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原理和技术规范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2
产前筛查的生化指标、实验室技术与要求目的:抽取孕妇静脉血,通过定量检测母体血清某些特异性生化指标的浓度,结合孕妇年龄、采血时的孕周、体重,并运用电脑产前筛查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出孕妇怀有“先天愚型儿”、神经管畸形(如无脑儿、开放性脊柱裂等)、18-三体综合症、死胎等其它先天缺陷儿的风险。
并结合产前B超检查,进而对高风险的孕妇采取必要的临床产前诊断,以期达到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先天愚型儿”“缺陷儿”出生。
一、产前筛查:1.什么是筛查:筛查是用系统的方法通过检测或询问的手段从那些无症状并且未引起医疗上注意的人群中找出某一特定疾病的高危人群,并对他们进一步追踪或采取直接的预防措施。
2.什么是产前筛查:产前筛查是对孕妇进行怀有某些先天性异常胎儿的“危险”程度的筛选。
产前筛查的目的是进一步对高危人群确诊,并为孕妇提供终止妊娠的方法,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
目前产前筛查的两种主要疾病是唐氏综合征(Down’s Sydrome,又称21三体综合征)和开放性神经管缺陷(Open Neural Tube Defect,或ONTD)在国外以脊柱裂居多,而国内则以无脑儿居多。
另外18-三体综合征也有提示,18-三体综合征症状较复杂,据Smith(1968年)观察,其症状多达115种以上,主要症状有患者头有后突的枕部,眼裂狭小,耳朵畸形,耳位低下,小颌,胸骨短小,手以特殊姿势握拳,拇指紧贴掌心等。
其出生发病率1/6000-1/8000。
产前筛查可以在妊娠早期(7-13周)或中期(14-21周)进行。
由于目前的技术水平的限制,产前筛查技术不能做到筛查百分之百正确,会出现假阴性(将疾病妊娠误查为正常妊娠)和假阳性(将正常妊娠误查为疾病妊娠),假阴性病例因此会误诊,假阳性病例一般在产前诊断实验时被纠正。
每一个孕妇都有平等享受产前筛查的权利,医务人员有责任为孕妇提供产前筛查的信息。
在知情选择、孕妇自愿的原则下进行产前筛查。
二、产前诊断1.什么是产前诊断:在临床遗传咨询、检查的基础上,对有高风险的妊娠妇女进行产前诊断,如果确认为正常胎儿则继续妊娠至足月生产,这是预防严重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手段。
产前诊断技术规范1、产前诊断诊疗技术规范诊疗常规的核心是让进行产前检查的所有孕妇均有机会做产前筛查,并对产前筛查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解释,根据医疗原则处理需要进一步作产前诊断的病例。
具体内容包括:1.对所有的孕妇进行宣传,对其说明产前筛查的意义、目的,让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均有机会进行知情选择接受产前筛查。
2.建议所有小于35 岁的孕15-20 周的一般孕妇做产前筛查,大于等于35 岁的孕妇(大于等于35 岁系指预产期时35 岁)及高危孕妇做细胞遗传学检查。
3.对要做产前筛查的孕妇,必须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掌握问诊方法。
(1)详细询问孕妇的年龄、末次月经、体重、是否有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2)是否为多胎妊娠、是否吸烟,异常妊娠史,前胎是否是21-三体、18-三体等。
4.咨询医生根据掌握的妇产科学、遗传学、优生学等知识对遗传咨询作出科学的解答。
(1)整个遗传咨询过程中,咨询医生只需将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后果向病人进行陈述,由病人自行选择采取的措施。
(2)必须使筛查者清楚筛查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要求孕妇签署知情同意书。
(3)医生应确定被筛查孕妇的年龄、孕周(必要时B 超确诊胎龄)等病史后开出产前筛查送检单。
5.对筛查结果的解释与临床处理原则:(1)对筛查结果为21-三体、18-三体高风险孕妇,医生应告知孕妇其结果只说明胎儿患这两种先天异常的可能性很大,但不是确诊。
建议其进行羊水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排除染色体病。
(2)对于年龄≥35 岁的高龄孕妇,即使做了筛查且低风险,医生也应告之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区别,给孕妇提供选择细胞遗传学检查的机会。
(3)对于NTD 高风险孕妇,应建议B 超检查以排除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可能性。
(4)对筛查阴性或低风险的孕妇应告知其结果只说明孕妇胎儿患某一先天缺陷的可能性很小,但不是绝对排除。
6.下列孕妇应该直接做产前诊断:(1)羊水过多或者过少的;(2)胎儿发育异常或者有畸形可能;(3)孕早期接触过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性缺陷物质的;(4)曾分娩过严重先天性缺陷儿的;(5)发生过某种遗传病患儿或者夫妇一方患有严重遗传病的;(6)年龄超过35 周岁的;(7)其他医学上认为需要产前诊断的。
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及质量控制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及质量控制1.引言1.1 目的1.2 适用范围1.3 定义2.产前筛查技术概述2.1 产前筛查的定义2.2 产前筛查的目的2.3 产前筛查的常用技术2.3.1 确定高危人群2.3.2 常规检测项目2.3.3 高分子量DNA筛查2.3.4 羊水穿刺术2.3.5 绒毛活检术2.3.6 胎盘活检术3.质量控制要求3.1 实验室设备要求3.2 人员培训及资质要求3.3 样本采集、处理及储存要求3.4 检测程序及流程要求3.5 质控体系要求3.5.1 样本质量控制3.5.2 实验室内质控3.5.3 外部质控4.检测结果解读及报告4.1 结果说明4.2 结果分类及风险评估4.3 报告格式及内容要求4.4 结果解读的风险提示4.5 咨询与辅导5.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5.1 样本采集、处理与储存中的常见问题5.2 检测中的常见问题5.3 结果解读与报告中的常见问题5.4 辅导与咨询中的常见问题6.附件- 附件1:产前筛查工作流程图- 附件2:样本采集、处理及储存操作规范- 附件3:质量控制记录表格7.法律名词及注释- 产前筛查:通过对胎儿基因组的分析,检测可能存在的遗传性疾病、染色体异常或其他疾病风险的一系列检查和分析。
