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型”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思维
- 格式:doc
- 大小:22.36 KB
- 文档页数:12
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为什么要确立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旧有的分配格局已经显露出一些弊端,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贫富之间的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问题,加之我国的意识形态原因,使我国必须重新确立一个比以往更加公平的分配格局,于是乎,有人提出了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建议。
那么,究竟什么是“橄榄型”分配格局?它相交于现如今分配格局的好处在哪里?这些问题就需要先解决,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关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橄榄型”中等收入群体一、什么是“橄榄型”分配格局所谓的“橄榄型”,是相对于其他的分配格局类型(如“金字塔型”、“哑铃型”、“倒丁字型”等)而言的。
具体一点就是社会人群中,中等收入的群体占了社会人口的大多数,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相对较小的比例,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分配格局,叫做“橄榄型”。
二、为什么要建立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1、中等收入群体的作用中等收入群体一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正确的价值观、较强的职业技能、生活比较稳定,其在社会人口中比例的提高,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以及繁荣发展。
2、旧有分配格局的弊端我国当前的分配格局是以金字塔型为主,即绝大部分是广大的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尚占少数,高收入群体就像金字塔的塔尖一样占着极少数。
这样的分配格局导致了我过贫富差距的悬殊化,使得频繁发生一些由于收入分配不均衡引发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和谐发展的脚步,必须从根本上解决。
3、贯彻党中央方针政策的需要邓小平曾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在今年年初,胡锦涛、温家宝也分别作出关于调整分配结构、形成“橄榄型”格局的指示。
有计划指示:到2020年,应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由此可见,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同时也是一项党中央任务。
4、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经历了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经济结构逐渐由外向型经济转变为以拉动内需为主的内向型经济,中等收入群体的稳定性使得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可以推动经济的积极发展、保障社会的经济和谐,同时也可以刺激和带动我国内需。
论如何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论如何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摘要:面对当今的中国国情,我们需要一种更优化的更成熟的分配方式。
经过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总结,我们找到了一种合理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即是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相对较少,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
分析这种分配方式的积极意义,我们应该采取政府支持的对居民收入的调节,和对国家经济的宏观控制,以及民众的积极支持等多种方式,达到构建这种分配结构的目的。
关键词:橄榄型分配格局,中低收入,高收入,两极分化,政府调节,平衡状态,税收,家庭调控,个人责任。
经过一学期的形势与政策的科的学习,作为平时接触实事与国家社会热点不多的我们来说收益匪浅。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去了解更多的的社会现实和国家政策。
而今,“橄榄型”的分配格局成为了我们热议和讨论的一个话题,也是与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息息相关的一个发展趋势,因此,我在此对如何构建“橄榄型”的分配格局的问题进行一下浅析。
一,我们讨论这个问题,要了解其本质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也就是:什么是“橄榄型”的分配格局?查阅的相关资料,我认为对于橄榄型分配格局的比较合理的解释如下。
橄榄型”分配格局指的是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相对较少,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
与“橄榄型”分配结构相对的根据查是“金字塔型”分配结构,即低收入者占大多数的分配结构,这是一种两极分化的结构。
尽管对于当前我国是否属于“金字塔型”分配结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收入差距过大,并且呈现继续拉大的趋势,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事实。
而对其中的低收入,中收入和高收入的具体定义如下。
低收入群体是月收入低于国家或省规定的年收入或月收入人群.而中收入群体是在不同的地区定义不同的基本达到该地区的中层消费水准的人群。
对应的高收入人群则是在相应的地区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平均的水准并有相对数量的资产累积的人群。
对于目前我国的现状。
一方面,一些富人大把的挥霍金钱,购买名车洋房以及一些高端的奢侈品,甚至令发达国家的民众都感慨“中国人真有钱”;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人只是实现初步小康,还存在数量众多的贫困家庭。
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五、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改革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近些年来,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积极调节收入分配,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一是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在城市,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严格执行,引导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促进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较快增加。
在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实行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2002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7.2%。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
二是重点改善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生活。
在城市,从2005年起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在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改为国家供养;大力开展开发式扶贫,提高了扶贫标准。
全面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稳步提高保障标准。
积极开展城乡医疗、教育等社会救助。
从2009年开始,计划用3年时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
三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我们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达到2.4万亿元。
