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16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一、概述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增大、嗜碱性颗粒增多和贫血等症状。
诊断该病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贫血进行鉴别,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方法。
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常常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与其他类型的贫血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区别。
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通常显示红细胞增大,嗜碱性颗粒增
多,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等特点。
2.骨髓穿刺检查:骨髓中出现巨幼细胞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特征
之一。
3.其他辅助检查:包括铁代谢指标、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等检查。
四、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1.与缺铁性贫血的鉴别:缺铁性贫血患者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大,但
缺铁性贫血常常伴有铁代谢异常等特点。
2.与巨幼细胞贫血的鉴别: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在病理生
理上有所区别,需通过详细的实验室检查才能准确鉴别。
五、治疗方案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通常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输血、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等。
结语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症状,准确的鉴别诊断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s)是由于细胞分裂缺乏和转录过程受阻而导致的贫血病症,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疾病,影响着全球广大人群。
它通常是由维生素B12缺乏或锌缺乏引起的。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偏瘦、疲劳、恶心、呕吐、脱水、晕厥、发烧等症状。
为了确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必须先进行准确的诊断。
诊断包括血液检查、血液成分检测、营养分析、肝脏功能检查、尿液检查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对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成分进行检查,以及检查患者的营养情况和肝脏功能。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红细胞计数偏低、血红蛋白水平偏低和红细胞压积偏高。
红细胞压积可用于检测红细胞形态的异常。
此外,血液成分检测可以检测维生素B12或锌水平的异常。
营养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营养情况,特别是检测一些消化液蛋白的摄入情况及其吸收情况。
肝脏功能检查可以帮助诊断贫血,可用于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
此外,尿液检查可以检测尿酸及其元素成分,可以用于诊断急性贫血。
总之,对于确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应仔细检查患者的血液检查、血液成分检测、营养分析、肝脏功能检查及尿液检查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识别出其他形式的贫血症状,从而有效地诊断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如果确诊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应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通常包括补充维生素B12及其他营养物质,控制锌摄入,服用一些调节性药物,不同程度上需要血液透析等治疗。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病症的预防主要是改善生活习惯,坚持每日运动,合理膳食,以及定期检查血液成分,检测维生素B12及其他营养物质含量,如此便可以预防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生。
因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是根据血常规检查、血液成分检测、营养分析、肝脏功能检查、尿液检查及发病原因等,全面诊断,及时确定治疗方案,加强对患者的预防管理,以减少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病症的可能性。
巨幼细胞性贫血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巨幼细胞性贫血是指骨髓中出现大量巨幼红细胞增生而引起的一类贫血,是因DNA合成障碍,以至细胞核的分裂发生障碍。
其发生可以是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或其他原因所引起。
在外周血和骨髓内除了出现红细胞形态巨大、畸形和细胞功能异常等改变外,白细胞系列和巨核细胞系列也有原形改变。
我国在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因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较多见,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者很少见,恶性贫血尤为罕见。
总之,目前本病呈下降趋势,一般预后良好,但症状性巨幼红细胞贫血需维持治疗。
