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著名商业综合体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3.48 MB
- 文档页数:76
国外主题购物中心经典案例解读购物中心的市场定位体系往往是建立在严谨的市场调查和对自身项目把控的基础之上。
这样做虽然足以保证购物中心的定位精准,然而如果仅仅满足于此而使项目缺少具有创意元素的主题支撑,把购物中心的功能仅仅局限于商业消费的最终结果往往只能是让购物中心流于平庸。
目前,就国内的购物中心而言,大多数仍然停留在缺少主题特色的时代。
如何突破千篇一律的平庸,从一大堆的购物中心项目中脱颖而出,已在欧美、日本等地成熟运作的主题创意购物中心的开发模式值得借鉴。
引语近年来,“购物中心”、“shopingmall”铺天盖地席卷全国,然而当“一站式消费”、“多元业态”、“商业综合体”已经不再是新鲜的概念,审美疲劳便成了一个不争的现实。
事实上购物中心本身只是代表未来主流形态的一种商业模式,当神秘的光环褪去之后,本身已经不再具有诉求力量。
因此,购物中心的商业定位不仅要尊重市场,遵循商业发展规律,更应该注入创意主题元素,为购物中心的长期运营注入永续动力。
本期我们将与读者共同分享几个主题塑造比较成功的案例。
MBA课堂开通以来,收到了业界的广泛反馈。
我们希望本栏目能够成为业界思想与实战的交流平台,如果您对我们的栏目或者商业地产的实战运营有自己的见解,请及时联系我们,与大家共同分享。
凯撒宫购物中心重现经典文明位于美国拉斯维加斯凯撒宫广场以北的凯撒宫购物中心,汇集了大量一线品牌与大量的高档餐饮娱乐经营商家。
每天吸引近5万客流,平均每平方米年营业额超过13000美元,作为大型购物中心,这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成就。
而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主题创意的成功开发,创造出一个经典文明重现的主题购物中心。
不论是一期的古罗马文化的移花接木,还是二期的亚特兰蒂斯的传奇再现,都让凯撒宫购物广场远远超越了传统购物中心的境界。
古罗马风情再现凯撒宫购物中心一期以古罗马文明为主题元素,顾客一进入凯撒宫购物中心,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的地中海漫步徜徉。
古罗马城市建筑景观。
国外商业综合体微更新案例
以下是一些国外商业综合体微更新案例:
1. 马来西亚 Starhill Gallery 升禧艺廊:这是吉隆坡武吉免登的一个高级商场,已正式更名为The Starhill,并在2019年10月部分关闭进行升级改造。
重新定位的空间成为Home of the Tastemakers,并将酒店功能融入原有
的高级零售空间中。
2. 法国·La Part-Dieu城市购物中心:该项目改变了里昂的城市中心,通过
改造70年代的原始建筑,使购物中心“重新社会化”。
现有大量建筑材料
在可持续地重复使用的同时,还设计重新安排了内部程序,增加了更多的空间。
不仅替换了一个多余的停车场,插入了大窗户,还刷新了特有的旧混凝土外墙,并增加了一个开阔的屋顶公园,通过纪念性的楼梯与城市相连。
经过这一广泛的改造,这座曾经阻碍里昂活力的建筑开始了新的篇章,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城市中心景点。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可查阅商业地产类、建筑类相关书籍获取更多信息。
国外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规划设计案例赏析在国外,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规划设计案例中,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值得赏析。
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案例的简要描述:1.伦敦格林威治大卫街商业综合体:该商业综合体位于伦敦繁忙的格林威治大街,占地面积约10,500平方米。
设计师巧妙地将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创造了一个融合风格的商业空间。
综合体包含了购物中心、餐厅、办公空间和住宅等多功能区域,并且设有露天广场和公共花园,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宜人的休闲场所。
2. 纽约摩天大楼 Hudson Yards:Hudson Yards是一个位于纽约曼哈顿西部的重大开发项目,占地面积约一百八十英亩。
该综合体包括零售区、办公区和住宅区,并且还设有一个顶部开放空间,可供游客观赏城市风景。
Hudson Yards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采用了许多绿色建筑技术和资源节约措施。
3.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作为上海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融合了传统欧洲建筑风格和现代设计概念。
该商业综合体包括酒店、购物中心和办公空间,设计精美的室内空间展示了高品质的奢侈品牌和时尚潮流。
商业综合体位于壮观的外滩地区,拥有壮丽的黄浦江景色,成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热门目的地。
这些国外商业综合体的成功在于他们综合了商业、文化、休闲和居住等多个功能,为城市和市民提供了全面的服务和体验。
同时,它们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融合,建筑风格与城市历史背景相呼应,并利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也有借鉴意义。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商业综合体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商业、文化、休闲和居住等多种功能的有机结合,并根据当地区域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独特而创新的设计。
此外,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
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资源节约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可持续城市发展。
国际知名购物中心经典规划国外的购物中心开发过程中,规划设计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规划设计需要根据项目所处的环境和项目定位,地块条件,主力店主力客户的设置等各种条件影响,下面对国外成功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作简单研究和探讨。
国外购物中心回字型动线很普遍,这是因为国外很少有大型主力店,都是以主力客户为主,可适合各种类型的地块。
