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数学公式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13.07 KB
- 文档页数:2
07高中数学会考复习提纲(2)(三角函数)第四章 三角函数1、角:(1)、正角、负角、零角:逆时针方向旋转正角,顺时针方向旋转负角,不做任何旋转零角; (2)、与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都可以表示为集合{Z k k ∈⋅+=,360|αββ}(3)、象限的角:在直角坐标系内,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就是第几象限的角;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
2、弧度制:(1)、定义: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做单位叫弧度制。
(2)、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π=180弧度,1弧度)180( =π(3)、弧长公式:r l ||α= (α是角的弧度数)扇形面积:2||2121r lr S α===3、三角函数 (1)、定义:(如图) (2)yry x r x xrx y r y ======ααααααcsc cot cos sec tan sin 4、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1)平方关系: (2)商数关系: (3)倒数关系:1cos sin 22=+αα αααc o ss i nt a n =1c o t t a n =αα αα22sec tan 1=+ αααs i nc o sc o t =1c s c s i n =αα αα22csc cot 1=+ 1sec cos =αα(4)同角三角函数的常见变形:(活用“1”)①、αα22cos 1sin -=, αα2cos 1sin -±=;αα22sin 1cos -=, αα2sin 1cos -±=;xy+ + __O xy++__ Oαtanxy+ +__O=r αsec αsinαtan αcotcsc②θθθθθθθ2sin 2cos sin sin cos cot tan 22=+=+,αααααααθθ2cot 22sin 2cos 2cos sin sin cos tan cot 22==-=-③ααααα2sin 1cos sin 21)cos (sin 2±=±=±, |cos sin |2sin 1ααα±=± 5、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公式一: ααααααtan )360tan(cos )360cos(sin )360sin(=︒⋅+=︒⋅+=︒⋅+k k k 公式二: 公式三: 公式四: 公式五:ααααααtan )180tan(cos )180cos(sin )180sin(-=-︒-=-︒=-︒ ααααααtan )180tan(cos )180cos(sin )180sin(=+︒-=+︒-=+︒ ααααααtan )tan(cos )cos(sin )sin(-=-=--=- ααααααtan )360tan(cos )360cos(sin )360sin(-=-︒=-︒-=-︒ 补充:ααπααπααπcot )2tan(sin )2cos(cos )2sin(=-=-=- ααπααπααπcot )2tan(sin )2cos(cos )2sin(-=+-=+=+ ααπααπααπcot )23tan(sin )23cos(cos )23sin(=--=--=- ααπααπααπcot )23tan(sin )23cos(cos )23sin(-=+=+-=+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βα+S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βα-S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βα+C :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cos(-=+a )(βα-C :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cos(+=-a )(βα+T : 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βα-T : 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βα+T 的整式形式为:)tan tan 1()tan(tan tan βαβαβα-⋅+=+例:若︒=+45B A ,则2)tan 1)(tan 1(=++B A .(反之不一定成立)7、辅助角公式:⎪⎪⎭⎫ ⎝⎛++++=+x b a b x b a a b a x b x a cos sin cos sin 222222 )sin()sin cos cos (sin 2222ϕϕϕ+⋅+=⋅+⋅+=x b a x x b a(其中ϕ称为辅助角,ϕ的终边过点),(b a ,ab =ϕtan ) (多用于研究性质) 8、二倍角公式:(1)、α2S : αααcos sin 22sin = (2)、降次公式:(多用于研究性质) α2C : ααα22sin cos 2cos -= ααα2sin 21cos sin =1cos 2sin 2122-=-=αα 212cos 2122cos 1sin 2+-=-=αααα2T : ααα2t a n1t a n 22t a n -= 212cos 2122cos 1cos 2+=+=ααα(3)、二倍角公式的常用变形:①、|sin |22cos 1αα=-, |cos |22cos 1αα=+;②、|sin |2cos 2121αα=-, |cos |2cos 2121αα=+③、22sin 1cos sin 21cos sin 22244ααααα-=-=+; ααα2cos sin cos 44=-;④半角:2cos 12sinαα-±=,2cos 12cos αα+±=,αααcos 1cos 12tan +-±=ααααcos 1sin sin cos 1+=-= 9、三角函数的图象性质(1)、函数的周期性:①、定义:对于函数f (x ),若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 ,当x 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 (x +T )= f (x ),那么函数f (x )叫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 叫这个函数的周期;②、如果函数f (x )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这个最小的正数叫f (x )的最小正周期。
高中数学会考公式表1. 代数公式1. 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给定 $ax^2 + bx + c = 0$,则 $x = \frac{-b \pm \sqrt{b^2 -4ac}}{2a}$2. 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公式:- 给定 $ax^2 + bx + c > 0$,则 $x \in (-\infty, x_1) \cup (x_2,+\infty)$,其中 $x_1$ 和 $x_2$ 分别是方程 $ax^2 + bx + c = 0$ 的两个根。
2. 几何公式1. 长方形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 $A$ 等于长度 $l$ 乘以宽度 $w$,即 $A = lw$。
2. 圆的面积公式:- 给定圆的半径 $r$,它的面积 $A$ 等于 $\pi r^2$。
3.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给定三角形的底边长 $b$ 和高 $h$,它的面积 $A$ 等于$\frac{1}{2}bh$。
3. 概率公式1. 组合公式:- 给定整数 $n$ 和 $k$,计算组合数 $C(n, k)$ 的公式为 $C(n, k) = \frac{n!}{k!(n-k)!}$,其中 $n!$ 表示 $n$ 的阶乘。
2. 条件概率公式:- 对于事件 $A$ 和事件 $B$,条件概率 $P(A|B)$ 表示在事件$B$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 $A$ 发生的概率,计算公式为 $P(A|B) =\frac{P(A \cap B)}{P(B)}$。
> 注意:以上公式仅适用于一般情况,特定问题可能需要特殊的公式或方法来求解。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和方法进行计算和求解。
以上是高中数学会考常用的一些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数学会考必修公式总结大全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考必修公式的掌握对于学生的数学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高中数学会考必修的公式,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有理数运算公式1. 加法交换律:a+b=b+a2. 加法结合律:(a+b)+c=a+(b+c)3. 减法法则:a-b-c=a-(b+c)4. 乘法交换律:ab=ba5. 乘法结合律:(ab)c=a(bc)6. 乘法分配律:(a+b)c=ac+bc二、数列求和公式1. 等差数列求和:Sn=(a1+an)n/2或Sn=n(a1+an)/22. 等比数列求和:Sn=a1(1-q^n)/(1-q)或Sn=A1/(1-q)+An/(1-q)三、基本不等式公式1. 平均值不等式:a+b≥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2. 海伦-秦九韶公式:√(p(p-a)(p-b)(p-c)),其中p=(a+b+c)/2四、几何公式1.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点A(x1,y1),B(x2,y2),则AB的长度为|AB|=√[(x2-x1)²+(y2-y1)²]2. 向量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公式:(1)a=(x,y),b=(x',y')→a+b=(x+x',y+y');(2)(c,d)+a=(c+x,d+y);(3)λa=(λx,λy);(4)(a-b)·i=x-y,(a-b)·j=xj+yj;3. 圆的方程:圆的一般方程为(x-a)²+(y-b)²=r²,其中圆心坐标为(a,b),半径为r;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公式:d<r,则直线与圆相交;d=r,则直线与圆相切;d>r,则直线与圆相离。
五、三角函数公式高中数学会考中,三角函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三角函数公式:1. 正弦函数(sin):y=sinx;余弦函数(cos):y=cosx;正切函数(tan):y=tanx。
高二数学会考必背公式知识点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必背公式是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的基础。
