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疼痛的诊断和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6
慢性盆腔痛诊断详述*导读:慢性盆腔痛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1)慢性炎症:慢性盆腔炎症是引起盆腔疼痛最常见的原因。
大多数慢性炎症都有急性炎症史。
多因感染较重,体质较弱,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而拖延变成慢性。
常发生于产后,流产或人工流产,不洁性生活等后的感染,继而由子宫、输卵管内膜的局部炎症扩散,经肌层而致使周围结缔组织或盆腔腹膜发生炎症。
急性期后,因盆腔引流不杨,腔隙较多,使炎症渗出物潴积流溢,漫延至周围组织,形成粘连,裹夹慢性病灶,待机复发;或穿出至邻近器官形成肿漏。
有时漏孔极小,时闭时开,致使炎症长期反复发作,形成瘢痕,有的形成小脓肿和溃疡,经久不愈。
瘢痕粘连常致器官变位,如子宫后屈、固定,卵巢下垂又加重盆腔疼痛。
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盆内淤血,刺激盆腔神经而长期反复发生不同程度和性质的盆腔疼痛。
此外,急、慢性宫颈炎所致的宫颈水肿,肥大,重度糜烂,宫颈外翻及多发性潴留性囊肿,亦是压迫刺激盆腔神经丛,导致下腹坠痛和白带过多的常见原因。
(2)盆腔创伤后:盆腔生殖器官手术或创伤后.分娩,尤其阴道难产后,发生的组织创伤,器官切除,器官变位等均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血液循环重新调整,创面修复,瘢痕软化。
当血液循环调整后,机体得以逐渐适应,症状乃渐消失而发生盆腔疼痛及坠胀。
如子宫全切除,保留卵巢的病人,因卵巢固定后周围组织发生轻度炎症浸润,使卵巢包膜增厚或纤维化,致排卵困难发生排卵期下腹剧痛,亦有因子宫韧带缩短或固定而术后性交痛。
(3)盆腔瘀血:盆腔腹膜外满布静脉丛,以阔韧带内与盆底最集中。
盆腔位于腹腔最下部,最易受挤压与坠积。
因此静脉瘀血机会较多,尤其妇女经孕产后,盆内组织松弛,更增加瘀血可能性。
故盆腔静脉瘀血多见于多次孕产,肿瘤压迫,生殖器官下垂等。
但尚有先天性静脉发育不良所致盆腔瘀血,故初产妇亦可发生,盆腔静脉曲张并不都有盆腔痛。
临床上常于妇科剖腹手术中发现阔韧带,卵巢周围有较大的静脉曲张团。
盆腔炎诊断标准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它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盆腔器官感染,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和阴道。
盆腔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不孕、疼痛和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盆腔炎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盆腔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下腹部疼痛、发热、白带增多、性交疼痛等。
具体表现如下:1.下腹部疼痛:盆腔炎的主要症状之一,疼痛程度不同,轻者仅感到隐痛,重者则会感到剧烈的腹痛。
2.发热:由于炎症反应,盆腔炎患者常有发热的症状,体温可达到38℃以上。
3.白带增多:盆腔炎的另一个常见症状是白带增多,颜色和质地也会发生改变,常常伴有异味。
4.性交疼痛:盆腔炎会导致性交时的疼痛,这种疼痛常常是深部的,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
二、实验室检查盆腔炎的诊断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炎症反应。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1.白细胞计数:盆腔炎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一般超过10×10^9/L。
2. C-反应蛋白(CRP):盆腔炎会导致CRP水平升高,一般超过10mg/L。
3. 细菌培养:通过细菌培养可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和数量,从而指导治疗。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盆腔炎的病因和病变的范围。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1. B超:B超可以观察卵巢和输卵管的情况,发现异常时可以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
2. X线检查:X线检查可以观察盆腔器官的情况,包括子宫、输卵管和卵巢。
四、诊断标准根据《盆腔炎诊断标准》,诊断盆腔炎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下腹部疼痛和发热。
2.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和/或CRP水平升高。
3. 影像学检查显示盆腔器官有炎症和/或积液。
如果以上三项中有两项满足,即可诊断为盆腔炎。
五、治疗盆腔炎的治疗主要是抗生素治疗,一般需要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方式联合使用。
同时,还需要对症治疗,如止痛、退热等。
对于严重的盆腔炎,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女性盆腔炎的症状与治疗方法女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的是女性盆腔内多种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它通常会导致炎症病灶的形成,并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
