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化学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624.50 KB
- 文档页数:21
【绪论】1.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3.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的空间,还包括这个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各个因素。
环境通常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卫生学长期以来以研究自然环境为主,并人为地将其划分为生活环境和职业环境。
4.从预防医学的意义上定义环境,环境是指人体外的全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与生物因素及有关的行为因素,而不包括不可改变的自然环境。
5. 健康在人类发展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可。
为此,我国政府近来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工作战略目标。
6. 我国卫生工作的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
(了解即可)【第一章】7. 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认为:“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它包括了两大部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8.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9. 生物圈的范围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10. WHO最近从环境可影响人类健康的意义上对环境下的定义:指人体外的全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有关的行为因素。
11. 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选择)项目原生环境次生环境定义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对健康的有益影响清洁的空气、水、土壤及适宜的阳光照射和小气候改造环境过程重视生态平衡,使其优于原生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有益人类健康对健康的不良影响某些地区水、土中某种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方病)改造环境或生活、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
绪论预防医学:预防疾病,增进人群健康卫生化学:将分析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预防医学领域,探索化学物质(与人群健康相关)检测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
研究对象:与人群健康相关的化学物质。
样品特点:种类繁多,组成复杂,机体干扰大分析范围广:无机、有机分析;形态分析被测物质含量差别大:常量痕量卫生化学的作用: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因素与健康;微量元素与健康;食品安全与健康;制定卫生标准和执行卫生监督常用仪器分析方法(1)光谱分析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分子荧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2)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3)电化学分析法(极谱法、微分电位溶出法)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误差——分析工作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得到的分析结果与其真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值,即存在误差(error)一、分析误差1.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分析误差存在于分析的全过程: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分析方法的选择;试剂的配制和使用;仪器的使用;样品的测定;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分析结果的表达了解误差来源的目的:(1)分析前制定措施以减少误差(2)分析中严格操作使误差最小(3)分析后合理估计误差大小2.误差的分类(一)随机误差1. 产生原因: 分析过程中偶然的、非确定性因素。
2. 特点: 单次测量时,正负和大小无规律。
无限多次重复测量时,呈正态分布。
对称性;抵偿性;单峰性。
3. 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二)系统误差1. 产生原因:某些确定性的因素。
(1)方法(2)试剂、仪器(3)主观2. 特点:系统误差:正负、大小具有一定规律,重复测量时会重复出现。
系统误差可分为定值系统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
化学测量中多为定值系统误差。
3. 消除方法:查明原因并改正,或确定大小予以校正。
(三)过失误差1. 产生原因:分析过程中的错误或过失。
2. 特点:正负或大小皆无规律。
3. 消除方法:加强责任心,认真记录实验中的异常现象,以便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的取舍。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教学设计课题绪论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的第一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
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化学,认识化学的特殊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
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科学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了解化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我国在化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发展。