掌握了这些公式,能够快速、准确地解决各类数学问题。
以下是高二数学会考必背公式知识点:1. 二次函数相关公式:- 一般式:$y = ax^2 + bx + c$- 根的判别式:$\Delta = b^2 - 4ac$- 顶点坐标:$(h, k)$,其中$h = -\frac{b}{2a}$,$k = f(h) =\frac{\Delta}{4a}$- 对称轴:$x = -\frac{b}{2a}$- 平移变换:$y = a(x - h)^2 + k$2. 三角函数相关公式:- 正弦定理:$\frac{a}{\sin A} = \frac{b}{\sin B} = \frac{c}{\sin C}$- 余弦定理:$c^2 = a^2 + b^2 - 2ab\cos C$- 正切定理:$\tan A = \frac{\sin A}{\cos A}$- 三角和差公式:$\sin(A \pm B) = \sin A \cos B \pm \cos A \sin B$$\cos(A \pm B) = \cos A \cos B \mp \sin A \sin B$$\tan(A \pm B) = \frac{\tan A \pm \tan B}{1 \mp \tan A \tan B}$3. 平面几何相关公式:- 任意三角形面积公式:$S = \frac{1}{2} \cdot a \cdot b \cdot \sin C$- 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c^2 = a^2 + b^2$- 中线定理: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且平分彼此的长度- 高线定理:三角形三条高线交于一点,且交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4. 概率与统计相关公式:- 排列公式:$A_n^m = \frac{n!}{(n-m)!}$- 组合公式:$C_n^m = \frac{n!}{m!(n-m)!}$- 事件的概率:$P(A) = \frac{N(A)}{N(S)}$- 条件概率:$P(A|B) = \frac{P(A \cap B)}{P(B)}$- 独立事件概率:$P(A \cap B) = P(A) \cdot P(B)$5. 数列与级数相关公式:-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_n = a_1 + (n-1)d$-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_n = \frac{n}{2}(a_1 + a_n)$-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_n = \frac{n}{2}(2a_1 + (n-1)d)$-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_n = a_1 \cdot q^{n-1}$-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当$|q| < 1$):$S_n = a_1 \cdot \frac{1-q^n}{1-q}$以上是高二数学会考必背的公式知识点,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公式,能够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中更加得心应手。
数学会考必背公式知识点
1. 三角函数里的正弦定理啊,那可太重要啦!你看,在一个三角形中,比如一个直角三角形,我们知道两条边,是不是就可以用正弦定理求出其他边和角啦!哎呀,这用处可大了去了,就像我们走路有了地图一样重要!
2. 余弦定理也不能忘呀!假如告诉了你三角形的三边长度,那就能通过余弦定理求出角的大小呢,这多神奇!就好比你有一把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大门哟!
3.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得记牢哇!想象一下,把一堆有规律排列的数加起来,有了这个公式就轻松多啦。
就好像要去远方,有了便捷的交通工具一样爽!比如计算 1+2+3+4+5 就很简单啦!
4. 等比数列的公式也超有用的哦!要是遇到那种按一定比例变化的数,就靠它啦!这就像是给了你一副眼镜,能让你看清那些模糊的数字。
5. 二次函数的顶点式,哇塞,那可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利器呀!知道了顶点坐标,就感觉掌握了这个函数的核心。
好比你抓住了一个事物的关键,一下子就清楚啦!比如给定一个二次函数,你就能轻松找到顶点啦!
6. 圆的面积公式一定要会呀!想想看,知道了半径,就能算出圆的大小,这多牛啊!就好像你知道了宝藏的线索,能找到珍贵的东西一样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数学会考必背公式知识点真的都非常重要啊,一定要好好掌握!。
数学公式大全数学公式是数学领域中用来表达数学关系的符号和语言。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工程、经济和其他领域的解决问题中。
下面将为你介绍一些基本的数学公式。
一、代数公式1.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公式:设一元二次方程为ax²+bx+c=0,其根公式为:\[ x = \frac{-b \pm \sqrt{b^2-4ac}}{2a} \]2. 二项式定理:二项式定理用来展开二项式的幂,它表示为:\[ (a+b)^n = C_0 a^n b^0 + C_1 a^{n-1} b^1 + \cdots + C_n a^0 b^n \]其中,各个系数Cn可以通过组合数表达。
