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8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参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40例(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参照组,P<0.05。
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参照组,P<0.05。
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有助于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综合护理;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发症;前言冠心病属于心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为高发群体,具有较高死亡率,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临床在治疗冠心病患者多采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重建患者血管,可有效治疗疾病,促进恢复[1]。
研究指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配合实施优质综合护理,有助于改善机体功能,缩短治疗时间。
本研究将选择80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8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者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时间是2019年1月-2020年1月,分为参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
参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1例与19例;年龄在45~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85±5.27)岁;糖尿病病程为2~12年,平均病程为(5.12±0.86)年。
研究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2例与18例;年龄在46~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8±5.19)岁;糖尿病病程为2~11年,平均病程为(5.24±0.79)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P>0.05,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在术前实施常规体检,讲述疾病有关知识,并讲述治疗过程,强调在治疗时存在并发症,使得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在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指标,观察临床表现。
给予研究组综合护理:(1)在术前,结合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年龄等,选择通俗易懂或者专业方式讲述疾病知识,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并指导患者使用深呼吸、倾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负性情绪。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88期109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临床研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术后处理措施毕泗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250110)0 引言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将特制金属支架放置在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帮助冠状动脉持续的扩张,保持血流通畅,维持病变处心肌供血,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自从冠状动脉支架用于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帮助患者心肌重运重建重要的手术治疗方案[1]。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为有创操作,所以,对患者冠状动脉、心脏等会造成一定影响,有不同应激反应发生,未有效处理还会引起多种并发症[2]。
可见,只有实施合理护理干预才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本文对70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分组后行不同护理措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70例患者分作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取其中35例。
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50-82岁,平均(63.5±5.9)岁;疾病类型:6例为稳定型心绞痛,20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为急性心肌梗死,6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49-82岁,平均(62.4±6.3)岁;疾病类型:7例为稳定型心绞痛,19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4例为急性心肌梗死,5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两组基础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可以比较研究。
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WHO 对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确诊并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所有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了合并严重肝肾疾病、精神疾病、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住院环境、心理、饮食、运动等进行干预,同时给予患者对症支持护理。
冠状动脉心内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要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34例冠心病患者予植入术治疗,术后严密观察病情,保证正确体位、预防并发症。
结果:支架植入全部成功。
经细心护理,除一例发生支架血栓、另一例穿刺局部血肿、瘀血均经及时发现得到处理,其余均无血栓形成和严重出血并发症。
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作为冠心病的一种新的介入性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护理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关键词】冠状动脉;心内支架;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18-011临床资料我院2010年至2012年3月对34例冠心病患者给予植入术治疗,男性20例。
女性14例,年龄45-72岁。
不稳定性心绞痛2l例,陈旧性心梗伴心绞痛13例。
术后发生支架血栓一例,术后当天出现低血压、局部血肿一例,其余恢复良好,住院7一10天出院。
2手术方法患者在局麻下经右股动脉或挠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后,造影结果显示75%以上病变部位行支架植入术,用球囊导管予扩张后支架植入。
3术后护理3.1一般护理病人术毕回病房后立即给予平卧位、给予中流量氧气吸入。