本文将探讨女性盆腔炎的症状以及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症状:1. 异常阴道分泌物:女性盆腔炎常伴有阴道分泌物的改变,如颜色、质地和气味的异常。
分泌物可能呈现黄色、绿色或灰白色,质地稀薄或粘稠,并伴有恶臭。
2. 下腹疼痛:盆腔炎常导致下腹疼痛或不适感。
疼痛可能是持续性的、隐痛或阵发性的,并可能伴随着腰痛或腹胀感。
3. 阴道瘙痒和灼热感:女性盆腔炎还可能伴有阴道瘙痒和灼热感,这些不适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尿频和尿急:盆腔炎可能对膀胱产生刺激,导致尿频和尿急症状。
5. 性交疼痛:女性盆腔炎会引起性交疼痛,这可能导致患者在性生活中的不适,甚至会影响性欲。
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是女性盆腔炎治疗的主要方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致病菌的敏感性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通常采用口服或局部使用抗生素来杀灭致病菌,并控制炎症的扩散。
此外,抗生素的使用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服用。
2. 个人卫生保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对于预防和控制女性盆腔炎非常重要。
定期洗澡并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使用过度刺激的洗液和漂白剂。
同时,避免使用过多的护理产品和化学物质。
3. 生活习惯调整:女性盆腔炎的治疗还需要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合理饮食、定期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盆腔炎的发生。
4. 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长期服用和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从而加重盆腔炎的治疗难度。
因此,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并遵循所开具的疗程。
5. 配合治疗:在进行女性盆腔炎治疗的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定期复诊,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女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盆腔疼痛的诊断和治疗 摘要】 盆腔疼痛是较常见的妇科病之一,根据其发病时间分为三种类型,即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临床上常将疼痛时间超过6个月者称为慢性。急性和亚急性盆腔疼痛常有明确的病因和器质性病理改变,临床诊断和治疗均较明确。而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由于其病因较为复杂,常伴有精神因素,难以做出正确诊断,处理也较复杂,下面予以重点介绍。 【关键词】 盆腔疼痛 诊断 治疗 临床资料:70例患者来自本院中医妇科专科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平均年龄(32.32±6.41)岁,有人工流产史31例,有盆腔手术史17例,盆腔包块28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其中包块型13例),术后粘连11例,绝育术8例,宫内节育器27例。对照组35例,平均年龄(30.90±5.24)岁,有人工流产史30例,有盆腔手术史17例,盆腔包块26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其中包块型13例),术后粘连10例,绝育术10例,宫内节育器2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临床表现]由于慢性盆腔疼痛的病因较复杂,其临床表现除均有下腹下坠、疼痛外,其他临床特征因病因不同而异。 1.子宫内膜异位症 典型表现为周期性疼能,进行性加重,且持续时间也加长,晚期经前也可出现疼痛及性交痛,这种性交痛开始可能在月经前后出现,但渐渐在其他时间也可以出现。妇科检查可以发现子宫直肠陷凹及宫骶韧带有触痛结节。腹腔镜检查较易发现病灶,三合诊检查对发现病灶有帮助。 2.盆腔粘连 疼痛一般至少要到手术后2~3个月才出现,粘连部位与疼痛有直接关系,如右侧肠粘连,则左侧卧位可诱发疼痛。这与肠激惹综合征易相混淆,且互相加理病情。体格检查时粘连的程度和类型难以肯定,有时检查者感觉有增厚的感觉,或盆腔器官的活动度欠佳。 3.慢性盆腔炎 多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痛及腰骶部酸胀感,常伴乏力、白带多等。性交后、月经期、劳累后及机体抵抗力降低后症状加重。妇科检查: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B超检查发现宫旁血流信号丰富。 4.肛提肌痉挛及梨状肌痉挛 肛提肌痉挛患者多主诉下坠感,尤其是每天的下午和晚上,疼痛常放射到后背和腰骶部,尽管症状在经前加剧,但周期性的特点不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盆腔瘀血综合征典型。这种症状在卧位时也缓解,排便时疼痛。体格检查时,可触及有肛提肌疼痛,疼痛在嘱病人收缩肛提肌时加重。 梨状肌痉挛多表现为休息后迈步时或上楼、骑车时出现疼痛,出现显周期性;体检时,大腿外旋或触及梨状肌时疼痛加重。 5.尿道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一组下尿路激惹征及膀胱刺激症状,常见的症状有会阴部激惹征、性交痛及耻骨上痛,易误诊为尿路感染。行膀胱尿道镜检查,部分患者可诊断为慢性尿道炎,若无异常发现,而症状又较明显,可考虑为尿路痉挛。 6.