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03.50 KB
- 文档页数:3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社会工作者充分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以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恢复功能和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
主要内容1 解决青少年问题。
——学业辅导,偏差行为矫正,生活困难照料,越轨行为预防,人际交往障碍训练等。
2 推动青少年发展。
——成长指导、就业辅导、生活方式辅导、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训练、领袖素质培养、自我发展训练等。
3 协助制定青少年政策。
——在充分了解青少年需要的基础上,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更切合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政策。
界定狭义的青少年社会工作:一种事后补救性工作,或称消极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以一般青少年,特别是发展发生偏差的青少年为对象,采取多种服务手段,纠正青少年发展偏差,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这种思想和模式在20世纪以前,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早期体现得较为明显。
广义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指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工作对象是所有的青少年内容上:包括文教、卫生、医疗、保健、体育、娱乐、社区、家庭服务、职业辅导介绍、婚姻服务、青少年权益保护等方方面面,涵盖了能增进青少年健全发展的各项措施;功能上:能防范危害青少年发展因素的预防和保护措施;能保障青少年福利的措施;能协助青少年处理成长和适应过程中的难题的措施;能促进青少年发展潜能的措施,是一种积极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概要大致阶段1、青少年阶段始于10-12 岁(青少年早期)终于21-22岁(青少年晚期)2、大多数青少年对身体改变的关切程度比其它方面更高。
3、青少年时期较常用的药物为酒精、香烟等。
4、青少年的认同与混淆心理5、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特征:(1)挑战权威;(2)好争辩;(3)自我意识;(4)自我中心;(5)犹豫不决;(6)明显伪善。
青少年社会工作要素(1)、面向青少年(2)、根本目的:发展(3)、本质特征:辅导(4)、社会功能。
青少年社会工作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青少年的界定一、青少年的年龄界定本书经过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的基础上,将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为14—30岁,我国将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作为青少年工作的主要对象。
二、青少年的定义①生理学:青少年期是“自春情发动期以迄生理的成熟期间”,认为“青春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性成熟”。
青春期以第二性征开始发育为起点,以性发育成熟为终点。
②心理学:“青年是完成成熟的阶段和形成个性的阶段”,所以青春期结束的标志是形成相对独立的自我意识和相对完整的个性。
③教育学:青春期就是通过社会的各种教育途径,促使其不断熟悉、接受内化这个社会的种种规范,达致个性成熟,最终成为一个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的一个过程。
④社会学:青春期被看做是人社会化的一个必经阶段。
这个时期。
人的生理渐趋成熟、参与社会的程度不断加大,社会化的进程也迅速加速,这个时期就是青春期。
⑤社会工作学科:青春期是指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三、青少年的本质①成长性和基础性②发展性(前、中、后期)第三节青少年的权利1、人权:概念体现了多种统一:①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②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③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统一;④共有性和独有性的统一;⑤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2、青少年的权利:①生存的权利;②受保护的权利;③发展的权利;④参与的权利第二章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含义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外延狭义:一种事后补救性工作,或者称消极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它以全体青少年,特别是发展方向上有偏差、发展道路上有障碍的青少年为自己的工作对象,通过多种服务手段和方法,来帮助青少年,矫治、纠正他们发展方向上的偏差,扫清他们在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和健康的成长。
广义: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层次结构1、宏观青少年社会工作一切与青少年相关的国家行政体系或者社会民间机构中,处于较高行政等级上的,掌握大量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的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制定、修改关于促进青少年整体福利和青少年个人潜力发展的政策法规,以及把这些政策法规变成系统整体的针对青少年的服务计划,同时对整个青少年福利系统运行实施管理和监督的一系列的工作过程。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青少年社会工作(一)青少年的概念与特征:①概念:一般来说,青少年是指身心加速发育直至完全成熟阶段的人群,或者说是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一个过渡年龄阶段,年龄一般在14-25岁之间(可后延至30岁)②青少年本质:成长性和基础性,发展性. ③青少年观:青少年观问题是一个关于青少年的社会定位问题,它是对青少年群体和每一个青少年个体社会本质的认识。
传统青少年观特征:青少年在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里都处于一种附属地位。
当代青少年观:功利观认为青少年是社会客体,权力观认为青少年是能动的主体。
社会工作中的青少年观:一种以青少年为本的青少年观。
