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保障相关的调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14.86 KB
- 文档页数:2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数和地位日益突出,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诸多社会心理问题。
本文围绕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探讨这一问题的原因与解决之道。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归属感。
农民工往往被视作“外来者”,在城市中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他们无法融入城市中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经常被孤立和排斥。
2.自我价值感低下。
农民工因为素质低下和文化程度不高,经常受到歧视和轻视。
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感觉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和意义。
3.急功近利。
由于缺少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农民工往往采取急功近利的方式来赚钱和提高收入,缺乏长远规划和思维深度。
4.消极情绪。
农民工工作压力大,收入低,生活环境恶劣,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5.缺乏社交能力。
由于长期处于低层次社会和职业中,农民工缺乏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无法开展广泛的社交活动和拓展社交圈。
1.文化差异。
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非常大,这种差异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还存在于生活方式、教育思想、习惯习性等方面。
2.经济压力。
由于缺少稳定职业和收入来源,农民工经常面临生计危机和经济压力,这种压力不仅对他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
3.社会歧视。
农民工长期被视为低级职业和社会贫困阶层,受到社会歧视和轻视,这种歧视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还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价值感。
4.生活条件差。
由于缺乏良好的住房和生活条件,农民工的生活环境恶劣,这会导致他们产生负面的心理情绪和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缺乏自信等等。
要解决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对策:1. 加强文化交流。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和互动,促进双方的了解和认同,缩小文化差异的巨大差距。
2. 提高收入和职业稳定性。
当前改善我国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初探[摘要] 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解决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公益性组织和农民工自身。
本文认为,以雇主企业为主体,通过改善农民工闲暇时间安排来改善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 农民工心理健康雇主企业我国农民工推动了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户籍为核心的二元体制结构和城乡分治,使得农民工与城市人在福利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
我国农民工存在诸如工资拖欠,保障缺失,管理不足等利益问题,使得我国农民工阶层具有很多独有的问题:农民工数量巨大,截止2008年12月31日,数量为2.25亿,他们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就业形势严峻,心理压力非常大,存大许多思想认识错觉。
农民工作为城市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解决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
一、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对局部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学者们,发现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很多,主要有:自卑心理和孤独情绪,被剥夺心理和不满情绪;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不安全心理和紧张情绪,迷茫失落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城市人报复及仇富心理等。
这些不良心理和情绪的存在,一方面存在社会隐患,不利于社会治安稳定;另一方面影响农民工的正常工作,影响企业效率;也不利于农民工自身的健康。
由于农民工身份问题尚未解决,研究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献较少。
农民工是全国性质的群体,又兼具地方特性,所以至今为止还未有全国范围内研究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献,就局部而言,对于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多采取问卷调查,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主要受躯体健康因素、心理相关自评因素、自感健康状况和睡眠状况等影响,约1/5的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高于临界值(何江江等,2008);农民工心理健康现状存在着种种隐患,如自卑封闭的心理倾向、压抑不满的心理倾向和被剥夺和反城市化的心理倾向等(康洁,熊和平,2005)[1];农民工由于背井离乡,缺少精神归属,压力大,压抑情绪严重等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方法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他们以务工为主要生计,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和不稳定的工作环境,农民工在身心健康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聚焦于农民工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首先,农民工常常面临着与家庭分离的困境。
由于工作地点与故乡相隔较远,他们很少有机会与家人团聚,长时间的分离可能导致孤独感、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建议相关部门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带薪休假机会,使农民工得以回乡探亲,同时通过建设农民工之家等设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休息和社交场所。
其次,农民工在城市中常常面临着歧视和社会排斥。
由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他们经常遭受来自城市居民的不理解和歧视,这会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积极倡导尊重农民工的权益,提倡平等和包容的社会氛围。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群体的了解和认同。
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来源。
长时间的劳动、低收入以及缺乏职业发展机会等因素,都会给农民工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不安感。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监管,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同时,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选择,帮助他们改善工作状况和提高收入水平。
最后,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教育水平和医疗资源的不足,农民工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我们可以通过建设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和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工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倡导积极心态,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困境。
综上所述,农民工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加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我们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休闲和社交机会,打破歧视和社会排斥等问题,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农民工的社会支持与心理适应农民工作为城乡流动人口的一部分,承担着许多城市中的低技能劳动工作。
他们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其中之一是缺乏社会支持和心理适应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的社会支持与心理适应,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得到来自社会网络和个人关系的帮助、支持和鼓励。
对于农民工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份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社会支持尤为重要。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信息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支持,从而帮助他们应对困境、缓解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
二、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现状然而,目前农民工在社会支持方面普遍存在困境。
首先,农民工常常身处陌生的城市环境,缺乏亲友和社会关系支持。
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圈子较为局限,很难融入城市社会。
