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绪论
- 格式:pptx
- 大小:335.52 KB
- 文档页数:33
人教初中化学绪论教案
课题:化学绪论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3. 掌握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
重点难点:
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人教版初中化学》
2. 实验器材及化学药品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介绍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讲授化学绪论(15分钟)
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根据教材提供的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化学的基本规律,并进行总结。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提出问题。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实验操作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节课需要进一步完善。
化学绪论有哪些基本概念和定律一、关键信息1、化学绪论中的基本概念: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化学键、化学反应等。
2、化学绪论中的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倍比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二、化学绪论中的基本概念11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111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分子可以是同种原子组成,如氧气分子(O₂),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组成,如水分子(H₂O)。
112 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 种,它们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
11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中的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114 化学键化学键是使原子或离子相结合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主要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通过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金属键则存在于金属单质中,是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作用。
115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三、化学绪论中的基本定律12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121 定比定律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固定的,不因制取该化合物的途径不同而改变。
例如,水(H₂O)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始终为 1:8。
122 倍比定律当两种元素可以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时,在这些化合物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若呈简单整数比,则在一种化合物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若为一个定值,那么在另一种化合物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必为该定值的简单倍数。
绪论化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一.化学研究的对象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关系: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2.化学的发展史(1古代中国的炼铜、冶铁和炼钢(2近代 18世纪~19世纪①18世纪,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论。
标志着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
②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了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
③19世纪,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分类、有序的研究物质。
(3现代化学飞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举例:1965年中国合成了有生命活性的牛胰岛素,说明人工能合成有生命的活性物质。
二.化学的研究范畴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产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举例: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2.化学变化:生产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举例:木柴燃烧、铁生锈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1 有其他物质生成,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2 伴随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举例:煤和木材中的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1 熔点。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点随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3 密度。
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第二节化学实验一.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1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2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力变化及其他现象(3变化后:记录生成物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二.学习化学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熔沸点、可燃性、可溶性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燃烧现象、热现象、气体产生、溶液中沉淀的生产等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部分)1.药品的取用(1取用药品的规则:三不二量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味道;不得偿药品的味道二量:有说明的按规定用量;无说明的取最少量(液体用1mL~2mL,固体只需盖住试管底(2取用药品的方法①粉状固体:斜→伸→竖斜:先倾斜试管伸:再将盛药品的钥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竖: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②块状固体:横→竖→滑横:先将容器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放入容器口竖: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滑:使块状固体缓缓地滑向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注意:取用一定量的固体药品时应用托盘天平称量③液体药品a.用量少时用胶头滴管。
新高中化学绪论教案全册
第一课: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化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初步认识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起源: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炼金术时代,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了许多化学
现象。
2. 化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等内容。
3. 化学的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等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故事、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过程:
1. 通过介绍古代的炼金术时代和化学的起源,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
2. 通过讨论元素、化合物、物质的性质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基本内容。
3. 展示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现象,促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4. 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建立了对化学的基本
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化
学知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初中九年级化学绪论教案课题:化学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1.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2.化学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1.课件、教学实验器材;2.学生实验材料;3.教师备课内容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化学绪论”,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2.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二、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10分钟)1.化学的定义;2.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现象;2.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及时整理实验数据。
四、讨论与交流(10分钟)1.教师与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2.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互相交流;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2.强调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3.布置课后作业。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笔记,重点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原理;2.要求学生总结本课程所学内容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的原理展开,通过实验环节增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增强他们的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化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初中化学绪论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3. 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常识。
教学重点:1. 化学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3.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常识。
教学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常识。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课件;2. 实验室仪器和试剂;3. 实验安全常识宣传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化学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2. 学生分享他们对化学科学的了解和印象。
二、探究化学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科学的定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2. 教师介绍化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3. 教师讲解化学科学的特点,如实验性、理论性、应用性等。
三、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15分钟)1. 教师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和作用,学生通过示例理解;2. 教师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如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等;3. 学生练习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四、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常识(15分钟)1. 教师演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仪器的使用、试剂的取用等;2. 学生分组练习化学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3. 教师讲解实验安全常识,学生阅读实验安全宣传资料。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他们的收获;2. 学生反思他们在化学实验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2. 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或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化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探究、学习、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对化学科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安全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绪论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主要涉及化学绪论的内容,包括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与分类、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等。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一、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类的原子组成,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二、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腐蚀性、燃烧性等。
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包括纯物质和混合物。
三、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物质转化过程,包括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参与反应的物质。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简化表示,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等。
四、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围绕核心运动的是电子。
原子的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元素周期律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将元素分类的一种方式。
五、离子与离子化合物离子是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正离子又称为阳离子,负离子又称为阴离子。
离子之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
总结:九年级化学的绪论部分包括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与分类、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习化学的后续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分类、化学反应的过程以及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
希望本文对九年级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化学绪论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及其变化。
在化学研究中,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最核心的概念包括:1. 物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具有质量和占有空间的特征。
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
2.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内部的核,而电子围绕核运动。
3.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是化学上的基本物质。
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18种。
4.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化学结合方式形成的纯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化学性质。
5.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以共价键相互连接而形成的物质基本单位。
6. 物质的三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会发生相变。
二、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元素是以原子形式存在的,每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特定的质子数,这个质子数称作原子序数。
元素周期表将所有的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元素周期表的布局反映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元素以一定的化学键相互连接而形成。
包括分子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两种。
化学式是对化合物中元素的组成和原子比例关系的一种符号表示。
主要有分子式和离子式两种。
分子式表示的是分子中各种原子的数目,而离子式则表示了离子之间的化学结合关系。
三、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化学变化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会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一种符号表示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左侧是反应物,右侧是生成物。
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所研究的量称为摩尔,因此在方程式中,摩尔数需要被平衡。
化学反应按照速率和放热或吸热的不同,可以分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四、化学能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物质的变化,总会有能量的转化。
化学绪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1、化学绪论知识的关键信息1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12 化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以及化学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
13 化学的分支学科: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14 化学变化的本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15 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是获取化学知识、验证化学理论和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2、化学绪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21 食品领域211 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用于延长食品保质期;抗氧化剂(维生素 C、维生素 E)防止食品氧化变质;调味剂(谷氨酸钠、柠檬酸)改善食品口感;色素(胭脂红、柠檬黄)使食品色泽诱人。
212 食品营养:了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化学组成和代谢过程,有助于合理膳食搭配,保证身体健康。
213 食品加工:例如发酵过程(酿酒、制作酸奶)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原料转化为具有特殊风味和营养价值的食品;烘焙中面粉的发酵、蛋白质的变性等化学变化影响食品的质地和口感。
22 医药领域221 药物合成: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各种药物分子,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镇痛药(阿司匹林、布洛芬)、降压药(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等。
222 药物分析:运用化学分析技术对药物的成分、纯度、含量进行检测,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223 医疗诊断:化学试剂在疾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血糖检测中的血糖仪利用酶与葡萄糖的化学反应测定血糖水平;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通过化学反应测定各种物质的含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23 材料领域231 金属材料: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助于进行金属的冶炼(如炼铁、炼钢)和金属的防护(如镀锌、镀铬),延长金属制品的使用寿命。
232 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如塑料(聚乙烯、聚丙烯)、橡胶(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纤维(聚酯纤维、尼龙)等,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