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十大事件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心血管紧急事件处理方案一、目的为了提高对心血管紧急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降低心血管紧急事件死亡率,特制定本处理方案。
二、心血管紧急事件的定义及分类心血管紧急事件是指由于心脏或血管疾病引起的急性器官功能障碍,需要立即进行医疗干预的临床情况。
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2. 急性心肌梗死(AMI)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4. 急性心力衰竭(AHF)5. 心脏骤停(CA)6.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7. 急性脑卒中(Acute Stroke)三、心血管紧急事件的识别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常表现为胸痛、胸闷、压迫感或濒死感,持续时间通常超过20分钟,可伴有恶心、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
3.2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症状更为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
部分患者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
部分患者可出现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
3.3 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胸痛症状突然加重,持续时间较长,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
3.4 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乏力、浮肿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大汗淋漓等。
3.5 心脏骤停心脏骤停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皮肤苍白或发绀。
3.6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患者表现为剧烈的胸痛,呈撕裂样或刀割样,可向背部、腹部放射。
3.7 急性脑卒中急性脑卒中患者突然出现偏瘫、言语障碍、视力障碍等症状。
四、心血管紧急事件的处理流程4.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 立即呼叫急救电话。
2.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心肺复苏(CPR) if necessary。
3. 给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4. 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4.2 急性心肌梗死1. 立即呼叫急救电话。
2.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心肺复苏(CPR) if necessary。
心脏病康复营养解决方案:心血管疾病是造成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急性冠心病事件(心脏病发作)和脑血管事件(卒中)通常为突然发生,常常来不及医治即告死亡或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心脏以及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死亡病例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40%,这个比例超过了包括癌症在内的任何其他疾病。
心脏疾病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头号杀手。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有心脑血管病,每死亡3人中就有1人是心脑血管病,约10.5秒就有1人因心脑血管病死亡。
心脏病营养康复治疗措施心脏病是多因素疾病。
与遗传的家族史,吸烟,缺乏锻炼,精神压力等生活方式有关。
但是研究发现,即使科学家们去除了以上的所有的影响因素,饮食仍然是决定动脉损害情况和是否心脏病的突发的致命的重要因素。
⑴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通过可以保护动脉、消除心脏病危险因素的食物和营养素的合理摄入而实现的。
首先,控制动脉病变的进展是避免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最重要的措施。
强有力的研究和实践证据显示,即使患者以前的饮食不合理,甚至患者的心脏和脑已经出现问题,包括一次心肌梗塞或脑栓塞,只要采取治疗性饮食,仍然可以阻止将来心脏和脑恶性事件的发生,停止或者逆转动脉损害,帮助重建健康动脉。
饮食结构决定阻塞发展的速度和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
治疗性的饮食能使血管通畅,避免危险的血栓形成,而且使血管收缩正常,从而保证血液运行通畅。
食物通过影响血液胆固醇和其他脂肪成分的形成,最重要的是,通过影响凝血因子而行使以上功能。
治疗性饮食可以消除抗氧化剂的缺乏,提供给细胞富含抗氧化剂的物质,抵抗导致心脏病的自由基的破坏。
食物还可以通过降低血压,调整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脏栓子,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等途径阻止心脏病的发作。
研究和实践证明食物和营养素不仅能阻止和逆转高胆固醇、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脏病危险因素,而且能过阻止心脏病发作和逆转心脏病,恢复心血管健康。
即使疾病已经非常严重,已经造成患者心脏病发作,治疗性饮食治疗仍能发挥可观的效果。
