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针灸学之刺法经验》(一)盆腔痛.doc
- 格式:doc
- 大小:33.02 KB
- 文档页数:6
女性盆腔疼痛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有哪些女性盆腔疼痛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症状,给女性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中医在治疗女性盆腔疼痛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女性盆腔疼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经络阻滞等。
常见的证型包括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湿热瘀阻型、气血虚弱型和肝肾亏虚型等。
气滞血瘀型盆腔疼痛的女性,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生气、郁闷。
这种情绪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
疼痛的特点是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可能在月经前或经期加重,伴有乳房胀痛、胸闷不舒等症状。
治疗时应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膈下逐瘀汤加减,其中的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等药材能够活血化瘀,川芎、枳壳、香附等可以行气止痛。
寒湿凝滞型盆腔疼痛通常是由于女性在经期或产后受寒湿之邪侵袭,导致寒湿凝滞于盆腔。
这类患者的疼痛多为冷痛,得热则减,还可能伴有四肢不温、带下量多而清稀等症状。
治疗原则是温经散寒、祛湿止痛。
可以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其中的小茴香、干姜、肉桂等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苍术、茯苓等能祛湿。
湿热瘀阻型的盆腔疼痛多由湿热之邪入侵,与瘀血相互搏结所致。
患者的疼痛表现为灼热疼痛,伴有带下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常用的方剂是清热调血汤加减,其中的黄连、黄柏、丹皮等能清热,桃仁、红花、当归等可化瘀。
气血虚弱型的女性,由于身体气血不足,无法濡养盆腔,从而出现疼痛。
疼痛往往是隐隐作痛,劳累后加重,还伴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月经量少等症状。
治疗应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为主,可选用八珍汤加减,其中的人参、白术、茯苓等能益气,熟地、当归、白芍等可养血。
肝肾亏虚型盆腔疼痛的发生与肝肾不足有关。
这类患者的疼痛多为绵绵作痛,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月经不调等症状。
治疗上需要滋补肝肾、养血止痛,常用的方剂是调肝汤加减,其中的熟地、当归、白芍等能养血,山茱萸、山药、杜仲等可滋补肝肾。
医案:刺血治疗盆腔积液盆腔炎作者:刘宏伟盆腔炎,是指由于流产、刮宫术、产褥期、老法接生,以及不洁性交等原因,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等小盆腔炎症的总称。
与祖国医学的“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热疝”和“癫瘕积聚”等病的症状有相类似之处,是妇科常见多发病。
病有急性和慢性盆腔炎之分。
急性多属湿热蕴结之火证型;慢性多属气滞血瘀之包块型。
急性易治,慢性难疗。
【病因】多因湿浊热毒,或寒湿凝滞,结于下焦,继而导致气滞血瘀、邪瘀互结所致。
但湿热、寒湿、气滞、血瘀又互为因果,病机转化极为复杂。
