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 格式:ppt
- 大小:164.50 KB
- 文档页数:8
春秋战国的音乐与乐器制作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着丰富多样的变革,音乐与乐器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本文将着重探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与乐器制作的发展与特点。
一、音乐在春秋战国的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成为了统治者与贵族阶层展示自身威望与审美情趣的方式。
不仅在宗教仪式、宴会活动中广泛使用,而且还用于国家礼仪等正式场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与乐器制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制作1. 乐器种类丰富多样在春秋战国时期,乐器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常见的弦乐器、管乐器、膜鸣乐器外,还出现了许多新奇的乐器,如低音胡琴、铜铙、铁石磬等,丰富了音乐演奏的表达方式。
2. 乐器制作技艺提升春秋战国时期,乐器制作的技艺得到了显著提升。
乐器的制作材料开始采用更加精细的材质,如黄铜、青铜等金属,制作工艺逐渐精湛。
同时,乐器的外观与装饰也变得更加精美,雕刻工艺和纹饰的运用成为了乐器制作的重要一环。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特点1. 音乐曲调多样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曲调多样,从宫商角徵羽变得更加繁复。
曲调的变化多样且富有情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追求。
2. 科学的音乐理论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推广。
乐律理论开始出现,乐音的产生与调节有了科学的基础,对于音乐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重视演奏技巧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强调演奏技巧的训练与提升。
演奏者在技巧上追求精湛与完美,以展示音乐的艺术魅力。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与乐器制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世乐器制作和音乐表演技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继承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与乐器制作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多样的乐器种类、提升的制作技艺,以及丰富多样的音乐曲调和科学的音乐理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与音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乐舞和音乐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是文化娱乐的形式,更是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展现国家实力的重要手段。
一、乐舞与音乐的起源乐舞与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丰富多样的乐舞和音乐开始成为社会庆典和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将乐舞和音乐与神明的崇拜相结合,认为它们能够祈福祭祀,与上天对话。
二、乐舞与音乐的种类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和音乐种类繁多,包括了宫廷乐舞、祭祀乐舞以及民间乐舞等多个方面。
宫廷乐舞是来自社会上层阶级的表演,它们大多以庆祝和娱乐为目的,形式多样,有歌舞、器乐、舞蹈等各种元素的组合。
祭祀乐舞则以祭祀神明为中心,形式更加庄重,有升降乐、礼乐等表演形式。
民间乐舞则更加质朴生动,多以庆祝农耕、婚嫁等传统节日为主题。
音乐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数量也非常丰富,除了传统的琴、瑟、鼓、箫等乐器外,还出现了新的乐器如钟、鉴、磬等。
这些乐器的音色独特,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三、乐舞与音乐的社会作用乐舞和音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是展现国家实力和文化底蕴的窗口。
各个诸侯国会斗艳争奇地在庆典和宣传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乐舞和音乐,以此来彰显自身的国家实力和领导地位。
其次,乐舞和音乐也被用作思想、情感和精神的表达工具。
乐舞和音乐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舞蹈动作,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乐舞和音乐还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中发挥着社交和团结的作用。
人们常常以乐舞和音乐为媒介,通过参与和观赏的方式相互交流,增进感情,加强社会联系。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与音乐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审美标准以及思想情感。
它们以多种形式和种类丰富的内容,通过娱乐、庆祝、祭祀等各种场合得以展示和传承。
同时,乐舞与音乐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了民族文明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家伯牙《高山流水》赏析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
当音乐自您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清楚地瞧到,在空气中流动的、就是山、就是水、就是叶落、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就是您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
这时的“琴”即就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
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
“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
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
这里分享音乐大师伯牙音乐作品古筝《高山流水》赏析。
伯牙,后讹传为俞氏,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yǐng)都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雅乐的来源所谓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辞“典雅纯正”之意。