本病属于中医学“萎黄”、“黄胖”、“冷劳”病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 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生大部分是由维生素Biz或叶酸缺乏所致,造成缺乏的因素与这两种物质的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利用障碍、需要增加等各种因素有关。
(1)摄入不足:食物中缺少动物蛋白而致维生素B12缺乏;婴儿喂养不良,食物烹调不当,慢性酒精(乙醇)中毒而致叶酸缺乏。
(2)吸收不良:胃粘膜缺乏内因子:如萎缩性胃炎、胃全部或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癌、胃息肉、胃糜烂。
肠道缺陷:如短二叶裂头绦虫、憩室细菌感染、肠盲段综合征、回肠切除、回肠炎、先天性“接受器”缺乏、麦胶肠病、乳糜泻。
药物诱发:如新霉素、秋水仙碱、对胺水杨酸。
肠腔内因素:低pH、低钙(胰腺炎)。
还有吸收不良综合征、脂肪性腹泻等均可导致维生素B12或叶酸的缺乏。
(3)需要量增加:妊娠、溶血性贫血、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生长期婴儿和儿童、恶性肿瘤、白血病等。
(4)代谢障碍:维生素B12合成障碍:如运钴胺Ⅱ缺乏、运钴胺I过多(慢性);先天性代谢异常:如维生素B12辅酶产生缺乏、维生素B12反应性甲基丙二酸尿、乳清酸尿症;与叶酸代谢有关的酶缺乏;维生素C缺乏等。
2.病理 维生素B12和叶酸在细胞核的DNA合成过程中是重要的辅酶。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核的分裂,须DNA增加到2倍时才开始。
DNA前体合成受到障碍,则DNA在细胞核内的复制发生困难,使细胞分裂中的“S”期延长,细胞周期发生紊乱,不能正常进行。
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治疗指南辅助检查一、血液检查周围血象最突出的表现为:红细胞容积增大,平均容积超过110fL。
大卵圆形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匀很明显,以椭圆形的大红细胞较多。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具有特征性,当血中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5%,或找到6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或计算100个中性粒细胞的核叶平均超过3.5,或5叶以上和4叶以下的中性粒细胞的比率超过0.17,均具有诊断价值。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大多轻度减少。
偶见巨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说明可能在肝、脾有髓外造血。
二、骨髓检查骨髓呈增生象,骨髓细胞特别是红系增生显著,粒:红比率降低,红系细胞呈明显的巨幼细胞特点——细胞体积增大,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疏松分散,形成一种特殊的间隙,胞浆之发育比胞核成熟,形成“核幼浆老”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于特效药物治疗后24小时内消失,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中亦有类似的改变,但当适当治疗后可减少。
三、叶酸与维生素B12测定血清叶酸正常参考值为13.6~47.6nmol/L(6~21ng/ml);红细胞叶酸正常参考值为362.6~1450.2nmol/L(160~640ng/ml);血清维生素B12正常参考值为148~664pmol/L(200~900pg/ml)。
血清叶酸低于6.8nmol/L(3ng/ml),红细胞叶酸低于227nmol/L(100ng/ml),血清维生素B12低于74pmol/L (100pg/ml),即可确定叶酸与维生素B12缺乏。
红细胞叶酸可反映体内贮存情况,血清叶酸易受叶酸摄入量的影响,因此前者的诊断价值较大。
四、生化检查血清间接胆红素常偏高或轻度超出正常范围,尿胆原增高。
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增高。
血清结合珠蛋白、尿酸和碱性磷酸酶均减低。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正常值为7~22μmol/L,叶酸缺乏和维生素B12缺乏均可升高。
五、胃液分析胃液分泌量减少,游离盐酸大多缺乏或显著减少,注射组胺后少数叶酸缺乏病人可有少量游离盐酸出现,恶性贫血患者的胃游离盐酸常永远消失。
血液内科巨幼细胞贫血患者诊治规范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其特点是骨髓呈现典型的“巨幼变”。
(一)临床表现1.贫血起病大多缓慢,特别是维生素B2缺乏者。
由于叶酸在体内的贮存量少,当有胃肠道疾病、孕妇或长期胃肠外营养的患者,也会急性发作。
临床上表现为中度至重度贫血。
除一般慢性贫血的症状,如乏力、头晕、活动后心悸、气短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轻度黄疸。
2.胃肠道症状常有食欲减退、腹胀、便秘或腹泻。
舌质红,舌乳头萎缩而致表面光滑(牛肉舌)。
3.神经系统维生素B12缺乏患者由于周围神经、脊髓后侧束联合变性或脑神经受损,表现为手足对称性麻木、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部分腱反射消失及锥体束征阳性,特别是老年患者可表现出精神异常、无欲、抑郁、嗜睡等。
(二)辅助检查1.血常规属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可呈现全血细胞减少。
血涂片中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大卵圆形红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可有6叶或更多的分叶;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细胞最为显著。
各系细胞均可见到“巨幼变”,细胞体积增大,核发育明显落后于胞质。
骨髓铁染色增多。
3.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可稍增高,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2水平均可下降,分别<6.81nmol/L(3ng/mL)及<74pmol/L(100ng/mL);红细胞叶酸水平降低,<227nmol/L(100ng/mL)。
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高于正常。