肠易激综合征 其盆腔痛的特点是进食后加重,肠蠕动后减轻,常有便意而又大便不尽的感觉,可伴有慢性便秘,这种症状常伴有精神因素,精神抑郁、紧张、焦虑时加重,妇科三合诊:乙状结肠部位常有压痛,但无其他肠道炎症的体征,腹部平片可除外其他急慢性肠道疾病。 7.尿道疾病 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提示有急性或慢性尿道疾病的存在,症状反复发作,而尿培养有无病原体存在的证据,可能为非感染性疾病,如尿不尽感常提示为尿道和膀胱颈部病变,常伴有性交痛,部分患者为尿路功能失调。 8.肌肉骨骼异常 是非妇科原因CPP的常见原因,但常不被重视。患者常有一些异常体态或不良的动作习惯。 9.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该类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敌对心理及其他心理症状。 [诊断及鉴别诊断]慢性盆腔疼痛发生于不同的群体,病因常为多种因素并存,确切的诊断并不容易,临床上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 超声和腹腔镜检查是CPP诊断的常规方法,因为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常难以确诊。但超声检查也不能确诊,常需腹腔镜检查才能证实真正原因。CPP患者行腹腔镜检查时发现1/3患者为子宫内膜异位症,1/3有粘连,而另1/3则无明显病理变化。因病因不同,诊断要点也不同,现分述如下: 1.子宫内膜异位症 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测卵巢内膜位囊肿已被广泛采用,腹腔镜则为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但是单次检查常不能全面评估病情;目前使用非侵入性的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诊断内膜异位囊肿比超声及CT更具特异性;脂肪饱和技术的应用可检出直径>4mm的小内膜囊肿,且可以重复操作以评估病情。 2.肛提肌痉挛 体格检查时可触及肛提肌疼痛,且疼痛在嘱病人收缩肛提肌时加重,此检查是诊断的有效方法。 3.梨状肌痉挛 CPP时盆底肌的病变占有一定的比例,但这种病变引起的疼痛在临床上较妇科原因引起的疼痛少,详细的病史询问能做出鉴别。 4.盆腔粘膜 除手术史及体格检查外,局麻下诊断性腹腔镜手术对了解盆腔粘连的特性及其在CPP发生的作用上有很大帮助。 5.肠激惹综合征 据病史及妇科三合诊检查外,腹部平片对排除其他急慢性疾病有帮助,腹部超声检查可以了解有无占位性病变,乙状结肠镜检查及钡灌肠可以协助诊断。另外,本病患者多数伴有一些精神方面的因素存在,如紧张和焦虑等,这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作用。 6.尿道病变 除病史外,体格检查时注意会阴部外周神经末梢的功能及盆底肌的功能,必要时可行膀胱尿道镜检查,有助于发现盆腔痛的真正原因。 7.尿道综合征 疑有此病的患者应常规行膀胱尿道镜检查,有一部分病可能被诊断为慢性尿路炎,若无特殊发现但症状又比较明显,则应考虑为尿路痉挛。 [治疗]CPP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征,其治疗应是多学科医生联合协作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方法包括针刺疗法、精神疗法、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多虑平)和痛点注射等。传统的镇痛药和鸦片类药物,以及全子宫切除等治疗尚有争议。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疼痛,可以用药物和手术治疗,但两者治疗后仍有一定的复发率。手术包括腹腔镜下病灶激光切除,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近年,腹腔镜下子宫神经切除及骶前神经切除,可与清除病灶手术同时实行,对改善术后疼痛症状有较好效果。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阻止或抑制周期性出血,GnRH-a附加甾体激素的反向添加治疗既可抑制卵巢周期,又可减少低雌激素的不良反应。反向添加治疗常用的方案有:结合雌激素0.625mg与醋酸炔诺酮(NET);17-雌二醇贴皮,每周2次,口服醋酸甲孕酮(MPA);口服17-雌二醇与NET。文献报道这些药物治疗不影响GnRH-a的疗效。 盆底肌痉挛也可引起盆腔痛及性交痛,称为张力性盆底肌痛,理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IBS的治疗临床上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目前还限于经验性对症处理,最新报道用小剂量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百优解(10mg/d)治疗,用药8周,可明显缓解症状。 参考文献 [1] 蒋文凤,范长秋, 腹部药熨法治疗慢性盆腔疼痛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年8月16卷8期. [2] 彭卫东,刘 艺,钟 萍.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症浅谈[J].四川中医, 2006,24(3):18-19. [3] 姜海洋,谭明波,夏昕晖, 慢性盆腔疼痛延误诊断13例. 中国全科医学,2005年10期. [4] 赵颖,邓高丕;慢性盆腔疼痛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治疗[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年01期. [5] 吴秀娟,张文;物理治疗慢性盆腔炎320例[J];安徽医学;2000年04期. [6] 杨晓玉;黄新飞;崔宏亮;何映;;复方风灵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01期. [7] 刘勃;慢性盆腔疼痛发病率及病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8年06期.