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化学的作用以及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重点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难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点的科学。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如果没有化学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观看视频,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化学研究的对象?1.化学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氮气、水、金刚石、食盐等)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塑料、纳米铜、橡胶、药品等)2.从分子层认识物质:例如:冰、水、水蒸气只是状态不一样,都是由水分子构成。
3.化学研究的方法—实验:基本仪器,基本操作;制备物质,实验步骤;探究实验:定性实验,定量实验,性质实验。
学生讨论回答这样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会对化学感兴趣。
二、化学发展的主要历程1.古代化学:老师引导下归纳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
第一节基础化学课程的重要意义一、基础化学——医学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基础课基础化学是刚进入医学院校的大一学生首先接触到的一门极重要的基础课。
它适应21世纪化学和医学渗透融合的形势,以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的,将医学生带入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化学世界,为他们破解医学之迷,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同时研究其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关系。
医学则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科学,以人体为对象,研究人体中生理、心理和病理现象的规律,寻求防病治病的途径。
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关系密不可分。
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人类在炼金术、炼丹术、医药学的实践中获得了初步的化学知识,也就是说,化学从一开始就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些医药学家本身就是化学家,而化学家则把为医治疾病制造药物作为自己的职责。
我国明代李时珍(1518~1593)所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的无机药物就有266种,被西方称为“东方医药学巨典”。
实际上,它不仅是一本药学巨典,也是一个化学宝库。
书中不但对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作了详尽的描述,还对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灼烧等化学操作技术也都有详细记述。
17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末,化学实现了从经验到理论的重大飞跃:科学元素说和原子—分子论相继被提出、化学家发现元素周期律、建立甲烷的四面体结构和苯的六元环结构、确立原子量和物质成分的分析方法,还相继建立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四大学科。
在这一近代化学时期中,化学和医学被紧密地结合。
利用药物治疗疾病是化学对医学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180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H. Davy)发现了一氧化二氮的麻醉作用,之后又发现了更好的麻醉剂——乙醚。
麻醉剂被成功地用于牙科手术和外科手术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治疗梅毒的特效药物胂凡纳明是德国化学家在1909年合成的。
20世纪30年代以来,化学家先后创造出了数千种抗菌素、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使许多长期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得到控制,拯救了无数生命。
《卫生化学》复习简答题、单选题第一章绪论一、简答题(一)简述卫生化学的性质、任务。
并简单说明卫生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关系。
答:1、卫生化学是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卫生化学的任务是为学生讲授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毕业实习和技术工作所必须的分析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卫生化学主要是对预防医学领域中有关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研究,即卫生化学是以预防医学需要为前提,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研究内容,并随着预防医学的发展而发展。
而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含量、结构及其多种化学信息的科学,它是涉及化学学科所有领域。
(二)何为化学分析?何为仪器分析?各有何特点?二者的关系?答:1、化学分析法:以被测物质的化学反应和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的分析方法。
主要特点:①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普及;②准确度和精密度高,适用于常量组分的分析(>1%);不适于为了组分的测定(灵敏度低);③重量分析的操作较麻烦,测量耗时长。
2、仪器分析:以被测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的分析方法。
主要特点:(1)分析速度快;(2)便于自动化;(3)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适合测定微量组分(<1%)、和痕量组分(<0.01%);(4)所用的仪器设备比较昂贵。
3、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二、单选题(一)下列哪一个分析方法是根据分析原理分类的:A、常量组分分析;B、常量分析;C、常规分析;√D、化学分析。
