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知识讲解
- 格式:docx
- 大小:166.83 KB
- 文档页数:5
放大与缩小的知识点总结
放大与缩小的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放大和缩小是指将物体的大小按比例扩大或缩小。
在数学中,放大和缩小是通过乘以一个常数来实现的。
比例尺是用于表示实际大小与图形大小之间比例关系的工具。
二、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1. 直接法:将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
2. 间接法:通过变换来实现放大或缩小,如平移、旋转等。
三、比例尺
比例尺是用于表示实际大小与图形大小之间比例关系的工具。
常见的比例尺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性比例尺。
数值比例尺是指用数字表示实际长度与图形长度之间的关系,如1:1000;线性比例尺则是指用线段表示实际长度与图形长度之间的关系。
四、应用
1. 地图制作:地图上标注的距离和面积都需要使用正确的比例尺进行计算。
2. 工程设计:建筑设计中需要根据建筑物实际大小使用正确的比例尺
进行绘制。
3. 教育教学:教育教学中可以使用模型等方式进行物体放大或缩小,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五、注意事项
1. 在进行放大或缩小时,必须保证比例尺的准确性。
2. 在进行数值比例尺转换时,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3. 在进行图形变换时,需要保证图形的形状和尺寸不变。
六、总结
放大和缩小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可以通过直接法和间接法来实现。
比例尺是表示实际大小与图形大小之间比例关系的工具,在地图制作、工程设计和教育教学中有广泛应用。
在使用放大与缩小时需要注意比
例尺的准确性、单位转换以及图形变换等问题。
【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点一】比例尺:1、比例尺的意义: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如:A城与B城的距离为120千米,画在地图上只有2厘米,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厘米:120千米=2厘米:12000000厘米=1:6000000.比例尺没有单位。
2、比例尺的分类及转换:根据表现形式分为:(1)数值比例尺,如:1:20000;(2)线段比例尺,如:根据将实际距离缩小还是放大分为:(1)缩小比例尺,如1:2000;(2)放大比例尺,如:8:1.3、比例尺的应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图上距离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公式计算4、应用比例尺画图:确定合适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画出平面图----→标名称和比例尺【知识点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1)使图形变大,叫做图形的放大。
如:用显微镜看细菌。
(2)使图形变小,叫做图形的缩小。
如:建筑物效果图。
2、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格:一看,看原图形每边各占几格。
二算,计算按给定的比将图形的各边长放大或缩小后的新图形每边占几格。
三画,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原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
【知识点三】用比例解决问题:1、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列出比例(方程)求解。
2、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成反比例,;列出比例(方程)求解。
【典型例题讲解】【题型1】求比例尺的方法【例1】甲乙量程的实际路程是210千米,画在地图上只有3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例2】蚂蚁的实际体长只有3mm,画在一副彩图上体长是9.6cm,这幅彩图的比例尺是多少?【例3】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一问:请把线段比例尺化成数值比例尺。
(2)二问: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相距4.5厘米,那么两城之间实际有多少千米?(3)三问:如果把相距96千米的两地画在这幅地图上,应画多长?【题型2】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例4】在比例尺为1:300000的地图上,量得李庄和贾庄相距3厘米,李庄到贾庄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例5】在比例尺为20:1的精密零件设计图上,量得某零件的长度是5厘米,求这个零件实际长是多少厘米?【题型3】应用比例尺画图【例6】学校要建一个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痴,画出花池的平面图。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计算在数学学科中,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涉及到数学知识的运用,还有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以对应标题题型进行举例、分析和说明,旨在帮助中学生及其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计算。
一、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通过改变图形的尺寸,使得原图形变大或变小。
在进行放大与缩小时,我们需要确定一个比例尺,来表示放大或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通常以比例的形式表示,例如1:2、3:5等。
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计算方法1. 放大比例计算方法当我们要将一个图形放大时,需要确定放大的比例尺。
假设原图形的长度为L,放大比例为a:b,那么放大后的图形长度为aL:bL。
例如,如果原图形的长度为10cm,放大比例为1:2,那么放大后的图形长度为1cm×10:2cm×10=10cm:20cm。
2. 缩小比例计算方法当我们要将一个图形缩小时,同样需要确定缩小的比例尺。
假设原图形的长度为L,缩小比例为a:b,那么缩小后的图形长度为aL:bL。
例如,如果原图形的长度为15cm,缩小比例为3:5,那么缩小后的图形长度为3cm×15:5cm×15=45cm:75cm。
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计算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1. 地图的缩放在制作地图时,为了能够清晰地显示地理信息,地图制作者常常需要将真实的地理信息缩小到适合纸张大小的比例。