洛阳市心血管护理论坛心血管专科护理不良事件分享河科大一附院护理部史素玲2015年12月27日个人简介河科大一附院护理部副主任、护理教研室副主任;河南省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妇产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洛阳市副主委;主要负责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担任妇产科护理、护理心理学教学,获教学质量一等奖等主要内容3心血管专科的特点一2014`2015年发生情况二典型案例分享四根因分析方法三1.年龄大,基础疾病多,病情变化快2.易发生晕厥、猝死3.心肺功能差,活动受限4.部分治疗效果不好,反复发作,焦虑不自信5.潜在风险大,但患者未能正确认识患者因素1.护理人力资源不足,超负荷工作2.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脱节3.新业务,新技术开展,对护士要求高4.护士受患者情绪感染,易急躁5.护士执行制度有时流于形式6.评估不全面,缺乏预见性7.过分相信仪器监测值护士因素1.医院快速发展、年轻护士多、培训不到位2.患者多、加床多、仪器多、抢救多3.药物种类多,给药方式多,不良反应多4.突发事件多,家属不理解5.未曾发生的意外事件,影响考虑6.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环境因素03691211643332221事件类别构成比1020≤1年≤3年≤5年≤10年>10年1110892工作年限构成比0510********发生班次构成比心内科护理不良事件二、2014~2015发生情况三、根因分析方法•分析方法:用系统观分析不良事件5M人环境设备方法物料三、根因分析方法人管理、医、药、护、技、工资质、配置、培训、授权、能力机功能、摆放、信息管理、记录料药品、试剂、耗材、标本、处方、数据法法规、制度、知晓、执行、应急环标识、消防、风险、隐私、展板四、典型案例分享1、某科患者(男、71岁,脑出血病史,有定向障碍,偶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并有摸索行为)行外科手术后因胸痛、胸闷转入,立即行急诊介入手术并留置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
心血管终点事件(cardiovascular endpoint events)是指一组可能导致严重心血管疾病并威胁患者生命的不良事件,包括:
1. 心源性死亡:由于心脏病变导致的死亡。
2.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但患者能够生存下来。
3. 缺血性卒中: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突发性缺血性病变。
4. 心力衰竭住院治疗:由于心脏功能受损导致的心肌无法有效泵血而引起的住院治疗。
这些事件通常被作为研究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预测患者预后和评估患者风险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通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液生化指标等多个方面的数据建立风险模型,以便尽早诊断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防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的案例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大脑的血管系统遭受病变影响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下面列举了10个不同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1. 心肌梗死: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突然出现剧烈胸痛,他被紧急送往医院急救。
经过心电图和血液检查,医生确诊为心肌梗死。
患者被立即送往心导管室进行介入治疗,通过植入支架来恢复心脏血流。
2. 中风:一位70岁的女性患者突然出现右侧肢体乏力和言语不清的症状。
她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医生确诊为脑卒中。
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和康复训练,逐渐恢复了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
3. 心房颤动: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出现心悸、气短和乏力的症状。
经过心电图检查,医生诊断为心房颤动。
患者接受了心脏消融手术,通过破坏异常传导的心脏组织来恢复正常的心律。
4. 动脉粥样硬化: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和胸闷的症状。
经过血液检查和血管造影,医生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
患者接受了血管成形术,通过扩张狭窄的血管来恢复血液流通。
5. 心绞痛:一位55岁的女性患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胸痛和呼吸困难。
经过心电图和心肌酶的检查,医生诊断为心绞痛。
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如戒烟和控制饮食,以减轻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
6. 心力衰竭:一位70岁的男性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水肿的症状。
经过心脏超声检查,医生诊断为心力衰竭。
患者接受了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的治疗,以帮助心脏更有效地泵血。
7. 脑出血: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和意识丧失的症状。
经过脑部CT扫描,医生诊断为脑出血。
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通过减轻颅内压力来控制出血。
8. 高血压:一位40岁的女性患者在体检中发现血压持续升高。
经过多次测量和血液检查,医生诊断为高血压。
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如减少盐的摄入和增加运动,来控制血压。
⼼⾎管领域⼗⼤进展2011年是⼼⾎管医学持续丰收和充满活⼒的⼀年。
全世界今年累计发表了约50000篇相关论⽂,约较2010年增长了6%。
这⼀年,在⼼⾎管研究领域虽然缺乏⼗分耀眼的明星分⼦和重⼤突破性的进展,但在⼼⾎管细胞⽣物学、分⼦⽣物学、⽣理病理学、转化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药学等⽅⾯,都在持续地深⼊和扩展,并且有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这⾥我们将着重介绍其中的⼗项主要进展和100项研究成果。
其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个⽅⾯:⼼⾎管⼲细胞和再⽣医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脏内在⾃⾝⼲细胞研究(Cell Stem Cell 9:527);⼼⾎管残存的前体细胞(JMCC 50:269;50:304);脂肪、系膜细胞和⽪肤细胞可诱导的⼼脏多能⼲细胞(Nature 2⽉;Circ Res 109:923),并成功地应⽤⼲细胞⼈⼯培养出⼼肌细胞、⾎⼩板、红细胞、起搏细胞、⾎管和⼼脏(Nature Cell Biol 13:215;Science TM 2⽉;Acta Biomaterial 1⽉,PLoS One 3⽉、Blood 11⽉);证明损伤⼼肌可以⾃我修复(Nature,6⽉;PNAS 5⽉;Cir Res 109:1415);现已将⼲细胞成功应⽤于临床治疗⼼梗(Lancet 378:1847)等等。
