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要科研成果(2002-2008)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万晔简历万晔,男,副研究员,1965年生。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地貌与水土流失模型研究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地址: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区域与资源规划系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邮编: 650091Email:Yestw@一、教育经历1987-1991年在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学(环境地貌学研究方向)研究生专业学习,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83-1987年在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大本学习,获得理学学士学位二、工作经历2002-至今: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副研究员1991-2001: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从事地理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研究工作位三、职务及社会活动❑云南省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民盟云南省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与青藏高原研究会会员四、主要科研项目1.2011-2015:云南点苍山-罗坪山古冰川发育时空过程三维数字重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2.2008-2011:点苍山-罗坪山古冰川发育时空过程三维数字重构,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面上项目,主持人3.2004-2006: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其产业模式研究,云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础应用研究基金项目,主持人4.2002-2005:小流域水土流失过程与植被生态过程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5.1996-1999:泸沽湖--摩梭人特殊人地系统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五、主要科研成果主要学术成绩1.在国内首次提出季风气候地貌概念,较系统研究了中国特色气候地貌的特征,对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地貌区风化壳及双层夷平面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开展中国季风气候地貌应重视的科学问题2.首次开展了大理地区丽江冰期的研究,对大理冰期和点苍山本部进行长时期考察研究,首次研究了罗坪山倒数第二次冰期3.从自然地理角度对泸沽湖特殊地理生态系统的危机因子进行了考察研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调控对策和途径(EI收录)4.用USLE 模型结合遥感方法,对西南季风红壤区的水土流失过程进行了时空尺度模拟,该成果被美国工程引文索引EI收录5.以长期考察研究,提出滇西北“自然---文化”板块的理论模型,从历史地貌学角度揭示了滇西北“藏彝走廊”的概念6.立足地貌与人地关系理论,探索和分析了河洛文明的地理机制代表性论文1.WAN Ye, FU Kai Dao, LIU Yong, SHIZhengtao. GeomorphologicStructure,Characteristic and Process in theDiancangshan Mountain: explanation for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aliGlaci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1, 2, 155-16392.万晔,刘勇,史正涛. 河南黄河-洛河地区地貌结构与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1): 40-473.万晔,李吉均.中国不同区域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模型研究进展[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3, 专辑, 13-194.万晔,韩添丁,段昌群, 杨惠安,滇西名山点苍山地区地貌结构与特征研究[J].冰川冻土,2005,27(2),248-2415.万晔, 韩添丁, 段昌群,等,云南水土流失态势、分区与区域特征探讨[J].中国沙漠,2005,25(3),442-4476.万晔,段昌群,王玉朝,等,基于3S技术的小流域水土流失过程数值模拟与定量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4.15(5):650-654(Ei收录)7.万晔.长江上游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分析,思想战线(国家核心期刊),2003.5. 68-728.万晔,司徒群,李子海.滇西北地理环境特征与水土流失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水土保持报,2003,23(5),1-59.万晔,韩添丁,朱静,等.云南点苍山——罗坪山地区垂直地貌发育与第四纪冰川作用[J].热带地理,2003.23(40): 304-308 10.万晔,王建萍,滇西北自然文化板块诠释[J],热带地理,2000,20(2),130-13311.万晔.中国季风气候地貌研究-以中国东部湿热季风区为例[J].热带地理,1998,18(1),80-85,80-8412.万晔,泸沽湖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85-9013.万晔,郭来喜,沽湖区特殊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危机因素及调控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7(3),211-215(Ei收录)六、工作奖励1.万晔、韩添丁、段昌群等撰写《云南水土流失态势、分区与区域特征研究》在云南省第十次(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论文一等奖2.万晔,王建萍等撰写的《对云南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在云南省第九次(200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三等奖3.参加完成的《泸沽湖自然社会生态系统演变与保护区建设研究》项目获得1996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4.撰写的《河洛地区地理环境的人文意义》获得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和全国高校人文地理教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排名第一。
万一平教授万一平,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1961年9月出生于贵州省江口县,1984年7月毕业于贵阳师院政治系。
现任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院长,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地方院校协作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青联委员,贵州省公共关系协会理事。
曾任吉林演讲交际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共石阡县委副书记、贵州师范大学马列部副主任等职,赴俄罗斯考察过演讲教育,赴英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管理培训。
