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德国选举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567.50 KB
- 文档页数:46
德国议会制度德国议会制度是德国联邦政府的基本政治制度。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
根据德国宪法《基本法》,德国议会制度的核心是联邦议会,即德国联邦议院。
德国联邦议院由联邦议会和联邦议员组成。
联邦议会是德国最高立法机关,由各联邦州的议会选举产生。
联邦议会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法律和法规,监督政府行为以及决定预算等重要事项。
联邦议院由总理和各联邦州的首席代表组成。
德国议会制度的特点之一是议员选举系统。
德国采用比例代表制,在选举中,每个政党会根据获得的选票比例分配议席。
这种选举制度确保了各个政党在国会中的代表性,并避免了任一政党的垄断。
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议员的代表职责。
德国议员在国会中代表选民的利益,他们被视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
议员必须在国会中积极参与辩论和决策过程,并为选民提供信息和反馈。
德国议会制度还强调政党的重要性。
在德国,政党在国家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政党通过组建政府或参与联邦议院的合作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政党之间的合作和折衷非常重要,以确保政府的稳定运行。
德国议会制度还注重制衡和权力分立原则。
德国政府分为三个独立的机构: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
联邦议会行使立法职权,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
司法机构独立于其他两个机构,负责解释和适用法律。
德国议会制度的优点是实现了政治多元化和民主决策。
通过比例代表制度,各个政党的声音都能够在国会中得到反映,政府的决策也能够考虑到各方利益。
此外,议员的代表职责确保了政府的决策是经过充分辩论和民主程序的。
然而,德国议会制度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政党合作和折衷可能导致政策的妥协和推迟。
此外,议会中各个政党的权力对比可能导致政治动荡和斗争。
总的来说,德国议会制度是一个民主和多元化的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众的利益和意见。
通过选举和代表职责,议员能够积极参与政治决策,并监督政府行为。
然而,该制度也需要政党之间的合作和折衷,以确保政府的稳定运行。
联邦德国联邦选举法第1条德国联邦议院的组成和选举地原则(1)德国联邦议院由598名议员组成,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根据与直接选举相结合的比例选举制原则,议员由有选举权的德国人经普遍、直接、自由、平等和秘密的选举产生。
(2)其中,299名议员根据选区候选人提名在各选区选举产生,其余议员则根据州候选人提名(州候选人名单)选举产生。
第2条选区的划分(1)选举区域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疆域。
(2)将选举地区划分为选区的划分方式参见本法附件。
(3)为方便投票,每一选区再划分为投票区。
第3条选举委员会和选区划分(1)在划分选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各州界线应予遵守。
2、各州的选区数字应尽可能与本州的人口状况相适应。
3、一个选区的人口数字不得高于或低于选区人口平均数字的15%;如果偏差在25%以上,则须重新划分选区。
4、选区应由相毗邻地区组成。
5、乡镇、县和不辖县的市的界线应尽可能予以遵守。
在调查人口数字时,外国人(《外国人法》第1条第2款)不予考虑。
(2)联邦总理任命一个常设选区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联邦统计局局长、联邦行政法院一名法官和其他五名成员组成。
(3)选区委员会的任务是,对选举地区人口数字的变动提出报告,并阐明,有鉴于此,它认为是否以及如何对选区划分进行修改是必要的。
该委员会还可以在其报告中基于其他理由提出修改建议。
选区委员会在对选区进行划分时应遵循第1款规定的原则。
(4)选区委员会应在新一届联邦议院任期开始后5个月内向联邦内政部长提交报告。
联邦内政部长应毫不迟延地将报告转交给联邦议院,并在联邦公报上公布。
经联邦内政部长要求,选区委员会应提交一份补充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应相适用第2句的规定。
(5)根据基本法第29条第7款可能各州的区域现状加以变更。
如果根据上述有关程序上的法律规定,州的界线发生变更时,所涉及到的选区的界线也相应随之进行变更。
如果在选区增加的州中涉及两个或多个选区,或者形成另一个州的一块飞地,那么根据他们将要加入的乡镇、乡镇内设的区或不辖乡镇的地区的选区居民情况确定新增加的州的地区内选区居民人数。
德国总理是如何产生的?刘明德:德国总理是如何产生的?2014-09-11 来源:CoChina论坛作者:刘明德每位德国选民手上有两张票,第一张票用来选举选区议员,第二票用来选举政党,选区议员和政党各占有席位299位,由此产生联邦众议院,并由此联邦议院选举产生德国总理。
原编者按:选举制度关系到决策程序的正当性,也正因此,每一种选举制度设计背后的考虑,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
