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8上海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上海中考语文试卷(2003)第一部分阅读(58分)一、文言文阅读(共28分)(一)默写(8分)1.千门万户曈曈日,______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反映老老少少都十分愉快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列A、B两组中佳选一组默写(不能两组都做)A组:(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
(2)越明年,________________,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3)王维的《山居秋膜》中描写人物活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1)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杜甫的《望岳》中,诗人想象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5.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 )6.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 )7.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 )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三)阅读下文,完成9—10题(8分)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于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品行的追求,对__________世风的厌恶。
上海市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018年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①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kùs ì斑马身上的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
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见右图)。
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
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行人可以踩着它们穿越马路。
“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
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
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
1969 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
2012 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④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
按照设置规范,斑马线最小宽度为3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
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斑马线呢?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
⑤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须减速避让,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
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
⑥然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
由于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
据统计,我国近三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
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⑦现在,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有的城市在斑马线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彩色斑马线、3D立体斑马线等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
上海市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0年)【甲】橘逾淮为枳(节选)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公输(节选)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6.两段选文都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橘逾淮为枳》选自《》,《公输》选自诸子百家中家的经典著作。
(2分)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好句子。
(3分)齐人固善盗乎?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文体现了楚王是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的人。
B.【乙】文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
C.晏子的辩驳义正辞严、墨子的说理诙谐幽默。
D.言辞交锋后,晏子使对方理屈,墨子令对方折服。
9.选文通过对话,表现出晏子和墨子都具有和的特点。
(4分)【参考答案】6.(2分)晏子春秋墨7.(3分)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8.(3分)D9.(4分)机智善言【参考译文】【甲】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
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上海中考语文2004-2013年课内文言文专题一、2004年(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黄生借书说(节选)○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行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螵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2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2)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10.第○1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的观点。
(2分)11.本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______(人名)。
(2分)二、2005年(三)从下列A、B、C三组中选择一组,完成4—6题(6分)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4.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6.请用—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旨。
(2分)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童区寄传(节选)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虚吏白州。
州白大府。
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2003——2008上海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进修学院董学平整理)2003年(四)阅读下立,完成11—13题(8分)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椎鼓径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答案:11.(2分,各1分)(1)慢;(2)看。
1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1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2004年(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四)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10分)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4分)(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 B谨食之,时而献焉 C 设酒杀鸡作食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上海市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8篇(2003-2020)目录2020年 (3)植物也“聊天” (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4)2019年 (6)上海是怎么来的 (6)你妈喊你起床啦 (7)2018年 (9)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 (9)酸橙 (11)2017年 (12)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12)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14)2016年 (16)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16)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17)2015年 (18)面条 (18)评语 (20)2014年 (21)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21)列车上 (23)2013年 (24)要学会舍 (24)和老妈过招 (25)2012年 (26)过有“容”的人生 (26)第一声喝彩 (28)2011年 (29)向字典鞠躬 (29)龙眼与伞 (31)2010年 (33)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33)蘑菇转了一个弯 (34)2009年 (36)漫谈桂文化 (36)月光启蒙 (37)城市景观花卉装饰 (39)在可可西里回头 (41)2008年 (44)深层海水的利用 (44)年轻的国旗 (45)2007年 (47)中国瓷器 (47)老海棠树 (48)2006年 (49)水的感悟 (50)孩子和书 (51)2005年 (52)为你打开一扇门 (52)我的老师 (53)2004年 (55)蒙娜丽莎微笑揭秘 (55)走出沙漠 (56)2003年 (58)奥林匹克新格言 (58)成全一棵树 (60)2020年植物也“聊天”①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就迅速地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
②你能想象吗?做出这些反应的是平时看上去仿佛很安静的植物。
在看不见的地下,植物也“聊天”,它们的世界很“热闹”。
③研究发现,乡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
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试注意:•本试卷共27题•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文言文(42分)•默写(18分)1、浮云游子意,。
(《送友人》)2、,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3、凤箫声动,,一夜鱼龙舞。
(《青玉案·元夕》)4、青山绿水,。
(《天净沙·秋》)5、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6、,百废俱兴。
(《岳阳楼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诗中“太清”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
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