◆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1)生理特征(出现生理困扰):①体像与体态烦恼;②第二性征的困扰;③性发育和成熟(2)心理特征(心理上的“暴风骤雨”期)①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均衡;②自我的同一和矛盾;③依恋关系的变化;④认知的变化◆青少年期几个特别要素的发展:1、青少年智力的发展2、青少年情感的发展3、青少年的情绪模式及其发展4、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二)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以青少年为工作对象,以科学的、专业的服务方法为手段,解决青少年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社会工作领域。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①全体青少年:广义社会工作,涉及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②问题青少年:狭义社会工作,针对“问题”与偏差青少年的补救性服务。
二、为什么要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一)为什么要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微观上看:个人发展的需要;宏观上看: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青少年问题1.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焦虑、紧张、抑郁、恐惧、强迫、对立行为、多动、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2.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游戏、过度沉溺网络中虚拟的角色3.青少年犯罪问题:犯罪率上升:盗窃、抢劫、伤害、绑架、敲诈勒索、吸毒贩毒等4.家庭矛盾冲突,亲子关系失衡:边界不清,父母过度保护;关系疏离,父母不闻不问;单亲家庭,家庭结构不完整5.失学失业问题:失学,辍学、就业难6.其他问题:道德品质、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弱势青少年权益保障(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分类:1. 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社会资源,协助正常发展而涉及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2.治疗性、矫正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针对已经发生问题之青少年的个人、家庭、社区环境的不良因素而提供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3. 预防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针对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学校、社区现况而开展的青少年社工服务(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社会工作价值观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接纳、不批判、尊重、保密、个别化、服务对象自决◆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是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手段:个别辅导、角色扮演、小组游戏、技巧训练、集体活动◆“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视角◆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提高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五)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原则:尊重青少年的价值与尊严、接纳与关爱青少年、注重青少年的个体需求、协助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的能力【第二章青少年发展的有关理论】•进化论的观点推动了人们对行为个体发展过程的研究,给青少年工作和研究一个视角,即从生物进化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行为;可以给青少年社会工作一个命题,即如何帮助青少年适应环境,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霍尔的复演论认为,婴幼儿期是在重现人类发展初期的“似猴”阶段,感官与动作的探索对个体的发展最为重要;儿童期则是狩猎时代的再现;少年期是人类进化中农牧社会的反映;青年期则是狂暴与冲突,风暴与压力并存的阶段,复演20世纪以来人类所处的骚乱状态。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整合地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能更好地为青少年群体服务。
社会工作者在建立专业关系时的主动性、外展性技术,开展服务活动时的群体性、体验性和创新性手法,都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的特点之一。
危机介入、家庭治疗、外展服务、历奇辅导、朋辈辅导、向导服务等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特定方法,实务研究则是发展本土化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和提升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重要策略。
一、基本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的定义,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是指社会工作者根据青少年需要,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直接方法和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及社会工作研究等间接方法。
基于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特点以及小组工作方法,有助于建立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正向社会交往关系,建立良好的同伴社交方式,建立同伴正向支持网络,改变他们与社会隔离的封闭状态的实践经验,下面仅从小组工作方法的角度,呈现促进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小组工作方法服务过程。
案例4-3勇闯生命路——青少年自我探索小组服务1.背景本小组专为社区内经常流连街头及无所事事的青少年而设,他们对自己本身的目标及角色模糊。
本小组希望通过分享、支持、鼓励,使他们加深自我认识,澄清角色和提升自我形象,从而拥有积极美好的青少年阶段。
2.理念架构Erikson的“自我界定”“自我概念”。
3.小组的目的和目标小组目的组员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形象。
具体目标:(1)认识自己的性格、优缺点及喜好。
(2)认识自我的价值观。
(3)了解自己于不同环境中的角色及表现。
(4)初步认清自己对将来设定的目标。
4. 小组组员(略)5. 招募方式(略)6. 程序共分7节第一节的小组活动设计中,有两个重点值得关注一是小组安排了较多时间用以破冰,通过反复的自我介绍和相互介绍的活动环节,协助组员消除高度的自我防卫以及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和不安全心理,增加彼此互动和了解鼓励和促进小组员更为开放地互相了解,鼓励小组组员表达他们对小组和其他人的期望,从而促进组员之间尽早建立互动关系,并有效建立小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