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 格式:ppt
- 大小:4.26 MB
- 文档页数:88
章末质量检测(三)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50分)1.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易受细菌感染,主要原因是( )A.特异性免疫受损B.体液免疫受损C.细胞免疫受损 D.非特异性免疫受损解析:选D 皮肤因大面积烧伤坏死或失去,导致人体失去了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从而会导致病原体容易进入机体内。
2.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种有毒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皮肤上,120 min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皮肤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B.皮肤的汗腺能够分泌酸性物质,使汗液和皮肤表面呈酸性,不利于大多数病菌的生长C.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D.皮肤黏膜分泌的多种物质如溶菌酶、蛋白水解酶等,也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解析:选A 把一种有毒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皮肤上,120 min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说明起作用的是第一道防线,即皮肤的屏障和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抗原的物质是( )A.异型红细胞B.侵入人体的病毒C.移植的异体组织或器官D.对某种疾病有抗性的丙种免疫球蛋白解析:选D 抗原可以是外来的病原体(病菌、病毒或毒性物质)或移植来的外源异体器官,自身的异常组织细胞、癌细胞等也能成为抗原。
免疫球蛋白是抗体不是抗原。
4.下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Ⅰ、细胞Ⅱ和细胞Ⅲ均能识别抗原B.图中细胞Ⅰ、细胞Ⅱ、细胞Ⅲ代表的分别是B淋巴细胞、效应B细胞和效应细胞毒性T 细胞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D.图中的T细胞可以分泌白细胞介素2解析:选D 由题图可知细胞Ⅰ是B淋巴细胞,细胞Ⅱ是记忆B细胞,细胞Ⅲ是效应B细胞。
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在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辅助性T细胞可以分泌白细胞介素2促进致敏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过程⑦是通过记忆B细胞产生的免疫过程,速度更快、免疫效应更强。
第7课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考要求一、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及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机理1.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1)特异性免疫是针对体内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即免疫应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
(2)免疫应答的种类两大类⎩⎪⎨⎪⎧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抗体免疫应答——体液免疫(3)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从功能上又分为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
其起源和分化如图所示:2.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机理(1)识别结构: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存在着一种分子标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同卵双胞胎除外),每一个人的白细胞(淋巴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MHC的身份标签,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带有这些标签的自身的细胞。
(2)识别过程①B淋巴细胞直接识别抗原抗原进入机体后,带有的特殊标志被识别,B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和相应抗原结合。
②T淋巴细胞通过巨噬细胞的呈递识别抗原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将病原体上的抗原分子降解成肽,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并移动到细胞的表面呈递出来,再和T淋巴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在其他因素的辅助下,启动免疫应答。
③识别抗原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开始反复分裂,形成巨大的数量。
同时开始分化,一部分形成效应细胞,与入侵者作战并消灭之,另一部分形成记忆细胞,留待以后对同一类型病原体的再次入侵作出快速而猛烈的反应。
探究1——归纳概括免疫细胞的分化探究2——理性思维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①化学本质: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②存在位置: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
③产生时期:胚胎发育过程中。
④特异性:除同卵双胞胎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
(2)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B淋巴细胞直接识别抗原:病毒、细菌和其他的致病因子的表面带有表明它们特殊身份的分子标志(抗原),当它们进入机体后,会刺激相应的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开始反复分裂、分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如图所示。
第6课时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学考要求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a a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a a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aa课时要求 (1)概述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一、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1.免疫的定义和类型(1)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2)免疫系统的组成①第一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②第二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是内环境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
③第三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的两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的组成 体表屏障⎩⎪⎪⎨⎪⎪⎧物理屏障⎩⎪⎨⎪⎧⎭⎪⎬⎪⎫皮肤——皮肤屏障⎭⎪⎬⎪⎫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泌尿管道黏膜生殖管道黏膜黏膜屏障 病原体不能穿过化学防御⎩⎪⎨⎪⎧皮肤表面的死细胞——病原体不能生存皮肤油脂腺分泌的油脂——抑制真菌 和某些细菌特别提醒化学防御还包括黏膜的分泌物,如呼吸道黏膜分泌的溶菌酶,胃黏膜分泌的胃酸都具有杀菌作用。
(2)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①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对象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针对的是突破体表屏障的各种病原体,而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②第二道防线的构成体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其分化形成的巨噬细胞等)。
③体内非特异性反应的实例——炎症反应。
3.白细胞在体内非特异性反应中的作用(1)变形运动:皮肤的任何破损都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内,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在此过程中,白细胞需要做变形运动。
(2)吞噬作用:一个中性粒细胞可以吞噬几个细菌;一个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抗原和抗体(1)抗原①概念: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花粉、癌细胞等。
②特点a.具有异物性: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包括细菌、病毒、花粉等。
但自身的一些细胞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癌细胞,损伤、衰老的细胞等)。
b.具有大分子性: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如蛋白质。
c.具有特异性: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使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2)抗体①概念: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等。
②化学本质:只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参与合成与分泌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等。
③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种类: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细胞核、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二、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细胞类型来源功能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非特异性识别B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成成为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特异性识别识别、呈递抗原,分成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特异性识别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效应B细胞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泌抗体不识别(浆细胞)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特异性识别记忆细胞T细胞、B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特异性识别1、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2、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而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