然急性多属湿热偏重,慢性以气滞血瘀为多。
【症状】高热,下腹剧痛,腹肌紧张而拒按,带下黄赤,月经量多,苔黄腻,脉数,多为急性盆腔炎,而慢性则见低热或不发热,少腹绵绵作痛,经前后为甚,带下量多或色黄,或形成瘕包块等证,且病程较长。
【疗法】取穴方一:大椎、中极、肝俞、十宣。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其中十宣穴用捏紧放血法。
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点刺放血,每次出血3-5滴,如不出血,可挤捏出血。
每日或隔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急性盆腔炎。
效果:屡用屡验,效佳。
取穴方二:分2组。
一为关元、脾俞、白环俞、章门、血海;二为中极、三阴交、肾俞、肝俞、期门。
有包块者配阿是穴(压痛患部相应处)。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每次1次,交替使用。
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或部位点刺放血少许(配穴用密刺法),或针后,在关元、脾俞或中极、肾俞和配穴上拔罐,留罐10-15分钟。
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主治:慢性盆腔炎。
效果:屡用皆效,久治效佳。
慢性盆腔炎的刺血疗法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属于中医的“带下”“微瘕积聚”范畴。
临床多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及腰骶部肿痛和坠痛,肛门也多有下坠感,白带多,月经不调,痛经;劳累和月经前后加重,乏力、腰酸、食欲不振、便溏等。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湿热之邪内侵,瘀结胞中,阻滞经络;或过食生冷,寒客胞中,寒性收引,令气机不畅;亦或久病伤肾,蒸腾无力,封藏失司。
【取穴】
中极:当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次髎: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的中点。
【方解】
中极为任脉俞穴,通于胞宫,可调理冲任、理气活血;
次髎为膀胱经俞穴,可祛湿热、清秽浊、理气止痛。
【方法】
取三棱针,点刺以上俞穴,再用闪火法扣拔火罐,留罐10分钟。
【注意事项】
①做好个人卫生。
②禁止产褥期、流产后、月经期的性生活。
③经期提倡淋浴,不宜游泳。
④不宜多吃辛辣、油腻食品及酒酪。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女性盆腔炎不妨试试针刺疗法盆腔炎是常见的妇科季斌,患者常会出现小腹坠胀,腰酸背痛的症状,西医一般采取抗生素疗法,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盆腔炎的呢?下面就来看看中医是如何让治疗盆腔炎的。
一、辨证选方热毒炽盛治法:清热解毒,祛瘀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金银花30g,蒲公英20g,地丁20g,野菊20g,连翘15g,红藤30g,败酱20g,赤芍15g,元胡15g。
腹胀重者加枳实10 g,柴胡15g;带下黄稠者加黄柏15g,椿根皮20g,鱼腥草20g;腹胀便结者,可加厚朴10g,大黄5g;有脓肿形成者,可加大黄10g,桃仁15g,冬瓜仁20g。
二、专方验方1.红藤30g,败酱20g,金钱草20g,银花15g,连翘15g。
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治疗盆腔腹膜炎。
2.红藤30g,蒲公英20g,丹参15g,赤芍15g,薏苡仁15g,上茯苓15g,黄柏10g,丹皮10g。
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治疗盆腔腹膜炎。
三、其他疗法(一)针刺法1.体针:水道、归来、气海、曲池,中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
