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绪论
- 格式:pptx
- 大小:335.52 KB
- 文档页数:33
人教初中化学绪论教案
课题:化学绪论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3. 掌握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
重点难点:
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人教版初中化学》
2. 实验器材及化学药品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介绍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讲授化学绪论(15分钟)
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根据教材提供的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化学的基本规律,并进行总结。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提出问题。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实验操作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节课需要进一步完善。
化学绪论有哪些基本概念和定律一、关键信息1、化学绪论中的基本概念: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化学键、化学反应等。
2、化学绪论中的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倍比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二、化学绪论中的基本概念11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111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分子可以是同种原子组成,如氧气分子(O₂),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组成,如水分子(H₂O)。
112 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 种,它们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
11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中的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114 化学键化学键是使原子或离子相结合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主要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通过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金属键则存在于金属单质中,是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作用。
115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三、化学绪论中的基本定律12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121 定比定律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固定的,不因制取该化合物的途径不同而改变。
例如,水(H₂O)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始终为 1:8。
122 倍比定律当两种元素可以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时,在这些化合物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若呈简单整数比,则在一种化合物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若为一个定值,那么在另一种化合物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必为该定值的简单倍数。
绪论化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一.化学研究的对象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关系: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2.化学的发展史(1古代中国的炼铜、冶铁和炼钢(2近代 18世纪~19世纪①18世纪,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论。
标志着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
②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了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
③19世纪,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分类、有序的研究物质。
(3现代化学飞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举例:1965年中国合成了有生命活性的牛胰岛素,说明人工能合成有生命的活性物质。
二.化学的研究范畴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产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举例: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2.化学变化:生产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举例:木柴燃烧、铁生锈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1 有其他物质生成,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2 伴随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举例:煤和木材中的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1 熔点。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点随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3 密度。
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第二节化学实验一.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1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2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力变化及其他现象(3变化后:记录生成物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二.学习化学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熔沸点、可燃性、可溶性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燃烧现象、热现象、气体产生、溶液中沉淀的生产等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部分)1.药品的取用(1取用药品的规则:三不二量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味道;不得偿药品的味道二量:有说明的按规定用量;无说明的取最少量(液体用1mL~2mL,固体只需盖住试管底(2取用药品的方法①粉状固体:斜→伸→竖斜:先倾斜试管伸:再将盛药品的钥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竖: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②块状固体:横→竖→滑横:先将容器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放入容器口竖: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滑:使块状固体缓缓地滑向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注意:取用一定量的固体药品时应用托盘天平称量③液体药品a.用量少时用胶头滴管。
新高中化学绪论教案全册
第一课: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化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初步认识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起源: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炼金术时代,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了许多化学
现象。
2. 化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等内容。
3. 化学的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等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故事、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过程:
1. 通过介绍古代的炼金术时代和化学的起源,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
2. 通过讨论元素、化合物、物质的性质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基本内容。
3. 展示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现象,促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4. 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建立了对化学的基本
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化
学知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初中九年级化学绪论教案课题:化学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1.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2.化学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1.课件、教学实验器材;2.学生实验材料;3.教师备课内容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化学绪论”,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2.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二、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10分钟)1.化学的定义;2.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现象;2.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及时整理实验数据。
四、讨论与交流(10分钟)1.教师与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2.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互相交流;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2.强调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3.布置课后作业。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笔记,重点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原理;2.要求学生总结本课程所学内容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的原理展开,通过实验环节增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增强他们的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化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