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 格式:pdf
- 大小:799.69 KB
- 文档页数:8
模糊c均值算法模糊c均值算法概述模糊c均值算法(FCM)是一种聚类分析方法,用于将一组数据分成多个类别。
该算法通过最小化数据点与其所属的聚类中心之间的平方误差来实现聚类。
与传统的k均值算法相比,FCM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数据集,因为它允许每个数据点属于多个聚类。
原理FCM的核心思想是将每个数据点表示为一个向量,并将这些向量分配到多个聚类中心。
这些聚类中心由算法自动确定,并且通常是随机初始化的。
在每次迭代中,FCM计算每个数据点与所有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并将其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
然后,它重新计算每个聚类中心作为其所有成员向量的平均值,并使用这些新的聚类中心再次计算距离和分配。
这个过程重复进行直到满足某些收敛准则,例如固定数量的迭代或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
然而,在传统k均值算法中,一个数据点只能属于一个簇,但在FCM 中,一个数据点可以属于多个簇。
这是通过将每个数据点与每个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表示为一个模糊值来实现的。
这个模糊值称为隶属度,它表示了数据点属于每个聚类中心的程度。
具体而言,对于一个数据点i和聚类中心j,隶属度u_ij表示数据点i属于聚类中心j的程度。
隶属度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 $0 \leq u_{ij} \leq 1$ 对于所有的i和j2. $\sum_{j=1}^{c} u_{ij} = 1$ 对于所有的i在每次迭代中,FCM计算每个数据点与所有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并使用这些距离计算新的隶属度。
然后,它重新计算每个聚类中心作为其所有成员向量加权平均值,并使用这些新的聚类中心再次计算距离和分配。
优缺点优点:1. FCM可以处理多维数据,并且可以应用于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
2. FCM允许数据点属于多个簇,因此更加灵活。
3. FCM不需要指定簇数量,因此更加自适应。
缺点:1. FCM对初始值敏感。
2. FCM的计算成本很高,特别是对于大型数据集。
3. FCM需要指定一些参数,例如模糊程度和收敛准则。
模糊C 均值聚类算法:模糊c 均值聚类(FCM ),即众所周知的模糊ISODATA ,是用隶属度确定每个数据点属于某个聚类的程度的一种聚类算法。
1973年,Bezdek 提出了该算法,作为早期硬c 均值聚类(HCM )方法的一种改进。
FCM 把n 个向量x i (i=1,2,…,n )分为c 个模糊组,并求每组的聚类中心,使得非相似性指标的价值函数达到最小。
FCM 与HCM 的主要区别在于FCM 用模糊划分,使得每个给定数据点用值在0,1间的隶属度来确定其属于各个组的程度。
与引入模糊划分相适应,隶属矩阵U 允许有取值在0,1间的元素。
不过,加上归一化规定,一个数据集的隶属度的和总等于1:∑==∀=c i ij n j u1,...,1,1 (3.1)那么,FCM 的价值函数(或目标函数)就是:∑∑∑====c i n j ijm ij c i i c d u J c c U J 1211),...,,(, (3.2)这里u ij 介于0,1间;c i 为模糊组I 的聚类中心,d ij =||c i -x j ||为第I 个聚类中心与第j 个数据点间的欧几里德距离;且[)∞∈,1m 是一个加权指数。
构造如下新的目标函数,可求得使(3.2)式达到最小值的必要条件: ∑∑∑∑∑∑=====-+=-+=n j c i ij j c i n j ijmij n j ci ij j c n c u d u u c c U J c c U J 111211111)1()1(),...,,(),...,,,...,,(λλλλ (3.3)这里λj ,j=1到n ,是(3.1)式的n 个约束式的拉格朗日乘子。
对所有输入参量求导,使式(3.2)达到最小的必要条件为:∑∑===nj m ijn j j m ij i u x uc 11(3.4) 和∑=-⎪⎪⎭⎫ ⎝⎛=c k m kj ij ij d d u 1)1/(21(3.5)由上述两个必要条件,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是一个简单的迭代过程。
模糊c 均值算法
模糊c均值算法,也叫Fuzzy C Means算法,是一种无监督的聚类算法。
与传统的聚类算法不同的是,模糊C均值算法允许同一样本点被划分到不同的簇中,而且每个样本点到各个簇的距离(或者说相似度)用模糊数表示,因而能更好地处理样本不清晰或重叠的情况。
模糊c均值算法的步骤如下:
1. 初始化隶属度矩阵U,每个样本到每个簇的隶属度都为0-1之间的一个随机数。
2. 计算质心向量,其中每一项的值是所有样本的对应向量加权后的和,权重由隶属度矩阵决定。
3. 根据计算得到的质心向量计算新的隶属度矩阵,更新每个样本点到每个簇的隶属度。
4. 如果隶属度矩阵的变化小于一个预先设定的阈值或者达到了最大迭代次数,则停止;否则,回到步骤2。
模糊c均值算法是一种迭代算法,需要进行多次迭代,直到满足一定的停止条件。
同时,该算法对于隶属度矩阵的初始值敏感,不同的初始值可能会导致不
同的聚类结果。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及应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据量的增加让人们变得更加注重数据分析与聚类。
相比较传统的聚类算法,模糊c 均值聚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更加出色。
本文将对模糊c均值算法进行详细介绍,并且剖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一、什么是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物理学中的隶属度理论,来对不同种类数据进行分类的一种算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不同数据在所属类别中的隶属程度,并根据不同的权重来计算数据的均值和方差,从而实现对数据进行分类的目的。
在传统的c均值聚类算法中,所有的数据点都必须完全属于某一个类别中,而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中,一个数据点可以属于多个不同的类别,且归属于每个类别的隶属度都是按照百分比计算的。