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从2010年1月起,对个人转让限售流通股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社科文化383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摘 要:在社会学研究中,“橄榄型”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既有利于激励社会积极发展,又能够缓解社会的不满与不稳定因素。
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判,基于某省油品销售企业2013~2019年加油站员工收入分配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探索建立“全额联量+目标责任制奖励+专项奖励”的薪酬体系,推进橄榄型薪酬分配结构的建设,实现既激励队伍干事创业,又保障队伍稳定和谐的目的。
关键词:橄榄型;薪酬分配结构;导向性;激励性;公平性3. 促进消费的需要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增长,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变得乏力。
加上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发达经济体增长受限,国家间冲突风险增大,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也变得较不确定。
从内在需求来看,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 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仍有较大差距。
近几年,国家通过扶贫工作、逐步减轻住房医疗教育压力、税收改革控制收入差距等措施,构建公平保障机制,提高老百姓收入,促进橄榄型薪酬分配结构的建立。
二、某企业薪酬结构的分析1.随着加油站环节利润进入微利时代,企业亟需维持盈利能力。
但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某省油品销售企业人工类成本占费用比重高于40%,成本压力巨大。
如何在有限的可分配资源下,建立橄榄型薪酬分配结构值得深入探讨。
图1是2013加油站薪酬结构,为扁平形结构,加油站员工薪酬以基本薪酬为主、联量薪酬为辅。
2400元/月以下低位数收入群体占比32.01%(考虑劳动力市场变动,为了便于比较“低位数收入群体”以当地社保最低缴纳数为参照,下同),低收入群体占比较大。
4000元/月以上高位数收入群体仅2.18%(“高位数收入群体”以当地社平工资为参照,下同),均为销量较大加油站经理;收入75分位与25分位倍差1.32、90分位与10分位倍差1.71,收入差距不大。
图2是2016加油站薪酬结构,为金字塔形结构,加油站员工薪酬以基本薪酬和联量薪酬为主,企业正不断提高联量薪酬占比,达到40%,降低基本薪酬占比,并根据专项工作加大了专项奖比例,同时提高了加油站经理收入系数。
加快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苏海南常风林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并且在一些领域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大,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势在必行。
那么,应该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分配格局呢?对此,党和国家非常重视。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高屋建瓴地勾画出我国分配格局的基本框架。
进入2010年,中央领导同志更是多次就收入分配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温家宝总理在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中指出,“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这些指导意见为我们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格局指明了方向。
一、为什么要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1.什么是“橄榄型”分配格局?所谓“橄榄型”分配格局,又称“纺锤型”分配格局,通俗的说法就是指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而富人阶层和贫穷阶层比例都较小的、“两头小,中间大”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结构。
目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到今天基本都形成了中产阶层占大多数、富人阶层和相对贫穷阶层占少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其中,大多数国家的中产阶层占6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达到90%的比重。
“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于1951年出版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所界定的。
他指出,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个包括政府部门的中级行政官员、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他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等所组成的新的群体——“中产阶级”,这一阶级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依附于庞大机构,从事行政管理与技术服务工作;二是无固定私产,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三是靠知识与技术谋生,领取较稳定且丰厚的年薪或月俸;四是思想保守,生活机械单调,缺乏革命热情,但为维持与其地位相称的形象而拒绝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
温家宝总理指出,“橄榄型”社会是我们此次收入分配改革的终极目标,而所谓“橄榄型”社会,是指“两头小,中间大”的椭圆球形社会财富分配格局。
这一社会财富分配模型所表明的是,极富极穷的“两极”在社会财富分布阶层结构中只占很小的比重,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
从全球视阈来看,世界上许多的现代化发达国家都是这种结构,当然也正是这种结构铸就了许多国家今日的发达和社会稳定。
因为庞大的中产阶级具有对社会贫富分化有着较强的调节功能,对社会利益冲突有着较强的缓冲功能。
与“橄榄型”社会相对的是“哑铃型”社会,假如一个国家处在“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状态之中,那么贫富分化所导致的阶级对立肯定会加剧“为富不仁”和“杀富济贫”并存、推进式的、永无休止的阶级斗争,于国于民都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那么,从我国的现实出发,如何才能塑造一个理想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呢?部分学者认为,只有通过社会政治改革,改写不合理的社会规则,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给民众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实现各个阶层之间的良性社会流动才是构建“橄榄型”社会的根本。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宝元教授认为,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关键不在市场而在官场,从长期战略和治本策略来看,要尽快破除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各种限制市场自由的身份歧视制度,旗帜鲜明、大刀阔斧地进行反行政性垄断和各种腐败行为,从而在长期战略方向正确、短期应对策略有效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实行个人高额累进所得税、开征遗产税等再分配手段,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王占阳教授认为,解决当前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问题需要落实到两点上:一是大幅度地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从而使之有钱花;二是大幅度地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从而使之敢于把增加的收入花出去。
而要做到这两件大事,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化改革,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坚冰,解决分配制度问题,还富于民,建立起公共财政制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研究员认为,鉴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收入分配改革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挂帅,有关部委参加,统筹规划收入分配改革问题。