独著、主编和参撰的著作共26部,发表文章90多篇,曾获吉林省优秀教师等称号和贵州省省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主要科研成果:1、《中国近现代演讲名篇评介》(主编),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2、《演讲口才•交际公关•成功成才丛书》(常务副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至1994年出版。
3、《演讲名篇评析》(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4、《即兴演讲艺术》(合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5、《口吃矫正概论》(合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6、《演讲学》(参著),上海科普出版社1991年出版。
7、《公众演讲新论》(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罗义群教授罗义群,男,苗族,1947年10月出生,籍贯贵州凯里,黔东南民族师专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
主要成果:《中国苗族巫术透视》(贵州省人民政府民族民间文学三等奖)、《中国苗族诗学》(贵州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曾宪梓全国罗义群主要科研成果姚仁海教授姚仁海,男,1962年4月出生,籍贯贵州天柱,硕士研究生,黔东南民族师专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贵州省数学学会常务理事、黔东南数学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成果: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撰教材一部;重点研究有限状态Markov过程从生存到死亡的时间发布函数的特性,并解决了美国学者o'cinneide提出的六个猜想之一,所撰写的论文“A proof of the steepest incresse conjecture of aphasw-type density”2002年发表在美国《stochasicmodels》第一期,同年被美国权威学术文献SCI收录。
中心人员近五年主要科研成果(一) 赖国忠1、《便携式电脑数据采集系统》 《福建电脑》 2000年12月2、《Equation of State for Columnar Liquid Crystals》 《Mol. Cryst. Liq. Cryst》Vol. 460, pp. 35–41, 2006(二) 张剑锋1、《混沌控制与混沌通信》 《龙岩师专学报》 第一作者2、《混沌及相关技术的探讨》 《龙岩师专学报》 第二作者3、《同步化混沌及其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研究》省教育厅B类课题(2003年)4、《人体免疫应答的动力学分析》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2005年)(三) 沈汉鑫1、《一维纳米材料结构与电子性质的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J0229)2年2、《Pt/Co掺Mn多层膜磁性和磁光特性》 福建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技项目(JA02262) 5年,已结题,课题负责人3、《 NiCu多层膜磁性的研究》龙岩师专自然科学基金(ZR003) 2年已结题 课题负责人4、《 Nb 原子链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物理学报》2005年第54卷第11期一类核心期刊,被 SCI 收录,第一作者。
5、《 NiAl 的几何与电子结构》《物理学报》2001年第1期一类核心期刊,被 SCI 收录,第一作者。
6、《 Zn 掺 Mn 的电子结构研究》《高压物理学报》2003年第1期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7、《 NiCu 多层膜的电子结构及其磁性》《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8、《 Fe/Mo(110) 的多层 Fe 的结构和磁性的研究》,《龙岩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24 卷,第 3 期,独立完成。
9、《高速缓存一致性分析与实现》,《龙岩师专学报》, 2003 年第21卷第 3 期,独立完成。
10、《Si基光子材料的探索》《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第18卷第3期,独立完成。
11、《Novell网络用户管理模式的尝试》《龙岩师专学报》1999年第17卷第3期,独立完成。
著名有机化学家蒋锡夔蒋锡夔先生是世界著名物理有机化学家和有机氟化学家,中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参与研制了国防急需的氟橡胶,领衔团队获得了当时空缺4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著名有机化学家蒋锡夔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著名有机化学家蒋锡夔蒋锡夔院士1926年9月5日出生于上海,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52年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凯劳格公司任研究员。
1955年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回到祖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美国工作期间,蒋锡夔发明了氟烯与三氧化硫反应合成磺内酯的新反应,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回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蒋锡夔主要致力于国防建设氟材料的研制工作,研制成功了一系列氟橡胶、氟塑料,为祖国的国防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物理有机化学领域,尤其是在疏水—亲脂作用驱动的有机分子簇集、自卷以及解簇集现象和自由基化学中的取代基自旋离域参数的建立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1999年、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2002年),上海市科技功臣(2005年),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终身成就奖(2011年)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基础教育中西合璧1926年9月5日,蒋锡夔出生在上海。
蒋家原来在南京城里是一个富裕的大家庭,自称“金陵蒋氏”。
在晚清末年,蒋氏家族从南京迁往上海。
他们在上海主要从事房地产业,并且一直经营到20世纪30年代,这是整个蒋氏家族事业最旺盛的时期。
出生在一个殷实富足的家庭里,蒋锡夔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
作为国学家、诗人的父亲蒋国榜一直以孔子思想和传统的道德观念来教育蒋锡夔,而曾经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教育工作者的母亲冯乌孝女士则为儿子精心挑选了上海当时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特色学校。
()科研成果清单一、论文共发表学术期刊论文篇(SCI收录篇、EI收录篇);其中第1作者篇(SCI收录篇, EI收录篇,核心期刊篇),其他排名作者的篇(SCI收录篇, EI收录篇,核心期刊篇)。
1.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1)Chunpeng W ANG, Fuxiang CHU, et al. Polyurethane-acrylate hybrid latexes from miniemulsion polymerization: effect of endgroups 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2009,20(3): 319-326 (SCI IF=2.0) (EI)2)王春鹏,储富祥等. 不同端基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细乳液的表征.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2.其他排名作者论文:1)Shouhai Li, Chunpeng Wang, Xiaowei Zhuang, Y ong Hu, Fuxiang Chu. Renewable Resource-Based Composites of Acorn Powder and Polylactide Bio-Plastic: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Evaluation[J].Journal of Polymer and Environment,2011,19(1):301-311. (EI)2)庞久寅,王春鹏,等. 细乳液聚合制备纳米二氧化硅-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研究.二、获奖情况1)2)三、专利情况已授权发明专利项,已公开发明专利项。