中医妇科学视角下的女性盆腔疼痛调理女性盆腔疼痛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症状,给许多女性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在中医妇科学的视角下,对其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调理方法。
从中医的理论出发,女性盆腔疼痛的产生往往与气血、脏腑、经络的失调密切相关。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导致疼痛。
比如,气滞血瘀时,气血流通受阻,盆腔部位的脉络不通,就会出现疼痛。
脏腑功能的失常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肝藏血,主疏泄;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
若肾、肝、脾等脏腑出现问题,如肾阳不足、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等,都可能影响盆腔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疼痛。
此外,经络如同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当经络受到寒湿、湿热等邪气的侵袭,或者由于外伤等原因导致经络阻滞,也会引起盆腔疼痛。
在中医的诊断方法中,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于明确盆腔疼痛的病因病机至关重要。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象等。
面色苍白或晦暗,往往提示气血不足或有瘀滞;舌色紫暗或有瘀点,可能是血瘀的表现。
闻诊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嗅其口气、分泌物的气味等。
问诊则详细了解疼痛的性质、发作时间、伴随症状、月经情况、情志变化等。
比如,疼痛如刺痛,固定不移,多为血瘀;疼痛隐隐,时作时止,多属虚证。
切诊通过触摸脉象和按压腹部来判断病情。
脉象弦涩可能是肝郁气滞血瘀,脉象沉细多为肾虚。
腹部的触诊可以了解是否有肿块、压痛等情况。
针对女性盆腔疼痛的调理,中医有着丰富多样的方法。
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选用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气滞血瘀型的盆腔疼痛,常用的方剂有少腹逐瘀汤,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对于寒湿凝滞型,可用温经汤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除了口服中药,中药灌肠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直肠给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盆腔部位,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强疗效。
针灸治疗在调理女性盆腔疼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血海等。
急性盆腔炎的诊断和鉴别引言急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急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盆腔器官炎症。
及时准确地诊断和鉴别急性盆腔炎对于有效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1.临床表现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下腹疼痛:持续性或间歇性的下腹部疼痛是急性盆腔炎的最常见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伴有发热,体温超过38℃。
•白带异常:大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质地黏稠且有异味。
•尿频尿急痛:盆腔炎可累及膀胱,导致尿频尿急痛等泌尿系统症状。
2.体格检查2.1 下腹触痛急性盆腔炎患者常有下腹触痛,包括双侧宫旁和附件区。
2.2 子宫增大与压痛盆腔炎可引起子宫增大并伴有压痛。
2.3 附件包块与压痛盆腔炎常引起附件包块形成,患者可触及盆腔内包块,并伴有明显的压痛。
3.辅助检查3.1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C反应蛋白(CRP):CRP水平升高提示炎症反应。
•尿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和红细胞增多。
3.2 影像学检查•经阴道超声:可显示子宫和附件的大小、形态、包块等情况。
•腹部B超:可发现盆腔积液、增厚的子宫壁等异常。
4.鉴别诊断急性盆腔炎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4.1 阑尾炎急性阑尾炎与急性盆腔炎的症状相似,但阑尾炎主要表现为右下腹痛,伴有压痛点在阑尾压痛点。
4.2 其他盆腔疾病盆腔肿瘤、盆腔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也可引起下腹疼痛和盆腔压痛,需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
5.诊断标准急性盆腔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
根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发布的《急性盆腔炎诊疗指南》(2018),诊断标准如下:•下腹疼痛伴有子宫旁和附件区触痛。
•白细胞计数增高与中性粒细胞增多。
•经阴道超声或腹部B超显示盆腔积液或其他急性炎症改变。
同时,排除其他盆腔疾病的可能性。
6.治疗急性盆腔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6.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采用联合抗生素疗法,包括静脉抗生素和口服抗生素。
盆腔炎的护理诊断一、关键信息1、护理诊断的名称2、诊断依据3、相关症状和体征4、护理目标5、护理措施6、护理评估的时间和频率7、可能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8、患者教育内容二、护理诊断的名称1、急性盆腔炎体温过高疼痛焦虑2、慢性盆腔炎疲劳睡眠形态紊乱自我形象紊乱三、诊断依据1、体温过高体温测量值高于正常范围。
患者自述发热、寒战。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
2、疼痛患者主诉下腹部疼痛,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
疼痛在活动、性交或排便时加重。
妇科检查时发现盆腔压痛。
3、焦虑患者表现出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
对疾病的预后感到担忧。
睡眠和食欲受到影响。
4、疲劳患者自述感到乏力、疲倦。
日常活动能力下降。
精神状态不佳。
5、睡眠形态紊乱患者入睡困难、易醒或多梦。
总睡眠时间减少。
白天出现嗜睡或精神不振。
