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900.51 KB
- 文档页数:24
聚散求的原理
聚散球是一种训练视觉功能的工具,主要依靠眼球运动来达到训练目的。
它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调节量增加集合的难度,从而提高双眼的自主性集合能力,达到训练生理性复视和恢复集合近点的目的。
聚散球通常由一根1-2米长的绳子和红球、黄球、绿球组成,三个球由近到远排列。
训练时,要求双眼同时进行注视,不能单眼使用。
注视近处的球时,可以想象努力“对眼”;注视远处球时,需要放松用眼。
聚散球是一种简单的视觉训练工具,可以在家自己使用,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适用人群。
如果你有视觉方面的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眼科专家的建议。
第七章调节和聚散第—节调节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调节和聚散是视力和视觉功能的根本要素,本局部将阐述其概念,并详细讲解有关调节和聚散测量的根本方法和临床应用。
调节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一、调节的机制睫状肌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操作的,同时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一)副交感的支配副交感纤维起自E-W核。
这些纤维穿出中脑成为第三对脑神经的主干,然后进入眶隔,穿过眶上裂,并成为动眼神经一局部。
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发出一支运动根,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内与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内发出睫状短神经,向前穿行于脉络膜腔隙,到达睫状肌,并支配它。
(二)交感神经的支配Gilartin运用解剖、生理、药理、临床和心理的方法证实了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并在调节中起作用。
交感神经纤维沿着颈交感干走行,在颈上神经节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沿着颈内动脉到达海绵窦。
进入眼眶后通过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发出两支睫状长神经和一支睫状短神经。
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总结如下:1.交感神经对睫状肌主要是抑制作用,通过β-肾上腺素受体来完成,主要是β2受体。
2.交感神经的作用较小,最大幅度是-1.50D左右。
3.正常的视觉环境中,交感神经的时间效应比副交感神经慢。
到达最大效应需要10~40秒;而副交感神经只需1~2秒。
(一)副交感的支配副交感纤维起自E-W核。
这些纤维穿出中脑成为第三对脑神经的主干,然后进入眶隔,穿过眶上裂,并成为动眼神经一局部。
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发出一支运动根,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内与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内发出睫状短神经,向前穿行于脉络膜腔隙,到达睫状肌,并支配它。
(二)交感神经的支配Gilartin运用解剖、生理、药理、临床和心理的方法证实了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并在调节中起作用。
交感神经纤维沿着颈交感干走行,在颈上神经节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沿着颈内动脉到达海绵窦。
进入眼眶后通过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发出两支睫状长神经和一支睫状短神经。
集合实际上是聚散运动的一个部分。
完整的说应该是张力性聚散、距离感知性聚散、调节性聚散和融像性聚散这四个部分。
他们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
我们不应该用某一项集合值和调节进行比较、来确定聚散功能是否正常。
下面我来说说这四项聚散之间的实际关系。
1.张力性聚散:为了弥补人眼框轴解剖结构上外展25°的缺陷,而产生的生理性集合值。
眼镜框轴与视轴之间的夹角为25°。
但是由于每个人生理结构的不同,有人的张力性集合角大于25°为内斜,而有些人张力性集合角小于25°为外斜。
由于斜视量值的不同,有些人能够通过动用眼肌来始终维持双眼视觉,被我们称之为隐性斜视。
有些人则不能始终维持这样的状态而偶尔出现显性斜视的特征,这种人被我们称之为间歇性斜视。
另外一些人由于斜视度较大不能通过眼肌的运动建立双眼视觉而成为显性的斜视。
对于隐形和间歇性外斜视者来说,为了建立双眼视觉,视远时必须动用远融像性集合,而视近时则需要比正常人多付出与外斜视值相同的集合量来维持近融像。
而对于隐形和间歇性内斜视者来说,为了建立双眼视觉,视远时必须动用远融像性散开,而视近时则需要比正常人少付出与外斜视值相同的集合量来维持近融像。
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直接通过远用斜位就可以判断此人集合状态,知道配镜。
例如外斜者给予远用棱镜是安全的,给予适当的远用棱镜可以保证视远及视近时的双眼视觉的清晰度和舒适度。
而内斜视者者需要小心,因为这类人由于视远是需要动用散开,而动用散开远比动用集合要困难,因此这类人视远时很容易疲劳,而视近时由于集合需求低于正常人,因此反而视近舒适且能够耐久。
但是一旦我们给予远用棱镜后虽然解决了视远的问题,但是由于集合需求增加反而会出现视近的疲劳问题。
因此这种情况需要小心。
但是如果遇到聚散功能异常(我们通常说的集合异常)就需要根据其他三项聚散功能具体情况来确定了。
距离感知性聚散:由于目标距离改变而引起的聚散。
正常情况下,当目标距离由远至近时集合增加,当目标距离由近至远时,集合减小散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