2003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立,完成14—19题(14分)奥林匹克新格言①回首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的历程,人们会有很多感慨,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将会是怎样的?对此,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给我们作了近乎完美的描迫,“更千净、更□□、更□□”。
这一描述就是奥林匹克的新格言。
新格言的提出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代的需要。
②奥林匹克运动体现了全人类的道德文明。
它的形式外壳是竞技搏戏,而其思想内核是美与尊严。
在此,道德是规范体系的核心,也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③记得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场的入口处有用对贿赂者的罚金铸成的宙斯铜像,上面镌刻着这样的警句:“在奥林匹克,只能以快腿和体力战胜对手,金钱不可能使你赢得胜利。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围绕使用兴奋剂和反兴奋剂的斗争愈演愈烈。
仅悉尼奥运会就有76名运动员在赛内和赛外药栓中被查出使用了兴奋剂而被禁赛。
人类源于游戏的竞争,一种表达人类童心的天真无邪的竞争被蒙上了功利的色彩。
人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岂能让这些杂色玷污?④今天,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从20世纪初狂热地追求物质利益,到这个世纪向人的发展回归。
这就对竞技运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不再是工具,竞技运动要回到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的位置,运动员将成为具有自我意识和完美人格的主体。
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不断地把奥林匹克发展的战略和目标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
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将得到完美的体现和高扬。
英国诗人蒲柏说:“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就在于本身。
”美国诗人庞德认为“人是目的”。
无论从哪一角度来说,人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我们倡导“人文奥运”,高扬“更人性”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
⑤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民族纷争和恐怖主义滋生仍将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200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1题。
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86分)一、文言文(共38分)考生注意:1.第1—3题为选做题,请从下列A、B、C三组中选择一组,并将选定的组号填入答题纸的指定处。
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C 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
2.第4—10题为必做题。
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一)默写(15分)1.(1)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
(《山坡羊·潼关怀古》)(2),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3)斯是陋室,。
(《陋室铭》)(4)由是感激,。
(《出师表》)(5)《桃花源记》中交代源中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2.使.人索扁鹊()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一)默写(15分)1.(1)会当凌绝顶,。
(《望岳》)(2)——,空见蒲萄人汉家。
(《古从军行》)(3)千门万户瞳瞳日,。
(《元日》)(4)屠乃奔倚其下,。
(《狼》)(5)《桃花源记》中交代源中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2.桓侯故使.人问之()3.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C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一)默写(15分)1.(1)老骥伏枥,。
(《步出夏门行》)(2),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3)可怜身上衣正单,。
(《卖炭翁》)(4)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
(《孔孟论学》)(5)《桃花源记》中交代源中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3.及其日中如探汤.()(三)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7分)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2003——2008上海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
(进修学院董学平整理)
2003年
(四)阅读下立,完成11—13题(8分)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其始折旋疾徐.()
(2)乃四顾.胆落()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答案:11.(2分,各1分)(1)慢;(2)看。
1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1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2004年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10分)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4分)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 B谨食之,时而献焉 C 设酒杀鸡作食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
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2分)
答案:12.(4分,各2分)(1)D (2)B。
13.(4分)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14.(2分)得分要点,提出看法:提出看法1分,表述完整1分。
2005年
(满分120分,时间100分钟)
(四)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0分)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
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
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
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
答案:7、⑴:移动⑵离开8、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9、“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10、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
不要墨守成规
2006年
(满分150分,时间100分钟)
(四)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2分)
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
[注释] ①纵麑(ni):放走小鹿。
麑:小鹿。
②窃:私自。
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
在文中指老师。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2)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8.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A对一头小鹿也不能忍受,又何况对人呢?
B对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C连一头小鹿都不能容忍,怎么能容忍一个人呢?
D连他都不忍心伤害小鹿,其他人会忍心伤害吗?
9.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10.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3分)
答案:(四)(12分)7.(4分,每空2分)(1)命令;派遣;让(2)停;过了 8.(2分)B 9.(3分)“麂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3分;只抄一半,2分;抄“麂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1分 10.(3分)要知人善用;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3分;认为自己正确就不怕得罪人2分;知错就改:不计个人恩怨1分
2007年
(满分150分,时间100分钟)
(四)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2分)
鲍君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暴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释)①罝(ju)捕兽的网. ②鲍鱼:这里指用盐渍腌的鱼. ③奉:供奉. ④愈:(病)好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
(2)问其故.( )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__________________
9.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3分)
1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四)(12分)7.(4分)(1)离开(2)原因 8.(2分)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啊? 9.(3分)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
10.(3分)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等
2008年
(满分150分,时间100分钟)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12分)
误认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
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
”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
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 ①卓茂:人名。
②公:对人的尊称。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幸至丞相府归我()
(2)乃诣丞相府归马()
8.对画线句“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就连忙跟他解释。
B.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就连忙跟他解释。
C.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D.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9.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
(2分)
10.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的品质,表现了“马主”的品质。
(4分)
答案:7.(4分)(1)还,归还(2分) (2)往,到……去(2分)
8.(2分)D 9.(2分)想确认马是谁的 10.(4分)仁厚(2分)诚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