3.2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测返病房后立即给予多参数监护,密切监测p、r、bp、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变化,并经常询问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出汗、心慌、心绞痛等。
心绞痛复发,预示支架血栓形成或冠脉急性再闭塞,须高度重视。
一旦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或不适,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向医生汇报处理。
3.3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3.3.1 栓塞的预防和护理3.3.1.1 术后急性或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植入支架后24小时内及2周内,此阶段患者情绪紧张是导致冠脉痉挛的常见原因,持续剧烈的冠脉痉挛可导致支架内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因此要注意术后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介绍亲身体会等方式,使患者了解手术后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
心脏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以及护理措施心脏支架植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在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可以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液供应,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即使是常见的手术也会伴随着一些并发症。
了解这些并发症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术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一、术后常见并发症1. 血管损伤:在植入支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血管损伤,导致出血或血肿,甚至需要进一步修补。
2. 支架再狭窄:在手术后的数月内,支架植入部位可能会再次狭窄,导致血流受阻,出现心绞痛等症状。
3. 血栓形成:术后不注意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会导致在支架表面形成血栓,增加了心脏事件的风险。
4. 支架移位:在手术过程中,支架可能会出现位置移位,导致血流不畅,甚至需要再次手术进行调整。
5. 感染:手术部位可能会出现感染,需要及时处理,否则会对术后康复造成影响。
二、术后护理措施1. 观察伤口:术后应及时观察植入支架的部位,检查是否有出血或感染的迹象,保持伤口干燥清洁。
2. 注意药物治疗:术后医生会开具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术后患者应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
3. 控制活动:术后患者需要适当控制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或辛苦劳动,以免导致血压升高,影响支架稳固。
4. 规范饮食:术后患者应避免高脂高糖饮食,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减少对心脏的负担。
5. 定期复查: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6.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
7. 生活方式调整:术后患者需要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
冠心病患者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及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及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方法。
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与支架置入术进行诊治的127例冠心病患者,依据其术后护理方式将其分成研究组(针对性护理,65例)与对照组(常规护理,62例),观察组间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均通过护理后显示,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
结论:在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与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将并发症情况明显减少。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支架置入术;冠心病;并发症护理冠心病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是其常用的诊断、治疗方法,但其均为创伤性操作,患者通过诊治后常常会发生多种并发症,而引发不良后果。
为了将其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提高,本文就探究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及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方法,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冠脉造影与支架置入术进行诊治的127例冠心病患者,依据患者的术后护理方式将其分成研究组(n=65例)与对照组(n=62例)。
研究组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为42至83岁,平均年龄(62.3±5.9)岁;对照组中男49例,女22例,年龄为43至82岁,平均年龄(62.1±6.2)岁。
对全部入选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对比显示,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强。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是常规给予健康指导、心理干预、环境护理、饮食指导及病情监测等。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其护理中主要是对该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再实施对应的预防护理措施:(1)血栓栓塞预防护理,在术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测,观察其有无胸闷、心慌、心前区的异常反应,以及时给予对应的处理,并应对患者支架内血栓栓塞及桡动脉情况等进行严密的监测;且护理人员还可依据患者情况在术前给予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术后应用肝素等,以防止血栓栓塞的发生。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术后护理及预防措施冠状动脉支架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介入手术,这种手术能够帮助患者解决心血管疾病问题。
术后,良好的护理会有助于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发生。
下面我们来深入了解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护理及预防措施。
一、观察患者状况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循环、神志和血压。
长时间坐卧不动,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需要进行吸氧、颈静脉压评估、肺部听诊、肢体压痛等检查。
如发现患者出现哮喘、发热、心律不齐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