- 高分子量DNA筛查:通过分析孕妇血液中的胎儿游离DNA,检测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的筛查方法。
- 羊水穿刺术:通过从子宫中取出羊水样本进行分析,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的方法。
- 绒毛活检术:通过取出胎盘组织进行分析,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的方法。
- 胎盘活检术:通过取出胎盘组织进行分析,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的方法。
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质量控制指标一、筛查/诊断技术质量筛查/诊断技术质量是确保产前筛查和诊断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应采用国际公认的筛查和诊断技术,并定期进行技术评估和更新。
二、实验室检测质量实验室检测质量直接影响产前筛查和诊断的准确性。
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仪器校准、试剂质量控制、样本处理等方面。
三、临床评估质量临床评估是产前筛查和诊断的重要环节,应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医生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能力,遵循临床指南和操作规范。
四、遗传咨询质量遗传咨询是产前筛查和诊断的重要后续服务,应确保咨询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咨询师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五、随访服务质量随访服务是产前筛查和诊断的重要环节,应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随访。
随访计划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并建立完善的随访记录和报告制度。
六、诊断符合率诊断符合率是衡量产前筛查和诊断准确性的重要指标。
应定期对诊断符合率进行评估和监测,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七、筛查阳性率筛查阳性率是衡量产前筛查效果的重要指标。
应定期对筛查阳性率进行评估和监测,以确保筛查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八、检测误差管理检测误差是影响产前筛查和诊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应建立完善的误差管理制度,包括误差发现、报告、分析和改进等方面。
九、质量控制记录质量控制记录是监测和控制产前筛查和诊断过程的重要依据。
应建立完善的记录管理制度,包括仪器校准记录、样本处理记录、咨询记录等方面。
十、培训与教育培训与教育是提高产前筛查和诊断质量的重要措施。
应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是指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对胎儿进行检测和诊断的过程。
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为孕妇提供更加全面的医学服务和更好的指导,提高胎儿健康的几率,降低相关疾病的风险。
产前筛查产前筛查是通过一系列检测手段,来评估胎儿是否患有遗传性疾病的可能性。
这种检测方法是非侵入性的,并且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产前筛查的结果往往能给出相应疾病的患病风险,方便医生和患者做出相应的决策。
产前筛查的方法主要包括血液检测、超声波检查和羊水穿刺等。
其中,血液检测是通过孕妇的血液中检测胎儿的DNA等物质,来分析胎儿是否患有某些遗传疾病的可能性。
超声波检查则是通过超声波传感器对胎儿进行检查,评估其器官结构和生理状态。
羊水穿刺则是在孕期较晚时期,通过取得羊水样本进行分析和测试。
产前筛查的优点在于,能够在不伤及胎儿的情况下,对患病风险进行评估。
但是,它并不能对某些疾病做出精准的诊断,还需要通过产前诊断等手段进一步确认。
此外,产前筛查的结果仅是提供了患病的概率,并不能给出具体的诊断,需要患者和医生进行深入讨论和决策。
产前诊断产前诊断是对胎儿的遗传疾病进行确认,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疾病的过程。
产前诊断的方法包括羊水穿刺、脐带穿刺和胎盘组织检查等。
这些方法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在严格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情况下进行。
产前诊断的优点在于能够确定胎儿的疾病情况,对孕妇和家庭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指导后续的生活和医疗护理。
但是,产前诊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监护下进行。
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在孕期的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前筛查能够在孕早期对遗传疾病的患病风险进行评估和提示,对于减少遗传疾病患病的数量和及时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而产前诊断则能够对遗传疾病的确诊提供参考,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安全。
在进行产前筛查和诊断的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和专业机构,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检测和诊断。
产前筛查技术规范一、筛查的基本原则1.进行产前筛查的医疗单位必须对筛查阳性病例的后续诊断负责。
2.应向35岁以下妊娠7-20周的孕妇推荐产前筛查。
3.产前筛查需按知情同意、孕妇自愿的原则。
医务人员事先需告知孕妇或其家属产前筛查的性质、目的,以及与诊断性检查相比筛查的局限性。
孕妇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疗单位不得以强制手段要求孕妇进行产前筛查。
