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期护理体会摘要:通过总结我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间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护理工作,总结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期的护理方法,加强该病溶栓期的护理工作,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期护理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64【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182-02急性心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的疾病。
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患者发病时会出现严重胸部疼痛,并向左侧肢体放射,常继发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等危重症[1]。
溶栓治疗是终止心肌缺血病理改变的有效措施,快速有效地治疗有利于疾病的预后。
我科自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次共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50.4±17.6)岁。
其中,下壁梗死25例,广泛前壁梗死11例,前壁梗死31例。
67例患者入院后均急查血生化、凝血四项、d-2聚体等,治疗上首先给予胃粘膜保护剂及口服抗凝药物,然后给予尿激酶150m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30min内静滴完毕,6h后再给予5000~75000单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67例患者经过紧急溶栓治疗,47例患者胸骨后疼痛在30min内缓解,35例患者心电图显示持续抬高的s-t段下移或接近正常水平,50例患者肌酸磷酸激酶峰值前移,29例患者出现再灌注性心率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消失。
2 护理及体会2.1 指导正确生活方式。
2.1.1 卧床休息:首先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病房环境,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周内应严格卧床休息,根据病情轻重,延长卧床时间。
氧化酶二价铁结合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呼吸和氧化过程,阻碍对氧的利用,加重组织细胞缺氧[!],引起皮肤植物神经营养障碍致皮肤病损,如不及时处理导致皮肤溃烂,感染蔓延而加重病情。
临床应用"族维生素混合剂换药既能增加局部皮肤神经营养,减少渗出,利于病损创面愈合,#$%&碘伏有杀灭皮肤表面微生物,抗感染功效。
同时加强病变部位皮肤护理,避免病损部位皮肤摩擦受压,保持局部清洁卫生,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叶任高,陈再英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收稿日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例护理体会李’杰(平邑县人民医院’山东临沂),..##)’’)##%年!月/)##0年0月,我院对!%例急性心肌梗死(1(2)患者采用尿激酶(34)进行溶栓治疗,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本组!%例,男!#例,女%例,.5/,#岁,平均%*$*岁。
梗死部位:左心室前壁梗%例,左室下壁合并右室梗死*例,左心室广泛性梗死.例,左心室膈面梗死.例。
症状表现为剧烈胸痛+例,胸闷、上腹不适0例。
发病至就诊时间均607。
!$)’方法!$)$!’用药前准备’一般在患者入院!#89:内立即记录!5导联心电图,以便与用药后的心电图相比较。
快速开放静脉通道。
因尿激酶的主要副作用为出血,因此,用药前须急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血型。
!$)$)’溶栓方法’根据医嘱采用34%#万3溶于*#8;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89:,续!##万334溶解于!##8;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89:内输注完毕。
溶栓)*7后用低分子肝素钙%##3,脐周皮下注射,!)7<次,连用%=。
)’结果溶栓开始.#89:后%例疼痛减轻;!7后0例疼痛缓解,)例胸闷改善;!$%/)7!例疼痛逐渐减轻到消失,!例胸痛无改善。
溶栓.#89:后,5例心电图高抬>?段迅速回降;!7后%例开始下降,)例>?段高抬#$./#$%8@,%/089:后迅速回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摘要】本文围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展开讨论。
在患者评估部分,护士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及时采取措施。
溶栓治疗过程中,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监护和护理工作。
预防并处理并发症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临床护理技巧的掌握和团队协作能力对患者的生存与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结语中,本文总结了护理经验,展望未来护理工作的发展,并致敬护理人员的辛勤工作。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加深护理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护理的理解,提升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护理体会、患者评估、溶栓治疗、并发症、护理技巧、团队协作、护理体会总结、未来展望、护理人员致敬。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心肌组织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而发生缺血和坏死。
AMI是急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AMI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亡,是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的致命心脏病。
在临床实践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需要接受溶栓治疗,以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减轻心肌损伤。
溶栓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拯救患者生命,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时,护理团队的角色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旨在总结经验,提高护理水平,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
1.2 研究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主要包括胸痛、胸闷、气促、出汗等症状,若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可能会导致心肌坏死和心功能不全,甚至危及生命。
静脉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溶解梗死区的血栓,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保护心肌细胞,减少心肌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静脉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患者病情,监测治疗效果,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供全面的护理保障。
医学创新研究2008年8月第5卷第24期M E D I C I N E I N N O V A TI O N R E SE A R C H护j磐g园越一;==..一....j。
一j一。
一.,....。
|i...j.。
i。
j i÷七。
}j,。
j。
.j。
FI。
.,.。
jj、i:.。
jio蠢。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护理体会韩凤珍佟丽华张志清甘南县人民医院(黑龙江甘南162100)【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急症,其死亡率极高。
主要表现有剧烈而持久的胸痛,头晕,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
为了提高治愈率,我院自2003年2月至2006年12月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施行静脉溶栓新技术治疗,通过护理观察,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能够使新鲜血栓溶解,缩小梗死范围,改善预后,取得了较好治疗,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0例。
男18例,女12例。
年龄在39—78岁之间。
其中前壁心梗17例,下壁心梗5例。
再通27例,未通3例。
2用药前护理2.1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溶栓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家属配合并签字。
2.2做好病人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紧张恐惧感,积极配合治疗。
