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 格式:ppt
- 大小:4.26 MB
- 文档页数:33
1.八阕:被记载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是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它一共包含八首曲子《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表演者手执牛尾,边跳边唱。
2.八佾:古代的一种乐舞,一行一列为一佾,所以“八佾”共有八行八列。
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
3.六代乐舞:文舞:①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②咸池—尧—祭地神③箫韶--舜—祭四望④大厦—禹—祭山川武舞:①大濩—商—祭先妣②大武—周武王—祭先祖六小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4.八音:周代乐器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八音: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琴、木-柷、匏-竽、竹-萧5.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半音结构。
十二律又分作六律六吕,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称六阳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称六阴律。
6.三分损益法:中国古代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根据某一标准音的弦长,按照一定的长度比例,在一定张力的弦上连续按2/3(损益)4/3(溢益)的方法生出上五度下四度各音,直到生出十二律,这种方法为三分损益法,这种律为三分损益律。
7.乐府: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其三,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8.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的乐府音乐家,喜歌习舞,长于音乐创作。
(1)将《摩诃兜勒》编为“新声二十八解”。
(2)为汉武帝作《郊祀歌》19首,用于皇家祭祀乐舞。
(3)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9.鼓吹乐: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在秦汉之际北方少数民族中开始有了“鼓吹”乐的形式,在西汉时,分为鼓吹和横吹,后鼓吹乐作为礼仪音乐在汉以后得以延续。
原始----春秋战国1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乐器是(骨笛骨哨),距今已有8000年。
2 据文献记载,著名原始乐舞作品有《弹歌》《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朱襄氏之乐》。
3 《吴越春秋》中记载有一古来的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它是描写先民们的狩猎活动的。
4 河南舞阳县出土的骨笛其制作材料是(鹤骨),能演奏(七声音阶)。
5 目前我国考古中发掘最早的一件乐器是(骨笛),它迄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它是鹤骨制作的,其骨笛有(22.2)厘米,有(七个音阶)。
6 在《尚书·尧典》一书中载有(击石拊fǔ石)一词,说的是乐器(磐)。
7“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说的是(八首民歌),是(葛天氏)时代的音乐作品8《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朱襄氏)时期的以为音乐家,他叫(士达),制作了一件乐器叫(五弦琴)。
有人认为是(七弦琴)的前身。
9 据资料记载,最为古老的情歌是(大禹)时期的,其歌词是(侯人兮猗)。
10 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11 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一古墓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乐舞蹈图案的(陶盆),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后期的作品,陶盆中绘有一幅乐舞图,共有(15)人歌舞,每(5)人一组,共有(3)组。
12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160多件能吹奏的骨哨,它们全都是用鸟禽的(肢骨)制作的。
13 传说中的远古乐舞《箫韶》,也叫《九歌》《九辨》。
14 《云门》是(黄帝)时期的乐舞,它被记载在《周礼》一书中。
15 尧时期的一位大音乐家叫(质),这一记载于《吕氏春秋》书中。
16 《大夏》这一乐舞所歌颂的领袖人物是(大禹)。
其表现的内容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形象。
17 根据文献记载,(侈乐)最早出现在(夏代),夏代的一种大型乐舞叫(侈乐)。
18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土的一枚铜钟是(夏代)的。
19 据史料记载,夏启大量使用侈乐,在他的宫中每天早晨为其歌舞的女乐多至(3万)人。
考试科目代码音乐史专业理论综合考试大纲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905]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音乐史专业理论综合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一)音乐分析 60分(二)中国音乐史 90分4)题型结构(一)音乐分析1、曲式图示,35分2、分析报告,25分(二)中国音乐史部分1: 填空题,约20分。
2:名词解释,约 10分。
3:文献解析题,约20分。
4:论述题,约4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一)音乐分析考试目标:考察学生对于音乐发展逻辑的把握能力。
其中包括:音乐陈述结构特点、曲式结构特点、调性布局特点等。
在此基础上,能够用简明的曲式图示说明音乐的逻辑运动过程,并用文字就音乐本体的发展特点进行简要说明。
考试内容:1、陈述结构类型:乐汇、乐句、乐段、乐段的扩展、群结构、自由结构2、曲式结构类型: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合再现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等。