二、保持休息和饮食术后患者需要保持休息,避免剧烈疲劳。
一般情况下,需要卧床休息12~24小时。
在此期间,需要定时检查患者的情况,如发现有尿潴留、头晕、恶心等症状,应及时处理。
术后1~2天,患者需要少量多餐,控制饮食量,避免过饱、过饥或过于油腻的食品,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三、避免感染为预防感染,护理人员需要勤洗手,避免给患者交叉感染。
患者出院前,应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是否红肿、渗液等症状。
术后48小时内,患者应避免淋浴,以免切口受到感染。
如发现切口感染,应及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四、避免出血术后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要求,避免剧烈运动和活动,避免切口擦伤。
在盘底牵引引流管拔管后,需要保护盘底并定期观察伤口的是否有出血现象。
出现瘀血或出血明显的患者应及时予以处理,一旦出现严重的呼吸道出血或者胸腔出血等危险情况,应及时转运到大型医院处理。
五、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给患者使用药物,如抗血小板药、抗凝药和心脏保护药等。
术后3~5天内,需要掌握患者的血小板数和部分凝血时间情况,如血小板数过低或部分凝血时间延长,应及时对症治疗,防止出现出血等情况。
同时,需要定期检查患者肝、肾功能等指标,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六、定期复查术后需要定期复查,对于轻度梗塞患者可以分别在术后7天和30天进行复查,包括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心脏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以及护理措施心脏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冠心病的手术,但在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并发症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出血:心脏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一般是在手术切口处出现。
护理措施包括:定期观察切口出血情况,如有出血应立即按压止血点,并及时通知医生。
2. 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堵塞。
护理措施包括:定期观察患者的血液凝固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3. 支架内再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是一个常见并发症。
护理措施包括: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测,了解支架的功能状态,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4. 血管损伤:在手术中可能会造成血管损伤,导致血管出血或血管破裂。
护理措施包括:定期观察血管穿刺部位是否有血肿、出血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5. 感染:手术切口可能会感染,尤其是在清洁不合格或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下。
护理措施包括:严格执行手术切口消毒程序,避免污染切口,定期观察切口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6. 异位心律:心脏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异位心律,包括心房颤动、心律不齐等。
护理措施包括:定期观察患者的心电图,了解心律状态,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1. 严格控制患者的体位,避免翻身、擦背等剧烈运动,以防止切口出血和血栓形成。
2.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 给予患者适当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促进伤口愈合以及预防并发症。
4. 提供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5. 提供心理支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帮助患者缓解术后焦虑和恢复信心。
心脏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可以降低患者的风险,促进患者的康复。
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问题及措施包括:
1. 出血:在手术切口处出现渗血或出血是较常见的情况。
措施包括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拭伤口,用纱布进行轻压止血,并保持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2. 感染:支架植入术后可能出现伤口感染的情况。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伤口护理,如更换敷料等。
同时,遵循医生的抗生素使用指导,及时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或治疗感染。
3. 疼痛:手术后可能出现疼痛不适。
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合适的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并遵循医生的活动限制,避免剧烈活动和承重,以减轻疼痛。
4. 功能恢复:术后支架植入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
需要进行恢复训练,如进行规定的康复治疗和物理治疗,增强关节活动能力和肌肉力量。
同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活动限制,以避免伤口复发。
5. 伤口护理:需要定期更换敷料,并根据医生指示进行伤口清洁。
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接触水和污染。
6. 饮食和营养:术后需要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营养摄入以促进伤口愈合。
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减少感染风险。
7. 定期复诊:术后需要定期复诊以评估伤口愈合情况和支架的稳定性。
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或异常。
这些护理问题及措施应当根据医生的具体指导和个人情况进行实施。
提前咨询医生可以获得更详细和准确的护理建议。
心脏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以及护理措施
心脏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但是植入术后仍然可能发生一些
并发症,这些并发症需要注意,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术后心绞痛:在植入过程中,可能会在狭窄管腔中植入支架,术后可能会出现心绞痛
的症状,甚至可能会持续多天。
此时应及时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血管以减缓症状,并逐
渐减少药物使用量,同时要避免吸烟。
血栓形成:植入支架后,血管内壁会有损伤,可能会引起血栓形成。
此时应注意积极
排放尿液,保持患肢活动,防止血液循环不良。
同时一定要按医嘱使用抗凝药物,抑制血
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
心律失常:心脏支架植入后,可能因神经系统刺激而导致心律失常。
此时要细心观察
病人的心律情况,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等刺激性物品,同时按医嘱服用抗
心律失常药物。
出血并发症:手术时会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为了避免手术后出血,需加大注意力,
尽可能避免猛烈的运动,防止手术部位受到碰撞。
在生活中要保持松散自然的内衣裤,避
免过紧过束的穿衣。