二、几何公式1. 三角形面积公式:对于已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其面积:\[ A = \frac{1}{2} \times \text{底} \times \text{高} \]2. 圆的周长和面积:圆的周长(C)和面积(A)可以通过半径(r)或直径(d)计算,公式如下:\[ C = 2\pi r = \pi d \]\[ A = \pi r^2 \]三、微积分公式1. 导数公式:导数用于描述函数在某个点的变化率,以下是一些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常数函数的导数为0- 幂函数的导数为该函数的指数乘以常数- 指数函数的导数等于该函数自身乘以常数ln(x)- 对数函数的导数等于1/x- 三角函数的导数可以根据具体函数类型进行计算2. 积分公式:积分是导数的逆运算,以下是一些基本的积分公式:- 幂函数的积分等于该函数的幂次加1再除以新的幂次- 指数函数的积分等于该函数除以常数ln(x)- 对数函数的积分等于该函数自身乘以常数- 三角函数的积分可以根据具体函数类型进行计算四、概率与统计公式1. 期望值公式:期望值是一个随机变量的平均值,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X,其期望值计算公式为:\[ E(X) = \sum x P(X=x) \]其中,x表示随机变量的可能取值,P(X=x)表示该取值的概率。
高中数学会考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一.集合1、 集合的有关概念和运算(1)集合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2)元素a 和集合A 之间的关系:a ∈A ,或a ∉A ;2、子集定义:A 中的任何元素都属于B ,则A 叫B 的子集 ;记作:A ⊆B , 注意:A ⊆B 时,A 有两种情况:A =φ与A ≠φ3、真子集定义:A 是B 的子集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B A ⊂;4、补集定义:},|{A x U x x A C U ∉∈=且;5、交集与并集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并集:}|{B x A x x B A ∈∈=或6、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若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二.简易逻辑:1.复合命题: 三种形式:p 或q 、p 且q 、非p ; 判断复合命题真假:2.真值表:p 或q ,同假为假,否则为真;p 且q ,同真为真;非p ,真假相反。
3.四种命题及其关系: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
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若q p ⇒,则p 叫q 的充分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必要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充要条件;第二章 函数一. 函数1、映射: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 记作f :A →B ,若B b A a ∈∈,,且元素a 和元素b 对应,那么b 叫a 的象,a 叫b 的原象。
2、函数:(1)、定义:设A ,B 是非空数集,若按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就称f :A →B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f (x ),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3、求定义域的一般方法:①整式:全体实数R ;②分式:分母0≠,0次幂:底数0≠; ③偶次根式:被开方式0≥,例:225x y -=;④对数:真数0>,例:)11(log xy a -=4、求值域的一般方法:①图象观察法:||2.0x y =;②单调函数法: ]3,31[),13(log 2∈-=x x y ③二次函数配方法:)5,1[,42∈-=x x x y , 222++-=x x y④“一次”分式反函数法:12+=x xy ;⑥换元法:x x y 21-+= 5、求函数解析式f (x )的一般方法:①待定系数法:一次函数f (x ),且满足172)1(2)1(3+=--+x x f x f ,求f (x ) ②配凑法:,1)1(22xx xx f +=-求f (x );③换元法:x x x f 2)1(+=+,求f (x ) 6、函数的单调性:(1)定义:区间D 上任意两个值21,x x ,若21x x <时有)()(21x f x f <,称)(x f 为D 上增函数; 若21x x <时有)()(21x f x f >,称)(x f 为D 上减函数。
高中数学会考必备的39个公式1、勾股定理:三条直线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即a2 + b2 = c2。
2、余弦定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c2=a2+b2-2ab×cosC 。
3、正弦定理:两条相交的直线所组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sinA / a = sinB / b = sinC / c 。
4、梯形公式:面积之和,即(a+b)h / 2。
5、圆面积公式:πr2 。
