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宫寺释迦塔
- 格式:ppt
- 大小:1004.50 KB
- 文档页数:9
42热点时事关注Focus应县木塔修缮方案“难产”近30年01No.应县木塔,又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建于1056年,塔高67.31米,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是世界最高木塔。
近千年来,历经风雨、地震、战争、不当维修,这座世界现存最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已扭曲变形。
20世纪90年代初,应县木塔修缮就已正式立项,可修缮方案却“难产”近30年——虽然出现了多套修缮方案,但应该采用哪一套,至今没有结论。
据悉,每一套方案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这也成了至今无人能拍板的根本原因。
2020年10月19日,应县木塔修缮方案“难产”近30年的新闻一经报道,就引发公众强烈关注。
对此,承担修缮工作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县木塔项目组20日发文称,目前相关机构正在开展针对加固措施等的相关试验,力争3年内提出减缓木塔倾斜严重部位倾斜进一步发展的措施,落地实施并初见成效。
多维解读修缮为何“议而不决”事实上,应县木塔修缮“议而不决”的原因并不难探究。
比如重视程度不够,木塔“直接落地保护人”仅是县文旅局下设的一个股级单位;基础研究不够导致修缮能力不足,连“药方”都开不出,修缮大计的落地自然无从谈起;修缮体制长期处于“割裂化”状态,难以形成合力;苦战攻关不够,修缮中的一些难点和关键点长期停留在讨论和争议阶段…… 一项艰巨任务能否完成,大致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人力物力财力,即工作态度;二是制度保障机制,即工作方式。
木塔的“病歪歪”和修缮的“议而不决”,正说明相关方面在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上存在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
说白了,修缮应县木塔需要相关部门担当作为和善作善为。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不能长期停留在嘴上、纸面上,而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中,再“议而不决”,千年国宝轰然倒掉绝非危言耸听。
现实中,不少宝贵文化遗产就是在类似“议而不决”的迟缓中销声匿迹的,代价巨大,教训惨痛。
赏析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文/程乃莲张敏佛宫寺释迦塔坐落在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处,建于辽道宗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益完。
是我国现存最为古老,最为宏大的纯木结构建筑,素以巨大规模和巍峨高度而闻名于世。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佛宫寺释迦塔是一座举世无双的艺术宝库。
无论是从建筑、雕塑、绘画还是书法、石刻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其独特而精湛的艺术魅力。
释迦塔塔高九层,五个明层,四个暗层,外观为五层六檐,平面呈八角形,平面直径为30.27米,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
塔基高4.40米,由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
台基和月台的角石上都雕有伏狮,现存十七块。
角石伏狮造型古朴,大气浑厚,具有明显的汉唐遗风,是现存为数不多的辽代石刻精品。
塔刹高11.77米,有两大部分组成。
下部为砖砌二层仰莲,高2米,直径约3.65米。
上部由复钵、相轮、仰月、宝珠,五个部分的铁质部件组成。
应县人把塔刹铁质部分称之为,铁锅、铁笼、铁笊篱。
令人称奇的是,这些铁质部件经千年风雨而不锈,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给宝塔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铁锅、铁笼、铁笊篱通体均为镂空图案花纹,这些花纹变化丰富各不相同,粗略估算最少也有上百种形式,可以说是集图案花纹于大成。
释迦塔塔身是中国传统楼阁式建筑,塔外观六檐五层,底层为双檐。
各层间又夹设暗层四个,所以全塔实际为九层。
释迦塔外观整体造型稳定,比例得当。
距塔前70.36米处,是观看全塔的最佳距离。
抬眼望,释迦塔巍峨宏伟崛地擎天;近前看,斗拱如天宫盛开的莲花美丽壮观。
古人有诗云“远观擎天柱,近似百尺莲”。
研究释迦塔多年的马良先生曾这样描绘,“平座飞檐,错落有致,栏额斗拱,千姿百态,或大刀阔斧,粗犷豪放,或精雕细刻,玲珑剔透。
既有唐代雍容华贵的风格,又有辽国庄重敦厚的雄浑。
各种形体、色彩、疏密、明暗的对比,交织在一起,变化中求的统一,谱写了一曲雄壮和谐的凝固交响曲”。
冲上云霄,山西古塔一览山西古塔山西,古塔林立,历史悠久,现存古塔一千余作,有“中国古塔的博物馆”之称。
塔的结构、性质、材质种类各异,山西古塔在建造时间、建筑高度、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全国之最,如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应县木塔、中国最高的文峰塔汾阳文峰塔、中国最古老的花塔五台佛光寺解脱禅师塔等。
在中国艺术史、建筑史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年,金明昌六年增修完毕。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
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释迦塔1961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是现存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
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
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全塔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用一根铁钉,全塔共应用54种斗拱,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广胜寺飞虹塔飞虹塔位于山西洪洞县东北部霍山的广胜寺,始建于汉代,前身是阿育王塔。
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
现塔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历时12年建成。
飞虹塔的建筑形式为楼阁式密宗塔,综合采用了多种建筑手法,如塔身主体砌砖,是无梁殿于栱桥组合的形式,塔檐下施重叠的栱斗,是我国传统的殿宇、楼阁等木构建筑的特点,而层层莲瓣出檐又是石作的风格。