6、自我形象紊乱因疾病导致的身体变化,如腹部肿块、分泌物异常等,影响患者对自身形象的认知。
患者表现出对自身外观的不满和自卑情绪。
四、相关症状和体征1、急性盆腔炎高热、寒战。
下腹部剧痛,伴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
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
月经紊乱,如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2、慢性盆腔炎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盆腔淤血,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输卵管粘连阻塞时,可致不孕。
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低热、易感疲乏。
五、护理目标1、体温过高在具体时间内,使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缓解患者因发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2、疼痛在具体时间内,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使其能够耐受。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恢复正常活动能力。
3、焦虑在具体时间内,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帮助患者建立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4、疲劳在具体时间内,改善患者的疲劳状况,提高其精力和体力。
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5、睡眠形态紊乱在具体时间内,调整患者的睡眠规律,提高睡眠质量。
保证患者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盆腔炎断根的最佳方法盆腔炎是指盆腔内器官和组织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下腹部疼痛、发热、不规则月经等。
盆腔炎的发生往往与细菌感染有关,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不孕、盆腔脓肿甚至全身性感染等严重后果。
因此,盆腔炎的治疗至关重要,而盆腔炎断根的最佳方法也备受关注。
首先,及时就医是盆腔炎断根的关键。
一旦出现下腹部疼痛、发热、异常阴道分泌物等症状,就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相关检查,如妇科检查、超声波检查等,来明确诊断盆腔炎的病因和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次,盆腔炎断根的最佳方法之一是药物治疗。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消除病原体的感染。
同时,还可以辅以止痛药、退烧药等对症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和发热等不适症状。
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中断治疗,以免影响疗效。
除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也是盆腔炎断根的重要手段。
对于复杂的盆腔炎症,如盆腔脓肿、输卵管积水等,常常需要通过手术来清除病灶,恢复盆腔内器官的正常功能。
手术治疗可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减少复发的可能性,是一些顽固性盆腔炎的有效治疗手段。
此外,盆腔炎断根还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性生活不洁、经期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盆腔感染的机会。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预防盆腔炎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盆腔炎断根的最佳方法是综合治疗。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坚持用药和定期复查,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期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相信通过科学的治疗和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够战胜盆腔炎,重拾健康的身心。
慢性盆腔痛的临床治疗治疗慢性盆腔痛是女性常见疾病,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于慢性盆腔痛的确切发病率尚不一致。
慢性盆腔痛的病因不完全是妇产科疾病,还包括有其他系统如泌尿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及精神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疼痛是由实质上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或情感经历。
疼痛是一种主观的感觉。
许多患者主诉疼痛但却缺乏组织损伤的证据和病理的支持,这类疼痛可能与神经精神有关。
目前慢性盆腔痛尚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定义。
在妇科领域,多数学者将疼痛时间6个月以上作为诊断慢性盆腔痛的必要条件。
其实一个完整慢性盆腔痛的定义至少还要包括以下几点:疼痛的特点、部位及严重程度。
国内妇产科学界较通用的慢性盆腔痛的定义为:下腹部或盆腔的非周期性疼痛,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非阿片类的镇痛药物治疗无效。
依据该定义,下腹部和盆腔是疼痛的部位,但还有很多学者把外阴的疼痛也划分到慢性盆腔痛的研究中。
1临床诊断1.1 病史根据慢性盆腔痛的定义,如果患者自述腹部、盆腔、腰骶部、会阴或臀部非周期性疼痛,持续超过6个月,则不论相关的辅助检查是否有阳性发现,都应诊断为慢性盆腔痛。
详细地询问病史非常重要,从中可了解疼痛的特点、强度、部位、性质、加重或缓解因素、与月经的关系、伴随症状、变化特点,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1.2 辅助检查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接受程度等来选择相应的检查。
1.2.1 实验室检查(1)血液分析:根据白细胞数、分类等可以判断是否为炎症引起的盆腔疼痛,另外可判断有无贫血。
(2)尿液分析、尿液培养:对盆腔疼痛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症状者要行尿液分析检查,必要时做尿培养。
(3)性激素检查:怀疑残留卵巢综合征时要进行性激素检查。
(4)性病相关检查:怀疑性病引起的炎症时要行性病相关检查,包括分泌物检查及血液检查等。