4.其他如果怀疑恶性贫血,还应进行内因子抗体测定,如内因子抗体(IFⅡ型抗体)为阳性,还应做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test)来证实。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血常规呈现大细胞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可考虑有巨幼细胞贫血的可能,骨髓细胞呈现典型的“巨幼变”者则可肯定诊断。
(三)治疗1.去除病因治疗基础疾病。
2.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原则上是缺什么补什么。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教案第一章: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概述1.1 定义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导致的贫血类型。
它是由于红细胞的受到抑制,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和红细胞体积增大。
1.2 病因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摄入的维生素B12和叶酸不足。
某些疾病、药物和胃肠道吸收障碍也可能导致这种贫血。
1.3 临床表现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患者会出现疲劳、乏力、心悸、头晕等症状。
体检时可发现皮肤苍白、舌炎、舌质增大等症状。
第二章: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2.1 病史询问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了解其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摄入情况。
询问患者是否有相关疾病、药物使用史和胃肠道吸收障碍的病史。
2.2 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一般状况,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检查患者的皮肤颜色、舌炎、舌质增大等情况。
2.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观察红细胞数量、体积、血红蛋白水平等。
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检测:通过血液检测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水平。
第三章: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3.1 维生素B12和叶酸的补充根据患者的缺乏情况,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的补充治疗。
维生素B12可以通过肌肉注射或口服给药,叶酸可以通过口服给药。
3.2 治疗原发疾病如果患者有相关疾病或药物使用史,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胃肠道吸收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
3.3 对症治疗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患者可能出现疲劳、乏力等症状,可以给予对症治疗,如休息、饮食调理等。
第四章: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预防4.1 增加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摄入建议患者增加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摄入,如肉类、奶制品、绿叶蔬菜等。
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的补充剂。
4.2 改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第五章: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健康教育5.1 疾病知识普及向患者普及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与治疗)辅助检查一、血液检查周围血象最突出的表现为:红细胞容积增大,平均容积超过110fL。
大卵圆形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匀很明显,以椭圆形的大红细胞较多。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具有特征性,当血中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5%,或找到6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或计算100个中性粒细胞的核叶平均超过3.5,或5叶以上和4叶以下的中性粒细胞的比率超过0.17,均具有诊断价值。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大多轻度减少。
偶见巨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说明可能在肝、脾有髓外造血。
二、骨髓检查骨髓呈增生象,骨髓细胞特别是红系增生显著,粒:红比率降低,红系细胞呈明显的巨幼细胞特点——细胞体积增大,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疏松分散,形成一种特殊的间隙,胞浆之发育比胞核成熟,形成“核幼浆老”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于特效药物治疗后24小时内消失,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中亦有类似的改变,但当适当治疗后可减少。
三、叶酸与维生素B12测定血清叶酸正常参考值为13.6~47.6nmol/L(6~21ng/ml);红细胞叶酸正常参考值为362.6~1450.2nmol/L(160~640ng/ml);血清维生素B12正常参考值为148~664pmol/L(200~900pg/ml)。
血清叶酸低于6.8nmol/L(3ng/ml),红细胞叶酸低于227nmol/L(100ng/ml),血清维生素B12低于74pmol/L(100pg/ml),即可确定叶酸与维生素B12缺乏。
红细胞叶酸可反映体内贮存情况,血清叶酸易受叶酸摄入量的影响,因此前者的诊断价值较大。
四、放射性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第一部分,受试者口服放射性钴(57Co或Co)标记的维生素B120.5微克,2小时后肌肉注射未标记的维生素B121毫克,然后测定24小时内尿排出的放射性钴。