换句话说,每个数据点都有可能属于多个不同的类别,且在不同类别中的权重不同。
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优势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在大量实验中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适应不同数据的分布情况在聚类分析中,很多数据不是严格遵循正态分布等统计规律的,这就使得传统的c均值聚类算法很难准确分类。
然而,采用模糊c均值算法处理这些数据时,可以很好地适应多样性的数据分布。
2. 更准确地表达数据之间的联系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数据点不仅需要分类,还要进行关联性分析。
在传统的c均值聚类算法中,只能体现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远近,很难准确刻画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
而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中,可以很好地给每个点进行加权处理,使得每个点被分类后能更加准确地表达和传达其所代表的信息。
3. 更加灵活的聚类动态传统的c均值聚类所表现出来的聚类动态,很难被实时地调整。
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中,每个数据点都有一定的隶属度,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聚类动态。
使用模糊c 均值求解,总是能得到的比传统c均值聚类更加的平滑,不容易受到某些噪音的干扰,更能够优化每个点的分类。
三、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应用1. 人脸识别在人脸识别领域,模糊c均值算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人脸的分类和特征提取。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实现与应用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在数据挖掘、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C均值聚类算法是聚类算法中的一种经典方法,它将数据对象划分为若干个不相交的类,使得同一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高,不同类之间的对象相似度较低。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是对C均值聚类的扩展,它不是将每个数据对象划分到唯一的类别中,而是给每个对象分配一个隶属度,表示该对象属于不同类的可能性大小。
本文主要介绍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实现方法和应用。
一、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实现方法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聚类数k与参数m聚类数k表示将数据分成的类别数目,参数m表示隶属度的度量。
一般地,k和m都需要手动设定。
2. 随机初始化隶属度矩阵U随机初始化一个k×n的隶属度矩阵U,其中n是数据对象数目,U[i][j]表示第j个对象隶属于第i个类别的程度。
3. 计算聚类中心计算每个类别的聚类中心,即u[i] = (Σ (u[i][j]^m)*x[j]) / Σ(u[i][j]^m),其中x[j]表示第j个对象的属性向量。
4. 更新隶属度对于每个对象,重新计算它对每个类别的隶属度,即u[i][j] = 1 / Σ (d(x[j],u[i])/d(x[j],u[k])^(2/(m-1))),其中d(x[j],u[i])表示第j个对象与第i个聚类中心的距离,k表示其他聚类中心。
5. 重复步骤3和4重复执行步骤3和4,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例如聚类中心不再变化或者隶属度矩阵的变化趋于稳定。
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应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图像处理、文本挖掘、医学图像分析等。
下面以图像分割为例,介绍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应用。
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旨在将一幅图像分割成多个区域,使得同一区域内的像素具有相似度较高,不同区域之间的像素相似度较低。
常见的图像分割算法包括全局阈值法、区域生长法、边缘检测法等。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C均值聚类算法(C-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目的是将一组数据点分成若干个类群,使得同一类群内的数据点尽可能相似,不同类群之间的数据点尽可能不相似。
与K均值聚类算法相比,C均值聚类算法允许一个数据点属于多个类群。
C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随机选择一组初始聚类中心,然后通过迭代的方式将数据点分配到不同的类群,并调整聚类中心,直到满足停止条件。
算法的停止条件可以是固定的迭代次数,或者是聚类中心不再改变。
具体而言,C均值聚类算法的步骤如下:1.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其中k是预先设定的类群数量。
2.根据欧氏距离或其他距离度量方法,计算每个数据点到每个聚类中心的距离。
3.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的类群。
4.根据聚类中心的分配情况,更新聚类中心的位置。
如果一个数据点属于多个类群,则根据各个类群的权重计算新的聚类中心位置。
5.重复步骤2到4,直到满足停止条件。
C均值聚类算法的优点是灵活性高,可以允许一个数据点属于多个类群。
这在一些应用场景中非常有用,例如一个商品可以属于多个类别。
然而,C均值聚类算法的缺点是计算复杂度较高,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敏感,以及类群数量k的确定比较困难。
为了解决C均值聚类算法的缺点,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改进:1.使用聚类效度指标来评估聚类结果的好坏,并选择最优的聚类中心数量k。