它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乐、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这就是周代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
原因在于周人汲取了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殷鉴不远”。
商民族的音乐属于巫文化体系,是一种“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带有狂热的宗教意识、漫无节制的音乐。
周人认为,商人之所以灭亡和商朝统治者“嗜酒”“好色”“淫乐”有关,所以把商朝音乐称为“亡国之音”。
周朝建立后,他们提倡一种有节制、适度的音乐,这就是“雅乐”。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有合的统治目的。
周朝礼乐制度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
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
音乐的等级化则体现在“佾”和“月悬”制度两个方面。
“佾”值乐舞行列,一般指8人为一列“天子用八(8x8=64)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乐悬”为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
天子四面,诸侯三面,大夫两面,士一面。
“乐县”制度由森严的宗法制度所决定。
周公的“制礼作乐”这种制度为西周近300年的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败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
实际上是以季恒公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意识形态观念冲破了奴隶主贵族礼乐等级制度的束缚,也就是经济基础的破坏导致了上层建筑的瓦解,当时叫作“乐坏礼崩”实质上从西周初年周公的“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其实是我国奴隶社会从鼎盛时期的高度繁荣之后逐渐趋于衰弱,最后崩溃瓦解、为封建制度所取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礼乐方面反映。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作者:阎妍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16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是社会大变革的动荡年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从各自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持有不同的政治见解。
各种思想异常活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而各个学派的政治见解的不同也从音乐思想理论的分歧上反映出来。
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主要代表流派有:儒家、墨家和道家学派,而他们争论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倡乐”和“非乐”这个问题上。
本文将分别从各个学派所提倡的音乐思想出发,分析探索研究这一时期音乐思想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思想1.儒家儒家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对于音乐问题的某些主张,对其后儒家音乐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与空谈理论者所不同的是孔子能从相当广阔的角度看音乐问题,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突出贡献是把美和善作为不同的范畴加以区分,并认为两者结合是音乐审美的基本原则。
孔子认为音乐有着极大的社会政治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肯定音乐对于建立正常秩序、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
在孔子主张的政治措施中间,也突出地包含着有关音乐的政策,认为音乐是造成良好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重要工具,而且还强调了要对不同的音乐加以甄别,选择好的音乐,摒弃坏的音乐。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孟子也继承了孔子对音乐的看法,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著名人物,也是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于《乐论篇》,他认为音乐能够配合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音乐可以感化人心。
他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 荀子的言论,维护了儒家“倡乐”的主张并予以进一步发展,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体系,无疑是有进步作用的。
儒家音乐思想以公孙尼子的《乐记》为代表和总结,并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当时的儒家理论,已经自成体系,而且有其一定的作用。
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儒家已经看见了音乐的政治意义和艺术意义,也为音乐的运用指出了道路。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音乐文化样貌_毕乙鑫学术论坛音乐与舞蹈2013 / 03 艺术教育77李斯《谏逐客书》中“夫击翁、叩缶、弹筝、搏髀,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①,是学者论及秦国音乐时所必提及的。
这种地域性与本土性的真秦声,在100多年后的西汉《汉书?杨恽传》中,仍见有“仰天拊缶而呼乌乌”②。
除此之外,《诗经?秦风》中还有10首质朴、俚俗、不事雕琢的秦地歌谣。
《列子?汤问》中的“薛谭学讴”一事,所呈现秦的声乐艺术表现以及民间声乐的教与学,也反映出秦国多样的艺术表现。
而《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百里奚逝世后,秦人以停止平日里不间断的歌唱行为来表达对贤相的哀思,反映了秦人歌唱行为的全民性。
与此同时,秦国这片土地也拥有诸多乐器,可归为节奏乐器与旋律乐器两类。
节奏性乐器有《谏逐客书》中所提及的瓮、缶、髀(人身乐器),以及《史记?商君列传》所记载的相;旋律性乐器有《谏逐客书》以及之后《隋书?音乐志》、《旧唐书?音乐志》所提及的筝。
“对于中国人而言,旋律乐器的地位一向高于节奏乐器”③,而偏多的节奏乐器,显现出在秦国节奏乐器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则高于旋律乐器,反映着秦国本土音乐的简朴与俚俗。
但除了以上内容,秦国音乐再未有被学者论及。
在秦国这片土地上,难道仅有真秦声这一种本土音乐声响?事实不然,经过考证,秦国除了本土音乐文化之外,还存在着来自各地的多元音乐文化。