维生素B12吸收正常者,24小时内能排出摄入的放射性钴超过7%。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₂或叶酸,或同时缺乏两者所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
【诊断提示】1.病史有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的病史,如摄入不足长期偏食、营养不良等;吸收障碍——胃肠道或肝脏疾病;需要增加——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及生长发育过快,或疾病时消耗增多。
2.临床表现(1)起病缓慢,多见于婴幼儿期,6-12月龄发病者占患者总数的2/3。
(2)面色蜡黄、易倦、头发细黄稀疏,颜面水肿,虚胖,重症可有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
(3)表情淡漠,嗜睡,反应迟钝,少哭不笑,哭时少泪,不出汗。
智力及动作发育落后,或有倒退现象。
还可出现头部、肢体或全身震颤,肌张力增强。
(4)常有畏食、恶心、呕吐、腹泻、舌尖下溃疡、舌炎(舌痛、色红、舌乳头萎缩)。
3.实验室检查(1)血象:红细胞减少比血红蛋白降低明显,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一,以大细胞为多,可见嗜多色和嗜碱点彩红细胞,可见巨幼变的有核红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常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还可见到巨大血小板。
(2)骨髓象:红系增生呈典型巨幼红细胞生成,巨幼红细胞>10%。
粒系及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型变,如巨大的杆状核细胞及分叶过多的巨核细胞,血小板生成障碍。
(3)测定血清叶酸<6.81nmol/L;红细胞叶酸测定≤227nmol/L(100ng/ml)。
血清维生素B12<74~103pmol/L(100~140pg/ml)。
4.其他(1)用叶酸和(或)维生素B₁2治疗有效。
(2)排除恶性贫血、红白血病、铁粒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症及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巴比妥盐、PAS)所致影响等。
【治疗措施】1.一般治疗祛除病因,改善营养,加强喂养及护理,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2.维生素B1₂及叶酸应用有精神神经症状者,以应用维生素B12为主,一般剂量为每次肌注100μg,每周2~3次,连用2~4周,或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为止;有叶酸缺乏者加用叶酸口服,每次5mg,3次/d,连用2~3周后改为1次/d,共用4~5周。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是一种由于维生
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的贫血症。
它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和骨髓穿刺检查。
本文将详细介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
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贫血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
贫血症状包括乏力、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而神经系统
症状则包括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精神异常等。
这些表现有助于医
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二、血液学检查。
血液学检查是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重要手段。
患者的血液
检查结果通常显示红细胞增大、形态不规则,贫血程度较重,血红
蛋白水平降低,网织红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降低等特点。
此外,
骨髓细胞学检查也可以发现巨幼红细胞增多,多核巨核细胞增多等
特点。
三、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检查是确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关键步骤。
通过骨髓
穿刺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骨髓内巨幼红细胞增多、多核巨核细胞
增多等特点,从而确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总结。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和骨
髓穿刺检查。
通过全面综合这三方面的检查结果,可以准确地诊断
患者是否患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当重视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血液学检查和
骨髓穿刺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方法,治疗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应该吃什么药。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怎么治疗?*一、西医*1、药物治疗:主要应用维生素B12,100μg/次每周肌注2次,连续2-4周,直至网织红细胞正常、且能配合添加辅食为止。
对叶酸缺乏者。
口服叶酸5mg每日3次,连用2周后,可改每日1次。
维生素C能促进叶酸的利用,可同时口服,以提高疗效。
目前主张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应用,再加服维生素C,可提高疗效。
*二、中医*1、中医治疗:(1)心脾两虚型:证候:面色苍白、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心悸怔忡、少眠多梦,口干舌痛,舌质红、干、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血虚不能荣养肌肤而见面色苍白;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疲乏无力;脾虚不能纳谷消食,而见食少纳呆、腹胀便清。