本文讨论德国的选举制度,相对来说,其选制比较复杂:每位德国选民手上有两张票,第一张票用来选举选区议员,第二票用来选举政党,选区议员和政党各占有席位299位,由此产生联邦众议院,并由此联邦议院选举产生德国总理。
而德国政党候选人的产生,是该党的自家事,非党员没有置喙的余地。
但是德国“基本法”以及其政党法裡面都强调政党意志的形成,必须符合民主原则。
因此,与民主建制原则不符合的政党,例如:要求所有党员都必须绝对服从领袖的“领袖政党”是违宪的。
但是从德国的政治实践看,这种党内民主也遭遇了不少困难。
德国选举制度暨政党提名制度之探讨本文将讨论德国的选举制度、政党候选人提名方式以及与之相关之党内民主问题。
一、德国选举制度之特色一般政治学者把选举制度区分为三类:多数决制、比例代表制和混合制。
而德国的国会(本文所指称的国会为众议院Bundestag)选举采取的是混合制(Mischwahlsystem),也就是以政党比例代表为制度设计的主要精神,即选党为主,但同时可以由选民直接选出代表选区利益的选区议员,有人称德国的混合制为“个人化的政党比例代表制”(Das personalisierte Verh?ltniswahlrecht),[1]我国学者称之“德国的单一选区两票制”。
德国的选制有如下特色:1、个人化的政党比例代表制;2、双重候选;3、5%的政党门槛条款;4、代议式民主,没有初选。
分别说明以下:(一)个人化的政党比例代表制德国联邦选举法第1条:“德国联邦众议院由598名众议员组成,但本法另有规定除外。
德国选举制度历史导言:德国选举制度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自那时起,德国一直在积极探索不同的选举制度,以确保政治体系的民主性和代表性。
本文将探讨德国选举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对德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分:起源和演变1. 德国帝国时代的选举制度在德国帝国时代(1871-1918年),选举制度主要基于财产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这种制度强调富裕阶层的统治地位,限制了较低社会阶层的参与。
同时,也存在对议会权力的限制,由君主行使更多的实权。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发生了革命和政治动荡。
1919年,威玛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实现了更广泛的选举权,包括男女普选权。
这标志着德国选举制度迈向更为开放和平等的方向。
3. 纳粹德国时期的选举制度纳粹德国时期的选举制度存在严重的操控和歧视。
纳粹党利用选举来巩固其极权统治,通过操纵选举过程,排除政敌并向选民灌输纳粹意识形态。
这对德国的政治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 战后德国的选举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致力于重建民主制度和恢复选举自由。
1949年,德国基本法确立了全民平等参与选举的原则,并建立了联邦选举制度。
这一制度注重党派代表性和议会多元化,为德国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德国联邦选举制度1. 选举规则和机制德国联邦选举采用比例代表制,即根据政党在选区的得票比例确定议会席位的分配。
选民通过在选票上对政党或候选人进行投票来表达意愿。
根据选举结果,国会议席分配给政党,并确定政府组成。
2. 政党组织和选民参与德国政党在选举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党通过竞选活动和政策宣言来争取选民支持。
选民可以通过参加政党的会员集会、公开辩论和媒体报道来了解各政党的政策观点和理念,并做出选择。
3. 补选和党派联盟德国的选举制度还允许发生补选,以填补因议员任期结束、去世或辞职而产生的空缺席位。
此外,政党之间也可以建立联盟,并在选举中共同参与,以增强选举成功的机会。
德国选举制度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每个州都有自己
的州议会和州领导。
德国的选举制度由联邦选举法和州选举法组成。
联邦选举法规定了德国联邦议会(Bundestag)的选举制度。
德
国联邦议会有598个议席,选举每四年一次。
选举使用比例代表制,
即根据每个政获得的选票比例来分配议席。
选民可以在选票上选择一
个政或一个个别候选人。
在比例代表制中,每个政需要获得至少5%的选票,或者获得三个直接选区的胜利,才能在联邦议会中获得代表。
在联邦选举中,选民
有两票,第一次选票选出直接选区的胜者,第二次选票选出政。
另外,德国联邦选举也有“超额席位”和“补选”机制。
当某个
政在单独选区或全国范围内获得的席位超过其在比例代表制中应有的
席位时,该政将获得超额席位。
补选机制是当有空缺席位需要填补时,由各州的选举委员会组织补选。
除了联邦选举,德国还有州议会选举、欧洲议会选举和市政选举
等选举。
在德国州议会选举中,选举使用比例代表制,规则与联邦选
举相似。
在欧洲议会选举中,所有欧盟公民都可以投票,每个政或联
盟必须获得超过2.5%的选票才能获得代表。
德国的选举制度是公正和透明的,并且保证政治多元化。
通过选举,德国的议会代表可以更好地反应选民的需求和思想。
德国的选举制度是怎么样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一个中欧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
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