1.授权专利1)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细乳液聚合法;ZL:200410041599.X;授权日期:2007.5.30.(排名第一)2.公开专利1)橡子粉基热塑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公开号:CN101696283A,申请号:200910035268.8. (排名第一)备注:以(姓名+科研成果清单)命名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某某教授(研究员)个人简介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籍贯(如: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人)。
1.按年的顺序编写工作以来的个人简历(如: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1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2007年任院长;2011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2.教学成果(如:承担本科生“种子植物分类学”、“植物资源学”和专业实习教学工作,承担硕士研究生“系统与演化植物学”、“应用民族植物学”、“植物学史”课程。
“种子植物分类学”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和自治区优质精品课程;编写出版实习教材《植物标本采集》、《内蒙古种子植物名称手册》;2000年和2010年两次获全区第五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2年、2008年分别获学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3.科研成果(如:从事民族植物学、植物资源学、植物学史、植物入侵生态学的研究工作。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各一项;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横向课题2项。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BA收录4篇,CA收录4篇;出版学术著作《内蒙古野生蔬菜资源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蒙古高原民族植物学研究》(第一卷)、《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研究》;2005年获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2010年获内蒙古自然科学二等奖。
个人科研情况简介胡捷,男,34岁,一直从事腐蚀电化学、混凝土耐久性和钢筋混凝土腐蚀与防护的研究工作。
目前,项目申请人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几年来,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471027/E011101)、一项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CBET-0933246)和一项荷兰IOP(Innovation program)基金项目(编号:IOP SHM08743)的研究工作。
曾获第十三届全国青年腐蚀与防护科技论文讲评会特等奖,第七届中国腐蚀与防护协会优秀论文奖和第一届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已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篇(第一作者9篇,二区4篇),EI收录论文2篇(第一作者1篇)。
近三年承担的科研项目:1.新型核壳型纳米缓蚀剂的制备与优化及其对钢筋混凝土腐蚀的自修复作用与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5万元,2013年1月-2015年12月(项目负责人)2.胶囊型有机纳米缓蚀剂对钢筋混凝土腐蚀的自修复作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基金项目,3万元,2012年10月-2014年9月(项目负责人)3.基于核壳型有机纳米缓蚀剂的钢筋混凝土腐蚀自修复作用研究,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5万元,2013年7月-2015年7月(项目完成人)4.Nano-Materials with Tailored Properties for Self-healing of Corrosion Damages inReinforced Concrete,荷兰IOP(Innovation program)基金项目,30欧元,2009年8月-2011年8月(第二完成人)近三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1. J. Hu, D.A. Koleva, Y. Ma, E. Schlangen, K. van Breugel, P. Petrov. The influence of admixed polymeric micelles on the 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 and global performance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42: 1122-1133, 2012. (IF=3.11, 二区)2. J. Hu*, D.A. Koleva, P. Petrov, K.van Breugel. Polymeric vesicles for corrosion control in reinforced mortar: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steel surface analysis and bulk matrix properties. Corrosion Science, 65: 414–430, 2012. (IF=3.62, 二区)3. J. Hu*, D.A. Koleva, J.H.W. de Wit, H. Kolev, K. van Breugel, Corrosion performance of carbon steel in simulated pore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micelles.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58 (3): C76-C87, 2011. (IF=2.59, 二区)4. J. Hu,Y. Ma, L. Zhang, F. Gan, Y.S. Ho. A historical review 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lead in drinking water field from 1991 to 2007.