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政治结构和选举制度39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39
第十章德国的政治体制与议会选举第一节德国的政治体制 (2)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的基本原则 (2)二、德国政权组织形式 (2)三、联邦德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2)第二节议会选举 (2)第一节德国的政治体制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下简称联邦德国)于1949年9月成立。
战败与分裂决定了联邦德国政治体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必“须符合和满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利益的需要;新建宪制政体必须避免魏玛共和国失败和纳粹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的历史重演,同时还必须防范现实存在的“东方威胁”。
联邦德国国家根本大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的制订体现了上述基本特征。
《基本法》为新建国家政体规定了一系列不可更改的基本原则:民主制原则、联邦制原则和社会法制国家原则。
(l)民主制原则。
(基本法)作出以下新规定:第一,(基本法)强调代议制民主政体。
在国家宪制机构中,只有议会(即联邦议院)直接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具有最高合法性。
其他国家宪制机构都要由联邦议院或州议会派生出来。
第二,联邦政府由联邦议院多数党组成。
联邦总理由联邦议院选举产生,其罢免只能通过“建设性不信任投票”来实现,即联邦议院只有在选出一位新总理并提请联邦总统罢免原总理时,才能对原总理表示不信任。
第三,联邦总统被完全取消了发布行政命令的实际权力,而主要具有代表国家的象征性意义。
(2)联邦制原则。
鉴于希特勒纳粹集权统治教训,战胜国和德国各民主党派都主张新建国家实行联邦制。
与其他联邦制国家相比,西德实行联邦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联邦分权来保证新建国家自由民主政体的运行;适应并满足德国邻国的安全利益和需要。
确定联邦制为法定的国家政体结构和组织原则以后,联邦德国由11个州组成。
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原民主德国的14个行政专区被重新划分为5个州,加入联邦德国。
所以,德国目前是由16个州组成的联邦国家。
德国政治制度联邦德国政治制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
二战后分为西德与东德;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
一、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立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用德意志这个名称。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史称“第二帝国”。
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实际上是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9--1933年间的德国。
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一任总统艾伯特。
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
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立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又称纳粹德国。
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
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
希特勒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5)《基本法》的制定及其特点1945年,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三帝国告终。
1948年,美英法三国将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并于194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简称《基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苏联也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1990年两德统一,《基本法》经过修改后,于1994年生效。
特点:突出了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保护;明确禁止对外侵略和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为防止党国合一、法西斯一党独裁的再度出现,就政党的法律地位作出规定;设立联邦宪法法院,保证宪法实施;限制本国国家主权,将国家部分权力移给有关国际组织,并承认国际法的效力优于国内法;修正传统的议会内阁制,限制议会倒阁的权力,实行“建设性不信任案”制度。
德国政治体制纲要⏹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盟法院、欧盟统计属、欧洲中央银行、地委员会和经济与社会政策委员会德国法德国法宪法⏹德国宪法德国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的产生、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中1.1848年《法兰克福宪法》2.1850年《普鲁士王国宪法》3.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宪法》19世纪中期~ 一战期间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一战结束~ 193 7年二战全面爆发1919年《魏玛宪法》和纳粹德国的根本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德国法宪法第一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中1.1848年《法兰克福宪法》1848年德国革命爆发后,德意志邦联国民议会在法兰克福召开了制宪会议,以微弱但多数通过了法兰克福宪法。
但是,由于受到各邦议会的抵制,这部宪法最终流产,未获施行。
2.1850年《普鲁士王国宪法》1850年在德国革命形势的压力之下,普鲁士国王颁布了钦定宪法,规定施行君主立宪制,其实质是以维护普鲁士国王的绝对权威为核心,同时加强了军国主义的势力3.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宪法》1866年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胜利,成功地将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邦联,巩固了其在德意志北部和中部的霸主地位。
该宪法承袭了1850年普鲁士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并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提供了蓝本。
德国法宪法第二阶段: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背景2.主要特点(1)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2)国家政体---君主立宪制,实际上权力集中在皇帝和首相手中,帝国议会(下院)从属于联邦参议会(上院),下院无行政监督权(3)普鲁士邦的领导地位(4)普遍义务兵役制,军国主义3.评价(1)积极:促进和巩固国家统一,发展生(2)消极:封建残余,军国主义德国法宪法第三阶段:《魏玛宪法》1.序言:1919年8月11日,德意志国民团结其种族,一德一心共期改造邦家,永存于自由正义之境,维持国内国外之和平,促进社会进化,爰制兹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