6、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sinC 。
7、抛物线面积公式:S=1/3×a×h2 。
8、割线法则:1/y=1/a+1/b 。
9、勾股变形定理:ac=a2+b2−2ab cosC 。
10、余切定理:tanA/a=tanB/b=tanC/c 。
11、海伦公式:三角形内角a+b+c=180°,a2=b2+c2−2bc cosA。
12、同余三角形定理:三角形内角A/a=B/b=C/c 。
13、梯形公式:周长之和,即a+b+(c+d) 。
14、圆周长公式:2πr15、平行线定理:平行线成立的条件为同时垂直于两个垂线。
16、外接圆定理:四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等于对角的中点的距离的一半。
17、锐角定理:三角形内角a+b>c18、直角定理:三角形内角a+b=c19、正方形面积公式:a220、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ab21、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1/2ah22、圆心角公式:mθ=2πr23、梯形周长公式:a+b+c+d24、圆周弧长公式:λ=θr25、余子式:对于系数矩阵A=[aij]n×n,各阶行列式的余子式定义为Ai,…,Ak 。
26、拉格朗日和弦定理:如果一个四边形的角都是锐角,那么它的两个对角线的乘积等于它的四条边的乘积。
27、反余弦定理:ac=a2+b2−2ab×cosC 。
28、反正弦定理: sinA / a = sinB / b = sinC / c 。
集合与函数概念1、是自然数集,是正整数集,是整数集,是有理数集,是实数集.2、集合A有n个元素,则它有个子集,有个真子集,有个非空子集,有个非空真子集.3、(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4、区间(,)a b中必须.5、定义域:(1)(2)(3)(4)6、函数单调性证明:证明函数4y xx=+在区间(0,2)上为减函数。
7、奇函数:,图像关于对称;偶函数:,图像关于对称。
8、n=,当n=;当n=.9、mna-=r sa a⋅=(0,,)a r s R>∈()r sa=(0,,)a r s R>∈()rab=(0,0,)a b r R>>∈0a=11、①log loga aM N+=②log loga aM N-=③log naM=④log a Na=⑤logbnaM=⑥log1a=logaa=12、幂函数题目:若,(0,)y mx xα=∈+∞,则m=13、零点存在定理:函数在(,a b)上是单调函数,则⇔在(,a b)上有一个零点三角函数1、正角:按方向旋转的角负角:按方向旋转的角零角:不旋转的角2、α是任意角,终边上一点P(),x y与原点的距离是,则,,.3、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4、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1的关系:商的关系:5、诱导公式:()sin2kπα+=()cos2kπα+=()tan2kπα+=()k∈Z.sin()πα+=cos()πα+=tan()πα+=in()sπα-=os()cπα-=an()tπα-=sin()2πα+=cos()2πα+=sin()2πα-=cos()2πα-=in(2) s πα+=os(2) c πα+=an(2) t πα+= sin(2)πα-=cos(2)πα-=tan(2)πα-= sin()α-= cos()α-= tan()α-=7、①sin y x =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sin y x ϕ=+的图象;再将函数()sin y x ϕ=+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sin y x ωϕ=+的图象;再将函数()sin y x ωϕ=+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倍(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sin y x ωϕ=A +的图象.②sin y x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sin y x ω=的图象;再将函数sin y x ω=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sin y x ωϕ=+的图象;再将函数()sin y x ωϕ=+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倍(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sin y x ωϕ=A +的图象.6、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8、函数()()sin 0,0y x ωϕω=A +A >>的性质:①振幅:;②周期:;③频率:;④相位:;⑤初相:. 9、两角和与差公式:()sin αβ±=()cos αβ±=()tan αβ±=10、二倍角:sin 2α=cos 2α=tan 2α=11、特殊角三角函数值12、降幂升角公式2cos α=,2sin α=13、合一变形公式:sin cos ααA +B =()sin αϕ+14、正弦定理:(R 为)15、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a =,b=,2sin c R C =;②sin A =,sin 2b R B =,sin 2cC R=;③::a b c =;16、余弦定理: 推论: 17、三角形面积公式:数列1、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比小结:3、 数列{a n }及前n 项和之间的关系:nn不等式均值不等式:直线1、直线:α为直线的倾斜角, k 为直线的斜率当直线 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当直线l 与x 轴垂直时, α=. 