2. 采用加速算法来减少计算复杂度,例如K-means++算法可以选择初始聚类中心,避免随机选择的可能不理想的情况。
3.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例如归一化或标准化,可以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和聚类质量。
4.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需求,可以根据数据属性来调整聚类中心的权重计算方式,以适应特定的业务需求。
总结起来,C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与K均值聚类算法相比,它可以允许一个数据点属于多个类群。
然而,C均值聚类算法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计算复杂度高,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敏感等。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概念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Fuzzy C-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简
称FCM)是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聚类算法,用于将数据集划
分为若干个模糊的子集,每个子集代表一个聚类。
FCM算法的目标是最小化数据点与聚类中心之间的模糊距离。
模糊距离所描述的是一个数据点属于每个聚类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属于一个特定聚类的二进制标识。
FCM算法的步骤如下:
1. 初始化聚类中心,可以随机选择数据点作为初始中心。
2. 根据初始聚类中心,计算每个数据点对于每个聚类中心的成员关系度(即属于每个聚类的可能性)。
3. 根据成员关系度更新聚类中心,计算每个聚类中心的坐标。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最大迭
代次数。
在每次迭代中,FCM算法根据每个数据点到聚类中心的距离
计算其模糊隶属度,按照隶属度对数据点进行聚类。
每个数据点隶属于每个聚类的可能性是在0到1之间连续变化的,表示了数据点与每个聚类之间的相似程度。
相比于传统的硬聚类算法,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允许数据点
属于多个聚类,更好地处理了数据点的模糊性,适用于数据集中存在重叠样本或不确定性较高的场景。
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其特点是能够解决数据集中存在重叠现象的问题,适用于多类别分类和图像分割等领域。
本文将从算法原理、应用场景、优缺点等方面分析模糊c 均值聚类算法。
一、算法原理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与传统的聚类算法相似,都是通过对数据集进行聚类,使得同一类的数据样本具有相似的特征,不同类的数据样本具有不同的特征。
但是模糊c 均值聚类算法相对于传统的聚类算法而言,其对于数据集中存在重叠现象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迭代计算,确定数据集的类别个数,并计算每个数据样本属于不同类别的概率值。
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每个聚类中心的权值,并对每个数据样本属于不同类别的概率进行调整,以达到数据样本的合理分类。
二、应用场景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主要包括:1.多类别分类:在多类别分类中,不同的类别往往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区别,但是存在一些数据样本的特征存在重叠现象。
此时,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可以对这些数据样本进行合理分类。
2.图像分割:在图像分割过程中,一张图片包含了不同的对象,这些对象的特征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可以通过对这些相似的特征进行分类,实现对于图像的自动分割。
3.市场分析:在市场分析中,需要根据一定的统计规律,对市场中的产品进行分类。
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可以帮助市场研究人员实现对市场中产品的自动分析分类。
三、优缺点分析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相对于传统的聚类算法而言,其对于数据集中存在重叠现象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具体优缺点如下所示:1.优点:(1) 能够有效地解决重叠现象问题,在多类别数据分类和图像分割等领域具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
(2) 通过迭代计算,能够实现对数据集的自动分类,自动化程度高。
2.缺点:(1)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比较高,需要进行多次迭代计算,因此在数据量较大时,运算时间比较长。
(2) 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对于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较为敏感,不同的聚类中心初始化可能会导致最终分类效果的不同。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Fuzzy C-Means Algorithm,简称FCM)是一种基于模糊集理论的聚类分析算法,它是由Dubes 和Jain于1973年提出的,也是用于聚类数据最常用的算法之
一。
fcm算法假设数据点属于某个聚类的程度是一个模糊
的值而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数据划分为k个
类别,每个类别有c个聚类中心,每个类别的聚类中心的模糊程度由模糊矩阵描述。
模糊矩阵是每个样本点与每个聚类中心的距离的倒数,它描述了每个样本点属于每个聚类中心的程度。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步骤如下:
1、初始化模糊矩阵U,其中每一行表示一个样本点,每
一列表示一个聚类中心,每一行的每一列的值表示该样本点属于该聚类中心的程度,U的每一行的和为
1.