其次,社会对农民工的认同感较低,很多人对他们持有歧视和偏见的态度,这对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另外,农民工的工作条件艰苦,收入低、工时长,很多人面临着经济困难,缺乏物质上的支持。
三、改善农民工的社会支持为了改善农民工的社会支持,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社会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关注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同感。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项目。
同时,社会各界可以开展关于农民工权益的宣传活动,加强公众对农民工的了解和尊重。
其次,应该建设农民工之间的互助网络,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通过成立农民工组织或者设立农民工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困难帮助、心理咨询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
此外,可以鼓励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增加农民工的社交机会。
最后,农民工自身也应该主动争取社会支持,积极融入城市社会,寻找类似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支持团体。
四、心理适应的重要性农民工由于长期面临城市生活的压力和不公平待遇,心理适应问题比较突出。
心理适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环境变化和压力时,通过适应性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来调整自身状态和情绪。
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保障相关的调查研究
发表时间:2013-06-25T14:15:54.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6期供稿作者:常金兰董燕艳[导读] 参保组与未参保组农民工一般情况现状在所调查的279例农民工中,参保组农民工170人,未参保组农民工109人。
常金兰董燕艳(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 315010)【中图分类号】R35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412-02
【摘要】目的了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与心理状况的关系,从而为农民工政府的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80名宁波地区农民工进行调查。
结果未参保组农民工SCL-90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参保组农民工,进一步分析发现未参保组农民工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均高于参保组(P<0.01)。
结论参加社保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未参保者好,因此,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收入,保护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农民工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农民工心理健康社会保障
农民工,也称“进城务工人员”,指的是在城市或城镇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1]。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未完全覆盖所有人口,由于户籍管理的二元结构,农民工群体往往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得到的待遇与城市居民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农民工在城市里属于弱势群体,社保制度不完善。
当遭遇重大事件或疾病时,农民工常常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
在农民工问题中,比较重要的是农民工心理问题[2]。
本文通过调查参保与未参保农民工的心理状况差异及主要表现,来了解社会保障体系与心理状况的关系,从而为政府的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采用便利取样法,以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宁波市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280份问卷,回收280份,回收率100%。
剔除1份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是99.64%。
其中参保者170例,未参保者109例。
纳入标准:农村户口在城市务工半年以上;无精神病史,意识清晰;知情同意。
1.2 调查方法由农民工自行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填写时由受过心理测定培训的我校学生指导。
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从事工作性质(建筑业与非建筑业)、工作稳定性等。
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条目,包含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采用5级评分法,从无(1)、很轻(2)、中等(3)、偏重(4)、严重(5),分数越高,心理状况越差。
1.3 统计处理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用百分率、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参保组与未参保组农民工一般情况现状在所调查的279例农民工中,参保组农民工170人,未参保组农民工109人。
与参保组农民工相比,未参保组农民工以女性居多,年龄以中青年为主,文化程度偏低,工作稳定性略差,大部分有小孩,人均月收入较低,以建筑业为主。
两组农民工一般资料如表1。
表1 参保组与非参保组农民工一般情况(n=279)
2.2 参保组与未参保组农民工SCL-90评定结果未参保组农民工SCL-90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参保组农民工,进一步分析发现未参保组农民工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均高于参保组(P<0.01)。
见表2。
表2 参保组农民工与未参保组农民工SCL-90评分比较
**表示p<0.01
2.3 未参保组农民工与常模比较未参保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总分高于常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3。
表3 未参保组农民工SCL-90总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n=109)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未参保农民工SCL-90总分及因子分显著高于参保农民工,提示未参保农民工总体上不良心理状况较参保者突出。
究其原因可能与未参保农民工人群特征有关。
由一般资料可知,未参保农民工以中青年人为主,大部分为已婚,且有小孩家庭占多数,工作相对不稳定,文化程度较低,从事建筑业者居多。
结婚且有小孩的农民工因为家庭负担加重,生活支出增多,同时子女教育需要支付高额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即使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中仍需缴纳子女的各种借读费[3],心理压力大,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同时,未参保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偏低,且大部分属于建筑工人,文化程度低,适应能力弱,心理健康知识缺乏,不能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建筑业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多数是些体力活,躯体上容易疲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4]。
一般来说,农民工不会利用卫生服务资源,生病时,一般是能扛就扛,但是一旦需要卫生服务,病情往往相对较重[3],因此农民工更需要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医疗保障。
为了提高农民工心理健康,应积极消除制度性歧视,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性改革,把农民工真正融入到城市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中来,使他们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
当务之急最重要是构建包括工伤保障和疾病保障的健康保险,其次是失业保险,最后是养老保险[3]。
这是解决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必要措施。
本调查结果发现,将未参保农民工与中国成人常模[5]进行比较,心理健康总分高于常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大多数结果有差异[2,6]。
可能的原因一方面与样本量不够大有关,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宁波市为东部沿海城市,经济较发达,农民工的收入普遍较高,不仅能满足其基本日常生活所需,还能有所富余,供给农村家庭所需,自我满足感较强。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证实参加社保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未参保者好,因此,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收入,保护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减少其心理障碍发生,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光金,高迎洁,李景慧.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28(9):28-32.
[2]章芳,李祚山,卢淋淋,王思阳.重庆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1):864-867.
[3]陈柯柯.城市农民工心理健康透视及对策研究.卫生软科学,2007,21(5):398-401.
[4]贾凤芹,吴燕.苏州市青年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823-2826.
[5]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
[6]胡荣华,葛明贵.对408名城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3):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