塔的形式为平面八角十三层楼阁式,通高47.31米,自下而上逐层收缩,塔檐几乎可以连成一条直线,形如锥体。
古建趣谈:释迦塔——全球最高木塔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
01·释迦塔释迦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从山门观释迦塔)释迦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释迦塔剖面图)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五明四暗,实为九层。
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
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
(塔内佛像)塔内各层均塑佛像。
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
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
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
整座塔中,释迦牟尼佛最为重要,木塔因此得名释迦塔。
02·百尺莲开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480朵,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之最,堪称“斗栱博物馆”。
(释迦塔夜景)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斗栱细节)当大风、地震来临时,斗栱就像一个可松可紧的弹簧,可以吸收动能,保护主体结构不受侵害。
(百尺莲开)从下向上仰望,一朵朵斗栱宛如一簇簇盛开的莲花,在塔身上熠熠生辉,古人称之为——“百尺莲开”。
03·难产30年2020年10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长文《千年国宝扭曲变形倾斜,修缮方案却'难产'近30年别让'病歪歪'的应县木塔在议而不决中倒掉》90年代初,木塔的修缮保护工作提上日程。
山西木塔简介山西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清宁二年,即北宋至和三年),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多吨,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
应县木塔从外观看,稳重端庄、比例得当、轮廓优美。
古籍上称“浮图之丽、甲于宇内”。
应县木塔坐落于山西省应县老城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寺庙的主体建筑。
佛宫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整个中轴线突出,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释迦塔位居寺院中心,大雄宝殿在其后。
钟鼓楼为于寺院前部东西两侧,建于明代。
木塔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
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
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
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
塔刹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目、宝盖、宝珠组成,制作巧妙与塔身融为一体。
全塔上下有59种不同形式、成百上千朵斗拱(斗拱既可以替立柱分担重量,又能对外来的力量起到缓冲、分散的作用),犹如朵朵盛开的莲花装点于塔身各处,种类之多国内罕见,有“斗拱博物馆”之称。
古籍上誉其为“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
从结构上讲,应县木塔的设计更为巧妙,全塔上下没有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互相卯榫咬合而成。
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功”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
1966年、1974年木塔先后现世的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
应县木塔堪称世界古建筑的典范,佛教文化的中心和圣地。
朔州木塔朔州应县木塔,称佛宫寺释迦木塔,位于山西朔州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
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1961年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县木塔建设于辽清宁二年(1056),金明昌六年(1195)增修完毕。
木塔建在四米高台基上,塔高六十七点三一米,底层直径三十点二七米,平面八角。
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
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各层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间使用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复梁式木架。
有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三千立方,约二千六百多吨重。
应县木塔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
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有木梯,可达顶端。
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
塔内各层均塑佛像。
第一层为释迦牟尼,高十一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
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
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
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
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
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
应县木塔塔顶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
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建于辽金时期。