2、计算聚类中心。
对每一个聚类中心,根据模糊矩阵U
计算它的坐标,即每一维特征值的均值。
3、更新模糊矩阵U。
根据每一个样本点与该聚类中心的距离,计算每一行的每一列的值,其中值越大,说明该样本点属于该聚类中心的程度就越大。
4、重复步骤2和步骤
3,直到模糊矩阵U不再变化,即收敛为最优解。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在每一个样本点属于每一类的程度上,提供详细的信息,并且能够处理噪声数据,因此在聚类分析中应用十分广泛。
然而,其缺点在于计算量较大,而且它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取非常敏感。
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概述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聚类算法,其通过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不同的聚类中心来实现数据的分组。
与传统的 k-means 算法相比,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在处理数据集特征模糊和噪声干扰方面表现更好。
本文将详细介绍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的原理、优点和缺点,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场景和方法。
原理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基于模糊集合理论,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不同的聚类中心,而不是像 k-means 算法一样将数据点硬性地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
算法的核心是定义每个数据点属于每个聚类中心的权重,即模糊度。
具体而言,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的步骤如下:1.初始化聚类中心。
从输入数据中随机选择一些数据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计算每个数据点到每个聚类中心的距离。
可以使用欧氏距离或其他距离度量方法。
3.根据距离计算每个数据点属于每个聚类的模糊度。
模糊度是一个介于 0 和1 之间的值,表示某个数据点属于某个聚类的程度。
4.更新聚类中心。
根据数据点的模糊度重新计算每个聚类的中心位置。
5.重复步骤 2、3 和 4,直到聚类中心的位置不再发生明显变化或达到预定的迭代次数。
优点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相比传统的 k-means 算法具有以下优点:1.模糊度。
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可以为每个数据点分配一个模糊度值,这样可以更好地应对数据集中的噪声和模糊性。
而 k-means 算法仅将数据点硬性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
2.灵活性。
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中的模糊度可以解释某个数据点同时属于多个聚类的情况,这在一些实际应用中可能是具有意义的。
3.鲁棒性。
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相对不敏感,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获得较好的聚类结果。
缺点虽然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1.计算复杂度。
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需要在每个迭代步骤中计算每个数据点与每个聚类中心的距离,这导致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较高。
模糊C均值聚类-FCM算法FCM(fuzzy c-means)模糊c均值聚类融合了模糊理论的精髓。
相较于k-means的硬聚类,模糊c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聚类结果。
因为⼤部分情况下,数据集中的对象不能划分成为明显分离的簇,指派⼀个对象到⼀个特定的簇有些⽣硬,也可能会出错。
故,对每个对象和每个簇赋予⼀个权值,指明对象属于该簇的程度。
当然,基于概率的⽅法也可以给出这样的权值,但是有时候我们很难确定⼀个合适的统计模型,因此使⽤具有⾃然地、⾮概率特性的模糊c均值就是⼀个⽐较好的选择。
聚类损失函数:N个样本,分为C类。
C是聚类的簇数;i,j是标号;表⽰样本i 属于 j类的⾪属度。
xi表⽰第i个样本,xi是具有d维特征的⼀个样本。
cj是j簇的中⼼,也具有d维度。
||*||可以是任意表⽰距离的度量。
模糊c是⼀个不断迭代计算⾪属度和簇中⼼的过程,直到他们达到最优。
对于单个样本xi,它对于每个簇的⾪属度之和为1。
迭代的终⽌条件为:其中k是迭代步数,是误差阈值。
上式含义是,继续迭代下去,⾪属程度也不会发⽣较⼤的变化。
即认为⾪属度不变了,已经达到⽐较优(局部最优或全局最优)状态了。
该过程收敛于⽬标Jm的局部最⼩值或鞍点。
抛开复杂的算式,这个算法的意思就是:给每个样本赋予属于每个簇的⾪属度函数。
通过⾪属度值⼤⼩来将样本归类。
算法步骤:1、初始化2、计算质⼼FCM中的质⼼有别于传统质⼼的地⽅在于,它是以⾪属度为权重做⼀个加权平均。
3、更新⾪属度矩阵b⼀般取2。
【转载⾃】Fuzzy C-Means(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原理详解与python实现 - Yancy的博客 - CSDN博客。
关于模糊C均值聚类聚类是这样一个过程, 它将特征向量以自组织的模式分组到类中。
假设{ (q): q= 1, , Q}是一组特征向量的集合, 每个特征向量 (q) = ( 1(q) , , N (q) )有N 个组件。
聚类的过程通常就是根据最小距离赋值原则将Q 个特征向量分配到K 个簇{c(k) : k = 1, , K} 中。
