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仪培训教程
- 格式:pptx
- 大小:3.52 MB
- 文档页数:69
安捷伦气相色谱仪7890b培训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安捷伦气相色谱仪7890b的使用方法。
教材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第二章,气相色谱仪的构造及功能;第三章,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步骤;第四章,气相色谱仪的维护与故障排除;第五章,气相色谱仪的应用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理解气相色谱仪的构造及功能;2. 培养学生熟练操作气相色谱仪的能力,掌握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步骤;3. 培养学生对气相色谱仪的维护意识,学会故障排除方法;4. 通过对应用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气相色谱仪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步骤,气相色谱仪的维护与故障排除。
重点: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气相色谱仪的构造及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安捷伦气相色谱仪7890b一台,示教课件;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实际案例引入,讲解气相色谱仪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基本原理:介绍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工作方式。
3. 构造及功能:讲解气相色谱仪的构造及功能,让学生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各个组成部分。
4. 操作步骤:示教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分组练习,巩固操作技能。
5. 维护与故障排除:讲解气相色谱仪的维护方法,教授故障排除技巧。
6. 应用案例: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气相色谱仪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2. 气相色谱仪的构造及功能;3. 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步骤;4. 气相色谱仪的维护与故障排除;5. 气相色谱仪的应用案例。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2. 请列举气相色谱仪的构造及功能;3. 根据示教课件,完成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步骤;4. 请描述气相色谱仪的维护方法;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课程的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掌握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 拓展延伸:探讨气相色谱仪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环保、医药等。
Agilent 7890/5975-GC/MSD (For 1701E02系列工作站)现场培训教材1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仪器部2培训目的● 初步了解Agilent 7890气相色谱仪和5975质谱仪的操作。
● 正确地执行仪器的开机、关机;初步掌握软件中有关仪器参数设定、分析方法的编辑、谱库检索及报告的打印。
注意事项:1.老化柱子分段老化。
按温度从低到高分段,程序升温老化。
这是最好的老化方法。
如HP-5柱,5-6℃/min至250℃,反复数次;再升至280℃,反复数次;接到MS上看基线情况。
270℃以后基线提高为正常。
再老化到300℃半小时。
无论何种方式,载气必须充足。
2.进样口用红色或灰色隔垫,可减少隔垫流失。
3.GC/MS接口处使用的垫圈是85%vesper材质 (5062-3508)。
注意安装方向(大的一端朝向质谱)。
4.新柱子安装时无方向性,但一旦使用过,不要再改变方向。
保存柱子时注意将两端密封好,避免水和空气破坏柱子内涂层仪器配置:341. 在操作系统桌面双击Config/配置图标进入仪器配置界面2. 如下图所示点击所要配置的仪器。
配置MSD 及GC :以下采用中文工作站界面,英文工作站请参考相应位置及图标在出现的画面中输入仪器名称、序列号等信息后,在质谱仪一栏中选择MSD 的型号,并输入MSD 的IP 地址,选择DC 极性(标注于MSD 侧板的中部金属上部);同样配置GC 后点击确定退出。
5配置完成后桌面上应出现“GCMS ”和“GCMS Data Analysis ”的图标(名称由配置时输入的仪器名称决定)。
如下图所示:开机1. 打开载气钢瓶(He)控制阀,设置分压阀压力至0.5Mpa2. 打开计算机,登录进入Windows XP系统。
3. 打开7890GC、5975MSD电源(若MSD真空腔内已无负压则应在打开MSD电源的同时用手向右侧推真空腔的侧板直至侧面板被紧固地吸牢),等待仪器自检完毕。
开机:首先打开载气,到达0.5MPa,打开空气发生器和氢气发生器,然后打开气相色谱仪,打开操作系统,在视图中首先打开载气阀,然后打开系统,设定色谱方法:进样口温度、检测器温度、柱温箱温度、柱流量(一般在系统配置的时候已经将柱子的信息输入,因此有柱流量输入进去之后其他参数就随之变化),进样口温度和检测器温度都要高于柱温箱温度,下载方法后待系统准备就绪后就可以进样。