2、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k = 两点的斜率公式k =3、12//l l ⇔12l l ⊥⇔4、 点斜式:直线l 经过点),(000y x P ,且斜率为k ,则直线方程为:5、斜截式:已知直线l 的斜率为k ,且与y 轴的交点为(,)b 0,则直线方程为:6、直线Ax By C ++=0的斜率:7、两点的距离公式:(,),(,)P x y Q x y 1122两点,则 8、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9、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10、圆的标准方程:圆心为(),Aa b ,半径为r 的圆的方程:11、圆的一般方程:圆心: 半径: 12、点00(,)M x y 与圆222()()x a y b r-+-=的关系的判断方法:(1),点在圆外 (2),点在圆上 (3),点在圆内13、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d 为圆心到直线距离)(1)当时,直线l 与圆C 相离; (2)当时,直线l 与圆C 相切; (3)当时,直线l 与圆C 相交; 14、直线与圆相交的弦长公式: 15、两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l ,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时,圆C 1与圆C 2相离;(2)当时,圆C 1与圆C 2外切; (3)当时,圆C 1与圆C 2相交;(4)当时,圆C 1与圆C 2内切;(5)当时,圆C 1与圆C 2内含;圆锥曲线1、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椭圆.即:||||,(||)MF MF a a F F +=>121222。
高中必背88个数学公式数学公式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掌握数学公式是提高数学能力和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88个高中必背的数学公式,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1.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d=√((x2-x1)²+(y2-y1)²)2.两点之间的中点公式:((x1+x2)/2,(y1+y2)/2)3.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公式:x = (-b±√(b²-4ac))/2a4.直线的斜率公式:m=(y2-y1)/(x2-x1)5.直线的点斜式公式:y-y1=m(x-x1)6.直线的一般式公式:Ax+By+C=07.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的夹角公式:tanθ = ,(m1-m2)/(1+m1m2)8.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d=,Ax+By+C,/√(A²+B²)9. 解三角形的余弦定理:c² = a² + b² - 2abcosC10. 解三角形的正弦定理:a/sinA = b/sinB = c/sinC11.正弦函数的周期:T=2π/ω12. 船头相对于岸的速度:v = vw + vb13.波速公式:v=λf14.频率公式:f=1/T15. 倍角公式:si n2θ = 2sinθcosθ16.三角形内角和公式:A+B+C=180°17.弧长公式:s=rθ18.扇形面积公式:A=1/2r²θ19.圆柱体积公式:V=πr²h20. 圆柱体表面积公式:S = 2πr² + 2πrh21.球体积公式:V=4/3πr³22.球体表面积公式:S=4πr²23.二次函数的顶点公式:(h,k)24.两个集合的交集公式:A∩B25.两个集合的并集公式:A∪B26.两个集合的补集公式:A'=U-A27.两个集合的差集公式:A-B=A∩B'28.同位角公式:∠a°=∠b°29.异位角公式:∠a°+∠b°=180°30.子午线长度公式:s=2πR31.等周角公式:∠A°=∠B°=∠C°=∠D°32.相邻角公式:∠a°+∠b°=180°33.平行线之间的角公式:∠1=∠234.对顶角公式:∠1=∠335.余角公式:∠a°=90°-∠b°36.同行角公式:∠a=∠b37.一个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公式:(-x,-y)38. 两圆相交面积公式:A = r²arccos((d²+r²-R²)/(2dr)) +R²arccos((d²+R²-r²)/(2dR)) - √(s(s-d)(s-r)(s-R))39.在方程中求极值的一般方法40.二项式展开公式:(a+b)ⁿ=Cⁿ₀aⁿb⁰+Cⁿ₁aⁿ⁻¹b¹+Cⁿ₂aⁿ⁻²b²+...+Cⁿⁿa⁰bⁿ41. 对数运算公式:(a^x)^y = a^(xy)42. 对数运算公式:log(a^m) = mloga43.指数函数的斜率公式:y=a^x44.速度的平均值公式:v=Δx/Δt45.加速度的平均值公式:a=Δv/Δt46. 速度的瞬时值公式:v = ds/dt47. 加速度的瞬时值公式:a = dv/dt48. 速度的平均值与瞬时值之间的关系:v = lim(Δt→0) Δs/Δt49. 加速度的平均值与瞬时值之间的关系:a = lim(Δt→0)Δv/Δt50. 一维随机运动的位移公式:x = v₀t + 1/2at²51. 