⼼⾎管全基因组相关联研究(GWAS)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房纤颤、脑卒中、⾼⾎压、糖尿病、⾎管硬化、⾎脂异常等多数⼼脑⾎管病均⼴泛地开展了GWAS的研究,发现了⼀系列疾病相关基因和遗传变异,包括⼼肌⽼化基因(JBC 2⽉、6⽉);肥胖基因(Nature Genet 5⽉);衰⽼基因(PLoS Gent 4⽉);ACD相关基因(Nat.Gent 6⽉);⾼⾎压相关基因(Nat.Gent. 6⽉)等等,为⼼⾎管病发病的遗传背景、表型差异、诊断和个体治疗提供了研究基础(Nature Genetics 3⽉、9⽉;Nature Doi :10.1038, Nature 12⽉等等)。
一、总则为了规范心血管事件档案的管理,确保心血管事件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提高心血管事件档案的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从事心血管疾病诊疗、预防、康复工作的单位,以及从事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的科研机构。
三、档案分类心血管事件档案分为以下类别:1. 心血管疾病患者病历档案;2. 心血管疾病患者随访档案;3. 心血管疾病患者诊疗记录档案;4. 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档案;5. 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档案;6. 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档案;7. 心血管疾病相关科研项目档案;8. 心血管疾病预防、健康教育档案。
四、档案管理职责1. 医疗机构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心血管事件档案的统一管理、协调和监督。
2. 临床科室负责心血管事件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
3. 心血管疾病相关科研项目档案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4. 心血管疾病预防、健康教育档案由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五、档案收集与整理1. 档案收集:临床科室按照规定时间、范围和内容,及时收集心血管事件档案资料。
2. 档案整理:按照档案分类标准,对收集到的档案资料进行分类、编号、装订,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
3. 档案归档: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将整理好的档案资料及时归档。
六、档案保管与利用1. 档案保管: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心血管事件档案的保管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安全。
2. 档案利用:档案管理部门根据相关规定,为临床、科研、教学、管理等提供档案查询、复制等服务。
3. 档案保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对档案内容严格保密。
七、档案信息化管理1. 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推动心血管事件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2. 逐步实现心血管事件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3. 加强信息化档案的安全防护,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
八、档案销毁与报废1. 档案销毁:档案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进行销毁。
案例一:心脑血管疾病的背景、过程与结果背景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或大脑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
这些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造成严重影响。
案例描述患者信息•姓名:张先生•年龄:58岁•性别:男性•身高:175cm•体重:80kg•家族史:父亲患有冠心病症状出现及就诊经过张先生于一周前开始感到胸闷、气促,并出现间断性胸痛。
他忽略了这些不适,认为只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导致的。
然而,在一个早晨,他突然感到头晕、眩晕,并且失去了平衡。
他的家人立即将他送往附近的医院急诊科就诊。
在急诊科,医生对张先生进行了详细询问和体检。
根据他的症状和家族史,医生高度怀疑他可能出现了心脑血管疾病,并立即安排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检查结果及诊断张先生进行了心电图(ECG)、血压测量、血液检查和头部CT扫描等相关检查。
结果显示: - 心电图:ST段抬高 - 血压: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 - 血液检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 - 头部CT扫描:右侧脑梗死基于以上检查结果,医生给出了以下诊断: 1. 冠心病:根据心电图结果和胸痛症状,张先生可能患有冠心病。
2. 高血压:根据血压测量结果,张先生的血压明显升高,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3. 中风:头部CT扫描显示右侧脑梗死,证实了中风的存在。
治疗过程与措施针对张先生的多重诊断,医生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 1. 冠心病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来控制冠心病的进展,并建议张先生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等。
2. 高血压治疗:开展降压治疗,包括针对张先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ACE抑制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并进行定期随访和调整用药。
3. 中风治疗: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训练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结果及后续在接受了综合治疗方案后,张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在我国,心血管病占居民总死因的比例超过40%,比癌症还要高。
此后十年,心血管病患者
数量还将不断增加。
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防范心血管病呢?
