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新人教必修4)正式版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5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
它包括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个主要内容。
本框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观点,也是整本书的落脚点之一,为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该框内容无论在知识体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术,因此他们能够自主获取信息资料,能做好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
但是,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
哲学知识又相对有些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本课中通过案例探究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历史地、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能力,以及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学习、互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展示并发展个性特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探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的事迹,体会榜样的力量;(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学法指导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知识链接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场“人民的胜利”。
解放军指战员在前方浴血奋战可歌可泣,而广大人民群众奋勇支前更加动人心弦。
中原、华东、华北三大解放区人民全力支援前线,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
到了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是我军取得淮海战役胜利的重要保证。
基础梳理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同的。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_____________发展的历史,是______________创造的历史。
1、人民群众的含义(1)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起____________作用的人们,既包括______________,也包括_____________。
(2)人民群众是一个,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
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第十一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社会主体的学习, 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导学】1.人民群众的含义和地位分别是什么?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党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党群众路线的地位及基本内容是什么?5.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达标练习】1. 今年3月5日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纪念日。
50年来, 雷锋精神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各地不断涌现学习雷锋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 推动形成人人向善、人人行善、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尚。
材料蕴含了以下哲学道理①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②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联系③关键部分的自有功能决定整体功能发挥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2. 漫画《原则》启示我们①群众的心声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历史的实践者和创造者③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④群众观点是我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3. 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以“你幸福吗”为主题进行假日特别调查, 百姓们多元的回答充分体现出他们对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
由此, 我们可以发现A.一定的思想意识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B.百姓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C.人们对幸福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目的计划性的特点D.人们的感受体会归根到底是对其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不再刻意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 而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经济增长的质量在于: 第一, 增加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利润;第二, 增加人民的实际收入, 真正实现藏富于民。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
它包括个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两个主要内容。
分别介绍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三个表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但是,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
哲学知识又相对有些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本课中通过案例探究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
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活动过程】:【走进生活】汤灿《情系人民》导入新课【感悟生活】展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了解人民群众的含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2、能力目标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积极与群众实践相结合,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课前预习案一.基础知识(一)填充1.社会历史首先是------------,------------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2.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既包括-------又包括-------,主体是---------------。
3.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是社会--------------的创造者,是--------------的-----力量。
4.群众观点的内容是-------------,-------------------,-----------------------,--------------------------。
群众路线的内容是--------------,-------------------,-------------------------,------------------------。
(二)判断1.时势造英雄() 2、英雄造时势() 3..劳动群众就是人民群众。
()4.树立了群众观点就是坚持了群众路线。
()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三)范围划分在下图恰当的位置填上全体公民、劳动群众、人民群众、脑力劳动者。
(四)知识连连看历史事件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1. 黄道婆改进纺车A、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熟记并能运用两个知识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坚持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处理问题的能力3、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难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区别。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一、问题导学1.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这种说法对吗?2.有人认为“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你觉得对吗?3.20多年的农村改革实践证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说明什么?4.国际歌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这段歌词对我们青年人成长的主要启示是什么?二、知识梳理(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1)人民群众含义:(书本P93专家点评)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
(书本P93勾画)(2)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教学设计】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1.2《社会历史的主体》word教案一、教材分析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材从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变革的力量角度分析论证了该观点。
第二目是在前一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方法论思想,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同学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前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解释人民群众的含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分析我党的各项政策和决议(二)能力目标培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的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培养热爱群众、服务群众、向群众学习的精神,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三、教学重点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四、学情分析本框理论难度不大,学生较易理解和把握,重要是是应用和投身实践。
1.培养情感。
学生要培养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有了这种情感,就能够热爱群众,服务群众,向群众学习,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投身实践。
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去。
学生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服务群众。
在实践活动中,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3.参观学习。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学生可以组织参观活动,深入了解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培养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1.事例探讨式教学。
2.自学引导、学案导学。
3.合作探究、理论联系实际。
六、课前准备1、相关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2、导学案的印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
4.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教学难点]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应识记的知识:
人民群众的概念;整个人类历史都是有人民群众来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及其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通过教学应理解的知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热爱普通民众,具体表现为尊重你身边的劳动者;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自学阅读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整合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
财富
的创
造者
社会
变革
的力
量
群众
观点
的基
本内
容
群众路
线的地
位、内
容
社会历史的主体
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
线的实践
意义
哲学
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1)这段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哲学道理?
(2)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本课首先讲了社会的真谛,整个人类社会尽管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然后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