学号:09033132姓名:黄配霖关于橄榄型分配格局的认识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并且在一些领域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大,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的问题,所以,亟待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设科学合理的分配格局,遏制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因此,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在温总理的意见指导下为我们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格局指明了方向。
首先,所谓“橄榄型”分配格局,通俗的说法就是“两头小,中间大”,是指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富人阶层很贫穷阶层比例都较小的、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结构。
“橄榄型”分配格局是以一部分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及法律规范下逐步形成的,如瑞典、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
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已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一是落实党中央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精神,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迫切需要。
二是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三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
四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再就是如何构建的问题,应有的政策应该是:一,政策向中低收入者倾斜,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二,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能产生中等收入的职业和岗位。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中等收入群体。
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橄榄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通过相关的政策有效落实实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之林中的崛起不再是梦!。
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途径分析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居民收入也在日益提高,但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分配差异两极分化现象日益突出,这也成为当前最受民众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
针对当前收入分配不均状况,国家审时度势,提出“橄榄型”收入分配这一创新理念。
本文围绕国家收入分配两极化现状,分析“橄榄型”收入分配的作用及要求,深度探讨政府在“橄榄型”收入分配中应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橄榄型”收入;分配不均;政府作用Analysis on the Ways to Constructing an " the Olive Model "Income AllocationAuthor’s Name: Zhao Sifang Tutor:Li Xiang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come is also increas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idents income inequality, difference of distribution of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increasingly outstanding, which has also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attention to the significant issues . In view of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ncome status, country situation, put forward "olive" income allocation of this innovative concept . This paper around the national income allocation polarization analysis of status quo, "olive" income distribution function and requirement, depth of government in the "olive" income allocation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KEYWORDS: " The olive model " income ;Uneven distributi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目录一、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1)(一)2011年关于我国劳动工资研究报告调查数据 (1)(二)盖洛普公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调查数据 (1)(三)基尼系数相关调查数据 (2)二、“橄榄型”收入分配概述 (2)(一)“橄榄型”收入分配概念 (2)(二)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意义 (2)三、政府在“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形成中应发挥的作用 (3)(一)宏观政策方面 (3)(二)微观措施方面 (4)四、结语 (6)注释 (7)参考文献 (7)收入分配,民生之源。
题目: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内容摘要:“橄榄型”分配格局就是“两头小,中间大”,是指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富人阶级和贫穷阶级比例都较小的、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结构。
关键字: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一、什么是“橄榄型”分配格局所谓“橄榄型”分配格局,又称“纺锤型”分配格局,通俗的说法就是“两头小,中间大”,是指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富人阶级和贫穷阶级比例都较小的、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结构。
二、为什么要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橄榄形分配格局简单地说是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这是较为理想的收入分配结构。
在明白了什么是橄榄形格局分配之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要构建橄榄形分配格局了。
在此之前我们要在介绍一种格局,那就是金字塔格局,即低收入者占大多数的分配结构,这是一种两极分化的结构。
许多国家的实践都证明,收入分配结构呈“橄榄型”的社会比呈“金字塔型”的社会要稳定得多。
“金字塔型”收入分配格局的弊端十分明显,由于利益分配不平衡、不公平引发的利益分化,必然激发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构建“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中等收入者多,两极人数少,能让绝大多数人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有利于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扩大内需、提升消费结构,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但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构建“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构建和谐社会。