例如,1:10000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1cm 代表实际地面上的10000cm,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地图上清楚地看到各个地理要素的位置和关系。
2. 模型的制作在模型制作中,我们常常需要将真实物体缩小到适合模型大小的比例。
例如,制作一辆汽车模型时,我们可以将真实汽车的尺寸按照比例缩小,以便能够更好地呈现在模型中。
3. 照片的放大在数码相机普及的今天,我们经常需要将照片进行放大,以便更清晰地看到细节。
图形的放大缩小的概念图形的放大缩小是指将一幅图形的尺寸进行按比例的变化。
在放大缩小过程中,图形的形状、长度、宽度等都会随之改变。
放大缩小是图形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广泛应用于数学、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首先,我们来介绍图形的放大。
放大就是将图形的尺寸增大。
放大可以通过增加图形的长度、宽度或者同时增加两者来实现。
放大的比例通常用一个大于1的数表示。
比如,如果将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放大2倍,那么图形的面积就会放大4倍。
在放大过程中,图形的每个点都会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始图形相比,所有的线段、角度和比例关系都会保持不变。
放大可以用于多个领域的应用。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放大可以用于地图的缩放,使用户能够看到更多的细节。
在建筑设计中,放大可以用于设计图形的放样,以便更好地表示各个局部的细节。
在视觉艺术中,放大可以用于调整图形的比例和形态,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与放大相反,缩小是指将图形的尺寸减小。
与放大类似,缩小也可以通过减少图形的长度、宽度或者同时减少两者来实现。
缩小的比例通常用一个小于1的数表示。
比如,如果将一个长方形的长度缩小为原来的一半,那么图形的面积就会缩小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在缩小过程中,图形的每个点都会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始图形相比,所有的线段、角度和比例关系都会保持不变。
放大缩小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在数学中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原理和定理。
比如,放大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这是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在放大缩小过程中,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也会发生变化。
放大时,周长、面积都会放大;缩小时,周长、面积都会缩小。
这是因为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与图形的尺寸有密切关系。
图形的放大缩小还与比例尺的概念相关。
比例尺是地图上的尺度标志,它表示地图上的一个单位距离对应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比如,比例尺为1:1000的地图表示地图上的1cm距离对应实际距离的1000cm,即1cm=1000cm。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计算在数学和几何学中,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一个常见的概念。
通过改变图形的尺寸,我们可以获得不同大小的副本。
本文将介绍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
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通过改变图形的尺寸,使得原图形的每条边以等比例放大或缩小。
放大与缩小比例可以用一个数值或一个分数表示,我们将通过几种常见的情况,介绍计算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方法。
二、正方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计算假设我们有一个正方形图形,边长为a。
如果需要将这个正方形放大为原来的2倍,即边长变为2a,可以计算放大比例为2。
同样地,如果需要将正方形缩小为原来的1/2,即边长变为a/2,可以计算缩小比例为1/2。
三、矩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计算对于矩形图形,我们需要考虑两个方向的边长放大与缩小比例。
假设矩形的长度为L,宽度为W。
如果要将矩形放大为原来的3倍,长度和宽度同时变为3L和3W,我们可以计算放大比例为3。
同样地,如果要将矩形缩小为原来的1/2,长度和宽度同时变为L/2和W/2,我们可以计算缩小比例为1/2。
四、圆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计算圆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主要考虑半径的变化。
假设原来的圆形图形半径为r。
如果要将圆形放大为原来的2倍,半径变为2r,我们可以计算放大比例为2。
同样地,如果要将圆形缩小为原来的1/2,半径变为r/2,我们可以计算缩小比例为1/2。
五、实际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计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建筑的尺寸,这就涉及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计算。
另外,制作模型、制作海报等等也需要考虑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
六、结语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计算方法,并了解了相关的实际应用。
通过计算比例,我们可以按照预定的尺寸要求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从而满足实际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并灵活应用。
以上是关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计算的文章。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知识点汇总:1. 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1) 形状相同(不变),大小不同(2) 它们的内角大小不变,只是边长和周长都相应地放大或缩小了。