FCM 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聚类算法。
模糊c-均值聚类是模糊聚类算法中非常有效的一种, 它能给出每个样本隶属于某个聚类的隶属度, 即使对于很难明显分类的变量, 模糊c- 均值聚类也能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FCM算法使用了最小化整个权重的均方差的思想。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fuzzy c-means algorithm (FCMA)或称( FCM)模糊聚类分析作为无监督机器学习的主要技术之一,是用模糊理论对重要数据分析和建模的方法,建立了样本类属的不确定性描述,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它已经有效地应用在大规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矢量量化、图像分割、模式识别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随着应用的深入发展,模糊聚类算法的研究不断丰富。
在众多模糊聚类算法中,模糊C-均值( FCM)算法应用最广泛且较成功,它通过优化目标函数得到每个样本点对所有类中心的隶属度,从而决定样本点的类属以达到自动对数据样本进行分类的目的。
假设样本集合为X={x1 ,x2 ,…,xn },将其分成c 个模糊组,并求每组的聚类中心cj ( j=1,2,…,C),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小。
下面是FCM算法在MATLAB中的使用案例:data = rand(100,2);plot(data(:,1), data(:,2),'o');[center,U,obj_fcn]=fcm(data,3);maxU = max(U);index1 = find(U(1,:) == maxU);index2 = find(U(2,:) == maxU);index3 = find(U(3,:) == maxU);figure;line(data(index1,1),data(index1,2),'linestyle','*','color','k');line(data(index2,1),data(index2,2),'linestyle','o','color','r');line(data(index3,1),data(index3,2),'linestyle','x','color','b');hold on;title('Ä£ºýC-¾ùÖµ¾ÛÀà')plot(center(1,1),center(1,2),'ko','markersize',10,'LineWidth',1.5); plot(center(2,1),center(2,2),'ksquare','markersize',10,'LineWidth',1.5);plot(center(3,1),center(3,2),'kd','markersize',10,'LineWidth',1.5);。
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一)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Fuzzy C-Means Clustering Methods)简介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是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聚类算法,它能够对数据集进行划分并确定每个数据点属于每个聚类的隶属度。
与传统的C 均值聚类方法相比,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能够更好地处理数据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原理定义假设有一个包含n个数据点的数据集X = {x1, x2, …, xn},其中每个数据点x所属的聚类集合表示为U = {u(ij)},其中i表示数据点的索引,j表示聚类的索引。
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中,聚类中心被表示为C = {c1, c2, …, ck},其中k表示聚类的数量。
每个数据点x(i)到各个聚类中心的隶属度u(ij)满足以下约束条件:1.u(ij) >= 02.sum(u(ij)) = 1 for all i目标函数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通过最小化以下目标函数来确定聚类中心和隶属度:J = sum(sum(u(ij)^m * ||x(i) - c(j)||^2))其中,m是一个控制聚类模糊程度的参数,通常取大于1的值。
算法步骤1.初始化隶属度矩阵U和聚类中心矩阵C。
2.对每个数据点x(i),计算其到每个聚类中心c(j)的隶属度u(ij)。
3.更新聚类中心矩阵C,计算每个聚类中心c(j)的新值。
4.如果聚类中心矩阵C的变化小于设定的阈值,跳转到步骤6;否则,跳转到步骤2。
5.输出聚类结果。
6.结束。
变体方法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有许多变体,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变体方法:FCMFCM(Fuzzy C-Means)是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的最经典版本。
它通过在目标函数中引入欧氏距离来衡量数据点与聚类中心之间的相似度。
PCMPCM(Possibilistic C-Means)是一种允许数据点以不确定的隶属度属于多个聚类的模糊聚类方法。
它通过引入一个置信度变量来衡量每个数据点到每个聚类的归属程度。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及应用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它可以将数据集中的数据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每个类别中的数据具有相似的特征。