每日1次。
2.耳针:子宫、卵巢、内分泌、神门。
(二)灌肠法1.红藤、败酱、公英各30g,桃仁、赤芍各15g。
上药浓煎两次,取计4 00ml,冷却至37℃,早晚两次灌肠。
7天1疗程。
2. 红藤30g,鸡血藤、野菊、公英、地丁、赤芍、金银花各15g。
每日1剂,水煎至200ml,冷却至37℃~40℃,保留灌肠。
(三)外敷法芙蓉叶、大黄各300g,黄芩、黄连、黄柏、泽兰叶各240g,冰片9g。
共研细末,用黄酒煎,调敷下腹部,每日换药2次。
四、中成药1.五福化毒丸: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
主治热毒蕴积所致的各种疾病,可用于治疗急性腹膜炎。
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2. 金莲花片: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主治各种急性炎症,可用于治疗盆腔腹膜炎。
每次3~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专家介绍,本病的治疗,当以急救为先,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之法。
董氏针灸治愈盆腔炎一个非医学专业的我,用妇科和还巢二穴加灸腹部几穴医好了妻子的盆腔炎。
以前得盆腔炎时西医要连续15天打吊瓶,西药副作用很大,后几天人直恶心。
非常感谢董氏把奇穴知识公之于众,董氏几代人对国人之奉献让人永记。
腹部穴位是中极、曲骨、子宫、会阴四穴,按周楣声老先生的思想每次一穴,轮流灸,出现灸感三相后停灸,每次灸约1个小时。
按小草姐姐的说法,施灸之人真是有点辛苦,不过灸法效果极佳。
谢谢楼主!妇科、还巢两穴相配,可通治妇科疾病。
但要注意,取穴时宜左右交替,即左妇科配右还巢,或右妇科配左还巢,较好。
还巢从扬维杰之说,和妇科左右配伍,疗效真是神奇。
头二次左妇科右还巢(右妇科左还巢)毫针进针后留针1分钟,用动气针法,出针后挤出小米粒大小之血点(妇科用倒马针法)。
以后留针30分钟。
配合灸法,长时间的温合灸。
小草姐姐(你们叫小草老师)是我偶像,烤神灯我认为其疗效和灸无法对比,烤神灯出现过传感三相吗?从“灸绳”书中可看出灸具有自动寻找病灶的能力,寻经也好、X平衡法也好、压痛点也好,疗效卓著。
道在天为风寒暑燥湿火,在人为六经,灸可使六经通,控制人的机制正常了,病能不好吗,灸法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董氏奇穴以巧取胜,灸法似拙而效卓。
灸的烟吗,可以改进方法。
传感三相:热、麻等沿路径传递,作用在病灶,作用消失。
個人不認為是以巧取勝,個人認為會如此想的人是因為不懂,舉例來說,以董氏的治法,疼痛皆可說是立竿見影(意思即是針入數秒即知有無效),灸法可以有如此的效果嗎?個人以重子重仙治背痛可是針入即效,請問灸法要多久才見得到效果?我用过重子,重仙.有效果好的.也有不好的!!大膽用姐妹一二三針深至上三黃深度您說還會有任何問題嗎思考思考!! 用藥還需時一至二月西醫治療還未能斷根您說是不是對照盆腔炎症候群其理就明用董氏針灸老师的方案.外加制污穴深刺起针后再挤出血,疗效会更快些。
坐骨神经痛1、缪刺:取对侧风池穴,针入捻转候气,气来泻之,另其带针行走,至其疼痛减轻。
2、天宗穴找到压痛点,针刺之。
3、点穴:凡坐骨神经痛在肩后找一压之特痛点按10-15分钟,左边痛压右边,右边痛压左边。
以手掌心按肩峰,大指尽处压痛取穴,以痛为穴。
膝痛1、局部刺络拔罐法:在膝关节疼痛部位寻找青色之静脉,以三棱针点刺后,则出血如豆,然后加拔火罐。
为了预防火罐漏气,可在罐口涂上超声耦合剂。
留罐10分钟。
若无静脉,则可在压痛点上以皮肤针叩刺后再拔火罐。
本法对久痛不愈及扭伤所致者,疗效显著。
2、委中刺血法:患者取俯卧位,在患膝下塾上塑料纸、草纸或药棉。
如见委中附近有怒张之络脉,则以三棱针点刺,任其血液流出,始为深紫色,渐变为淡红,后自停止。
以75%酒精棉球揩去污血。
3、腹部敏感点针刺法:膝痛患者在腹直肌第4节处可有明显的敏感点,且多以患侧为明显。
患者取仰卧位,以拇指在其腹部找到敏感点后,以1.5寸针缓缓刺入,得气后留针30分钟。