2.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分为三步:一看:看原图形每边各占几格;二算:计算按给定的比例将图形的各边长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新图形每边各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原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
3.如果一个长方形的各边长度扩大到原来长度的n 倍或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1n,那么他的周长就扩大到原来长度的n 倍或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1n,它的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n 2倍或缩小到原来长度的2n1 。
4.按2:1画出图中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5.再把放大后的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
二、1、把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按1:2缩小后,求 画出的新图形的面积是多少?2、一块直角三角形菜地,两条直角边分别是80米和40米,如果用1:200的比例尺画图,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图上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〇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编号填在括号里)1、把一个三角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后,( )不变。
A 、边长B 、内角大小C 、周长D 、 面积2、用10倍的放大镜看三角板上的直角,看到的角的度数( )A 、扩大到原来的10倍B 、缩小到原来的C 、不变D 、扩大到原来的100倍3、把一个直角三角形按3:1放大后,放大后三角形的面积是放大前的( )A 、3倍B 、 9倍C 、31D 、 91 4、把一个图形按3:1放大后,周长( )A 、扩大到原来的3倍B 、扩大到原来的6倍C 、扩大到原来的9倍D 、不变5、如果某图纸所用的比例尺小于1,那么这幅图所表示的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A.小于B.大于C.等于6、学校操场长100米,宽60米,在练习本上画图,选用( )作比例尺较合适。
A.1︰20B.1︰2000C.1︰200四、按要求画一画。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说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说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说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说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
)师把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说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3页“相关链接”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观察、发现放大或缩小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2.根据发现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3.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发现放大或缩小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多媒体课件方格纸任务单(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初步感知
1.生活情境
师: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现象吗?(出示课件)
生
揭示课题: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原来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图形的放大
1.问题: 怎样放大,才能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的比为2:1?
2.探究方法:
首先来看长方形:
●第一步标:标出原图形长是6格。
●第二步算:扩大2倍是12格。
●第三步画:画出扩大后的长。
再来看三角形:
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扩大到原来的2倍,按照标、算、画的步骤可以先画两条直角边,在画上斜边就可以了。
在这里,如果先画一条直角边和斜
边,要考虑角度问题,课下同学们可
以
尝
试
一
下。
3.探究规律.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三:图形的缩小
1.请你按照1:3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按1:3的比缩小原图形,
2.探究方法
先标出长方形的长是6。
再算出缩小后的长是2。
最后画出长方形的长。
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宽,就能确定并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了。
经过观察,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形状没变,只是图形的大小变了。
四.方法总结
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科学合理的绘图。
设计说明:
(1)生活情境激趣导入
在电脑上呈现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初步感知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并带着探究规律的问题,激发了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
(2)自学实践探究规律
由“标--找--算--想--说”的五个环节,将孩子们引入自学的环节,培养其自学能力,促自学的时效性。
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提升将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和缩小的规律。
最后在任务单上通过做一做的方式,巩固感知长方形按2 ∶ 1的比放大的含义,使新的数学概念植根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3)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