多,使得收入分配更趋向于橄榄形。
再比如,城市化进程和户籍制度的限制,让农民工和外来务工者的社会保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提高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生存和发展的门槛。
最后,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还和社会政治环境有关。
社会政治环境愈发复杂,各个群体之间的分化进一步加剧,对体系公平存在的质疑也愈发强烈,底层阶层难以改善自身状况,的确会对政府的稳定性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隐患。
最近经济萎缩、失业率上升、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扩大、贫困加剧等,都是这种情景的体现。
综上,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既具有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也与政策调控、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
为了消弭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政府和社会各方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呼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税制改革力度,优化分配政策,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各个方面。
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摘要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而不应是“金字塔型”、“哑铃型”或者是“倒丁字型”。
我国构建“橄榄型”社会任重道远,既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又要培育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要以深化改革为根本推力,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调整产业、行业、职业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质量;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为“扩中”提供基础。
同时,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作用为补充,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共同促进“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形成。
文章简要从什么是“橄榄型”分配格局,为什么要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如何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来论述。
关键词: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中产阶层、改革引言:30多年前,小平同志的一句经典表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中国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石。
自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开始成为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直接诉求。
现在看来,一部分人确实先富起来了,但先富带动后富的景象却并没有如之前预想的那般顺利。
中国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结果是“效率优先”成就非凡而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却渐行渐远,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分配不公似已成为庙堂与草野之间的普遍共识。
那么,应该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分配格局?在此背景下,2010年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温家宝总理的文章《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再次发出了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强烈信号。
《问题》一文详细阐述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改革分配制度”这一备受关注的话题,称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一、什么是“橄榄型”分配格局所谓“橄榄型”分配格局又称“纺锤型”分配格局,通俗的说法就是“两头小、中间大”,是指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富人阶层和贫穷阶层比例都较小的、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结构。
浅论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实现途径国内当前“金字塔”型分配格局日趋严重,我们呼吁缩小贫富差距,把中间阶层的人口比重加大,构建较为健康的“橄榄型”分配格局,走向这种状态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应尽的义务,要实现确属不易,在此我想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少许应对措施。
我认为未来的中间收入者比例增大的主要途径是使更多的贫困者走向小康朝向中国西部广袤而贫瘠的落后地区,人们迫于环境条件仍处于对基本生活水平的挣扎中,他们的无奈随着地域的限制显现出来:地质、地形、水文等诸多条件限制耕种经营,或没有普及现代化耕作技术,仍靠天吃饭;地处偏远地区,没有完善的教育资源,居民思想意识较落后,更不用谈及如何正当地发家致富;人们没有与外面变幻的大千世界沟通的足够的渠道,一代又一代闭塞其中。
首先,改变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的根本环节,是大力提高穷困人民的素质,普及教育,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文化发展,抓好下一代,让他们得到尽可能多的教育资源,树立自己长远目标,摆脱思想贫困。
我想强调,政府的工作尤为重要,在耗巨资树立世界文明形象的同时,能不能把差不多对等的资金投入到这方面?不要顾此失彼。
政府还应提倡有能力的人到偏远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支援教育事业,不得不承认,这对当今不少年轻人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大多数人吃不了苦,如果真的没那么多愿意献身于此的人,政府就能置之不管了么?停留在倡导宣传阶段解决不了问题,那些没书念的孩子还是没书念,没老师的地方依然没老师,倘若成千上万渴望受教育却不得的孩子的呼声能传到政府耳中,政府上上下下的官员心里岂能无愧,岂能日理万机却不着眼于国家发展之根本,对此,他们恐怕经不起民众的声讨。
要认清,国内的教育资源严重分配不均,直接影响到社会分配格局。
再者,国家培养出的高学历人才,就没有流失到海外的那些人来讲,是不是可以多一些积极动机去研究那些穷困地区的可能发展路径;政府参与成立专门的策划机构,聘请专人负责规划开发落后地区,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能源,适当引入当地居民可以接受的技术和活动——他们需要的是致富途径和思路,而绝非单纯的物资救济。
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途径分析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居民收入也在日益提高,但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分配差异两极分化现象日益突出,这也成为当前最受民众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
针对当前收入分配不均状况,国家审时度势,提出“橄榄型”收入分配这一创新理念。
本文围绕国家收入分配两极化现状,分析“橄榄型”收入分配的作用及要求,深度探讨政府在“橄榄型”收入分配中应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橄榄型”收入;分配不均;政府作用Analysis on the Ways to Constructing an " the Olive Model "Income AllocationAuthor’s Name: Zhao Sifang Tutor:Li Xiang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come is also increas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idents income inequality, difference of distribution of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increasingly outstanding, which has also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attention to the significant issues . In view of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ncome status, country situation, put forward "olive" income allocation of this innovative concept . This paper around the national income allocation polarization analysis of status quo, "olive" income distribution function and requirement, depth of government in the "olive" income allocation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KEYWORDS: " The olive model " income ;Uneven distributi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目录一、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1)(一)2011年关于我国劳动工资研究报告调查数据 (1)(二)盖洛普公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调查数据 (1)(三)基尼系数相关调查数据 (2)二、“橄榄型”收入分配概述 (2)(一)“橄榄型”收入分配概念 (2)(二)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意义 (2)三、政府在“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形成中应发挥的作用 (3)(一)宏观政策方面 (3)(二)微观措施方面 (4)四、结语 (6)注释 (7)参考文献 (7)收入分配,民生之源。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分配失衡问题也日益凸显。