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作为一座佛塔,它在古代军事上主要有以下意义: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
此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至今已历940多年,虽历经了狂风暴雨、强烈地震、炮弹轰击(塔身上弹痕累累,可以看见嵌进去的弹头),仍然屹立。
千年古韵—应县释迦木塔塔,这一建筑形式,自古以来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其渊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印度。
在那里,它被称作“窣堵坡”,是佛教高僧们圆寂后的安息之所。
随着佛教的东传,窣堵坡这一建筑艺术也在东方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逐渐演变出了极具东方韵味的“木塔”建筑。
而在中国的山西朔州应县,便矗立着一座举世闻名的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它不仅是应县的象征,更是世界木塔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
山西,这片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文化璀璨之地,仿佛一座活生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
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古迹遍布,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而应县木塔,便是这些古迹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古老与高耸,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释迦塔,这座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构塔式建筑,不仅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认定,更与巴黎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自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始建以来,释迦塔已屹立近千年,见证了无数的风雨沧桑。
塔身无钉无铆,全凭纯木质结构搭建而成,高达67.31米,底层直径达30.27米,平面呈八角形,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释迦塔的建筑技艺之精湛,堪称一绝。
它完全采用传统的斗拱结构,全塔斗拱法多达54种,被誉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
这些斗拱不仅形态各异,而且功能卓著,有的将梁、坊、柱巧妙地结成一个整体,使得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塔身的稳定性,还赋予了释迦塔超凡的避震能力。
据史书记载,释迦塔曾多次经历地震的考验,其中烈度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之多,但塔身依然完好无损,足见其建筑技艺之高超。
从外观上看,释迦塔似乎只有五层六檐,但实际上它却是九层之塔。
在各层之间,巧妙地设置了暗层,使得塔身更加厚重而富有层次感。
塔内每层都装有木质楼塔,第二层以上更是设计有平座栏杆,人们可以沿着木质楼梯攀登至塔顶,俯瞰四周美景。
在各层塔内,还塑有形态各异的佛像,第一层更是供奉着高达11米的释迦牟尼佛像,内槽墙壁上则绘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则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
在华夏大地上众多的古建筑中,雄伟壮观,华美玲珑,威严庄重,典雅高贵的应县木塔,始终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漯南宫阙尽,一塔挂青天。
”清代学者顾炎武曾这样赞叹应县木塔。
近一千年过去了,木塔依然巍巍挺立在莽莽恒岳之阴,悠悠漯水(今桑干河)之阳的内长城要冲之地应县古城内。
诚如中国建筑史大家梁思成所言:“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天柱地轴稳健千年的擎天巨塔今天的应县,在辽代称为应州,下了高速是县城的北部边缘,因为没有什么高大建筑,依然保留着千百年来的天际线,著名的应县木塔成了视线中唯一高耸之物。
行至塔应县木塔稳健千年的擎天巨塔影子微档案: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清宁二年),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木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重达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是中国现存最早、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高层建筑,1961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2016年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木塔,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构建筑的典范,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202007/VACATION TOUR 前,空旷的广场更加剧了这种高大感,此时的木塔真如一层匾额上所书“天柱地轴”一般,拔地升起,大气磅礴,矗立在苍茫的天地间。
“噫嘘唏,危乎高哉”,从辽清宁二年到元代到明清再到如今,它经历了多少历史巨变?它又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站在这稳健千年的擎天巨塔下面,心如狂浪,震撼难平。
走近细看,近七十米的木塔更加令人难以置信,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基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
塔身像一层层叠起来的楼阁,平面均为八角形,外观为五层六檐。
塔高近70米,高峻而不失凝重。
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平缓,每层檐下均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68 科学中国人 2022年9月Sci-Tech Expo科技博览佛宫寺释迦塔——木构建筑史上的奇迹世界第一木塔在中国的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并不多,而辽国是一个鲜有的走过了两个世纪的王朝。
这个由最初生活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创建的王朝,在公元9世纪后半叶的时候,诞生了一名领袖。