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408: 1738-1744, 2010. (IF=2.83, 二区)5. J. Hu*, D.A.Koleva, K.van Breugel. Corrosion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mortar in the presence of polymeric nano-aggregates: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surface analysis and properties of the steel/cement paste interfac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47: 4568-4578, 2012. (IF=2.13, 三区)6. J. Hu, F. Gan, S. Triantafyllidou, C.K. Nguyen, M.A. Edwards. Copper-induced metal release from lead pipe into drinking water. Corrosion, 68 (11): 1037-1048, 2012. (IF=1.77, 三区)7. J. Hu, D.A. Koleva, Y. Ma, E. Schlangen, K. van Breugel. Early Age Hydration, Microstructure and Mic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ement Paste Modified with Polymeric V esicles. Journal of Advanced Concrete Technology, 11: 291-300, 2013. (IF=0.55, 四区)8. J. Hu, H. Zhu, Y. Ma, T. Yi, X. Mao, A. Lin, F. Gan. Corrosion protection of stainless steel by separate polypyrrole electrode in acid solutions. Materials and Corrosion - Werkstoffe und Korrosion, 62 (1): 68-73, 2011. (IF=1.21, 四区)9. J. Hu*, D.A. Koleva, K. van Breugel. Effect of admixed micelle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lterations of reinforced mortar subjected to chloride induced corrosion. Procedia Engineering, 14: 344-352, 2011. (EI)。
精编资料子长油矿选油站废水达标排放研究,98 ——2000年。
主持人。
6.延安卷烟厂废水处理研究设计方案,1998——1999年。
主持人。
B社科类项目. 7、信息人管理学——势科学视域中的 ...达标00个人简历及有关成果一.个人简历李德昌,男,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西京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杂志编委,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西安交通大学基地培训师,中国教育工会西安交大“师德先进个人”获得者,西安交大“教师之星”获得者。
“势科学”与“信息人理论”创始人。
先后担任西安交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副主任、“制药工程系”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势科学与现代管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
已出版《信息人社会学——势科学与第六维生存》,《新经济与创新素质——势科学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和创新》等专著五部(合编一本),主持完成和在研科研项目14项,获国家专利两项,获2009年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申报方向一等奖空缺)和省市级等各类奖五项,发表各类文章80多篇。
提出“势科学”、“信息力学”、“教育动力学”、“社会的量子化”、“对称化管理”、“对称化教育”、“集约型教育”、数学结构的“社会群及社会群表示”等概念和理论。
有关研究成果应邀在复旦、清华等高校、学术会议、教育机构、政府机关、企业组织和干部教师培训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等演讲报告80多场(社会反响见互联网报道)。
学术追求:个性化求导中起步,路径积分中前进;量子化机制中生存,社会群结构中和谐;信息人基础上发展,势科学理论中创新;集约型教育中成长,对称化管理中鹏程。
通信地址: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邮编710049,电话:************130****6651,E-mail:*****************二.科研项目A工程类项目1.纳米超细粉连续储取设备研究,沈阳金属研究所,国家“863”子课题,1992—1994。
主要业绩及教学科研成果主要业绩及教学科研成果主要业绩及教学科研成果本人扎旦.哈得斯,男,哈萨克族,出生于1980年11月,喀拉布勒根乡寄宿的教师。
我以前担任哈拉恰海学校的支部工作,“两基”A1与A4指标工作,远程教育工作,少先队辅导员,信息管理与财务工作等重要的任务。
2012年9月两所学校合校后现在担任我校的财务工作,“两基”A4指标工作及教学工作。
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民族团结的大旗,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充分做好各项工作。
在工作中,坚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试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在11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好评,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竖起了一面旗帜,是我校的优秀教师的代表。
我在11年的教育教学中,多次得到上级领导的各种好评,这几年来,担任两基专干A1与A4指标工作中,工作表现良好,得到了在校的全体教师的认可,默默奉献于教育事业。
一、锤炼思想、提高境界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一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与党中央时刻保持高度一致,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
平时他注意学习党的各项时事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并运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在五尺讲台上,他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教学大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无论在任何岗位,他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事业接班人为已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主要学术贡献主要从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着重探讨流体动力学等领域中的数学理论及其应用。
多次应邀到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学术访问或演讲。
主持或参加了多个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讲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程,偏微分方程泛函方法,流体动力学的数学理论,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某些理论。
指导博士研究生11人,其中9人已经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指导硕士研究生26人,其中20人已经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合作编写教材《数学物理方程》一部,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获奖励情况(1) 1999年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 2000年获得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3) 2002年获得吉林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4) 2006年获得吉林省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