1.2.2 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可发现盆腔的包块、积液、炎症性改变、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等,是诊断慢性盆腔痛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
中医如何预防和治疗女性盆腔疼痛女性盆腔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许多女性带来了困扰。
中医在预防和治疗女性盆腔疼痛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女性盆腔疼痛的常见原因。
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淤血综合征、盆腔粘连等都可能导致疼痛。
中医认为,女性盆腔疼痛的发生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寒湿凝滞、肝郁气滞等因素密切相关。
那么,中医如何预防女性盆腔疼痛呢?其一,注重保暖。
女性应特别注意下腹部和腰部的保暖,避免寒气侵入体内。
在寒冷的季节,要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是经期,更要注意保暖。
因为寒邪凝滞,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盆腔疼痛。
其二,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讲“肝郁气滞”,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气机不畅。
女性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生气、郁闷。
其三,合理饮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过多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
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辛辣油腻食物则容易生湿生热,阻碍气血运行。
多吃一些具有理气活血、温经散寒作用的食物,如桃仁、红花、当归、生姜等。
其四,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如瑜伽、慢跑、散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尤其是在经期,应避免剧烈运动。
其五,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夜间是身体自我修复和调整的时间,长期熬夜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中医如何治疗女性盆腔疼痛。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比如,对于寒湿凝滞型的盆腔疼痛,常用的中药有桂枝、茯苓、白术、小茴香等,以温经散寒、祛湿止痛;对于气滞血瘀型的疼痛,会使用桃仁、红花、赤芍、当归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药物。
针灸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针刺穴位,如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等,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从而缓解疼痛。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对于虚寒型的盆腔疼痛效果较好。
急性盆腔炎诊断标准急性盆腔炎是指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盆腔器官炎症,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和盆腔腹膜。
这种疾病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不孕、盆腔脓肿、输卵管堵塞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盆腔炎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急性盆腔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根据临床经验,以下是急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
急性盆腔炎患者常出现下腹部疼痛,疼痛部位多在盆腔,疼痛程度可因炎症程度而有所不同。
同时,患者常伴有发热、白带增多、月经不规律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也常常升高。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血沉增快等异常情况。
3. 影像学检查。
盆腔B超或盆腔CT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盆腔器官的情况。
在急性盆腔炎患者身上,这些检查可能显示子宫、输卵管、卵巢等器官的肿胀、增厚、积液等异常表现。
4. 临床诊断。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可以对急性盆腔炎进行临床诊断。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能还会根据患者的病史、妇科检查等综合情况进行诊断。
总之,急性盆腔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对于疑似急性盆腔炎的患者,应尽早就诊,接受相关检查,以便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加强对急性盆腔炎的认识,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标准盆腔炎性疾病是指盆腔内器官和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盆腔炎、盆腔脓肿、盆腔腹膜炎等。
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盆腔炎性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下腹部疼痛、发热、白带异常、月经不调、性交疼痛等。
患者常感到下腹部沉重、隐痛或阵痛,严重者可出现腹部压痛和叩击痛。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增高。
3. 妇科检查,宫颈炎症、子宫附件压痛、宫旁压痛等。
4. 阴道分泌物检查,白细胞增多,菌群失调。
三、影像学检查。
盆腔B超、盆腔MRI、盆腔CT等检查可帮助了解盆腔脏器的病变情况,明确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
四、其他辅助检查。
1. 输卵管造影,可了解输卵管通畅情况,排除输卵管炎症。
2. 腹腔镜检查,直接观察盆腔脏器情况,明确诊断。
五、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妇科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可以综合判断是否患有盆腔炎性疾病。