4、特效穴:对侧尺泽找痛点,先以指代针,边按压边让患者活动膝关节,疼痛减轻后再用针灸针针入,行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中间再行针一次,留针的过程中可让患者在诊室内走动。
5、小骨空贴压法:取4x4cm胶布,中置一粒磁珠或王不留行子备用。
在患侧小骨空穴(位于小指背侧第一指关节之中央)附近用火柴棒或特制的按压棒按压,找到压痛点后,将磁珠或王不留行子贴在上面,然后用手按压,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时间约1—2分钟。
按压时嘱患者活动患膝。
本法对膝关节疼痛、畏寒效果最为明显。
6、针刺内关:取患侧内关穴,进针得气后,持续缓缓捻针,同时嘱患者活动患膝或以手按压患处,疼痛减轻或消失后,留针20分钟。
7、膏盲穴刺络拔罐法:取背部患侧膏肓穴,以拇指在其附近按压,找到压痛点后,以三棱针点刺数下或以皮肤针叩刺出血后,加拔火罐,留罐10分钟。
拔出瘀血后,往往数年之疾,立见轻快。
8、董氏奇穴:独取三金穴(胸椎3、4、5旁开三寸),辅以内关或肩中,疗效益彰,取健侧,找一个最疼的压痛点,点刺出血大概5毫升。
针法秘诀:30种病的针法心得!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不得不知的10大类妇科胞宫冲任病证的针灸治疗法导读:胞宫、冲任的各个病证如何用针灸进行治疗?学习一下邱茂良先生的遣穴处方经验吧!胞宫主行月经和孕育胎儿,其功能与肾气的盛衰,天癸的泌竭,冲任的盈亏有密切关系。
肾藏精,主生殖,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系胞养胎,只有肾气充盛,肾的阴阳平衡,天癸才能泌至,冲任两脉才能通盛,精血方能注入胞宫化为月经,胞宫才能受孕育胎。
肝的藏血与疏泄功能调整着血海的蓄溢有常,使月经如期潮止。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凡月经之能潮,胎儿之能养,乳汁之能化,无不赖脾所化生之气血以充养;脾又主统血,血之能循经运行全赖脾气之统摄,故经、带、胎、产、乳生理有常,均与脾之运化、统摄功能有密切关系。
可见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与脏腑功能是否正常密切相关,因此,胞宫冲任病可以由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而引起,亦可由外邪直接侵入所致。
若肾气不足,肾阳虚衰,则胞宫虚寒,发生经少、闭经、宫寒不孕等病证,治宜温阳暖宫,取任、督两脉有关腧穴及足少阴经穴为主,施以重补重灸之法;若寒邪入里,寒凝胞宫,胞脉阻滞,气血失调,发为痛经、闭经者,治宜温宫行瘀,可取关元、子宫、次髎等穴,先泻后补,针而灸之,血海、三阴交,针用泻法;如湿热蕴于胞宫,则月经过多,崩漏,痛经,带下黄赤、腥臭,阴痒等,治当清利胞宫湿热,取任脉、带脉及足厥阴、足太阴经有关腧穴为主,针以泻法。
冲任两脉同起于胞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对月经的行止,胎儿的孕育,白带的生成,乳汁的生化等均具有重要作用,若直接或间接损伤冲任,导致冲任功能紊乱,则可发生多种妇科病证。
如冲任不足,胞宫失养,血海不盈,可导致月经后期、量少、闭经、堕胎、不孕等症,治宜补益冲任,取冲、任两经及足太阴、足阳明经有关腧穴为主,针以补法,并加温灸;若冲任不固,制约无力,可致月经先期、量多、崩漏、带下、滑胎、子宫脱垂等,治宜固摄冲任,取冲、任、督三经腧穴为主,重补重灸;若冲任失调,则月经紊乱,或闭经,或崩漏、痛经、经前乳房胀痛,法当调理冲任,可取肝、脾等“背俞”穴及冲、任两脉经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如冲任受寒,胞脉阻滞,血行不畅,则见月经后期、量少、闭经、痛经、产后腹痛等症,治当温通冲任,取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久留针,灸宜用艾条行雀啄灸;若热扰冲任,血海不宁,则月经先期,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甚则崩漏,属于实热者,取任脉及肝脾两经的有关腧穴,针用泻法,属于虚热者,取任脉及足少阴经有关腧穴为主,针以补法;若冲任不固,带脉失约,则发为带下及滑胎等,多与脾肾之虚有关,由于脾虚者,治宜健脾束带,取带脉、任脉及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因于肾虚者,治宜固任束带,以任、督两经有关腧穴为主,均用补法针刺,亦可配合温灸。