2.3采取各项标本,查心肌酶出凝血系统的监控,观察溶栓效果。
2.4做12导联心电图,以与用药后心电图相比较。
3用药方法采用静脉给药溶栓方法:用0.9%生理盐水I O O m l加尿激酶100—500U,30r ai n内滴完,溶栓药物快速滴人才能达到疗效。
4溶栓治疗中的护理4.1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特征和持续吸氧【文章编号11671—7821(2008)24—0154—014.2病人采用心电监护,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5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5.1出血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出血情况,如牙齿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及有无出血性呕吐和黑便等。
本级病例有2例合并消化道出血,1例皮下淤血,停药6h后淤血消失。
5.2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观察及护理溶栓治疗产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溶栓4h发生率最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护理进行探讨。
方法:对33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选用尿激酶行静脉溶栓疗法,通过临床观察和护理实践,进一步总结护理经验。
结果:26例行溶栓治疗后23例获得再灌注。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明显,及时正确的护理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35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011-0104-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症之一,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大多数是由血栓形成导致完全性冠状动脉闭塞。
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
尽早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对33例ami患者采取了溶栓疗法,男26例,女7例,心肌梗死部位:下壁心梗者12例,前壁心梗者5例,侧壁心梗者5例,广泛前壁心梗者3例,下壁+后壁心梗者5例,下壁+右室心梗者3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发病6h内给予静脉溶栓。
确诊后立即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
然后将尿激酶100u~20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溶液中,30min内输注完毕,最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支,q12h,共5d。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突发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情绪十分紧张与恐惧[ 1]。
护士应关心、体贴、安慰患者,允许患者说话、呻吟,及时缓解患者的疼痛。
操作时做到从容、镇定,使患者从医护人员身上得到安全感,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用亲切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病情解释和安慰,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以及配合,从而使患者降低疑虑,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2 溶栓前的护理:准备溶栓治疗所需的一般物品及药品,如静脉输液、采血用物及静脉留置套管针等,还需备气管插管、简易人工呼吸囊、除颤机、小型吸氧装置等用物;药物准备包括尿激酶、肝素钙、阿司匹林及各种急救药品。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禁忌证,做好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心肌酶谱的检测,还应对溶栓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充分的评估。
3.3 溶栓治疗期的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注意选择粗大易固定,但不妨碍心电监护及血压监测的部位。
在溶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穿刺,开通2路以上静脉通道,并给予维持,保持通畅,确保治疗用药,争取在发病后6~12h内用药,药愈早,预后愈好。
静脉滴注药物时应注意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质,格控制液体滴速,速过快或过慢达不到治疗效果。
时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同时应注意溶栓药物有无胃肠道反应,寒颤、发热、皮疹等反应。
应用阿斯匹林
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需注意有无出血倾向,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全身皮肤、大小便和痰的颜色变化。
准确及时描记心电图,作为溶栓治疗成功与否的观察依据,并在溶栓开始前及溶栓后每0.5h 描记心电图1次,并用龙胆紫标记。
严格固定各导联的位置以便前后对比,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如出现心律失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做适当处理。
溶栓期间专人护理,耐心听取患者主诉,询问患者胸痛有无减轻以及减轻的程度,评估胸痛的程度,及时记录。
3.4 溶栓后康复护理:适时进行适量的活动,使患者安全度过急
性期而进入康复期。
对病情稳定的患者,向其宣传有关心肌梗死的疾病知识,讲明绝对卧床、床上排便的重要性,便秘的危害性,药物的性质,用药与治疗的关系等,了解治疗目的,并积极配合。
定期向患者说明康复计划,并进行出院指导。
4 讨论
ami是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大多数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
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所致,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 2]。
是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
临床实践证明,ami患者溶栓治疗时间越早,冠脉血管再通率越高,有利于
恢复心肌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保护心室功能,消除疼痛,提高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 3]。
在治疗期间进行连续性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观察溶栓疗效及不良反应,对防治
并发症,降低其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因此要特别注意有无并发症并
及时处理:①出血倾向,出血是溶栓治疗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在抗凝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穿刺局部有无出血;有无消化道出血,尤其注意有无颅内出血。
若有剧烈头痛、神志改变、四肢湿冷,烦躁、血压下降等危及生命的出血征象,护士必须迅速做好输血准备,同时终止溶栓治疗[ 4];
②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溶栓治疗的24h内,心律失常与梗死部位有关,前壁梗死时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多为室性心律失常,下壁梗死多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因此在溶栓过程中,护士要对心律失常有充分的认识,学会应用心电监护仪并熟悉ami患者心电图变化规律,正确识别常见心律失常。
同时护士要撑握除颤仪的使用方法,发现室颤尽快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5];③低血压,可由于心肌大面积梗死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所致,可能与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性损伤、血管扩张药及合并出血等有关。
收缩压在90mmhg左右、心动过缓,一般只要做到及时给氧,止痛,适量给予阿托品及抬高患者肢体即可纠正,若血压过低应采取扩容治疗。
此外,做好心理护理与生活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晓荣,李津,赵玲.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状况调查.护理
研究,2004,01:23
[2]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4~295
[3] 赵锦英,陈小燕.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福
建医药杂志,2006,28(6):148149
[4]张雪英.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抢救护理研究.中
国民康医学,2006,18(11a):984985
[5] 陈永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中外医
疗,2008,19:44
作者单位:157000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