一维随机运动的速度公式:v = v₀ + at52. 一维随机运动的加速度公式:v² = v₀² + 2ax53. 二维随机运动的位移公式:x = v₀xt + 1/2at²54. 二维随机运动的速度公式:v = v₀ + at55. 二维随机运动的加速度公式:v² = v₀² + 2ax56.匀速圆周运动的角度公式:θ=ωt57.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公式:ω=Δθ/Δt58.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公式:v=ωr59.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公式:a=v²/r60.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公式:T=2π/ω61. 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x = v₀xt62. 平抛运动的速度公式:v = v₀ + gt63. 平抛运动的加速度公式:v² = v₀² + 2gx64.平抛运动的竖直上升时间公式:t=v₀/g65. 平抛运动的竖直上升高度公式:h = v₀t - 1/2gt²66. 平抛运动的最大高度公式:h_max = v₀²/2g67. 圆锥曲线的焦距公式:f = ae68.圆锥曲线的离心率公式:e=c/a69.圆锥曲线的短轴长度公式:b=a√(1-e²)70. 均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s = v₀t + 1/2at²71. 均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v = v₀ + at72. 均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公式:v² = v₀² + 2as73.均匀变速运动的时间公式:t=(v-v₀)/a74. 斜抛运动的水平位移公式:x = v₀xt75.斜抛运动的水平速度公式:v_x=v₀x76. 斜抛运动的竖直位移公式:y = v₀yt - 1/2gt²77. 斜抛运动的竖直速度公式:v_y = v₀t - gt78. 斜抛运动的参数方程:x = v₀xt, y = v₀yt - 1/2gt²79. 阻力的特征速度公式:v = mg/k80. 阻力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m = (v₀/g)(k - kv₀/g)81. 阻尼振动的运动方程公式:mx'' + bx' + kx = 082.声音强度的公式:I=P/A83. 声音强度的分贝公式:L = 10log(I/I₀)84.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 = ma85.牛顿万有引力公式:F=G(m₁m₂/r²)86.功的计算公式:W=Fs87.功的机械功率公式:P=W/t88.功的势能转换公式:W=ΔPE+ΔKE以上是88个高中必背的数学公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反复背诵和练习,掌握这些公式,并应用于解题中,提高数学能力。
会考数学公式大全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而且抽象性强烈的学科,在学习数学时,应该尽量把它抽象成一个具体的表达、符号或形式,以便于我们在深入理解其内在的精妙思想的同时,更好的掌握其本质特征,从而实现快速解题的目标。
在一个混乱的数学环境中,特别是会考的情况下,掌握一个完整的数学公式大全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下面的有关会考数学公式大全的内容中,将会给予考生有关的解释和指导,以便让考生更好的把握数学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
一、关于数学空间与几何关系的公式:
1、空间与几何关系的公式:
(1)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a2=b2+c2
(2)等腰三角形公式:2a2=b2+c2
(3)等边三角形公式:a2=b2=c2
(4)圆周率公式:π=3.14
(5)三角函数公式:
sinA=a/c,cosA=b/c,tanA=a/b
(6)余弦定理公式:a2=b2+c2-2bc cosA
二、关于累加公式的考察:
1、累加公式:
(1)首项等比数列累加公式:Sn=a1(1-rn)/1-r
(2)首项等差数列累加公式:Sn=n(a1+an)/2
(3)Geometric累加公式:[(1+x)n-1]/x
(4)排列组合的累加公式:A(n,m)=A(n-1,m-1)+A(n-1,m)
三、关于代数方面的公式:
1、有关二次代数的公式:
(1)二次函数公式:y=ax2+bx+c
(2)求根公式:x1,2= [-b±√(b2-4ac)]/2a
(3)二次函数极值公式:x0=-b/2a
2、多项式乘法与除法公式:
(1)多项式乘法公式:(a+b)2=a2+2ab+b2
(2)多项式除法公式:(a-b)2=a2-2ab+b2
四、关于统计思想的公式:
1、概率论中的公式:
(1)概率公式:P(A)=n(A)/n(S)
(2)条件概率公式:P(A|B)=P(A∩B)/P(B)
(3)独立性公式:P(A∩B)=P(A)P(B)
2、不确定性的公式:
(1)熵公式:H(X)=E(-plog2p)
(2)相关系数公式:r=Cov(x,y)/σxσy
总之,上述内容是关于会考数学公式大全的讲解,从上面可以看出,会考数学公式大全中涉及到了空间与几何关系、累加、代数、统计思想等领域的公式,它们在考试中都有可能出现,考生要熟练掌握和能够熟练运用它们,从而可以辅助解题,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