(二)下列哪一个分析方法是根据所取试样用量的大小分类:A、常量组分分析;√B、微量分析;C、仲裁分析;D、化学分析。
(三)下列哪一个分析方法是根据待测组分的质量分数多少分类的:√A、常量组分分析;B、微量分析;C、仲裁分析;D、化学分析。
(四)下列哪一个分析方法是根据根据分析化学的任务分类的:A、常量组分分析;√B、定量分析;C、仲裁分析;D、化学分析。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 预防医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卫生化学》相当于分析化学中的________部分。
2. 《卫生化学》是应用_______,特别是仪器分析的理论和仪器,解决卫生化学遇到的定性、定量的问题。
3. 卫生化学的一般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二、选择题1.卫生化学的分析方法按任务分类可分为A. 定性、定量、化学分析B. 无机分析、有机分析、化学分析C. 定性、定量、结构分析D. 仪器分析、化学分析、结构分析2. 根据分析时试样用量的多少,分析化学可分为A.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痕量分析B.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C. 常量组分分析、微量组分分析、痕量组分分析D. 常量分析、常规分析、微量分析3. 哪个不是卫生化学的任务A.定性分析B.定量分析C.结构分析D.化学性质分析4. 当取样为固体时,微量分析指的是A.0.0001g~0.01g B.0.01g~0.1g C.0.1g以上D.0.0001g以下三判断题1. 微量分析就是微量组分分析。
2. 卫生化学的分析方法按原理分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
3. 常量组分分析是对试样的中被测组分的含量大于0.1%的样品进行分析的方法。
四、名词解释1. 卫生化学2. 仪器分析3. 定性分析4. 定量分析五、简答题1. 卫生化学的特点?2. 卫生化学学习的内容有哪些?3. 卫生化学中分析方法的分类?(提示:按任务、按原理、按含量、按对象)第二章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一、填空题1. 采样需符合的原则是、和。
2. 样品采集原则,在建立正确的总体和样品概念的基础上,应使采集的样品具有,考虑,顾及。
3. 空气样品采集的主要方法方法有和。
4. 样品预处理的总原则是和。
5. 常用的生物材料样品有、、、、和。
6. 采集食品样品时,必须注意其和。
7. 样品的保存方法有,和。
8. 王水是由和以比体积混合而成。
《卫生学》考试试题及答案绪论和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是身体、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3.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食物来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
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
5.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6.水体“富营养化”生活和生产性污水中含大量的氮、磷等物质流入水体,可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水的感观和化学性状迅速恶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7.生物浓集:是指污染物在生物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并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8.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受污染的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其过程被称为环境的自净。
9.剂量- 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一般用百分率表示。
二、单选题1.卫生学研究的重点是A.职业环境与健康关系 B .社会环境与健康关系 C .环境与健康关系D .原生环境与健康关系E .生活环境与健康关系2.某些物质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传递,浓度逐级增高,并超过原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A.富营养化 B .生物转化 C .生物富集 D .环境自净 E .生物迁移3.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最易通过何途径进入体内A.皮肤 B .呼吸道 C .消化道 D .汗腺 E .皮脂腺4.下列不.是.发生在日本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是A.水俣病事件 B .痛痛病事件 C .米糠油中毒事件D.四日市哮喘病 E .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5.下列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A.SO2 B .CO C .CO2 D .NO2 E .NO6.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环境污染物是A.氟、磷 B .氟、氮 C .铅、磷 D .氮、磷 E .汞、氮7.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最易通过何途径进入体内A.皮肤 B .呼吸道 C .消化道 D .汗腺 E .皮脂腺8.有利于环境污染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错误..是A.肺泡的总表面积很大 B .肺泡壁很薄 C .肺泡间毛细血管丰富D.不经过肝脏的转化,直接进入血循环 E .分散度越小的物质吸收越快9.下列物质中易经完整皮肤吸的是A.苯、苯胺、甲苯 B .二甲苯、二氧化硫 C .苯胺、有机磷、对苯二胺D.有机磷、对苯二胺、铅 E. 对苯二胺、甲基汞、氮氧化物10.下列物质中最易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的是A.汞蒸汽 B .汞离子 C .氯化汞 D .甲基汞 E .升汞11.接触某种化学物后体内不一定能检出该物质,但由该物质引起的机能改变却逐步积累起来,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这种情况称为A.蓄积 B .物质蓄积 C .功能蓄积 D .生物浓集E.生物转化12.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 .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E.急性阈剂量(Lim ac)13.引起“痛痛病”的环境污染物是A.铅 B .铬 C .镉 D .锰E.锌14.