(二)中国音乐史考试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远古及夏、商时期二、两周时期1.西周时期的音乐2.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三、秦汉时期1.乐府2.鼓吹乐3.相和歌4.百戏5.器乐四、魏、晋、南北朝时期1.民间音乐2.文人音乐3.各民族乐舞的相互传播交流4.乐律理论与音乐思想五、隋、唐、五代时期1.宫廷雅乐2.宫廷燕乐3.梨园与教坊4.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六、宋、元时期1.城市音乐2.歌曲3.说唱音乐与戏曲音乐4.器乐七、明、清时期1.戏曲音乐的繁荣2.说唱音乐的繁荣3.器乐4.乐律理论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一、传统音乐的发展1.民歌2.说唱音乐3.戏曲音乐4.民族器乐二、学堂乐歌1.沈心工2.李叔同三、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音乐1.学校音乐教育2.音乐社团3.工农革命运动中的音乐4.萧友梅5.黎锦晖6.赵元任四、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音乐1.抗日救亡歌咏运动2.青主3.黄自4.聂耳5.冼星海6.其他革命音乐家五、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的中国音乐1.沦陷区的中国音乐2.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国音乐3.解放区的中国音乐4.重要的音乐家考试要求:考生必须掌握中国古代音乐史和近现代史横纵两方面的知识,对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史实、音乐文化现象、音乐种类、风格流派、音乐形态、传承方式和音乐文化交流等领域有清晰认识,并能常常关注到中国音乐史学界关于音乐史中的人物、事件、文献、乐器、乐谱等多方面的讨论和研究成果,对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亦须多加研究和思考,对中国音乐历史发展总体脉络和阶段性发展特点有一定理解,对特定历史时期音乐现象、音乐体裁、音乐特征有较强解析能力,能独立思考和回答一些综合概括性问题。
中国古音史一.远古时期:1.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古歌、古乐舞)。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蜡辞》——祭歌。
④《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2.乐器:1、贾湖骨笛:1986~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骨笛有七音孔和八音孔价值:①它为我国早期原始社会音阶的形成提供了新材料;②它反映了我国当时路雪的发展高度;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音乐创作情况;④它把中华文化的可考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
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9000年可考的依据。
20支,距今9000年。
音孔不一,五、六、七、八。
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籥。
③鼓——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二.夏商时期。
1.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2.乐器:磬——石制。
虎纹大石磬。
山西陶寺夏磬。
编磬——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
“永启”、“夭余”、“永余”。
埙——商代,五孔。
钟——陶钟。
商代青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编铙——殷墟,五件一组。
三.西周。
(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1.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
(可作填空或名词解释,如:判县。
)a.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①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天子的乐队为四面排列,称宫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依次递减。
b.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
2.乐舞: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箫韶(九韶);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中国音乐史讲义(1)中国古代音乐史讲义第一节中国音乐史概论一、中国音乐史在历史中的地位1.中国历史发展概述1)历史朝代歌曲:2)朝代体制的划分邦国制帝国制共和制2.认识历史的方法和作用3.中国音乐史在历史上的地位二、历史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历史1.历史中的音乐要把中国音乐的发展放到整个的历史发展中去看,乐器、乐曲、文人音乐、乐律、乐理的发展都跟每个时代的不同有所发展着,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是又一脉相承。
2.音乐中的历史音乐的发展有前后的继承性,比如古琴有古琴的历史,民歌有民歌的历史,乐律学有乐律学的历史,不同音乐类别和乐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上呈现出这样那样的特点。
三、中国音乐史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中国音乐史的学科定位2.学习中国音乐史不单单是理论3.中国音乐史与传统音乐的关系四、中国音乐史的分类1.中国古代音乐史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五、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内容1.中国古代音乐(传统音乐)(20世纪以前的音乐)包括四大方面: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六个小方面:民歌、乐器与器乐、音乐家、乐律学、音乐美学、音乐文化交流2.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阶段划分:1)以钟磬为代表的先秦乐舞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2)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3)以戏曲为代表的近古世俗音乐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2.近现代音乐两大方面:传统音乐的继续发展、西洋音乐的传入新式音乐体系的创立。
其中包括声乐和器乐两个小类别。
第二节音乐起源的概念,古歌与古乐舞,古乐器,音阶形成的历史一、音乐产生假想1. 精神需求说2. 自然模仿说3.爱情说4. 劳动说5. 巫术说二、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2.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的骨笛和骨哨3.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盆4.河南洛阳二里头夏文化的挖掘三、上古歌谣1.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各个时期及其特点,从古代到现代,从宫廷音乐到民间音乐,带您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音乐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220年)古代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的起源阶段,主要包括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以宗教祭祀和宫廷娱乐为主要目的。