德国柏林东门购物中心:菱形回字型,没有主力店,以集成店和快时尚为主力客户,在大面积区域也可以设置儿童,女鞋,珠宝,内衣等主题区,回字型动线一般把回字做小,大面积区域留在外围。
波兰华沙购物中心:圆弧回字型,设置眼上图类似。
德国德累斯顿:类似井字型(二部分中间有街道隔断),优点可自由设置,铺面可自由拼接。
韩国产销会展中心:由于是大型综合体,会展,酒店等,由地下商业连接各个区域,而且有二条地铁连通,所以动线显的相对混乱,该种布局需要各种特色主题区域和主力店主力客户来吸引人流在各个区域流动。
德国卡尔鲁厄购物中心:T字型动线(也可和人字形归为一类)。
德国勒沃库森市核心区购物中心:适合不规则的地形,通过单一动线连接各个区域,在动线二个端点设置中庭在不规划的区域设置主力店和次主力客户。
德国航空主题购物中心:回字型动线,因为是长条形地块,缩小回字型动线,在二端设置主力店和主力客户,购物氛围太浓,但缺少中庭等休憩和娱乐空间。
德国埃森市中心购物中心:正方形回字动线,四角设置四个中庭,在不规则区域设置主力客户,该方式适合单层面积相对较大的购物中心。
加拿大街区式购物中心:街区式购物中心,该种类型往往动线会很复杂,在国内一些区域型(社区型)购物中心适合该种方式(上海最成功的几个区域购物中心上海金桥,西郊百联,大宁国际,证大大拇指等都是街区式设置),该种设置需要充分考虑与周边交通的融合,在各种端点角落则设置不同的主力客户。
伦敦西田斯特拉特福德城:回字型,跟国内三个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非常相似,适合郊区型低楼层的大型购物中心,需要有类似宜家的大型主力店。
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分析装配式建筑是一种以工厂化生产和现场拼装为特点的建筑方式,其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
本文将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对装配式建筑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
一、国内典型案例分析1. 新疆北屯淘金港区商业综合体新疆北屯淘金港区商业综合体是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
该项目以商业中心、办公楼、酒店等多个功能楼群组成,通过装配式建筑的方式快速完成了建设。
利用模块化设计,工厂化生产,减少了大量现场施工时间,并降低了建筑材料的浪费。
该项目在施工质量、施工效率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彰显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2. 北京国际贸易中心北京国际贸易中心是中国首座超高层装配式建筑,该项目采用了大量的装配式构件,如预制混凝土结构和幕墙系统等,突破了传统施工方式的限制。
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还降低了工程质量的风险。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示范。
二、国外典型案例分析1. 日本东京奥运村东京奥运村是日本202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场馆之一,该项目采用了大量的装配式建筑技术。
通过工厂化生产和现场拼装,奥运村的建设周期大大缩短,施工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为东京奥运会的圆满举办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美国堪萨斯农业技术学院美国堪萨斯农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位于堪萨斯州的重要学府,该校的图书馆采用了装配式建筑技术进行建设。
通过工厂化生产和现场拼装,图书馆的建设时间大大缩短,同时保证了建筑质量。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装配式建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树立了榜样。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典型装配式建筑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装配式建筑在建设周期、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等方面的显著优势。
随着相关技术和工艺的不断发展,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外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国内外城市商业综合体设计案例分析自世界第一个城市综合体诞生以来,人们就把城市综合体与庞大的建筑群、商业中心、城市地标、城市发展引擎联系在一起。
就像美国纽约曼哈顿洛克菲勒中心,英国伦敦的金丝雀码头,日本的东京中城、六本木,香港的太古广场,中国深圳的万象城、北京的国贸,它们外在以摩天大楼的形式丰富着城市的天际线,内在以功能集约的聚合力量营造着城市新中心。
它们是展示城市鼎盛的符号,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动力旗舰,用钢筋铁骨般的巨桨把城市进程大步推向前进。
一、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一)洛克菲勒中心简介洛克菲勒中心位于美国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区中部,是一个包括19幢大楼、占地22英亩集商业、娱乐和办公等城市功能的大型建筑群。
主要建筑始建于1931年,1940年完成。
建筑群区域涵盖第五大道至第六大道,以及第48大街至52大街之间,共占地45000平方米。
建筑群的主体是GE大厦,共有70层,高259米。
外观强调垂直线条,是板式高层建筑的雏形。
2007年12月10日,孩子们在“便士丰收的田野”开幕式上摆放硬币的情形,放置这1亿枚硬币区域长49.5米、宽9米,宽度相当于一条街道。
1932年起,每年圣诞节前夕,洛克菲勒中心广场都要竖立一棵纽约市最大的圣诞树,这里的圣诞夜景时来纽约的游客必看之处。
(二)案例启示洛克菲勒中心对于公共空间的运用开启了城市规划的先河,因此号称是20世纪最伟大的都市计划之一,整个建筑布局紧凑,密集有序。
这块区域占地22英亩,由19栋建筑围塑出来的活动区域,对于公共空间的运用开启了城市规划的新风貌,完整的商场与办公大楼让中城继华尔街之后,成为纽约第二个市中心,对都市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洛克菲勒中心在建筑师上最大的冲击是提供公共领域的使用,这种为普通大众设计的空间概念引发后来对于“市民空间”的重视,巧妙地利用大楼的大厅、广场、楼梯间、路冲设计成行人的休息区、消费区,彻底落实为广大中产阶级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