《论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我国现在的收入分配状况集中体现为低收入者的人群比例过大,高收入者的收入又过高,中间收入阶层人数明显偏少,贫富差距非常突出。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已成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2011年两会召开首日,“收入分配”排名人民网话题热榜第一名,由此可见其关注热度。
一、我国收入分配现状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状况呈日益扩大趋势,前景令人堪忧,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数据加以说明:(一)2011年关于我国劳动工资研究报告调查数据1.我国行业、企业间工资差距扩大。
2010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36539元;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759元。
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70146元;最低的农林牧渔业,16717元。
最高与最低之比4.2∶1。
2.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919元,二者之比达3.23∶1。
3.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201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上海市为66115元,最低的黑龙江省27735元,最高最低之比为2.38∶1。
4.我国企业高管薪酬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扩大。
据统计2010年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为66.8万元,是当年全国平均工资的18倍多。
而部分私营企业、简单劳动者的工资偏低。
2010年,城镇私营单位中的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三个行业中就业人员月均工资收入在1461元以下,不到城镇单位企业在岗职工的一半。
(二)盖洛普公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调查数据盖洛普公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调查显示:71%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艰难”,有17%的人说他们生活“困苦”,仅有12%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美满”。
全国的低收入者占了较大比例,大众普遍活得还比较艰难,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富人群体。
4月21日的《新京报》报道说,招商银行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有50万人投资资产超过千万。
千万富翁投资国内房地产的热情下降,投资移民意愿强烈,该报告受访者的亿万富翁中,约27%已经完成了投资移民。
201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达到62万亿元,而千万富翁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15万亿元,这意味着50万名千万富翁拥有的财富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三)基尼系数相关调查数据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近十年我国贫富分化日趋严重: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6年升至0.496,2007年达到0.48。
目前,中国基尼系数为0.5左右,已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数据,也同样验证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我国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 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
这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仅以2006年为例,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25410.8元)是20%最低收入组(4567.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组(1182.5元)的7.2倍。
城镇居民最高和最低10% 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1985 年时的2.9倍,上升至2005 年时的9.2倍,而目前这一收入差已达到惊人的20倍之多,遂造成了中国社会“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恶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收入分配改革势在必行。
二、“橄榄型”收入分配概述针对日益严峻的两极分化收入分配现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形成中等收入为主的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即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这一创新分配理念,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一)“橄榄型”收入分配概念“橄榄型”收入分配,即低收入和高收入者相对较少,中等收入人数占绝大多数,社会收入分配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状的结构层次。
(二)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意义1.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促进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
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里,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分配差距比较小,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比较丰足的经济收入和公平的发展机会,生活比较安定,社会成员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受益。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是促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2.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迫切的需要。
在我国,人民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意见很大,并且成为许多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原因。
如果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而中产阶级稳定性最强,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现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利于平衡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3.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精神和既定方针的迫切需要。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级分化。
今年年初,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分别作出关于调整分配结构、形成“橄榄型”格局的重要指示。
这就是要求理顺分配关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三、政府在“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形成中应发挥的作用政府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应从实际出发,从宏观以及相应的微观路径方面进行积极改革。
(一)宏观政策方面1.分配制度改革是根本举措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至今仍相对滞后,主要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的趋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收入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
二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四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2.国家财政改革是根本保障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公平问题,调整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收入结构。
政府不愿降低收入增长的态势,垄断企业不愿意将利润拱手让人,而与之竞争的其他中小企业在利润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也不愿给民众加薪,最终最大的受害者将是居民。
现阶段政府实际收入较高,中小企业负担重,民众收入被压缩,造成现今”国富民穷”局面。
为此,政府在二次分配中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首先规范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变政府“与民争利”为“让富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