在我国,人民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意见很大,并且成为许多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原因。
如果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因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橄榄型”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思维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使地区间、阶层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贫富悬殊问题日益凸显。
为构建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收入分配结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被提高到战略高度。
因此,不断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农民收入分配问题是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关键,进而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和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推行建立第三次分配体系,对于我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橄榄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到马克思,再到当今的主流经济学家,都高度重视和关注财富的分配。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仅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关注点,而且也重在反映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关系。
一、对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以往研究的整合现阶段对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探讨。
总结已有研究表明,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界定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1. 由“纺锤型”逐渐向“金字塔型”过渡。
葛成,刘震(2010)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在1988年、1995年以及2002年开展的三次全国范围城镇住户抽样调查数据(CHIPS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进行了测算。
测算数据显示,1988年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中,最高与最低收入人数都较少,呈现出比较标准的“纺锤型”结构。
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纺锤”型逐渐向“金字塔”型过渡。
2. “洋葱头型”结构。
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情况下,市场要素与财富分配之间关联也就日趋密切,并成为决定收入分配格局结构的主流条件,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分化的重要因素,进而引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周建国(2008)在对相关数据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呈现“洋葱头型”,且未来的发展具有有可能朝着“金字塔型”和“橄榄型”两种方向发展。
他进一步强调指出,如果社会分配结构朝着两级分化格局演变,那么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将可能由现在的洋葱头型转化为金字塔型甚至出现“断裂”的结果。
3. “倒钻石型结构”。
钟茂初,宋树仁,许海平(2010)采用指数平滑法(Exponential Smoothing)对2007年我国居民收入格局进行了实证性刻画,以求得平均数的指数平滑预测结构。
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呈“倒钻石型”结构。
其中对2000年中国收入格局进行刻画得出我国“收入水平――人口比重”格局是“金字塔型结构”,并初步总结了我国收入格局的基本态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收入格局已由金字塔型结构演进为到钻石型结构,最低收入层级的人口比重开始减少,逐步从金字塔结构向橄榄型结构过渡。
因此,在对已有研究的深入剖析与整合的基础上,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讲,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呈现的变化态势是:实现了由1988年“纺锤型”-2000年“金字塔型”-2007年“倒钻石型”收入格局的转变,逐步走向“橄榄型”收入格局。
学术界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结构的研究多重视实证性分析,而纵观整个研究已有成果而言,缺乏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格局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大体上仍然呈现“金字塔型”结构。
而在我国,之所以形成“金字塔型”分配格局是有其历史的必然原因。
1. 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在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农业作为一种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的产业,其效益低下,农民平均社会劳动熟练程度低。
在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一小部分农民由于政策导向通过技术培训逐步由农民转变为工人、乡镇企业主;另外一小部分农民通过技术下乡,学习先进的农业耕作方式,逐步成为高产大户。
但相对于巨大的农民人口基数而言,这些小范围的转变显得微不足道。
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些地区逐步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产业链升级,使农民不断增加收入;但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使一些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的农民不能与其发展速度相适应,仍然延续着传统农耕模式,从而无法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在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目前还尚未完全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同步转变,一部分流动的农民工群体也仍处于低等收入行列。
2. 民营资本带动就业的优势未充分发挥。
我国现阶段民营资本多集中于高收益性行业,一个行业的盈利水平是决定民营资本是否进入某一行业的重要选择依据。
目前,对于民营资本发挥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还尚未明显表现出来,受地域、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限制,民营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尤其是民营资本向县域流动,开拓广大农村市场方面还显得后劲不足。
民营资本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过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资本在参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使部分农民增收千元左右。
但总体而言,民营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的拉动作用不甚明显。
仍需加大对民营资本的鼓励和支持力度,通过民营资本的县域流动,提高农民的就业率,既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双赢的有效手段。