下面是分享的德国的选举制度是怎么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德国的选举制度1、法律依据德国实行三级选举制,即地方选举、州议会选举和联邦议会选举。
按《基本法》39条规定,联邦议院每四年选举一次,一般在秋季举行新的选举最早在联邦议院任期满46个月之后,最迟满48个月之后进行。
发生联邦议院被解散的情况时,新的选举应在解散后60日内进行。
选举出新的联邦议院后,最迟不得超过选举后30日召集会议。
而《基本法》仅对选举制度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而选举原则、选举程序和选举机构等实施细则则由《联邦选举法》具体规定。
2、选举原则《基本法》38条第一款规定了选举的五项原则:德国联邦议院的议员由普遍、直接、自由、平等和无记名的选举产生,即遵循普遍选举、直接选举、自由选举、平等选举和秘密选举原则。
3、选举程序德国选举国家代表机关或公职人员的具体规则和次序包括以下九个方面:(一)、划分选区。
实施选举的区域单位,一般按地区或人口数划分。
把选区跨分为若干个投票区,是为了选民投票的方便,每个选举区的选民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500人。
(二)、选民资格。
指法律规定的参加选举所要具备的条件。
(三)、选民登记。
指选举机构依法办理公民参加选举的程序。
(四)、候选人。
德国通常由政党提出议员、联邦和联邦总统的候选人。
(五)、竞选。
德国政党竞选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制定竞选纲领、推举候选人、确定政治议题和竞选口号、动员、争取选民。
(六)、投票制度,指选举代表或议员的规则和方法。
(七)、选票。
是选民或选举人用以表示自己赞成或反对候选人的法定选举文件。
(八)、当选计票制。
德国于二战后开始采用混合代表制,即在选举中分别采用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两种方法计票,需选民进行两次投票。
(九)、预测选举结果。
德国的议会制度德国实行议会民主制,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议会采用两院制,由联邦参议院和联邦众议院组成。
世界各国选举制度扫描作者:于浩来源:《中国人大》2009年第22期选举制度是当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也是公共权力获得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选举制度有共性的一面,但在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
美国美国众议院共有435 个席位,由各州选举产生,席位数固定不变。
众议员任期为两年,任期届满全部改选。
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众议员的名额应按各州人口比例进行分配。
”根据1929 年《选区席次自动划分法》,人口普查局每10 年提供一次数据,由总统向国会报告,说明各州的总人口数以及按照平等分配方式各州在众议院人数中可以分得的名额。
各州至少应有一名众议员。
宪法对选区划分没有作统一的规定,各州自行按照分配的席位划分选区,但一般都将人口数相当作为选区划分的原则,同时兼顾区域连续性、集中性、尊重社区利益、不歧视任何政党或候选人等原则。
美国参议院共有100 个席位,每个州不论人口多少与地域大小均有2 名参议员的席位,非经一州同意,不得剥夺该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参议员由各州人民选出。
参议员任期6 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英国英国下院( 也称众议院),由公民普选产生。
全英国分为650 个选区,每个选区选举产生1 名众议院议员。
英国选区的划分不按照人口数计算,而是按照合格选民的数目,平均以每一选区合格选举人6.2 万人为标准。
各选区的大小界限,每隔10 年或15 年重新划定。
英国议会的上院( 也称贵族院),由宗教贵族议员、世袭贵族议员和终身贵族议员组成。
上院议员由英王册封或者因世袭爵位取得议员资格。
德国联邦德国选举法第一条规定:“德国联邦议院由598 名议员组成。
”“根据与直接选举相结合的比例选举制原则,议员由有选举权的德国人经普遍、直接、自由、平等和秘密的选举产生。
”在598 个议席中,半数(299 席) 由全国299 个单一选区按相对多数制选举产生;另外的半数席次(299 席) 以全国16 个州为选区,按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
德国的选举制度
德国的选举制度是一种混合制度,既包括比例代表制度,也包括多数代表制度。
在德国,选举权是普遍的,所有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权利参与选举。
首先,德国的联邦议院(Bundestag)的选举采用了比例代表制度。
这意味着,每个政党根据其在全国范围内的选票比例,可以获得相应的议席数。
比例代表制度有助于确保各个政党在议会中的代表性,并避免“多数派专政”,同时也容易形成稳定的政治联盟。
德国的柏林墙倒塌后,东德与西德实现统一,采取了比例代表制度保证了统一后的选举公正性。
其次,德国的选举制度还包括多数代表制度。
多数代表制度主要用于选举地方议会和州议院的成员,政党根据每个选区的绝对多数选举,获胜的候选人可以获得该选区的唯一议席。
多数代表制度有助于确保地方利益的代表性,并提供更紧密联系选民需求的机会。
另外,德国的选举制度还包括一些特殊规定。
例如,政党在联邦议院选举中必须获得5%以上的选票才能进入议会,这是为了防止小政党过度分散议会资源。
此外,德国的选举法还规定了选举运作的细节,如选举日程、选民登记和选举结果的公布等。
