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职院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紧缺性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讨教学讲义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7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摘要]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在高职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章对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构建工学结合的“专业+车间”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数控技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实现根本任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形式、培养制度等要素。
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
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从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到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推行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可以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最大限度地付诸于培养方案和教学实施当中,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企业可以通过参加教学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可以在工学结合中最大限度地接触未来岗位。
附件一: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既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一、指导思想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人才需求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习者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学生为本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习者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别较大,应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技术、社会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水平,注重不同区域、不同业用人需求的不同及其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满足不断变化的数控人才需求。
同时还要处理好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着力提高学习者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服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1.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技能型紧缺人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
要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加强联系和合作,邀请企业的专家深入地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要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企业专家的重要作用。
要增强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兼顾适应性。
既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又有一定的相关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基础,为扩大学生的就业出路和今后的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