水谷精微化生不足,不能奉心化赤而为血,致使心血亏虚,心失所养则心神不安,故心悸怔忡,少眠多梦;舌为心之苗,心血亏虚,心火上炎,灼炙舌津,故舌红无苔而口干舌痛。
脉细数为心脾气阴两虚之征。
方药:归脾汤加减。
方为:黄芪、党参、白术、炒枣仁、当归、龙眼肉、熟地,白芍、五味子、甘草。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甘温健脾益气:当归、白芍、熟地、龙眼肉滋阴养血;枣仁养血安神;五味子酸甘化阴。
若阴虚火旺明显者,可加丹皮、白薇、生地,以凉血熄火。
脾虚不运、食少便溏、腹胀明显者,可加砂仁、陈皮、木香、焦三仙,以健脾理气。
(2)气血两虚型:证候: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头晕耳鸣,眼花、心悸,肌肤甲错,头发稀疏枯槁,月经失调,经量过少,舌质淡或质红无苔,或镜面舌,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气血亏虚不能荣养四肢则感疲乏无力;营血不能荣养肌肤则面色苍白;不能上荣脑髓而见头晕眼花耳鸣,头发稀疏枯槁;血虚肌肤失养,而致血虚风燥,故肌肤甲错;气虚不能摄血,血虚经源枯竭,而见月经不调,经量过少。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简介什么是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被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贫血类型。
在这种贫血病例中,人体缺乏足够的维生素B12或叶酸,导致红细胞形成异常,变得巨大和不成熟。
这些异常红细胞无法有效地传输氧气到身体的组织和器官,造成疲劳和其他症状。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症状患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人可能会体验以下症状: - 疲劳和虚弱感 - 淡黄色皮肤和黏膜 - 心跳加速 - 头晕和头痛 - 呼吸急促 - 黏膜贫血 - 脾脏和肝脏肿大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原因主要原因是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
维生素B12通常从肉类、蛋类和奶类食物中获得,而叶酸则主要存在于绿叶蔬菜、豆类和鸡蛋中。
因此,饮食不均衡或身体吸收障碍都可能导致这种贫血的发生。
如何诊断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医生通常会通过以下方式来诊断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血液检测:检查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数量及大小等指标。
- 脑脊液检测:观察脑脊液中红细胞形态。
- 骨髓检查:通过骨髓穿刺来检查骨髓中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方法治疗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关键在于补充缺乏的维生素B12或叶酸。
通常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维生素补充剂、注射维生素B12或者改变饮食结构以增加所缺少的维生素摄入量。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输血或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预防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了预防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生,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含有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
- 避免过度饮酒、吸烟以及长时间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维生素B12吸收不良。
- 肠道手术或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应及时补充维生素B12。
结语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类型,通常通过血液检测和骨髓检查来诊断。
尽早发现和治疗这种贫血非常重要,以避免进一步的并发症。
通过均衡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这种贫血的发生。
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与治愈标准
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1.有维生素B12、叶酸生理需要增加(如妊娠等),或偏食引起摄入不足或吸收缺陷(小肠疾病、内因子缺乏等)病史。
2.除贫血症状外,具有神经系统改变,如神经髓鞘变性、脊髓后角与侧索变性、视神经萎缩、周围神经炎等。
3.胃肠道粘膜萎缩表现,为舌炎、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等。
4.血中红细胞减少,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I>1.2;Mcv>100fI; MCH>32pg; MCHC>0.32~0.36。
少数可呈全血细胞减少,导致出血和感染。
中性分叶核可见分叶过多)。
5.骨髓中巨幼红细胞增多,幼红成熟障碍。
粒细胞系统呈巨幼变,以巨晚幼、杆状核粒细胞巨幼变为多见,分叶核粒细胞有分叶过多现象。
巨核细胞出现分节过多,血小板生成障碍。
6.维生素B12(恶性贫血)或叶酸(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治疗有显著疗效。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血液形态学改变。
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治愈标准
1. Hb>100g/L, RBC>3.5×1012/L。
2.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大小形态恢复正常,血色指素正常。
3.自觉及他觉症状、体征消失(尤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
具备上述三项者,定为临床痊愈;具备上述3项并消除病因,如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定为完全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