总体而言,德国的选举制度旨在确保政治多样性、合理代表性和政治稳定。
通过混合比例代表制度和多数代表制度的结合,德国能够兼顾各个政党和地区的利益,并减少“赢者通吃”的情
况。
德国选举制度的设计不仅注重政治平衡,也注重选民的广泛参与和公正性。
1、德国为什么采用联邦制而不是单一制?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联邦制比较适合当时的德国。
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
联邦成员国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
2、魏玛共和国宪法民主性的体现。
魏玛宪法,这是20世纪最自由、最民主的宪法,结构严谨到几乎完善,条文令人钦佩,读起来使人觉得完美无暇的民主制度似乎就此获得了保障。
而且这部宪法的确博采众长,内阁制取法英法,总统制仿效美国,人民复决制则源自瑞士。
在宪法思想与制度安排上也让人动容,“政治权力属于人民”这样的原则贯彻其中,特别是不分男女皆有选举权这点让德国人在自由民主政治史上占有先机。
3、魏玛共和国宪法失败的原因。
完善的民主宪法却没有能够为魏玛带来稳定的宪政状态。
因为魏玛宪法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一是总统的权力过大;二是绝对比例代表制的采用。
魏玛宪法赋予总统具有英国君主的地位———对外代表国家、主持国家重要庆典之外,还给予美国总统式的实权,统帅海陆空三军,有任命总理和国家官吏的大权,其任命权不受议会的约束,同时宪法48条规定总统还有宣布紧急状态的特权。
总统可以在紧急状态时局部或全部取消宪法规定的各项民主自由的权利。
宪法这样规定的总统的权限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规定的皇帝的权限。
德意志帝国皇帝宣布紧急状态时须事先宣布戒严,并且是在国会休会期间。
而魏玛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后,到1932年为止,总统宣布紧急状态有233次之多。
仅1930年到1932年短短三年中,宣布紧急状态有191次;相反,国会颁布法令的次数是135次;而国会开会的次数是148次。
可以看出议会民主制在经济危机的年代其民主性的大大削弱。
魏玛共和国没有一届国会是满了任期的,因而魏玛共和国的总统也被称为“皇帝的替身”。
宪法第二缺陷是绝对比例代表制的引入及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俾斯麦选举制度篇一:德国政治制度联邦德国政治制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
二战后分为西德与东德;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
一、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立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用德意志这个名称。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史称“第二帝国”。
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实际上是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9--1933年间的德国。
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一任总统艾伯特。
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
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立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又称纳粹德国。
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
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
希特勒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5)《基本法》的制定及其特点1945年,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三帝国告终。
1948年,美英法三国将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并于194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简称《基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苏联也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1990年两德统一,《基本法》经过修改后,于1994年生效。
特点:突出了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保护;明确禁止对外侵略和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为防止党国合一、法西斯一党独裁的再度出现,就政党的法律地位作出规定;设立联邦宪法法院,保证宪法实施;限制本国国家主权,将国家部分权力移给有关国际组织,并承认国际法的效力优于国内法;修正传统的议会内阁制,限制议会倒阁的权力,实行“建设性不信任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