其中,商周时期的音乐以乐舞为主,主要流派有雅乐和俗乐。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乐曲的形式和结构也开始变得复杂。
秦汉时期,音乐更加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伯牙、钟子期等。
二、中古音乐时期(公元220年-公元1279年)中古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音乐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
其中,隋唐时期的音乐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如韩愈、杜牧等。
宋元时期,音乐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如曲子、曲牌等。
三、近代音乐时期(公元1279年-20世纪初)近代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包括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20世纪初。
这个时期的音乐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技巧。
其中,明清时期的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民国时期的音乐则更加注重民间音乐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音乐进一步与西方音乐接轨,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聂耳、冼星海等。
四、现代音乐时期(20世纪初至今)现代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的最后一个时期,主要包括20世纪初至今的音乐发展。
这个时期的音乐呈现出多样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创作理念和技巧,同时也注重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
现代音乐的流派和风格繁多,有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
同时,中国音乐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许多中国音乐家和作曲家获得了国际性的认可和赞誉。
第1篇一、远古时期的音乐1. 远古音乐概述中国音乐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了音乐活动。
这一时期的音乐主要是祭祀音乐和劳动音乐。
2. 奎鼓文化在远古时期,我国音乐文化以“奎鼓”为代表。
奎鼓是一种以牛角为鼓面的鼓,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奎鼓文化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广泛的影响。
3. 钟鼓文化钟鼓文化是远古时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钟鼓文化起源于商朝,以青铜钟和鼓为主要乐器。
钟鼓音乐在祭祀、宴请、战争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二、夏商周时期的音乐1. 夏商周音乐概述夏商周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包括祭祀音乐、礼仪音乐、宫廷音乐等。
2. 钟鼓音乐钟鼓音乐在夏商周时期达到了鼎盛。
这一时期的钟鼓音乐以编钟为代表,编钟音乐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节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3. 礼乐制度夏商周时期的音乐与礼乐制度密切相关。
礼乐制度规定了音乐的演奏形式、演奏场合和演奏对象,使音乐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 春秋战国音乐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以民间音乐为主,出现了大量的民间歌曲和乐曲。
2. 《诗经》与音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的民间歌曲。
这些歌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琴曲与琴论春秋战国时期,琴曲和琴论得到了迅速发展。
代表作品有《高山流水》、《广陵散》等。
这些琴曲和琴论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秦汉时期的音乐1. 秦汉音乐概述秦汉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音乐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2. 汉乐府与音乐汉乐府是秦汉时期的重要音乐形式,以民歌为基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代表作品有《上邪》、《陌上桑》等。
3. 琵琶与胡琴琵琶和胡琴是秦汉时期的两种重要乐器。
琵琶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胡琴则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风格。
可以肯定为夏代乐器的主要有石磬、陶埙、陶铃等。
青铜铸造业的发展,为制造出铜鼓以及钟、镈、镛等金属乐器提供了可能。
古文献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1.音乐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巫术说;2.为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情感说;3.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的鸣声—模仿说;4.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劳动说;(达尔文:《近代论》—起源于鸟类鸣叫;爱德华*泰勒—原始民族巫术说;王国维:歌舞起源于古代巫术;卢梭/斯宾塞:起源于人类语言音调的变化《语言抑扬说》;斯通普夫:源于人类沟通与交流《信号说》)。
《弹歌》:反映黄帝时期狩猎生活的。
(断竹,续竹,飞土,逐宀+六(肉))。
、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古乐篇》,是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一共包括八首曲子,表演者手执牛尾巴,边跳边唱。
(是葛天氏时候的乐: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踏着脚唱八首歌。
)蜡辞:记载于《礼记·郊特牲》的一首祭歌,反映农业生活。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最早的情歌:候人歌。
传说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的侍女创作的。
大型乐舞: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和西周的《大舞》。
黄帝时代以云为图腾,所以《云门》应是崇拜天神的乐舞。
《咸池》也是崇天的。
古乐舞中《韶》最著名。
是宗教性乐舞。
乐舞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用“箫/排箫”伴奏。
箫韶,也叫“九歌”或“九韶”。