科研项目1) “相变和图像处理等领域中的某些非线性扩散方程”,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奖励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2000—2004;2) “图像处理中的非线性扩散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2001—2003;3) “流体动力学等领域中的具有退化性或奇异性的某些数学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2006—2008;4)“数学与其它领域交叉的若干专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参加者,2006—2011;5)“带有奇异性的某些流体动力学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2010年~2012年。
发表论文目录1.Yuan, Hongjun; Xu, Xiaojing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solutions for a classof non-Newtonian fluids with singularity and vacuum. J.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45 (2008), no. 10, 2871--2916.2.Lian, Songzhe; Yuan, Hongjun; Cao, Chunling; Gao, Wenjie; Xu, Xiaojing On theCauchy problem for the evolution $p$-Laplacian equations with gradient term and source. J.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35 (2007), no. 2, 544--585.3.Lei, Yutian; Wu, Zhuoqun; Yuan, Hongjun Radial minimizers of a Ginzburg-Landaufunctional. Electron. J. Differential Equations1999, No. 30, 21 pp.4.Wu, Zhuoqun; Yuan, Hongjun; Yin, Jingxue Some properties of solutions for asystem of dynamics of biological groups. Comm.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22 (1997), no. 9-10, 1389--1403.5.Yuan, Hong Jun, Hölder continuity of interfaces for the porous medium equationwith absorption. Comm.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18 (1993), no. 5-6, 965--976.6.Yuan, Hongjun; Wang, Changjia Unique solvability for a class of fullnon-Newtonian fluids of one dimension with vacuum. Z. Angew. Math. Phys. 60 (2009), no. 5, 868--898. 35Q357.Yin, Li; Xu, Xiaojing; Yuan, Hongjun Global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solution of the initi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 for a class of non-Newtonian fluids with vacuum. Z. Angew. Math. Phys. 59 (2008), no. 3, 457--474.8.Xu, Xiaojing; Yuan, Hongjun Existence of the unique strong solution for a classof non-Newtonian fluids with vacuum. Quart. Appl. Math. 66 (2008), no. 2, 249--279.9.Wang, Changjia; Yuan, Hongjun Global strong solutions for a class ofheat-conducting non-Newtonian fluids with vacuum. Nonlinear Anal. Real World Appl. 11 (2010), no. 5, 3680–3703,10.Lining, Tong; Hongjun, Yuan Classical solutions to Navier-Stokes equationsfor nonhomogeneous incompressible fluids with non-negative densities. J. Math.Anal. Appl. 362 (2010), no. 2, 476–504.11.Lian, Songzhe; Gao, Wenjie; Cao, Chunling; Yuan, Hongjun Study of thesolutions to a model porous medium equation with variable exponent ofnonlinearity. J. Math. Anal. Appl. 342 (2008), no. 1, 27--38.12.Lian, Songzhe; Yuan, Hongjun; Cao, Chunling; Gao, Wenjie The limiting problemof the drift-diffusion-Poisson model with discontinuous $p$-$n$-junctions.J. Math. Anal. Appl. 347 (2008), no. 1, 157--168.13.Yuan, Hongjun; Chen, Mingtao Positive solutions for a class of $p$-Laplaceproblems involving quasi-linear and semi-linear terms. J. Math. Anal. Appl.330 (2007), no. 2, 1179--1193.14.Xin, Zhouping; Yuan, Hongjun Vacuum state for spherically symmetric solutionsof the 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J. Hyperbolic Differ. Equ. 3 (2006), no. 3, 403--442.15.Yuan, Hongjun; Tong, Lining; Xu, Xiaojing BV solutions for the Cauchy problemof a quasilinear hyperbolic equation with $\sigma$-finite Borel measure and nonlinear source. J. Math. Anal. Appl. 311 (2005), no. 2, 715--735.16.Yuan, Hongjun; Xu, Xiaojing; Gao, Wenjie; Lian, Songzhe; Cao, ChunlingExtinction and positivity for the evolution $p$-Laplacian equation with $L^1$ initial value. J. Math. Anal. Appl. 310 (2005), no. 1, 328--337.17.Hongjun, Yuan; Songzhe, Lian; Wenjie, Gao; Xiaojing, Xu; Chunling, CaoExtinction and positivity for the evolution $p$-Laplacian equation in $R^n$.Nonlinear Anal. 60 (2005), no. 6, 1085--1091.18.Hongjun, Yuan; Xiaoyu, Zheng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for a quasilinearhyperbolic equation with $\sigma$-finite Borel measures as initial conditions.J. Math. Anal. Appl. 277 (2003), no. 1, 27--50.19.Yuan, Hongjun The Cauchy problem for a singular conservation law with measuresas initial conditions. J. Math. Anal. Appl. 225 (1998), no. 2, 427--439.20.Hongjun, Yuan