与传统的c均值聚类算法不同的是,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允许数据点属于多个类别,这使得它在处理模糊数据时更加有效。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分配到不同的类别中,使得每个数据点到其所属类别的距离最小。
在模糊
c均值聚类算法中,每个数据点都有一个隶属度,表示它属于每个类别的程度。
这个隶属度是一个0到1之间的实数,表示数据点属于某个类别的概率。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图像分割、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图像分割中,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可以将图像中的像素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中的像素具有相似的颜色和纹理特征。
在模式识别中,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可以将数据集中的数据分成不同的类别,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分类和识别。
在数据挖掘中,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集中的规律和模式,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加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聚类算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对数据进行分类和识别,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加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在未来的发展中,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聚类算法是机器学习领域中的一种非监督学习算法,其目的是将数据集中的数据分成不同的类别。
聚类是一项重要的数据分析技术,对于数据挖掘、可视化和特征提取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FCM)是聚类算法中的一种方法,它允许一个数据点属于不同的类别的程度表示为一个0到1之间的值。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是基于c-均值聚类算法的一种改进,c-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经典的划分聚类算法,它将样本集合非随机地分为c个类。
c-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计算一组质心(即类别的均值)来分离数据。
这个算法的主要问题是它仅适用于识别在分离超平面上紧密且凸形成团的类别,因此不能很好地处理重叠的类别。
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允许给出改数据点属于不同的类别的程度表示为一个概率值。
这是因为该算法使用的是一种模糊逻辑,即一种可以量化事物不确定性的逻辑,可以被用于处理数据模糊化的问题。
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中,样本之间的距离是通过一种模糊分割矩阵来表示的,该矩阵中每个元素表示一个样本属于一个类别的程度,可以使用分割矩阵计算每个样本属于每个类别的概率。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优点是它可以自适应地划分数据,使得该算法可以更好地处理数据的重叠和模糊性。
此外,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也支持将数据点分配到多个类别中,这可以很好地解决当数据不仅仅具有单一特征时的问题。
同样,该算法还可以被用于图像分割和空间分析等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通常需要设置一些参数,例如类别数量c、模糊指数m和迭代次数k等。
这些参数的不同取值对算法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和调参来调整这些参数。
总结来说,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数据聚类算法,其能力在于用概率表示每个数据点属于不同类别的程度。
该算法处理数据重叠和模糊性方面表现良好,并且可以应用到数据挖掘、图像处理和空间分析等领域。
模糊 c 均值聚类方
模糊c均值聚类方案是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聚类算法,它与传统的 k 均值聚类算法不同,可以将数据点划分到多个聚类中心,并给出每个数据点属于每个聚类的概率。
模糊 c 均值聚类方案利用了模糊集合的概念,将数据点和聚类中心都看作模糊集合,通过计算数据点到每个聚类中心的归属度,来确定每个数据点的归属情况。
在模糊 c 均值聚类方案中,需要指定聚类中心的个数和一个模糊参数 m,该参数决定了聚类的模糊程度。
当 m 值越大时,聚类的模糊程度也就越大,相应的每个数据点属于每个聚类的概率也就越平滑。
当 m 值等于 1 时,模糊 c 均值聚类方案就退化成了传统的 k 均值聚类算法。
模糊 c 均值聚类方案在处理模糊或者不确定性数据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对于那些隶属于多个聚类的数据点,可以给出合理的划分结果。
同时,该算法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可以有效地处理噪声数据。
但是,该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较高,在大规模数据集上的运行效率较低,需要进行一些优化措施来提高效率。
- 1 -。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Python在数据分析领域中,聚类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用于将数据集分成具有相似特征的组。