“水俣病”的致病因素是A.无机汞 B .甲基汞 C .氯化汞D.氯化高汞 E .氯化亚汞15.致癌因素中,最多见的是A. 化学因素B. 心理因素C. 物理因素D. 生物因素E.社会因素16.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主要是研究制订A.最低需要量 B .最高需要量 C .最高容许限量D.最低容许限量 E .以上都不是17.引起米糠油事件环境污染物是A.甲醛 B. 甲苯 C .多氯联苯 D .异氰酸甲酯 E .甲基汞18. 下列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任务不包括A .供应基本药物B .传染病的预防接种C .预防公害病D.改善食品供应和营养E. 预防和控制地方病19. 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主要由于污染物急性毒作用引起的是A.伦敦烟雾事件 B .痛痛病事件 C .水俣病事件 D .米糠油事件 E .以上都不是20. 药物“反应停”是A.致敏物 B .致畸物 C .致癌物 D .致突变物 E .以上都不是21. 印度博帕尔事件的化学物污染物是A. 异氰酸甲酯B. 三氧化二砷C. 多氯联苯D. 四氯乙烯E. 三氯乙烯 22.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强调以什么为重点?A. 工厂B. 学校C. 城市D. 农村E. 乡镇企业23.生物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主要通过A. 新陈代谢B. 生物转化C. 生物浓集D. 生物化学作用E. 食物链 24.下列哪种不是致癌物A. 石棉、氯乙烯B.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C. 苯并芘、放射性物质D. 黄曲霉毒素、紫外线E. 亚硝胺、砷25.可引起胸膜间皮瘤的粉尘为 A. 棉尘 B.铅尘 C. 石棉粉尘 D. 锰尘 E. 沥青粉尘26.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被称为A .公害病B .职业病C .地方病D .疫源性疾病E .传染病27.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主要由于污染物急性毒作用引起的是A .伦敦烟雾事件B .痛痛病事件C .水俣病事件D .米糠油事件E .以上都不是28.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主要由于污染物慢性毒作用引起的是A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B .四日市哮喘病C .痛痛病事件D .博帕尔异氰酸甲酯事件E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三、多选题29.卫生学的研究目的是A .预防疾病B D .促进健康E30.环境污染的来源有35.常用的急性致死毒性指标有A .绝对致死剂量B .最大耐受剂量C .最小致死剂量A. 生产性的 B. 社会心理性的 C. 生活性的 D. 其他因素E. 遗传性的31.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A. 环境因素B. 行为因素C.卫生服务 D.遗传因素 E.心理因素32.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特点有A .长期性B . 普遍性C.多样性 D .复杂性 E.广泛性33. 影响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量的因素是A .摄入量B .生物半减期C .理化特性D .作用时间E .蓄积部位34. 发生在日本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有A .水俣病事件B .痛痛病事件C . 米糠油中毒事件.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使人类不患病C .提高生命质量D .半数致死剂量E .阈剂量答案:1. C2.C3.B4.E5.C6.D7.B8.E9.C 10.D 11.C 12.D 13.C 14.B 15.A16.C 17.C 18.C 19.A 20.B 21.A 22.D 23.E 24.B 25.C 26.A 27.A 28.C29. A CD 30.ACD 31.ABCDE 32.ACDE 33.ABD 34.ABCD 35.ABCD四、问答题及其参考答案1. 环境污染的来源有哪些?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答:环境污染的来源有: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和其他污染;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产性污染2. 试述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途径?如何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答: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一、选择题1、卫生化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D)A. 环境卫生学B.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C. 劳动卫生学D. 分析化学2、下列分离方法哪一项不属于膜分离法范畴(B)A. 超滤B.顶空分析法C.透析法D.液膜法3、下列关于萃取操作描述不正确的是(C)A. 选择的溶剂对被测组分的分配比大B.被测组分在该溶剂中稳定C.萃取溶剂的分子量相差要大D.萃取时应少量多次二、填空题1、样品的保存方法有(密封保存法)、(冷藏保存法)、(化学保存法)2、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有(溶解法)、(分解法)。
3、固相萃取法的步骤先后分别是:(活化)、(装样)、(清洗)、(洗脱)。
4、样品采集原则是(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
三、名词解释1、卫生化学:卫生化学是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固相萃取法:利用样品中被分离组分和其它组分与萃取柱中固定相的作用力(吸附、分配、离子交换)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利用一种物质在超临界区约域形成的流体进行提取的方法,称“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4、固相微萃取法:利用固相微量萃取器将被萃取的样品直接解吸入气相色谱仪或高效液相色谱仪中进行直接分析的方法。
5、膜分离法:依据选择性渗透原理,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动力,使组分从膜的一侧渗透至另一侧的方法。