Source-type solutions of a singular conservation law withabsorption. Nonlinear Anal. 32 (1998), no. 4, 467--492.21.Yuan, Hong Jun Extinction and positivity for the evolution $p$-Laplacianequation. J. Math. Anal. Appl. 196 (1995), no. 2, 754--763.22.Yuan, Hong Jun The Cauchy problem for a quasilinear degenerate parabolicsystem. Nonlinear Anal. 23 (1994), no. 2, 155--164.23.Yuan, Hong Jun Finite velocity of the propagation of perturbations for generalporous medium equations with strong degeneracy. Nonlinear Anal. 23 (1994), no. 6, 721--729.24.Yuan, Hongjun Continuity of weak solutions for quasilinear parabolicequations with strong degeneracy. Chin. Ann. Math. Ser. B 28 (2007), no. 4, 475--498.25.Yuan, Hong Jun; Lian, Song Zhe; Cao, Chun Ling; Gao, Wen Jie; Xu, Xiao JingExtinction and positivity for a doubly nonlinear degenerate parabolic equation.Acta Math. Sin. (Engl. Ser.) 23 (2007), no. 10, 1751--1756.26.Yuan, Hong Jun; Tong, Li Ning BV solutions for a quasilinear hyperbolicequation with nonlinear source and finite Radon measures as initial conditions.(Chinese) Acta Math. Sci. Ser. A Chin. Ed. 30 (2010), no. 1, 54–70,27.Yuan, Hongjun; Wang, Shu The zero-Mach limit of a class of combustion flow.J. Partial Differ. Equ. 22 (2009), no. 4, 362–375,28.Ren, Chang Yu; Guan, Jin Rui; Yuan, Hong Jun A class of general-form parabolicMonge-Ampère equations. (Chinese) Chinese Ann. Math. Ser. A 30 (2009), no.3, 421--432. 35K9629.Yuan, Hongjun; Yan, Han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BV solutions for a classof degenerate Boltzmann equations with measures as initial conditions. J.Partial Differ. Equ. 22 (2009), no. 2, 127--152. 35F2530.Yuan, Hongjun; Xu, Xiaojing Some entropy inequalities for a quasilineardegenerate hyperbolic equation. J.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18 (2005), no. 4, 289--303.31.Yuan, Hong Jun; Wu, Gang Quasilinear degenerate parabolic equation with Diracmeasure. (Chinese) Chinese Ann. Math. Ser. A 26 (2005), no. 4, 515--526;translation in Chinese J. Contemp. Math.26 (2005), no. 3, 291--30232.Yuan, Hongjun; Jin, Yang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BV solutions for theporous medium equation with Dirac measure as sources. J.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18 (2005), no. 1, 35--58.33.Yuan, Hong Jun; Xu, Xiao Jing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BV solutions fora quasilinear degenerate hyperbolic equation with local finite measures asinitial conditions. (Chinese) Chinese Ann. Math. Ser. A 26 (2005), no. 1, 39--48; translation in Chinese J. Contemp. Math.26 (2005), no. 1, 43--5434.Yuan, Hongjun Instantaneous shrinking and localization of functions in$\roman Y_\lambda(m,p,q,N)$ and their applications. Chinese Ann. Math. Ser.B 22 (2001), no. 3, 361--380.35.Yuan, Hongjun Cauchy's problem for degenerate quasilinear hyperbolicequations with measures as initial values. J.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12 (1999), no. 2, 149--178.36.Yuan, Hongjun Localization condition for a nonlinear diffusion equation.Chinese J. Contemp. Math. 17 (1996), no. 1, 45--58.37.Yuan, Hongjun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of interfaces of weak solutions fornonlinear degenerate parabolic systems. J.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9 (1996), no. 2, 177--185.38.Yuan, Hongjun Extinction and positivity for the non-Newtonian polytropicfiltration equation. J.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9 (1996), no. 2, 169--176.39.Yuan, Hong Jun A localization condition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diffusionequations. (Chinese) Chinese Ann. Math. Ser. A 17 (1996), no. 1, 47--58.40.Zhao, Junning; Yuan, Hongjun The Cauchy problem of some nonlinear doublydegenerate parabolic equations. Chinese J. Contemp. Math. 16 (1995), no. 2, 173--192.41. Zhao, Jun Ning; Yuan, Hong Jun The Cauchy problem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doubly degenerate parabolic equations. (Chinese) Chinese Ann. Math. Ser. A 16 (1995), no. 2, 181--196.42. Wu, Zhuo Qun; Yuan, Hong Jun Uniqueness of generalized solutions for a quasilinear degenerate parabolic system. J.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8 (1995), no. 1, 89--96.43.Yuan, Hong Jun Regularity of free boundary for certain degenerate parabolic equations. Chinese J. Contemp. Math. 15 (1994), no. 1, 77--86.44.Zhao, Jun Ning; Yuan, Hong Jun Uniqueness of the solutions of $u_t=\Delta u^m$ and $u_t=\Delta u^m-u^p$ with initial datum a measures: the fast diffusion case. J.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7 (1994), no. 2, 143--159.45.Yuan, Hong Jun Regularity of the free boundary for a class of degenerate parabolic equations. (Chinese) Chinese Ann. Math. Ser. A15 (1994), no. 1, 89--97.。
