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二章-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 格式:ppt
- 大小:4.37 MB
- 文档页数:33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听觉中的音乐美学——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音乐浅探王 伊(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031)【摘要】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音乐音响现已无从考究,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那一时期的社会制度、音乐美学文献、乐器形制、律学等方面入手,对那一时期的音乐音响有一些大致的轮廓印象和揣测。
以下文章将通过音乐发展背景、主要的音乐类型、主要乐器、律制、以及记载文献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礼乐制度;律制;乐器;《国语》;《荀子》;《左传》【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一、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背景(一)西周——礼乐制度西周是奴隶制发展到顶点的时期,统治者以礼、乐、刑、政四术作为统治臣民的手段。
礼乐制度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
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
音乐的等级化主要体现“乐悬”制度。
“乐悬”其本意是指必须悬挂起来才能演奏的钟磬类大型编悬乐器。
不同等级的贵族在钟磬乐悬种类的配置方面享有不同待遇。
如王归为天子,因而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照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乐悬”的音列制度是:宫、角、徵、羽,不用商音。
(二)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这一时期是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
这种变动促进了当时音乐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较以前更为发达。
但能够使用音乐的还都是王公贵族,主要用于宴请宾客、祭祀宗教、也用于娱乐场所。
二、主要的音乐类型及其特点(一)宫廷音乐六代之乐——据说是由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
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大都表现一种中庸平和的情绪,严肃静穆;颂乐——重大典礼用的乐歌。
以速度缓慢为特色,但音调可能比六乐要清越一些;雅乐——有大雅小雅之分。
大雅的内容与颂相似,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房中乐——后妃们在内宫侍寝时唱的,在娱乐性方面要求较多。
第一章远古与夏商时期音乐(约8000前—公元前11世纪)1、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大约有8000年可考历史, 依据是什么?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根据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墓葬群考古,先后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共18支,其中一支保存最完整的骨笛用简单的指法可以吹奏像河北省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发掘的十个墓葬,均有骨笛作为陪葬物,这说明当时的音乐活动已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些陪葬物,根据同位系碳14测定的树轮较正,被测骨笛年代距今7920(+-150)年。
2.远古时期音乐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内容?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它的内容与狩猎、农牧、祭祀、巫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3.简述商朝的社会生活和音乐概况。
大约公元前的16世纪,商汤灭了夏建立了商王朝,在商朝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有了较发达手工业、商业、青铜冶炼及甲骨文字等。
特别是青铜冶炼和甲骨文化,用青铜制造的工具、礼品和乐器,今天被称为珍贵的“青铜文化”。
甲骨文和器具上的铭文,不仅在书法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被列为我国最早的信史典籍。
商代的音乐文化在统治阶级的利用下,比夏代更为发展了,并且出现了专职的乐师和早期的音乐教育,甲骨文中记载的乐器名称有20多个,音阶观念已经成熟,出现了较小规模的编磬、编钟,演出中能以较大的声响奏出简单的曲调。
4、本章中有哪些古乐歌和古乐舞?一、古乐歌:1、反映狩猎的:《弹歌》“断竹续行飞土逐肉”2、反映农牧生活的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着八首反映农牧的组歌名曰“八阕”:它包含八首歌曲,表演者手执牛尾巴,边跳边唱,原文是为样的:一曰载民(歌颂负载先祖的地面);二曰玄鸟(黑色的鸟:歌颂图腾);三曰遂草木(希望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天行有序要遵循上天法则);六曰达帝功(歌颂自然的上帝功德,给自然万物以生命和繁衍);七曰依地德(地行有节要遵守大地的法则和规律);八曰总禽兽之极(希望各种鸟兽动物繁殖最多)。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雅乐的来源所谓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辞“典雅纯正”之意。
它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乐、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这就是周代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
原因在于周人汲取了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殷鉴不远”。
商民族的音乐属于巫文化体系,是一种“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带有狂热的宗教意识、漫无节制的音乐。
周人认为,商人之所以灭亡和商朝统治者“嗜酒”“好色”“淫乐”有关,所以把商朝音乐称为“亡国之音”。
周朝建立后,他们提倡一种有节制、适度的音乐,这就是“雅乐”。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有合的统治目的。
周朝礼乐制度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
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
音乐的等级化则体现在“佾”和“月悬”制度两个方面。
“佾”值乐舞行列,一般指8人为一列“天子用八(8x8=64)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乐悬”为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
天子四面,诸侯三面,大夫两面,士一面。
“乐县”制度由森严的宗法制度所决定。
周公的“制礼作乐”这种制度为西周近300年的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败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音乐的等级制度也失去了约束力。
实际上是以季恒公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意识形态观念冲破了奴隶主贵族礼乐等级制度的束缚,也就是经济基础的破坏导致了上层建筑的瓦解,当时叫作“乐坏礼崩”实质上从西周初年周公的“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其实是我国奴隶社会从鼎盛时期的高度繁荣之后逐渐趋于衰弱,最后崩溃瓦解、为封建制度所取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礼乐方面反映。