这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人,骁勇善战。
在他的率领下,契丹人先后攻破众多部落,并一直南下,抢夺汉人的疆界,最终在公元916年,创建契丹的国号,39年后改称辽国。
释迦塔便诞生在这样一个朝代。
很多人好奇一个非汉族的民族怎么会如此钟爱佛教。
这是因为当时在位的皇帝为了中原统治的需要,拉近与汉人的关系,学习很多中原汉文化,宗教则是其中之一。
他们兴建寺庙、佛塔,同时在此基础上,将信仰佛教一代代传下去。
释迦塔便是在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时代打下的根基。
那时,他们学习唐太宗的贞观要略,开展了太多先进的思潮活动。
同时,在时代发展中吸收了很多一流的建筑人才。
当迁都大同后,所有的资源也一并带了过去。
释迦塔,因塔内供释迦佛而得名。
这座大肆兴建的佛塔,因其高度及建筑特点闻名于世。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释迦塔于辽清宁二年建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古老的年代并不是它的神奇之处,若仅以年代论,它在国内的木构建筑中也只能排在中间。
而高达66米的纯木材料的高层建筑,且能够完好地保存至今,成为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才是它最神奇的地方。
释迦塔因位于山西应县,俗名也称应县木塔。
除去高度的特点,还因为木质结构而千年不毁的谜团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
塔身不毁,一是木塔结构科学,刚柔相济。
卯榫咬合的工艺,使塔体有了一定的活动性和弹性韧性,使木塔本身拥有巨大的耗能减震作用。
二是木塔的基础非常坚实。
三是应县木塔所处的自然条件好,气候干燥,木塔四面通风八面透气,木材干燥不易潮腐。
夏天塔上栖息大量麻燕,它们以昆虫为食,客观上起到护塔卫士的作用。
我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宝库。
其中的佛宫寺释迦塔作为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今天,我将带您一起深入探讨我国国家博物馆佛宫寺释迦塔的介绍,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一历史古迹的魅力。
1. 历史渊源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公元652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之一。
它始建于唐代,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其母亲窦氏而建立的。
释迦塔原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市中心,是大雁塔之前的一个更古老的佛塔,被誉为“大雁塔之母”。
2. 建筑风格佛宫寺释迦塔采用了传统的我国古代塔式建筑风格,外型呈方形,共7层,高60.38米。
塔身以砖砌而成,结构严谨,宏伟壮观。
在塔的每个角落,都雕刻着精美的浮雕,展现出当时的建筑工艺和雕刻艺术。
3. 藏品珍宝佛宫寺释迦塔内部收藏着大量的佛教文物和文献,包括经典佛像、佛教经典、碑刻、书画等。
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现了唐代的佛教艺术风格,还为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4. 文化价值佛宫寺释迦塔以其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它见证了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是中外交流、文化交融的见证者。
通过对佛宫寺释迦塔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及佛教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总结回顾佛宫寺释迦塔作为我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要藏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内部藏品丰富多彩,展现了古代工艺和艺术的精湛技艺。
通过对其的揭示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文化传承和建筑艺术,为我们解读古代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个人观点我个人认为,佛宫寺释迦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见证了我国古代文明的丰碑。
它的珍贵文物和深厚历史内涵,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古代我国的宗教、文化和艺术。
这种文物的保存和传承,对于我们理解和珍惜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我国国家博物馆佛宫寺释迦塔的介绍,从历史渊源、建筑风格、藏品珍宝,到文化价值和个人观点,希望能为您呈现一幅全面、深刻的画卷。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华夏之光——应县木塔作者:暂无
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15年第2期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佛宫寺内,塔高67.31米,相当于20层楼房的高度。
塔平面呈八角形,底面直径达30.27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应县木塔与埃及金字塔、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埃菲尔铁塔齐名,其建筑与艺术堪称天下奇观。
木塔最巧妙之处就在于斗拱的运用。
斗拱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建筑形式,基本构件是十字交
叉的拱和它下方的垫木—斗。
这些基本的斗拱组合体再按照一定形式和规格层层叠合,向上挑
出和扩展伸开,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斗拱组合体,习惯上称为“一朵斗拱”。
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
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由于斗拱之间不是钢性连接,所以在受到
大风水平力作用时,木材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从而可以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调
整变形的作用。
据统计,应县木塔的斗拱有54种之多,共计416朵,汇集了历代建筑中斗拱的所有形式,被称为古代建筑的斗拱博物馆。
一朵朵斗拱宛如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将佛塔的内涵充分予以表现,难怪古人会留下“远观擎天柱,近视百尺莲”的绝妙佳句!