精品课程自我评价【篇一:分析化学精品课程自我评价】分析化学精品课程自我评价一、本课程的主要特色1. 师资队伍《分析化学》教学团队的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把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时时刻刻不忘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他们一直以高尚的品德、严谨的作风和渊博的知识指引着学生。
课程负责人李丽清教授,1963年10生,博士。
现任泰山学院化学系主任。
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讲《分析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等多门专业基础课与主干课程。
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观为指导,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曾获获校级中青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曾被评为泰安市市直学校优秀教师、泰安市先进女职工、泰山学院十佳师德标兵、泰安市劳动模范。
主讲教师陶秀俊教授,1952年12月生,现任化学系主任。
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先后在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分析化学》、《分析试验室》等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教材、著作4部,完成科研项目4项,有多项成果获省级、市级和学校优秀成果奖。
曾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工作者。
主讲教师季宁宁讲师,1979年1月生,硕士。
2001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于聊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一直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
主讲教师王芬助教,1981年12月生,硕士。
200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西南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06年6月获得分析化学硕士学位。
一直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讲教师程学礼讲师,1975年6月生,硕士。
200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现为化学系教师,担任《仪器分析》、《化学文献》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化学信息学的研究工作,多次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主讲教师郑泽宝讲师,1980年3月生,硕士。
赵津简历及成果个人简历:赵津,女,汉族,1953年12月生于天津市,中共党员。
1978—1982 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1988—1993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博士研究生,1993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1982-2003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教师,1993至今经济史教研室主任。
社会兼职: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天津市房地产经济学会理事。
主要科研成果(历年):著作:专著《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论(1840-1949)》,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教材《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研究生教材,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论文:1、城市的天然规划师《改革》1999年第1期2、租界与中国近代房地产业的诞生《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3、近代政府对城市土地经济的宏观调控《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4、近代中国城市地价变动因素分析《经济研究资料》1993年第12期。
5、近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住宅问题《经济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1期6、租界与天津城市近代化《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7、近代中国金融业对房地产业的渗透《南开学报》1993年第6期8、看不见的手——地价在城市功能区域划分中的自发作用《南开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9、旧中国房地产业的从业人员与经营方式《南开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10、近代中国城市地价变动趋向研究(一)《中国房地产》1993年第9期11、近代中国城市地价变动趋向研究(二)《中国房地产》1993年第10期12、近代中国城市地价变动趋向研究(三)《中国房地产》1993年第11期13、近代中国城市地价变动趋向研究(四)《中国房地产》1993年第12期14、近代中国城市地价变动趋向研究(五)《中国房地产》1994年第1期15、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回溯(一)《中国房地产》1994年第7期16、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回溯(二)《中国房地产》1994 年第8期17、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回溯(三)《中国房地产》1994年第9期18、区位、交通与地价《中国房地产》1994年第3期19、人口变迁、社会动荡与地价的关系《中国房地产》1994年第6期20、近代中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房地产》1999年第2期21、从近代地价的急速攀升看中国土地的增值空间《中国房地产》2002年第8期22、1840-1949年间我国城市房地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不动产纵横》1999年第1期23、1840-1949年间我国城市房地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不动产纵横》1999年第2期24、1840-1949年间我国城市房地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不动产纵横》1999年第3期25、1840-1949年间我国城市房地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不动产纵横》1999年第4期26、土地价格运动与城市风貌变革《不动产纵横》1998年第4期27、试论近代中国城市住宅租赁《住宅与房地产》1994年第1期28、华侨投资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南方房地产》1994年第5期29、天津金融街的建筑文化《城市史研究》第15-16辑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8。