五、计算题1. 1.15mg 0.165mg2. 43.3 99.96%第三章卫生分析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工作的质量保证一.选择题1.卫生分析过程中不会产生误差的是( D )A.样品B.人员C.设备D.标准物质2.按有效数字规则,13.65+0.0092+1.627的结果是( D )A.15.2862 B.15.286 C.15.28 D.15.293. 系统误差由()因素决定( C )A.随机因素B.不确定因素C.稳定因素D.未知因素4.分析中反应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指标是(A)A.准确度B.精密度C.灵敏度D.置信度5.用下列哪种方法可对可疑数据进行取舍(A )A.Grubbs检验法B.F检验法C.标准偏差D.相对误差6.在没有纯标准品时采用下列哪种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B )A.内标法B.归一化法C.直接比较法D.标准曲线法7.下列哪个属于过失误差(A )A.粗心大意 B.实验室温度变化 C.仪器故障 D.操作误差8.米尺的准确度可达到()米(B )A. 1/10 B. 1/100 C. 1/1000 D. 1/100009.标准曲线中的斜率,也称为( D )A.精密度 B.准确度 C.精确度 D.灵敏度10.直线回归方程中的相关系数r值,︱r︱值接近(),表示工作曲线的线性关系越好( C )A.>1 B.<1 C.=1 D.=0二.名词解释1.有效数字P282.误差P233.可疑数据P294.标准曲线P37三.问答题1.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是什么?P292.误差有哪些?随机误差、系统误差、过失误差3.如何在平均值质量控制图中评价分析工作的质量?P404. 精密度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1)绝对偏差(2)平均偏差(3)相对平均偏差(4)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是表示精密度的最好方法,可用于比较和评价不同浓度水平待测物质测量的精密度。
卫生化学第1章绪论1、卫生化学(sanitary chemistry):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2章样品采集、保存和预处理1、样品分析的一般程序: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样品的处理、分析方法的选择、成分分析、分析数据的处理、分析报告的撰写。
2、样品采集的原则: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3、样品预处理应达到的目的:1将样品中的被测物转变为适合于测定的形式;2除去干扰物质3浓缩富集4、试样分析溶液的制备方法:(1)溶解法(溶剂浸出法):水溶法、酸性、碱性、有机溶剂(2)分解法:高温灰化、低温灰化、湿消化法、微波溶样法(2)水解法5、常用的分离与富集的方法:溶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蒸馏、膜分离法6、溶剂萃取法(1)基本原理:利用物质在两种不互溶(或微溶)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溶解度)来达到分离、提取或纯化目的一种操作。
(2)相关概念:①分配系数(distribution coefficient):在一定温度下,溶质A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达到平衡时,A在有机相与水相中的浓度比值为常数,用表示。
②分配比(distribution ratio):在一定温度下,溶质A在两项中达到平衡时,A在有机相(o)中各种形式浓度与在水相中(w)的各种形式总浓度之比,即D=Co/Cw。
③萃取效率(extraction efficiency):指物质被萃取到有机相的百分率,即被萃取物质在有机相中的量与被萃取的总物质总量之比,即E%=第3章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质量保证1、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方法误差、仪器与试剂误差、主观误差2、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1)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由于某些确定性、经常性的因素引起的误差,主要来源有方法误差、仪器与试剂误差及主观误差三方面。
特点:误差的方向在实验中有一致性,可重复出现;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卫生化学笔记绪论1.1卫生化学的概述定义:卫生化学是指应用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变化规律。
是一门预防医学与分析化学的交叉学科。
是预防医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化学学科。
(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分析科学)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已达到疾病预防、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学科。
卫生化学的主要任务*评价环境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制定卫生标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信息和方法卫生化学的发展方向1灵敏度和选择性2时空多维信息3微环境的表征和测定4生物大分子及生物活性的表征和测定5联用技术和仪器的智能化6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1.2卫生分析的一般过程方法的选择与测定方法的性能评价线性范围:在该浓度范围内检测信号和待测待测物浓度成正比检出限:区分于噪音的最低检出浓度精密度:多次测定结果互相接近的程度回收率:测定结果与理论值的比值方法学比较:和参考方法同时测定相同的标准品评价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第二章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1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采集的三个原则: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
样品采集的一般要求*总要求:不污染、不损失*采样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减少失误*采样方法:符合标准和规范,科学合理*采样器具:根据采样标准和方法准备*采样记录:日期、地点、批次等重要信息*样品分装:共检验、复检、备查和仲裁使用生物材料的采集常用材料1血液(采样后两个小时内测定)全血、血浆、血清2尿液(常温两小时内测定)晨尿、随机尿、24小时尿3唾液4呼出气酒驾、幽杆菌测定5毛发吸毒、重金属暴露6组织(24到48小时内完成测定)尸检、术后2.2 样品的预处理(占了60%)意义:1样品基体复杂,存在很多影响测定的干扰因素,需要对干扰组分分离2待测组分含量低,超出了检测方法的检出限,需要进行富集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