模糊C均值(Fuzzy C-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经典的聚类算法,它能够将数据点分到不同的聚类中心,并给出每个数据点属于每个聚类的概率。
本文将介绍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原理、实现步骤以及使用Python语言实现的示例代码。
1.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简介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它将数据点分配到不同的聚类中心,使得各个聚类中心到其所属数据点的距离最小。
与传统的K均值聚类算法不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允许每个数据点属于多个聚类中心,并给出每个数据点属于每个聚类的概率。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每个聚类中心的概率表示为隶属度(membership),并通过迭代优化隶属度和聚类中心来得到最优的聚类结果。
2.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原理2.1 目标函数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目标是最小化以下目标函数:其中,N表示数据点的数量,K表示聚类中心的数量,m是一个常数,u_ij表示数据点x_i属于聚类中心c_j的隶属度。
目标函数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数据点属于聚类中心的隶属度,第二部分是数据点到聚类中心的距离。
通过优化目标函数,可以得到最优的聚类结果。
2.2 隶属度的更新隶属度的更新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其中,m是一个常数,决定了对隶属度的惩罚程度。
m越大,隶属度越趋近于二值化,m越小,隶属度越趋近于均匀分布。
2.3 聚类中心的更新聚类中心的更新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通过迭代更新隶属度和聚类中心,最终可以得到收敛的聚类结果。
3.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实现步骤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实现步骤如下:1.初始化聚类中心。
2.计算每个数据点属于每个聚类中心的隶属度。
3.更新聚类中心。
4.判断迭代是否收敛,若未收敛,则返回步骤2;若已收敛,则输出聚类结果。
4.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Python 实现示例代码下面是使用Python实现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示例代码:import numpy as npdef fuzzy_cmeans_clustering(X, n_clusters, m=2, max_iter=100, tol=1e-4): # 初始化聚类中心centroids = X[np.random.choice(range(len(X)), size=n_clusters)]# 迭代更新for _ in range(max_iter):# 计算隶属度distances = np.linalg.norm(X[:, np.newaxis] - centroids, axis=-1)membership = 1 / np.power(distances, 2 / (m-1))membership = membership / np.sum(membership, axis=1, keepdims=True)# 更新聚类中心new_centroids = np.sum(membership[:, :, np.newaxis] * X[:, np.newaxis], axis=0) / np.sum(membership[:, :, np.newaxis], axis=0)# 判断是否收敛if np.linalg.norm(new_centroids - centroids) < tol:breakcentroids = new_centroidsreturn membership, centroids# 使用示例X = np.random.rand(100, 2)membership, centroids = fuzzy_cmeans_clustering(X, n_clusters=3)print("聚类中心:")print(centroids)print("隶属度:")print(membership)上述代码实现了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其中X是输入的数据集,n_clusters是聚类中心的数量,m是模糊指数,max_iter是最大迭代次数,tol是迭代停止的阈值。
FCM模糊c均值
1、原理详解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fuzzy c-means algorithm (FCMA)或称(FCM)。
在众多模糊聚类算法中,模糊C-均值(FCM)算法应用最广泛且较成功,它通过优化目标函数得到每个样本点对所有类中心的隶属度,从而决定样本点的类属以达到自动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的目的。
聚类的经典例子
然后通过机器学习中提到的相关的距离开始进行相关的聚类操作
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可以得到相关的cluster,而cluster之间的元素或者是矩阵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小,从而可以知晓其相关性质与参数较为接近
C-Means Clustering:
固定数量的集群。
每个群集一个质心。
每个数据点属于最接近质心对应的簇。
1.1关于FCM的流程解说其经典状态下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集群是模糊集合。
一个点的隶属度可以是0到1之间的任何数字。
一个点的所有度数之和必须加起来为1。
1.2关于k均值与模糊c均值的区别