秦对他国音乐文化抱有开放性态度。
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汇集,可见于周王室雅乐、赋诗言志、器乐与舞蹈、女乐郑声、神仙音乐和音乐理论各方面。
在对周王室雅乐的移植取用方面,《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记载,季札在鲁国听乐工歌《秦》时,有“此之谓夏声。
……其周之旧乎”④之感,杜预对此句的注释是“秦本在西戎汧陇之西,秦仲始有车马礼乐,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故谓之夏声耳”⑤,都显示出自西周时期的秦仲开始,秦国便移植了“车马礼乐”,开始使用周王室雅乐。
出土乐器实物方面,综合王子初总主编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王子初的《中国音乐考古学》及方建军的《音乐考古与音乐史》,目前已经出土于秦国的礼乐乐器有甘肃礼县秦子镈、秦编钟、秦编磬;陕西宝鸡秦公镈、秦公钟;凤翔直柄钮钟、凤翔钮钟;陕西咸阳塔尔坡錞于;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编磬等。
诸侯之音春秋战国时期的音律与音乐传承诸侯之音:春秋战国时期的音律与音乐传承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政治、军事有大量变革,音乐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飞跃。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音律与音乐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律及其传承。
一、音律的演进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音律逐渐形成了一种共通的规范,成为当时音乐的基础。
而到了战国时期,音律逐渐多样化,各地纷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例如,齐国的音乐多以明快豪放的曲调为主,楚国则以激情四溢、伤感动人的音乐为特色。
这种音律的多样性不仅反映了当时地方文化的差异,也为后来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音律与文化交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频繁,随之而来的是音律的相互影响。
当时的重要人物,如孔子、荀子等,都对音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致力于音乐的传承与发扬。
他们通过游历各国、交流学问,将各地的音律进行整合和创新,丰富了音乐的内涵。
这种跨地区、跨文化的音律传承,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音律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音律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春秋时期的琴曲是古代音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表现手法和曲式结构对后来的演奏乐团和器乐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在战国时期,音律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为后来大规模合奏乐队和乐舞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音律的传承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音律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武力纷争以及政治割据的影响。
许多诸侯国被灭亡或者合并,其中一部分音律也因此消失。
然而,部分音乐家和音律宗师的努力,使得一些音律得以保存并传承至今。
他们将传统音律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为中国古代音乐传承的延续贡献了力量。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音律与音乐传承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段时期的音乐不仅融合了各地的风格,而且为后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1.名词解释:郑卫之音•郑、卫两国(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由于它表达感情的奔放、热烈和大胆,因而使周王室及其维护者对其常常加以排斥和否定。
•魏文侯(前446一前396在位):“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孔子的言论“郑声淫”、“放郑声”。
2.名词解释:《诗经》(“诗三百”)•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西周初期-春秋末期•《风》:十五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贵族文人的作品,共105篇。
•《颂》:40篇,,祭祀宗庙祖先。
3.论先秦音乐思想•述先秦时期音乐思想总体特征。
•述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
•述先秦时期老庄的音乐思想。
•述先秦时期墨子的音乐思想。
(1)论述题:孔子的音乐贡献以及音乐思想•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音乐家。
他善于击磬、鼓瑟、弹琴、唱歌、作曲等。
•贡献:重视音乐,列入教育课程。
“礼、乐、射、御、书、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整理周代的文化典籍•他为保存我国古代文化精华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在社会大动乱背景下,孔子整理了《诗经》,这应是孔子一生对《诗经》进行讲解、传授和研究的总结。
《诗三百》最终编订成册,作学生的教材来用。
这样体现出孔子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的把《诗》《书》《礼》《乐》等典籍从掌握在吏官乐师的手中解放出来,成为广泛流传的教科书,从而开创了儒家学派,为我国古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在提倡音乐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身体力行。
•首创的私学能够重视音乐教育。
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
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构成了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灵魂,又提出“安上治民,善莫于礼;移风易俗,善莫于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统治地位的,孔子对西周音乐文化的传承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今天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孔子大量整理和保存了周代文化典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