主要学术成就及业绩简介(范本300字内)
我认为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学术成就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在二十多年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我一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以人为本的项目管理必须认识管理对象的特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发挥优点,抑制缺点,使动态管理中的人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坚持运用项目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我先后管理完成了以下比较有代表性的工程:彭州市化工厂综合大楼、彭州市氮肥厂、彭州市第二自来水厂、新星小区7号楼、广东中顺集团天天纸业工程、成都塑力电缆厂,彭州市敖平镇灾后重建统规统建工程项目管理、彭州市环保局检测中心大楼工程等。
其中彭州市第二自来水厂(荣获“芙蓉杯”)、新星小区7号楼(荣获成都市标准化达标工地)。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主要科研成果有:1)Zhang,Aiqing;Reyna Christine;Huang,Liqun. When employees fail in Chinese ebterprises:Attributions,Responsibility and constructive criticis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1, Volume 22, Issue16, pages 3305-3316.(SSCI刊物).AA2)Zhang,Aiqing;Reyna Christine;Qian Zhenbo. 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s of Responsibility in the Chinese Workplace: A Test of Western Models in aCollectivistic Context.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8, 38,9, 2361–2377 (SSCI刊物)。
AA3)Zhang,Aiqing;Yu,Guangtao;Qian,Zhenbo. The responsibility judgment and criticism decision from an atribution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8, Vol.43, issue (3-4):663.(被SSCI收录)。
AA 4)Zhang,Aiqing;Xia,Feifei. The antecedents of help giving in Chinese culture: Attribution, judgment of responsibility, expectation change and thereaction of affect,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2007,Vol.35, No.1.135-142. (SSCI刊物)。
~
赵琳简介
赵琳出生年月:1975年2月,学历层次: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学。
主要科研成果:
科研立项3项:2002年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西厢故事”研究》(项目负责人),2004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二十世纪国际“八仙与道教文学”研究论丛》(项目负责人),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课题组成员)。
发表论文3篇:《论唐宋“西厢故事”的过渡性》,《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号》2003年。
《唐传奇〈莺莺传〉悲剧新探》,《求是学刊》,2004年第4期。
《〈董西厢〉“大团圆”结局新探》,《北方论丛》,2005年第6期。
参编论著2部:吴光正主编、赵琳等翻译《八仙文化与八仙文学的现代阐释——二十世纪国际八仙论丛》(译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
李中原
一、个人主要科研成果(2002-2008):
1、关于知识产权纳入民法典的设想,载《东吴法学》2002年号。
8千字
2、参加李昌麒主编:《民法、商法、经济法实用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本人
撰写4万余字。
3、潘得克吞体系的解释、完善与中国民法典的体系建构,载《私法研究》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万字
4、人身关系六题——与徐国栋先生商榷,载《法学》2003年第1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
1万字
5、合同期前救济制度的比较研究,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
9千字
6、参加陈小君主持:《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本人撰文近2万字。
7、反思诚信,载《河南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千余字
8、中世纪罗马法的变迁与共同法的形成,载《北大法律评论》第7卷第1辑(2005年出版)。
2.8万字
9、欧洲大陆近代民法学思潮流变考纲——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载《私法研究》第5卷(2005年版)。
1.3万字
10、罗马法在中世纪的成长,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1期。
2万字
11、关于“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的研究——兼评《合同法》第64条,载《东吴法学》2006年。
12、中国担保法简介,载Masini等主编《纪念马可•波罗诞辰750年文集》,意大利TIELLEMEDIA出版社(罗马)2006年版,第二作者。
13、自然权利与近代民法学上的权利本位——对欧陆主观权利学说的历史考察,载易继明主编《私法》总第14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个人主要教学成果(2002-2008):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我国法律体系法典化后对法学本
科教育的影响及对策》于2006年底立项,课题编号:06AIJ0090118,主持人:史浩明(苏州大学法学院),本人排名第三。
2、
3、参编《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继承与创新》,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四作者(8万字)。
三、参加课题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规划项目《现代中国民法的知识转型:知识社会学的考察》(项目批准号:06JA820047),主持人:徐涤宇(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本人排名第三。
2、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2007年度中青年课题《物权法领域公私法接轨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7SFB3025),主持人:徐涤宇(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本人排名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