一般来说,满足以下条件可以做出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1. 典型的临床症状;2. 实验室检查提示感染性疾病;3. 影像学检查显示盆腔脏器病变;4. 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支持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
六、鉴别诊断。
在诊断盆腔炎性疾病时,需要与其他盆腔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盆腔肿瘤、盆腔结核等。
鉴别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七、治疗。
一旦确诊盆腔炎性疾病,应尽早进行抗感染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和炎症控制。
对于盆腔脓肿、盆腔腹膜炎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总之,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以及鉴别诊断的过程,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如何预防及治疗女性盆腔疼痛女性盆腔疼痛是一种常见且令人困扰的问题,给女性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中医在预防和治疗女性盆腔疼痛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女性盆腔疼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是情志失调。
现代女性面临着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果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中,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肝气不舒则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盆腔,引发疼痛。
其次是外感寒邪。
女性在经期、产后等特殊时期,若不注意保暖,让寒邪侵入体内,凝滞气血,也会导致盆腔疼痛。
比如,夏天贪凉吹空调、吃过多的生冷食物,冬天衣着单薄等,都可能给寒邪以可乘之机。
再者,饮食不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甘甜的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
湿热下注到盆腔,阻遏气血运行,进而引起疼痛。
此外,劳逸失度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过度劳累会损伤元气,而过度安逸则会使气血运行缓慢,这些都可能为盆腔疼痛的发生埋下隐患。
那么,中医是如何预防女性盆腔疼痛的呢?保持心情舒畅至关重要。
女性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注意保暖是预防盆腔疼痛的基本措施。
尤其是在经期和产后,要特别注意腹部和下肢的保暖,避免受寒。
在饮食方面,要做到均衡合理。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生冷和甜食,避免湿热内生。
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久坐,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有助于气血流通。
中医治疗女性盆腔疼痛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中医会开具相应的方剂。
比如,如果是肝气郁结所致的盆腔疼痛,可能会使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若是寒湿凝滞引起的,则可能会用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对于湿热下注导致的疼痛,常用龙胆泻肝汤,清利湿热、通络止痛。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的特色疗法。
通过针刺穴位,如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等,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从而缓解盆腔疼痛。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盆腔疼痛的诊断和治疗
【摘要】盆腔疼痛是较常见的妇科病之一,根据其发病时间分为
三种类型,即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临床上常将疼痛时间超过6个月
者称为慢性。急性和亚急性盆腔疼痛常有明确的病因和器质性病理改
变,临床诊断和治疗均较明确。而慢性盆腔痛(chronicpelvicpain,
CPP)由于其病因较为复杂,常伴有精神因素,难以做出正确诊断,处
理也较复杂,下面予以重点介绍。
【关键词】盆腔疼痛诊断治疗
临床资料:70例患者来自本院中医妇科专科门诊,采用随机数字
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平均年龄(32.32±6.41)岁,有人工流产
史31例,有盆腔手术史17例,盆腔包块28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5
例(其中包块型13例),术后粘连11例,绝育术8例,宫内节育器27例。
对照组35例,平均年龄(30.90±5.24)岁,有人工流产史30例,有盆腔
手术史17例,盆腔包块26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其中包块型
13例),术后粘连10例,绝育术10例,宫内节育器25例。2组一般资料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临床表现]由于慢性盆腔疼痛的病因较复杂,其临床表现除均有
下腹下坠、疼痛外,其他临床特征因病因不同而异。
1.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表现为周期性疼能,进行性加重,且持续
时间也加长,晚期经前也可出现疼痛及性交痛,这种性交痛开始可能
在月经前后出现,但渐渐在其他时间也可以出现。妇科检查可以发现
子宫直肠陷凹及宫骶韧带有触痛结节。腹腔镜检查较易发现病灶,三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合诊检查对发现病灶有帮助。
2.盆腔粘连疼痛一般至少要到手术后2~3个月才出现,粘连部
位与疼痛有直接关系,如右侧肠粘连,则左侧卧位可诱发疼痛。这与
肠激惹综合征易相混淆,且互相加理病情。体格检查时粘连的程度和
类型难以肯定,有时检查者感觉有增厚的感觉,或盆腔器官的活动度
欠佳。
3.慢性盆腔炎多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痛及腰骶部酸胀感,常伴乏力、
白带多等。性交后、月经期、劳累后及机体抵抗力降低后症状加重。
妇科检查: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B超检查发现宫旁血
流信号丰富。
4.肛提肌痉挛及梨状肌痉挛肛提肌痉挛患者多主诉下坠感,尤其
是每天的下午和晚上,疼痛常放射到后背和腰骶部,尽管症状在经前