《结构针灸学之刺法经验》(一)盆腔痛
以结构为基础进行针灸治疗,从古至今,国内国外均有诸多经验。
较之以气血阴阳等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的针灸方法,有较大的补充作用,也便于疗效的把握和理解。
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主任关玲发起“结构针法交流群”,诸多专家以结构为基础,贡献了宝贵经验,今结集汇报,以期有助后学。
(一)盆腔痛
【基础知识】【概念】慢性盆腔疼痛( CPP )指非周期性、持续达 6 个月以上(也有认为达 3 个月以上)、对非阿片类药物治疗无效的盆腔疼痛。
慢性盆腔疼痛是妇女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盆腔痛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慢性盆腔疼痛的特点是
病因复杂,有时即使做了腹腔镜检查或开腹探查也找不到明
显原因,疼痛程度与病变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常见病因】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粘连等器
质性病变可引起疼痛,但也有许多病人仅有轻微的病理变化
或无器质性改变。
粘连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导致的盆腔脏器
扭曲并不一定会引起疼痛,即使引起疼痛,其部位及程度不
一定与病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可与创伤性经历有关,与婚姻不幸及性功能障碍有关。
【临床表现】慢性盆腔疼
痛包括腹腔镜检查容易发现的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粘连和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等,也包括
一些隐匿性的躯体疾病(通常是妇科以外疾病),如肠激惹综合征,还包括非躯体性(精神源性)疾病。
常见的症状体
征包括:( 1)下腹部疼痛或后背部疼痛可以是整个下腹部,也可以是双侧或单侧髂窝处,或是无明显定位,常伴有阴道
不适,为持续性或间断性钝痛或隐痛;患者说不清疼痛加重和缓解与何种因素有关;(2)抑郁患者抑郁症状显著,如无
食欲、疲倦、失眠、性欲丧失或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或
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
( 3)异常疾病行为有一种躯体偏见,深信自己患有疾病,医生尽全力进行治疗,但仍有疼
痛。
【刺法经验】胡寿晃:我常用触发点治疗这种妇科功能
紊乱疾病,效果很好。
黄强民 :下腹肌触发点和内收大肌触发点可以解决大部分盆腔内的功能紊乱,如,痛经,闭经,痔疮,习惯性流产,多尿,功能性腹泻。
如患者霉菌性阴道炎,在内收肌群及下腹部腹直肌腹斜肌触发点治疗后,瘙痒感立
马消失,留针 10 分钟,局部一跳针,第二日白带明显减少。
举病例:一位患者半年前先出现双臀部外侧疼痛,然后出现
妇科症状,局部用药症状反复,治好她的疼痛症状后,她顺
带提到妇科疾患,因和疼痛症状相继出现,考虑力学平衡,
就扎了内收肌,效果奇佳,在原理方面,考虑与筋膜张力有关。
关玲:传统上常规选取三阴交、血海穴、中极穴治疗
盆腔痛,应该是调整了肌筋膜张力。
刘路遥:盆腔炎症产生
机理——筋膜张力的改变,导致局部软组织内压增高,从而
使局部体液循环不良,即局部内环境稳态改变,这种情况会
促使局部细菌或病毒滋生,会产生炎症反应,进而产生疼痛。
局部筋膜腔或体腔压力才是我认为的“气”的定义,这个可以
通过局部脉诊判断,符合内经遍诊法操作原理。
刘农虞:《灵枢.经筋》中叙述足三阴及足阳明筋皆聚阴器与临床痛经的
病候及治疗的体会。
痛经患者除小腹疼痛,可伴腰骶、外阴、肛门坠痛,及大腿牵涉痛。
此病位在胞宫,辩证论治除考虑