4.可选择的筛查方案:(1)早孕期(7-12周);①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②加人绒膜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Free-βhCG);③有条件的单位 B超测量胎儿颈后半透明带厚度(NT);(2)孕中期(14-20周);二联方案: Free-βhCG(或hCG)+AFP(甲胎蛋白);三联方案: Free-βhCG(或hCG)+AFP +uE3 (非结合雌三醇)。
5.各实验室应确定其所采用的筛查方案筛查结果与已发表的预测值有可比性。
6.筛查采用的设备和试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技术监督部门的规定。
二、技术程序和质量控制㈠标本的采集与接收1.标本采集与接收时应认真核对送检单各项填写是否完整、准确,是否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2.对所有筛查孕妇应再次确定年龄、孕周等的准确性,对因月经紊乱等原因影响准确计算孕周者,应建议B超测定胎儿双顶颈确定胎龄,以免因年龄、孕周错误影响筛查结果。
3.采集静脉血2-3ml,不抗凝,置室温30分钟左右,2000rpm10分钟分离血清。
4.对送检的使用抗凝剂、溶血、高血脂等标本退回重采。
5.标本使用唯一编号。
㈡实验中的质控1.实验仪器定期校正。
2.实验前必须校对试剂的批号、效期,标本的编号与姓名等。
3.每次实验均插入定值质控,质控品测定值在参考范围内方可确认标本的测定值。
4.严格按照仪器与试剂盒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5.实验记录应包括实验室的温度、湿度、仪器运作状况、标本实验结果、质控结果等。
6.对血清标志物MOM值异常者,应进地重复检测,以排除检测误差,确定结果后方可报告。
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原理和技术规范产前筛查是指在孕妇怀孕期间对胎儿患有一些遗传病或胎儿畸形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筛查的一种方法。
而产前诊断则是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对已经筛查出异常的胎儿进行细化的鉴定和确诊。
1.原理:
产前筛查主要是通过收集孕妇和家族的遗传病史、孕期B超、血液生化指标等信息,结合相关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计算患有其中一种遗传病或胎儿畸形的风险值,判断胎儿是否存在风险。
产前诊断则是通过孕妇血液检测、羊水穿刺、绒毛活检等手段,直接获取胎儿的遗传物质,进行基因分析、染色体重排等检查,准确确定胎儿是否存在异常。
2.技术规范:
b.选择适当的筛查方法:产前筛查有不同的方法,如孕期B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等指标的检测。
医务人员应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筛查方法。
c.建立标准化的检查流程:产前筛查与诊断应有明确的检查流程和操作规范。
医务人员应遵循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d.结果评估与解释:产前筛查与诊断的结果应该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评估和解释,并与孕妇充分沟通和交流,提供明确的诊断建议。
f.法律法规的遵循:产前筛查和诊断涉及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操作和处理。
产前筛查技术规范及质量检验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产前筛查技术的实施,并提供质量检验的指南。
产前筛查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技术,用于早期检测某些遗传性疾病和胎儿异常,以及评估母婴健康风险。
通过遵循本文档中的规范和指南,可以确保产前筛查技术的准确性和质量,为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提供保障。
技术规范产前筛查技术应遵循以下技术规范:1. 前期评估:在进行产前筛查之前,应进行孕妇的基本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包括孕妇的年龄、家族史、既往病史等。
2. 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法:根据孕妇的特定情况,选择适当的筛查方法,包括血液检测、超声检查、羊水穿刺等。
3. 实施准确的检测:产前筛查技术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和持有相关资质的医疗人员实施,确保操作准确无误。
4. 信息保密:所有产前筛查结果应严格保密,仅在必要的情况下与医疗团队和孕妇本人分享。
5. 结果解读和咨询:产前筛查结果应由专业医疗人员解读,并与孕妇进行相关咨询,解答其疑问并提供适当建议。
质量检验为确保产前筛查技术的质量和可靠性,应进行质量检验,包括以下方面:1. 实验室质量控制:产前筛查实验室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设定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日常质检和定期外部质检等。
2. 设备校准和维护:产前筛查技术所使用的设备应经过定期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准确性和运行稳定性。
3. 人员培训与认证:产前筛查技术的实施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技术操作的要求,并获得相关认证。
4. 数据管理和记录:对产前筛查的结果和相关数据应进行详细记录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5. 客户满意度评估:定期进行客户满意度评估,收集用户反馈并改进产前筛查服务质量。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产前筛查技术的规范和质量检验指南,旨在确保产前筛查技术的准确性和质量,为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保障提供依据。
实施时,应严格按照规范和指南进行操作,并进行质量检验和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