此时用的自动进样器时AOC20i,此时,在系统配置的时候将进样器添加进去,就可以在操作系统上进行操作。
如果用的时顶空进样器,则在系统配置中将自动进样器去除,连接上顶空进样的进样口(注顶空进样的进样口气垫不要混合用,注意一定要将顶空进样针固定住,否则,顶空进样针易断),将气相色谱后面的线从黄、红变为棕、橙,黑白两线不动,(黄红的线有号码,棕橙的线没有号码),打开两个阀门,分别为一个二通阀,一个三通阀,使其连接顶空进样器。
二通阀竖向打开,三通阀,箭头指向右端。
顶空进样口最高设定为200℃,然后设定顶空进样的程序设定:1)按PROBE,显示PROBE IN设定取样针刺入顶空瓶的开始时间,设定时间0006(6s)2)按PROBE,显示PROBE ON设定时间为加压时间,例如0016(时间是累加的)因此,加压时间为10s,然后再次按PROBE,显示PROBE OFF,时间增加1s,表示结束加压时间,例如:00173)按VENT,显示VENT ON设定填充定量环时间,一般少于10s,例如0023,然后再次点击VENT,显示VENT OFF,时间增加1s,表示填充定量环结束,例如00244)点击V ALVE,显示V ALVE ON设定载气将定量环中样品带入GC的时间,即进样时间,这个时间适当延长,也是变更最多的,最低不能小于20s,例如0044,然后再按V ALVE,显示V ALVE OFF,时间增加1s,例如00455)最后点击PROBE,显示PROBE OUT,推出程序。
气相色谱仪培训内容
一,气相色谱仪工作原理:气相色谱仪以气体作为流动相(载气)。
当样品由微量注射器注入进样器汽化后,被载气携带进入填充柱或毛细管色谱柱。
由于样品中的流动相(气相)和固定相(液相或气相)间分配或吸咐系数的差异,在载气的冲洗下各组分在两相间作反复多次分配,使各组份在柱中得分离,依次从柱后流出。
然后用接在柱后的检测器,根据组份的物理、化学特性,将各组分按顺序检测出来
二,气相色谱仪用途气相色谱是对气体物质或可以在一定温度下转化为气体的物质进行检测分析。
由于物质的物性不同,其试样中各组份在气相和固定液液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汽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运行时,组份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由于固定相对各组份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虽然载气流速相同,各组份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一定时间的流动后,便彼此分离,按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的讯号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描绘出各组份的色谱峰。
根据出峰位置,确定组分的名称,根据峰面积确定浓度大小。
三,具体操作与注意事项:1,接通电源,仪器流量的调节,通载气,设定仪器控制参数,温度设定好后,开始升温,当仪器达到设定条件后,就绪灯亮,打开氢气和空气阀,按下点火键点火,仪器稳定半小时左右,就可以进样分析。
2.本仪器应该置于清洁干燥处,避免震动。
不要用手接触检测器上的陶瓷件及喷嘴,以免污染监测器;拆装FID检测器时一定要更换铝垫片;不点火不要开氢气;拆装FID检测器探臂时,注意探头上的键和探臂上的槽要对准,拆装时不可以左右晃动,并且要注意探臂上的叉子和线圈的位置。
气相色谱培训教材气相色谱仪培训教材第一章气相色谱简介 1 气相色谱仪的组成 2 气相色谱仪的原理 3 基本术语 4 常用概念 5 气相色谱应用的领域气相色谱仪的组成 1. 气体载气:用于传送样品通过整个系统的气体。
检测器气体:某些检测器所需要的支持气体。
2. 进样系统将样品蒸汽引入载气3. 色谱柱实现样品组分的分离4. 检测器对流出柱的样品组分进行识别和响应5. 数据系统将检测器的信号转换为色谱图,并进行定性、6. 气相色谱的原理在色谱法中存在. 两相,一相是固定不动的,我们把它叫做固定相;另一相则不断流过固定相,我们把它叫做流动相。
7. 气相色谱的原理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就是利用待分离的各种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吸附能力等亲和能力的不同来进行分离的。
使用外力使含有样品的流动相(气体、液体)通过与流动相互不相溶的固定相表面。
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
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固定相中先后流出。
按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离子流信号经放大后,在工作站中描绘出各组分的色谱峰。
8. 基本术语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 组分从进样到出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峰面积(Peak Area):从峰的最大值到峰底的距离;峰高(Peak Heigh):峰与峰底之间包围的面积; 9. 基本术语分离度(resolution):又称分辨率,两个相邻峰的分离程度,两个组分保留时间之差与其平均半峰宽值比值。
R=2(tR2-tR1)/(W1+W2) 固定相、柱温及载气的选择是气相色谱分离条件选择的三个主要方面,用于提高相邻两组分的分离度,在作定量分析时,为了能获得较好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应使R≥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