鲁卫星大夫说,排除人口老龄化因素,心血管病与以下这些危险因素分不开:
一:肥胖
肥胖对心血管的影响,刚开始并没有症状,所以很多人只是觉得胖了不美,对健康没什么危害,直至出现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才发觉肥胖已损害心血管。
二:吸烟
不管是一手烟还是二手烟,其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多环芳香烃等物质,都会直接伤害心
血管系统。
三:体检异常指标干预不够
我国高血压患者有2.7亿,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5.2%。
但对高血压的知晓率只有46.5%,治疗率41.1%,控制率仅13.8%。
四:血脂异常
高血脂、高胆固醇的问题最可怕,它始终没有症状,只有到了动脉粥样硬化、出现血栓时才
会“浮出水面”。
五:高血糖
高血糖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因之一,而且不但毁心血管,连肝、肾、外周血管也一并受累。
六:压力问题
现代人压力大,而且经常熬夜,长期下来,血氧供应会长期失代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
心脏病学十大里程碑事件
美国哈佛医学院Eugene Braunwald教授被公认为近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心脏病学家之一,主持了心血管领域很多大规模临床试验,他编写的《心脏病学》作为综合的心血管医学领域权威教科书目前已更新到第9版。
在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Braunwald教授对其心目中的心脏病学十大里程碑事件做了总结。
No.1 心电图
1903年,荷兰生理学家Willem Einthoven首次设计了弦线式电流计,通过记录心脏的心动电流及心音第一次描绘了人类心电图。
Einthoven将波形标记为P、Q、R、S、T 波,并用相关心电图特征描述了多种心血管疾病。
Braunwald教授将心电图的问世视为现代心脏病学开端。
“心电图是如此重要,乃至短短几年内,心脏病医生就被定义为可读懂心电图内涵的内科医生。
”
No.2 冠状动脉造影
1958年,美国医生Mason Sones在实施心导管术时意外将造影剂注入患者右冠状动脉,结果清晰显示了血管情况且患者安然无恙。
Sones推测冠状动脉可能能够耐受少量造影剂直接注射。
在完善并完成数百例冠脉造影后,Sones证实该技术安全可行,将人类对冠心病的认识推进一大步。
No.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977年,德国医生安德烈亚斯。
Andreas Gruentzig发明并改进了球囊导管,将其用于扩张狭窄动脉,为心绞痛患者成功完成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被称为介入心脏病学之父。
2007年,其患者在一次庆典中说:“我接受了Gruentzig医师富有想象力的介入手术,谁能想象在30年后的今天,我还能健康地活着?”
“Gruentzig的大胆创举,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这一崭新领域的先河。
”
No.4 心血管药物
1962年英国药理学家James Black首次报告β受体阻滞剂有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刺激并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1975年,美国科学家大卫。
库David Cushman与Miguel Ondetti分离出第一个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
1976年日本科学家远藤章Akira Endo分离首个他汀类药物。
“这三种心血管药物延长并改善了全球数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
”
No.5 超声心动图
瑞典科学家Inge Edler和Helmuth Hertz于1954年首次报告了心电超声技术,第一次成功记录人类心脏和大血管运动情况,为其他成像技术在心血管领域进一步应用打下基础。
No.6 心导管术
1929年,德国医生Werner Forssman将导管经肘前静脉送入了自己的右心房,开创了人体心导管术的先河。
1941年美国心脏科医生Andre Cournand和Dickinson Richards首次采用心导管术测定正常受试者及心脏病患者的右心及肺动脉压和心输出量。
三人于1956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拉开了人类心导管介入治疗的序幕。
“这项技术可以评估人类心脏功能正常与否,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诊断技术。
”
No.7 心血管手术
1938年美国外科医生Robert Gross首次通过手术成功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开创了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先河。
1953年美国医生John Gibbon采用体外循环进行了房间隔缺损修复,首次成功实施了开放式心脏手术,全部体外循环时间为26分钟,术后患者顺利恢复。
No.8 冠心病监护病房
1961年英国医生Desmond Julian首次提出冠心病监护病房的概念,指出病房应具备技术、临床、管理及人员优势,分别对应持续带警报功能的心电监控、快速实施心肺复苏术能力、专门收治心梗患者并配备受过专业训练护士。
该病房的设立降低了急性心梗患者院内死亡率。
No.9 预防心脏病学
美国心脏学家Paul Dudley White作为自行车爱好者意识到锻炼对心血管有利,于1938年首先提出心血管预防的概念。
1961年美国学者William Kannel 主持的弗雷明汉研究首次提出危险因素概念,将高血压、吸烟及心电图提示的左室肥厚确定为心血管危险因素。
“冠心病一级、二级预防降低死亡风险70%,其近一半作用归功于对上述危险因素的控制。
”
No.10 起搏器与置入式除颤仪
1952年,美国医生Paul Zoll首次报告了应用外用心脏起搏器治疗2例心室停搏患者。
1970年具有心脏病学及电子工程两个领域造诣的以色列人Michel Mirowski在美国巴尔的摩发明了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之后一系列成功的临床研究极大程度上扩大了该设备在心源性猝死一级与二级预防的适应证范围。
”
对心血管领域历史如此感兴趣,是因为我已经做了超过60年的
心血管研究,亲眼见证了很多重要发展。
这些伟大成就并非凭空而来,
是建立在临床医生、科学家及工程师的不懈努力上。
取得突破性发现
的往往是研究者长龙中最后一位,成功把整个团队发现汇集在一起。
几乎每项成就都来源于跨学科的密切合作。
----Eugene Braunw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