孔子听《韶》评论“三月不知肉味”“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夏的《大夏》内容是赞颂禹治水功绩的。
(尽美矣未尽善也)。
商的《大濩》是歌颂商汤武功的乐舞。
古乐器主要有打击和吹奏两类。
鼓:是原始时期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
最古老的鼓为土鼓、鼍鼓与祭祀、陪葬用的铜鼓。
磬:一种石制的击乐器。
属石器时代产物。
龙纹大石磬和虎纹大石磬的音高都接近小字一组的升C。
商代前是特磬,商代后发展为编磬。
编磬的三度音列为:大二度+小三度。
钟:在早期为陶钟,属新石器时代产物。
演奏法有悬鸣、执鸣和植鸣三种。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i[A]第一讲授课内容:上编中国古代音乐(远古——公元1840年)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55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秦乐律学教学目的:学习本节应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先秦乐律学的成就;对中国古代十二律应熟悉。
重点、难点:三份损益法、十二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音乐的起源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①异性求爱说②语言扬抑说③摹仿自然说④信号说⑤巫术起源说2先秦乐律学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
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2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3 三分损益法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
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第一篇: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转]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五)转载自瞟一串音符转载于2010年06月28日10:36 阅读(2)评论(0)分类:音乐小屋举报1、贾湖骨笛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距今九千多年至七千八百年上下。
分为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早期,距今约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另一只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距今八千六百年上下至八千二百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损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年上下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支残损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
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整,是这一时期音乐性能和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
中期的M282:20、21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2、六乐亦称六代乐舞。
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
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
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3、律吕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
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作吕,又称阴吕。
因双数的六吕位于单数的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作六间;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文字)的“同”字写法与后世的“吕”字写法相同,而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
六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六吕或六同4、八音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古代音乐史部分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概述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原始乐舞图(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一)概述(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与礼乐音乐1,“雅乐”的来源“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2)繁复的音乐礼节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职乐师: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音乐机构: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大司乐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四)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1,《易经》中的民歌《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3,四夷之乐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五)乐器的发展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1)埙2)磬3)鼓4)钟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1)磬2)鼓3)庸4)龠5)和6)缶7)竽8)乐3,“八音”乐器分类法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2)石(磬-编磬)3)土(埙、缶)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5)丝(琴、瑟)6)木()7)匏(笙、竽)8)竹(龠、箫、管)(六)乐律学的形成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3,宫调理论“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三、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一)概述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3,《楚辞》音乐《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