k均值聚类:一种硬聚类算法,隶属度只有两个取值0或1,提出的基本根据是“类内误差平方和最小化”准则,进行相关的必要调整优先进行优化看是经典的欧拉距离,同样可以理解成通过对于cluster的类的内部的误差求解误差的平方和来决定是否完成相关的聚类操作;模糊的c均值聚类算法:一种模糊聚类算法,是k均值聚类算法的推广形式,隶属度取值为[0 1]区间内的任何数,提出的基本根据是“类内加权误差平方和最小化”准则;
这两个方法都是迭代求取最终的聚类划分,即聚类中心与隶属度值。
两者都不能保证找到问题的最优解,都有可能收敛到局部极值,模糊c均值甚至可能是鞍点。
1.2.1关于kmeans详解
K-means算法是硬聚类算法,是典型的基于原型的目标函数聚类方法的代表,它是数据点到原型的某种距离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利用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得到迭代运算的调整规则。
K-means算法以欧式距离作为相似度测度,它是求对应某一初始聚类中心向量V最优分类,使得评价指标J最小。
算法采用误差平方和准则函数作为聚类准则函数。
关于其优点:
1.算法快速、简单;
2.对大数据集有较高的效率并且是可伸缩性的;
3.时间复杂度近于线性,而且适合挖掘大规模数据集。
关于其缺点:
①在K-means 算法中K 是事先给定的,这个K 值的选定是非常难以估计的。
很多时候,事先并不知道给定的数据集应该分成多少个类别才最合适。
这也是K-means 算法的一个不足。
有的算法是通过类的自动合并和分裂,得到较为合理的类型数目K。
根据方差分析理论,应用混合F统计量来确定最佳分类数,并应用了模糊划分熵来验证最佳分类数的正确性。
对每个输入而言,不仅竞争获胜单元的权值被修正以适应输入值,而且对次胜单元采用惩罚的方法使之远离输入值。
②在K-means 算法中,首先需要根据初始聚类中心来确定一个初始划分,然后对初始划分进行优化。
这个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对聚类结果有较大的影响,一旦初始值选择的不好,可能无法得到有效的聚类结果,这也成为K-means算法的一个主要问题。
对于该问题的解决,许多算法采用遗传算法(GA),例如文献中采用遗传算法(GA)进行初始化,以内部聚类准则作为评价指标。
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第三方算法对于其进行必要的优化,诸如PSO、AFSA 等,目的在于使用其规避陷入不利的进化流程中的风险。
③从K-means 算法框架可以看出,该算法需要不断地进行样本分类调整,不断地计算调整后的新的聚类中心,因此当数据量非常大时,算法的时间开销是非常大的。
所以需要对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进行分析、改进,提高算法应用范围。
1.2.2关于模糊c均值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fuzzy c-means algorithm (FCMA)或称(FCM)。
在众多模糊聚类算法中,模糊C-均值(FCM)算法应用最广泛且较成功,它通过优化目标函数得到每个样本点对所有类中心的隶属度,从而决定样本点的类属以达到自动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的目的。
2、相关概念
2.1关于迭代
迭代是数值分析中通过从一个初始估计出发寻找一系列近似解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
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
在FCM聚类算法中,迭代的目的就是不断优化,使结果无限接近目标函数。
注意:迭代时需要有一个条件来对迭代过程进行控制,保证迭代过程不会无休止的进行。
2.2关于隶属度函数
隶属度函数是表示一个对象x隶属于集合A的程度的函数,通常记做μA(x),其自变量范围是所有可能属于集合A的对象(即集合A所在空间中的所有点),μA(x)的取值范围是[0,1],即0<= μA(x)<=1。
越接近于1表示隶属度越高,反之越低。
2.3关于模糊集合
一个定义在空间X={x}上的隶属度函数就定义了一个模糊集合A,即这个模糊集合里的元素对某一标准的隶属度是基本相近的。
在聚类的问题中,可以把聚类生成的簇看成一个个模糊集合,因此,每个样本点对簇的隶属度就在[0,1]区间内。
2.4关于聚类中心
经过查阅以往论文以及相关资料,我对聚类中心的理解大概就是“分类标准”这样一个概念。
聚类中心的选取大致有两种方式:
1典型的做法是从所有数据点中任取c个点作为聚类中心,这里的选取自然的随机进行初始化的相关选取,选点前提是要使价值函数(目标函数)达到最小。
—>价值函数下面会具体讲。
2每次选簇的均值作为新的中心,迭代直到簇中的对象的分布不再变化。
其缺点是对于离群点比较敏感,因为一个具有很大或者很小极端值的对象会对数据分布产生较大的影响。
2.5关于价值函数
其实就是Lagrange方程中的目标函数
目标函数本质上是各个点到各个类的欧式距离的和。
目标函数可通过隶属度一级样本x到聚类中心的距离这两个量来直观表示(其中μij是隶属度,dij是样本到聚类中心的距离):
该算法中的c表示聚类数目,假设有n个样本数据xj(1,2,…,j),每个数据有s个特征,将这n个数据分成c组,算法输出一个c行n列的矩阵U
求每组的聚类中心ci,使得目标函数最小(因为目标函数与欧几里德距离有关,目标函数达到最小时,欧式距离最短,相似度最高),这保证了组内相似度最高,组间相似度最低的聚类原则。
2.6关于加权指数
m实质是一个刻画模糊化程度的参数(m>1),当m=1时模糊聚类就退化为HCM,研究表明m的最佳选择范围为[1,2.5],一般m取2为宜。
3关于函数的求解
从推导的角度而言,最终使用的结论如下所示
4关于算法过程
步骤1:用值在0,1间的随机数初始化隶属矩阵U,使其满足式(1)中的约束条件。
步骤2:用式(3)计算c个聚类中心ci(i=1,…,c)。
步骤3:根据式(2)计算价值函数。
如果它小于某个确定的值,或它相对上次价值函数值的改变量小于某个阀值ε,则算法停止。
步骤4:用式(4)计算新的U矩阵。
返回步骤2。
上述算法也可以先初始化聚类中心,然后再执行迭代过程。
由于算法的性能依赖于初始聚类中心。
因此,我们要么用另外的快速算法来确定初始聚类中心,要么每次用不同的初始聚类中心启动该算法,多次运行FCM,使结果不断接近目标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