脏腑病,冲、任、督脉病外,也应考虑足三阴及足阳明筋病。
因为《经筋》篇中所述足三阴之筋循行皆有“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的叙述。
《类经》注“股之内侧曰阴股”,即大腿内侧。
而足阳明经筋循行则“”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
髀就是股骨、大腿。
根据《经筋》所述可以解释痛经为何常牵
涉大腿内侧或股骨周围痛,并提示可根据以痛为腧,在经筋循
行路径治疗有关疾病。
在符仲华所著的《浮针疗法》中述治输
尿管结石、痛经、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均以大腿内侧部位浮针
针刺的治疗方案,并以筋针刺法立时解决大腿痛。
这是筋性窍
病的例子。
《内经》中揭示筋性腔病和筋性窍病的机理和治
疗,实在很值得我们继续努力发掘和研究!八髎穴
一针入孔刺法:在骶骨帝半寸寻找下髎穴,向下 80 度角直刺即可。
中髎穴在髂后上棘与骶骨角连线中点凹陷中,向下
60 度角刺入。
次髎在髂后上棘内下方陷中,向下 50 度刺入。
上髎在髂后上棘外上方陷中,向下 30 度刺入。
刺八髎对盆
腔疾病均有调治作用。
一般常用下、中、次髎。
针体与脊柱
平行,角度掌握好,基本一针入孔,当然定位陷中。
于洋:腹部痛点、结节松解;腰骶部刺络放血,阳性点挑治;刺八
髎、代秩边,针感传到下腹部;灸百会、中脘;手法调整骨
盆。
回家吃中药,我选的基础方是升陷汤加减。
代秩边我用
的多一些,看个人习惯。
从刺激角度来说,效果差不多,如
果附带松解的话,八髎效果更好。
用针刀或粗一点的针更好
刺入。
用针刀扎八髎,针体硬,好找,顺便可以松解一下孔
内缘。
针刀贴着骨面进针。
高志雄:但凡功能性的慢性盆腔
疾患,我是先从腰骶部软组织找原因,而且患者也总是或轻
或重有腰痛病史。
【病例交流】马彦红:病例1、本院医生母亲, 68 岁,主诉:阴道痛、干涩近 10 年,伴下腹不适。
曾在多家医院妇科就诊,检查无异常,局部用药无明显效果,
坐浴后自觉舒适。
(丧偶 10 余年)。
病例 2、妇科转诊病
人, 37 岁,主诉:无白带,伴下腹部、腰骶部坠胀感。
妇科检
查无异常,随转诊我科治疗。
(孩子 2 岁,夫妻异地分居)病
例 3、妇科转诊病人, 27 岁,主诉:性交痛,伴下腹不适,会
阴部侧切疤痕处疼痛。
妇科检查会阴部侧切疤痕明显触痛。
(孩子 6 个月)治疗方法:1、背腰部:肾俞、腰阳关、八髎穴针刺,留针15 分钟,取针后拔罐 5 分钟2、腹部:
关元、归来针刺,留针15 分钟,取针后拔罐 5 分钟3、局部治疗:按李建民老师骨盆内五环压揉法,压揉耻骨下支
(短收肌、股薄肌、大收肌),孔内(孔内肌),
孔外(孔外肌),揉尾骨至耻骨。
治效果:病例 1 每周治 2 次,治 6 次,明解病例
2 每周治 1 次,治 2 次,已有正常白,腰腹不适消失
病例 3 每周治 1 次,治 3 次,已没有性交痛。
治心得:以前病人只做腰骶部、腹部刺治,
局部无治,效果不如 3 例明。
病人一定要神:
3个病例在后面括号中都有注明,都与神乱,神散有关,治中
要有相关的交流疏:夫妻关系、家庭关系、性生活的正确念。
关玲:你几个病例只明了加上李建民老的揉方法,和神没
关系吧,只能明形的手段多,毫有候作用不。
:神用的好
的也可以起到松解筋膜的作用。
郝篷亮:有没有松解盆底肌
(耻尾肌、尾肌、尾骨肌⋯⋯)呢 ?因盆底肌与以上病例症状关系
更大些。
盆底肌是指封骨盆底的肌肉群。
一肌肉群犹如一
“吊网”尿,道、膀胱、阴道、子、直等器都被“网” 的吊住,而而持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
如果吊网
生异常再加体内激素化,便会生案例中的症状吧。
不个地
方不好操作,再加上性原因⋯⋯我做一男性患者大便排不尽,
松解完盆底肌,再加艾灸病情改善了。
彦
:揉尾骨到耻骨就包括你的:1、尾骨尖:从里
向外揉; 2、尾骨面:沿着尾骨从里向外揉;3、
坐骨棘 -坐骨小切迹 -坐骨 -坐骨支 -耻骨下支 -耻骨下
方:沿骨内向外操作⋯⋯。
个手法确受到性限制太
大,但是效果是很棒的。
黄春:你的到位,异性治,
要告知后再体及治。
性交痛等,病位多在尾骨前(阴位),触精确定位是必的。
我用,密刺,可到
痛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