第一章远古(前21世纪以前新石器时代)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出土了用猛禽肢骨制作的骨笛,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五、七孔笛较多,共18支,保存完整的七孔骨笛可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
距今约9000年,说明骨笛是河南贾湖先民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乐器。
第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771年)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西周乐,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
西周礼乐制度达到了礼乐不分家的地步,“礼之所及乐必从之”。
西周礼乐制度用礼乐划分等级,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加强统治的作用。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据说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传下来的代表性乐舞,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尧时的《咸池》,咸池是日落处的星座名;舜时的《大韶》,因用排箫伴奏,又称《箫韶》,此乐舞有九次变化,又称《九辩》或《九歌》;夏禹时的《大夏》,用吹管乐器伴奏而名;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内容。
大司乐,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开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它是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
大司乐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承担培养贵族子弟——世子、国子、学士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学习内容包括“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的另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和音乐表演职能。
行政职能表现在大司乐中各级乐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表演职能是在大司乐中的乐工承担宫廷宴饮、祭祀等场合的表演任务。
“八音”乐器分类法:八音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根据西周记载,每类之下有如下乐器:金:钟——编钟、钲石:磬——编磬土:埙革:鼓类乐器丝:琴、瑟木:柷匏:笙、芋竹:箫、管乐律学的形成:乐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技术理论的统称,包括乐学与律学,它是音乐声学、数学和音乐学互相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
中国部分一、远古、夏、商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18支,保存最完整七音孔吹出河北民歌《小白菜》,距今7920年,音乐考古历史8000年2、远古及夏商的乐器类型①贾湖骨笛②河姆渡骨哨③河姆渡古土员④孙家寨彩陶盆3、古文献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①巫术说②娱情说③模仿说④劳动说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六代乐舞西周鼎盛,杨荫浏分类六代乐舞、小舞、散乐、四夷之乐和宗教性乐舞黄帝《云门大卷》、唐尧《大咸》(也称《大章》)、虞舜《韶》、夏禹《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 2、西周的音乐教育(目的,对象,意义)礼乐制度,周公,基本类容(①规定用乐的等级②规定伴随礼的乐舞是雅乐)目的:巩固奴隶主阶级在等级制社会的地位。
钟磬被视为身份和权利的象征3、汉乐府的领导人﹑官职①李延年,汉代宫廷音乐家②蔡文姬,《胡笳十八拍》4、十二律律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5、“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6、曾侯乙墓出土曾侯乙编钟7、儒、墨、道三家音乐观点儒:主张礼乐思想,提倡音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强调音乐社会功能墨:“非乐”思想,反对音乐,劳民伤财道:老子“大音希声”庄子“清静无为”“无言而心悦”分音乐“天籁”“地籁”“人籁”8、儒家音乐美学着作《乐记》《乐记》成书于西汉,但其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者。
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1、相和三调:艳—曲和解—趋或乱2、《碣石调·幽兰》谱式:文字谱3、古琴七弦十三徽形制的确立南北朝通过琴演奏4、《广陵散》古琴曲5、《声无哀乐论》作者嵇康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1、宫廷燕乐:二部伎名称:立部伎、坐部伎2、梨园:专习法曲,乐器演奏,御用歌舞教坊:宫中管理音乐歌舞和训练培养乐工3、古琴减字谱:唐人曹柔4、法曲:《法显传》、《霓裳羽衣曲》第五章宋元时期的音乐1、瓦子:也称“瓦舍”“瓦肆”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及重点勾栏:瓦子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 1年)第一节;概述。
这时期我国社会制度有很大变化,它经历了奴隶制社会从鼎盛到衰落,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在文化上也经历了以礼为中心的文化由发展到衰微。
春秋末期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中,“无物而不在礼”的一元文化,被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所代替,出现了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
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①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盛大的西周终于衰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史称东周,现代史学称春秋、战国。
由于周天子一统天下局面的崩溃,诸侯称霸,礼乐制受到冲击,终于在春秋末期形成“礼崩乐坏‘,音乐逐渐突破礼的束缚而发展。
娱乐性比较强的、不受礼束缚的新乐,逐渐代替使人听了昏昏欲睡的“古乐”,而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古乐”(亦称“雅乐”)的衰微,“新乐”(亦称“俗乐”)的兴起,成为春秋末期至战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特征。
这时期无论声乐、器乐、音乐科学、音乐美学都有很大发展,为我国古代音乐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西周到战国末800多年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成就可概括如下几个方面: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如“大师”“小师”、“瞽矇”、“磬师”、“钟师”、“笙师”等。
二、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周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采集民间歌谣以察民情。
从流传下来第一部歌词集《诗经》和战国的《楚辞》可以看出其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