加剧,但周期性的特点不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盆腔瘀血综合征典型。
这种症状在卧位时也缓解,排便时疼痛。体格检查时,可触及有肛提
肌疼痛,疼痛在嘱病人收缩肛提肌时加重。
梨状肌痉挛多表现为休息后迈步时或上楼、骑车时出现疼痛,出
现显周期性;体检时,大腿外旋或触及梨状肌时疼痛加重。
5.尿道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一组下尿路激惹征及膀胱刺激症状,常
见的症状有会阴部激惹征、性交痛及耻骨上痛,易误诊为尿路感染。
行膀胱尿道镜检查,部分患者可诊断为慢性尿道炎,若无异常发现,
而症状又较明显,可考虑为尿路痉挛。
6.肠易激综合征其盆腔痛的特点是进食后加重,肠蠕动后减轻,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常有便意而又大便不尽的感觉,可伴有慢性便秘,这种症状常伴有精
神因素,精神抑郁、紧张、焦虑时加重,妇科三合诊:乙状结肠部位
常有压痛,但无其他肠道炎症的体征,腹部平片可除外其他急慢性肠
道疾病。
7.尿道疾病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提示有急性或慢性尿道
疾病的存在,症状反复发作,而尿培养有无病原体存在的证据,可能
为非感染性疾病,如尿不尽感常提示为尿道和膀胱颈部病变,常伴有
性交痛,部分患者为尿路功能失调。
8.肌肉骨骼异常是非妇科原因CPP的常见原因,但常不被重视。
患者常有一些异常体态或不良的动作习惯。
9.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该类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敌
对心理及其他心理症状。
[诊断及鉴别诊断]慢性盆腔疼痛发生于不同的群体,病因常为多
种因素并存,确切的诊断并不容易,临床上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
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
超声和腹腔镜检查是CPP诊断的常规方法,因为依据病史和体格
检查常难以确诊。但超声检查也不能确诊,常需腹腔镜检查才能证实
真正原因。CPP患者行腹腔镜检查时发现1/3患者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3有粘连,而另1/3则无明显病理变化。因病因不同,诊断要点也
不同,现分述如下:
1.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测卵巢内膜位囊肿已被广泛
采用,腹腔镜则为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但是单次检查常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不能全面评估病情;目前使用非侵入性的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诊断内
膜异位囊肿比超声及CT更具特异性;脂肪饱和技术的应用可检出直径
>4mm的小内膜囊肿,且可以重复操作以评估病情。 2.肛提肌痉
挛体格检查时可触及肛提肌疼痛,且疼痛在嘱病人收缩肛提肌时加重,
此检查是诊断的有效方法。
3.梨状肌痉挛CPP时盆底肌的病变占有一定的比例,但这种病变
引起的疼痛在临床上较妇科原因引起的疼痛少,详细的病史询问能做
出鉴别。
4.盆腔粘膜除手术史及体格检查外,局麻下诊断性腹腔镜手术对
了解盆腔粘连的特性及其在CPP发生的作用上有很大帮助。
5.肠激惹综合征据病史及妇科三合诊检查外,腹部平片对排除其
他急慢性疾病有帮助,腹部超声检查可以了解有无占位性病变,乙状
结肠镜检查及钡灌肠可以协助诊断。另外,本病患者多数伴有一些精
神方面的因素存在,如紧张和焦虑等,这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作用。
6.尿道病变除病史外,体格检查时注意会阴部外周神经末梢的功
能及盆底肌的功能,必要时可行膀胱尿道镜检查,有助于发现盆腔痛
的真正原因。
7.尿道综合征疑有此病的患者应常规行膀胱尿道镜检查,有一部
分病可能被诊断为慢性尿路炎,若无特殊发现但症状又比较明显,则
应考虑为尿路痉挛。
[治疗]CPP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征,其治疗应是多学科医生联合
协作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方法包括针刺疗法、精神疗法、三环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多虑平)和痛点注射等。传统的镇痛药和鸦片
类药物,以及全子宫切除等治疗尚有争议。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疼痛,可以用药物和手术治疗,但两者治
疗后仍有一定的复发率。手术包括腹腔镜下病灶激光切除,全子宫及
双附件切除。近年,腹腔镜下子宫神经切除及骶前神经切除,可与清
除病灶手术同时实行,对改善术后疼痛症状有较好效果。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阻止或抑制周期性出血,GnRH-a附加甾体激素
的反向添加治疗既可抑制卵巢周期,又可减少低雌激素的不良反应。
反向添加治疗常用的方案有:结合雌激素0.625mg与醋酸炔诺酮
(NET);17-雌二醇贴皮,每周2次,口服醋酸甲孕酮(MPA);口服17-
雌二醇与NET。文献报道这些药物治疗不影响GnRH-a的疗效。
盆底肌痉挛也可引起盆腔痛及性交痛,称为张力性盆底肌痛,理
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IBS的治疗临床上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目前还限于经验性对症
处理,最新报道用小剂量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百优解
(10mg/d)治疗,用药8周,可明显缓解症状。
参考文献
[1]蒋文凤,范长秋,腹部药熨法治疗慢性盆腔疼痛临床观察.中国
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年8月16卷8期.
[2]彭卫东,刘艺,钟萍.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症浅谈[J].四川
中医,2006,24(3):18-19.
[3]姜海洋,谭明波,夏昕晖,慢性盆腔疼痛延误诊断13例.中国全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科医学,2005年10期.
[4]赵颖,邓高丕;慢性盆腔疼痛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治疗[J];
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年01期.
[5]吴秀娟,张文;物理治疗慢性盆腔炎320例[J];安徽医学;2000
年04期.
[6]杨晓玉;黄新飞;崔宏亮;何映;;复方风灵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疼
痛综合征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01期.
[7]刘勃;慢性盆腔疼痛发病率及病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
志;1998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