3. 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区域资源禀赋不同,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
尤其是我国农村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呈现拉大的趋势。
其中2011年,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收入为9 585.04元,东北部地区为7 790.64元,中部地区为6 529.93元,西部地区为5 246.75元,地区间农民收入最大差距为4 338.29元,由此可见,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我国农民收入的巨大差异。
由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其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的较大差异,使农业生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农民收入随着气候自然资源而变化,所以呈现不稳定状态,使大部分农民仍处于低收入群体中。
二、深化改革视域下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1. “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内涵。
“橄榄型”,顾名思义,就是把收入分配格局描述成橄榄球的型状即两头小,中间大。
就经济理论构架上来讲,是希望低收入者、高收入者在社会中是少数,中等收入的人群占绝大多数。
这种分配格局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追求的社会收入分配格局构建的目标和方向。
改革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由“金字塔型”分配格局向“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转变,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的目标。
邓小平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归宿,而实现的路径则是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的地区带动另外的地区。
这些认知对我们今天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主要体现了对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视。
之后,中央又召开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专题会议,以制度性建设保障分配合理,将分配格局分为高、中、低和非法性几个层面做为可行性设计的切入点,以层次化措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010年4月,温家宝首次代表政府提出,缩小当下收入差距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渐次形成和建立“橄榄型”分配格局。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橄榄型”分配格局。
这种格局被形容和定义为:利益主体多元,包括高中低收入群体;利益关联多元,包括个人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各行业之间等;利益来源清晰,厘清了合法收入和隐性收入、非法收入等界限。
如此,事关民生改善的分配格局就较为清晰的日渐呈现出来。
“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收入分层,以中等收入者为主,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个比例在50%以上,而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比重相对较小的收入结构。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形成了这一分配格局,其中在欧美、日本等国家,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已经占到了全社会的70%以上。
而对于我国而言,应赋予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发展的内涵,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时期,对物价水平、消费环境、地区差异等综合因素进行比较考虑,收入及生活水平保持在中等或相对水平之上的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上升,并逐渐趋于50%的比例结构,而低收入人口比重逐步缩小。
二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内涵。
随着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不断提高,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由低收入人群基数大逐步向“两头小、中间大”的稳定格局转变,从而调节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的比例关系,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 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日益加重。
这种贫富差距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要加快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的格局。
(1)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一直呈现低收入人群比重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小的格局。
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进一步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以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其中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的又一着力点。
“金字塔型”分配格局中,内需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实现低收入者向中等收入人群的转变,使消费需求与消费支出同步,以消费劳动经济增长新的制高点。
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低收入人群充分的收入保障是其社会归属感的重要体现,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缩小低收入人群的比例,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归其根源是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的需要,是我国不断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成效机制的正确选择。
(2)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有力着眼点。
建立橄榄型社会分配结构是调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手段,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农村居民过低收入等现象矛盾突出,迫切需要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领域的改革,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就是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为主要目标,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为抓手,逐步实现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3)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相对于“金字塔”型收入分配格局而言,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更加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中有关键一招,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这一部分人的比重扩大了,分配格局“型状”也就发生了巧妙地变化,中间部分得以扩大,两头部分相对缩小,社会稳定自然而来,社会和谐水到渠成。
因为,中等收入阶层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概念,而且也表示收入水平达到中等的社会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