(本栏目合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馆文图提供:耿娴陈康)。
学院:信息学院系别;信电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02班姓名:毛燕飞学号;3021131037佛国寺释迦塔释迦塔(应县木塔)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 距大同约70公里。
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
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塔今已历940多年,经狂风暴雨、强烈地震、炮弹轰击,寺内大部分建筑已毁,唯此塔依然屹立在黄土高原之上,巍峨之势不改,是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座木塔。
此塔在中国的无数宝塔中,无论建筑技术、内部装饰和造像技艺,都是出类拔萃的。
立体造型塔为平面八角形五层六檐楼阁式,总高67.31米。
塔身矗立在一个大型砖石基座之上,基座分两层,下层方形,上层八角形,高4.4米。
该塔每层之间平座内设一级暗层,致使塔身实为9层。
附阶周匝,正南面辟门,塔底层直径30米。
2层以上皆设斗口挑出平座钩栏。
每层柱间装隔子门。
各层柱头上施斗口悬挑塔檐,檐上覆盖布筒板瓦,顶层为八角攒尖屋面。
铁制塔刹雄伟壮观,瑰丽精巧。
各层屋檐上配以外挑的平座与走廊,层层梁坊、斗拱、栏杆重叠而上,加上造型优美的塔顶、塔刹,真有顶天立地的气势!结构塔身构造是逐层立柱,柱间口额贯联,纵横施以梁枋,其间有斗口垫托,夹层撑设斜材,自下至上逐层叠架而成。
每层随塔身内外设柱子两周,遂致各层构成塔室、围廊和平座。
每面分隔3间,有门额、立颊、地口结成框架稳固柱身,围廊绕塔室形成八面排列的桁架。
各层外檐柱上下之间的衔接,有斗口和草口承托,上层柱根较下层柱向内收进半径,既可形成塔身外观轮廓收分的曲线美,又可保持上下层柱的稳定。
塔身斗口依其部位、结构和形状分类,达54种之多,可谓集中国古代建筑斗口之大成。
塔身梁架是承重塔体荷载的骨架。
1~4层外槽用乳口和草乳口内外贯固,内槽南北向用六椽口两道,各角抹角口一根,两根六椽口间用三缝足材枋相联,两六椽口当心又施一单材枋顺口连接。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古名应州,位于雁北平原。
在县城西北隅佛宫寺内正中,矗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楼阁式高塔。
它体积庞大,结构精巧,数十里外可以望见塔影。
塔内供释迦佛,故名佛宫寺释迦塔。
因塔身全为木结构,俗称应县木塔、河北民谣中曾有“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府里的大菩萨”,都是历史遗存中的奇迹。
应州塔即指此塔。
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县木塔已为人们所熟知,而释迦塔本名则被逐渐遗忘,俗称已经变为通称了。
佛宫寺坐北向南,为雁北地带巨刹之一,创建于辽,历代重修。
现存牌坊、钟鼓楼、大雄宝殿及左右配殿、垛殿等皆清代重筑,惟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建造的木塔岿然独存。
它历经九百五十多年风雨侵袭和多次地震冲击,又在战火中塔身中弹二百余发,二、三两层虽略有倾闪和扭动,但仍基本完好,至今巍然屹立在应县古城之中,实属难能可贵。
木塔的造型,雄伟壮观,瑰丽精巧。
外观五层六檐,总高67.31米。
每层之间又于平座之内设暗层一级,致塔身实为九层底层重檐,四周回廊,二层以上皆设平座勾栏塔檐筒板布瓦覆盖,至顶层为八角攒尖式,铁制塔刹矗立在极顶当心,巍峨之势,令人瞩目(见图)。
塔下台基两层,高约4米(地平高差有殊,四周台基高度不等),全用料石或条石垒砌。
下层方形,但不甚规则,四面尺度略有出入,每面各出月台一方,月台宽度也不相等。
上层八角形,直径35.47米,东西南三面也各出月台一方。
南向月台最大,宽9.73米。
南面台基两侧,有踏道转折而上。
台基和月台转角处,各安角石一块,上面突雕石狮一躯,虽有所风化,但辽代风格依然可见。
塔身构造为逐层立柱,柱间栿额联贯,纵横施以梁枋,其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