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的中医辨治

  • 格式:docx
  • 大小:29.94 KB
  • 文档页数:1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的中医辨治

泄泻,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夏季更是泄泻的多发季节,了解相关常识,采用恰当的治理方法,降低泄泻对健康的损害,尤为重要。

泄泻的中医辨治

主要内容:泄泻经行泄泻五更泻治泄九法(《医宗必读》明·李忠梓著)附:辨治要点、痛泻要方、便秘

一. 治泄九法

读《医宗必读》学习李中梓治泄九法

【摘要】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泄泻的病机总以脾虚湿盛为关键,所以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原则,而结合具体的辨证则又可配合使用不同的治法。《医宗必读》为明代李中梓所著,其卷之七在总结前人治疗泄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准确地应用各法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的病证[1]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为泄泻。脾虚湿盛为其主要病因,脾为主脏,湿为主因,但往往挟风、挟寒、挟热、挟积、挟痰、挟瘀等,病变脏腑亦可涉及肝、肾等,而且常常与其他病证相关联,导致多重病因病机夹杂,形成复杂的因果关系 [2]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强调的是治病求本。李中梓对泄泻治疗的基本认识遵循了《内经》的这一原则,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1 治泄九法

1.1 渗利法

李中梓云:“使湿从小便而去,如农人治涝,导其下流,虽处卑监,不忧巨浸。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在下者,引而

竭之是也。”即利小便以实大便。本法主要适用于水湿壅盛,困脾伤中所致的水湿泄泻。李氏据此将“渗利”之法列为治泄第一项,以六一散、五苓散、胃苓散等渗利小便,而使湿从小便而去,以实大便,常用白术、茯苓、砂仁、薏苡仁、车前子、泽泻、大腹皮等药物。

1.2 升提法

李中梓云:“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又如地上淖泽,风之即干,故风药多燥,且湿为土病,风为木药,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所谓下者举之是也。”李氏所论升提包括 2 层意思,一是升腾鼓舞胃气,二是以风胜湿。升提法临床多与健脾、渗湿诸法配合应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清气下陷,或脾胃之气为寒湿所困,谷气下流之证。李氏主张升提中气,用升麻、羌活、葛根、防风之类,取生发阳气、又风能胜湿之意。临床常用益气举陷、健脾升提止泻之法,方如升阳除湿汤、补中益气汤等。

1.3 清凉法

李中梓云:“热淫所至,暴注下迫,苦寒诸剂,用涤燔蒸,犹当溽暑伊郁之时,而商飚飒然倏动,则炎熇如失矣,所谓热者清之是也。”湿热之邪侵犯胃肠,而成暴注下迫 , 若用苦寒之品,更伤其阳,故用清凉之剂。本法适用于热淫湿邪或夏令暑湿蕴结肠胃,邪热交蒸,热迫肠道之热泻。李氏善用清凉之剂,药如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马齿苋等,方用黄芩芍药汤、薷苓汤等。

1.4 疏利法

李中梓云:“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经云:实者泻之,又云:通因通用是也。”痰凝、气滞、食积、水停,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而致泄泻,所谓疏利就是针对痰、食、气、水留滞的病机,通过疏利祛邪即燥湿化痰、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攻逐水饮、活血化瘀等以使泻止的方法,邪气不同,用药各异。本法适用于因实因滞引起的腹满泄泻之证。

1.5 甘缓法

李中梓云:“泻利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止?甘能

缓中,善禁急速,且稼穑作甘,甘为土味,所谓‘急者缓之’是也。”泄利急迫,泄泻不止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急施甘味药以缓之。甘缓,就是以味甘补中之品,急固中焦,以缓下趋暴注之势。方用大断下丸、浆水散。

1.6 酸收法

李中梓云:“泻下有日,则气散而不收,无能统摄,注泄何时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肃之权。经云:散者收之是也。”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正气耗伤,用酸收之品,以止泄泻。酸收法,临床意义有二:一是收敛正气,复其统摄之权;二是病延过久,速以断下,收关门之功。此法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寒热错杂,甚至虚实难分、寒热莫辨之反复腹泻下痢,方用固肠丸、乌梅丸、真人养脏汤、五味子散,常用药物有诃子、乌梅、石榴皮、五倍子、五味子、肉豆蔻等。

1.7 燥脾法

李中梓云:“土德无惭,水邪不滥,故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经云:虚者补之是也。”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浊清不分而致泄泻,当补脾祛湿而止泄。此法适用于脾虚湿胜之泄泻,治以燥湿健脾之品,临床用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等。

1.8 温肾法

李中梓云:“肾主二便,封藏之本,况虽属水,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熟腐五谷乎,故积虚者必挟寒,脾虚者必补母。经曰:寒者温之是也。”本法主要用于脾肾虚寒证。虚寒证有新久之别,猝然而发,下利清谷者为寒邪直中,阳气暴伤,治当温阳散寒,多用干姜、附子之类,方如四逆汤、真武汤、茱萸断下丸等。李氏认为:“久泻常属下元无火”,治当温补脾肾、补火生土,常用干姜、乌药、肉桂等温补肾阳的药物达到治本的目的,方如四神丸、附子理中汤、八味丸等。

1.9 固涩法

李中梓云:“注泄日久,幽门道滑,虽投温补,未克奏功,须行涩剂,则变化不愆,揆度合节,所谓滑者涩之是也。”固涩法主要针

对泄泻日久,脾肾虚寒,邪少虚多,关门不固,滑脱不禁之证,临床常与燥脾法、温肾法配合运用,常用赤石脂、禹余粮、炒诃子、石榴皮、肉豆蔻、粟壳等药物,方如赤石脂粮丸、桃花汤、真人养脏汤等。若久痢而脾肾虚寒甚之证,宜加入人参、附子;滑泄不禁者,酌加肉豆蔻、诃子肉、五倍子、乌梅。

2 学习体会

2.1 治病求本

泄泻与肝、脾、肾三脏病变相联系。三脏功能正常对泄泻的发生与转归起着关键作用。针对脾虚、肝郁、肾虚 3 个主要病因,李中梓提出了升提、燥脾、温肾 3 法以治本。升提法主要通过益气提升、补益脾气、提升中气达到升阳止泻的目的,用于症见泄泻脱肛、腹痛肠鸣、脘闷纳少、舌苔白腻、脉濡缓者;另外也可条达肝气,用于临床症见腹痛肠鸣、泻后痛减、舌质淡红、脉弦,每因情绪变化而诱发之肝郁乘脾者。燥脾法通过应用燥湿健脾的药物培土祛湿达到止泻的目的,用于症见大便溏泄、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苔白腻厚、脉缓者,温肾法应用温补脾肾的药物治病求源,治疗泄泻日久,脾病及肾,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而泄,症见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2.2 祛除标实

泄泻外邪多为风、寒、湿、热等,而以湿邪为主,故临床常应用淡渗法淡渗利湿以治泻;湿多夹热,清凉法以清热利湿的药物为主,治疗湿热并存的泄泻之症;疏利法主要用于实邪留滞引起的泄泻,使用理气、导滞、消导、化瘀等药物为主,用于食滞肠胃者、肝气犯胃者、痰凝气滞者、气血瘀滞者。

2.3 急则治标

甘缓、酸收、固涩 3 法主要是泄泻发生的某个病症阶段的治疗法则,以治标为主。甘缓法在急病之时使用甘缓的药物达到“急者缓之”的目的,缓解泄泻急迫的症状。酸收法用于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正气耗伤,症见形体消瘦、皮肤干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用酸收之品以收敛正气而止泄泻。固涩法更多地应用于久泄不愈、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