贫血:手术后,由于有少量血液流失或者出血,容易引起贫血,此时应注意补充营养,多摄入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同时根据医嘱加强补液和输血。
总之,心脏支架植入术虽然治疗效果好,但是术后的并发症也有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命
质量,因此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加强密切配合,协同应对,尽可能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
生。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目的探讨冠脉支架介入的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STENT)冠心病3 0例植入支架共48枚,术期严密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并给予患者周密护理。
结果本组30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时间1.8h,术后穿刺点出血和皮下血肿10例、低血压患者1例、静脉血栓(程度较轻)1例、恶心呕吐4例、腹胀2例、尿潴留4例,经对症处理后并施周密护理后,并发症消失。
结论冠脉支架介入术为一种创伤性小、安全性强的介入术,本文通过对30例冠心病患者施予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前、术中、术后注重加强专业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对于减少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十分重要。
标签: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后;并发症;护理随着诊断与治疗技术的提高,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三种方法:①单纯药物治疗,②手术搭桥,③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STENT)中,其中,PTCA+ STENT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1]。
该手术可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冠脉急性闭塞,并能减小PTCA后冠脉再狭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由于该手术方法属于创伤性治疗方法,又由于手术应用各种导管、血管鞘以及抗凝药;患者术后多需卧床休息;还必须饮大量水以利于血管造影剂排出;手术费用相对较高、患者焦虑等多方原因,所以是一项风险较大,难度较高的手术,易引起手术并发症,所以,加强护理工作,对冠脉支架手术的患者提高其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6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STENT)患者30例,植入支架共48枚,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5.4岁。
入院后首先冠状动脉造影术+PCI。
结果显示:30例冠心病患者左冠状动脉主干开口狭窄达35%-40%、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狭窄长约15~20mm处达97%,前降支中段闭塞、回旋支远端长约30~35mm处达85%~90%。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的护理1.生命体征的监测:术毕观察30min后用平车送回病房,认真观察心率、心电图及血压有无异常。
,严密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并发症。
2.(1)经桡动脉穿刺:术后2h根据伤口情况,开始给加压包扎伤口减压,稍松解绷带,以后每隔2h逐渐增加放松的程度。
6h后拆除绷带,减压结束.每次减压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血肿、桡动脉搏动情况及上肢和手部皮肤温度、湿度、颜色及血液循环。
(2)经股动脉穿刺:一般与术后4—6小时拔出鞘管,然后按压15—20分钟以彻底止血,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沙袋1公斤压迫6小时,右下肢制动24小时,防止出血。
3.检查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观察肢体皮肤颜色与温度、感觉与运动功能有无变化等。
4.生活护理:(1)术后即可进易消化清淡饮食,但避免过饱,不宜喝奶制品或生冷食物,鼓励病人多饮水,6—8小时饮水1000—2000毫升(尿量在4小时之内达到800毫升),以加速造影剂排泄。
(2)加强生活护理,将呼叫器及常用物品放在易取处,保证病人日常生活需要。
(3)24小时后瞩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起床、下蹲时动作应缓慢,不要突然用力,术后一周内避免抬重物,防止伤口再度出血,一周后可恢复日常生活与轻体力工作。
5.预防感染局部穿刺处一定用无菌纱布包扎,换药时保持穿刺部位敷料清洁干燥,观察穿刺处是否有渗血、血肿,遵医嘱使用抗菌药.6.抗凝治疗护理:无论上肢桡动脉穿刺或下肢股动脉穿刺,均应确认无出血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除了注意穿刺局部有无敷料渗血,还要注意其他部位有无出血倾向,如伤口渗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血便、呕血等.7.术后负性效应的观察与护理(1)腰酸、腹胀:多数由于术后要求平卧、术肢制动所致.可适当活动另一侧肢体,严重者可帮助热敷,适当按摩腰背部以减轻症状。
(2)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预防和处理方法为瞩病人术侧下肢保持伸直位,需在术后24小时方可活动;病人用力咳嗽及大小便时要压迫穿刺点;术后严密观察伤口情况,如有出血应重新包扎;对于局部血肿及淤血者,出血停止后可用50%硫酸镁热敷,以促进血肿和淤血的消散、吸收.(3)栓塞:栓子可来源于导管或导丝表面的血栓,或因操作不当致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和预防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和预防中文摘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治疗的常见手术,但它也有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还会增加治疗的经济负担。
本文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综述,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和预防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发症,风险因素,预防英文摘要: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is a common surgery widely used in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ut it can also lead to various complications, which not only affect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but also increase the economic burden of treat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afte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by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 Keywords: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complications, risk factors, prevention小标题:1. 简介2. 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因素3. 并发症的预防4. 结论正文:1. 简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冠心病的手术,它通过支架的介入方式可以拓宽狭窄的冠状动脉,从而增加心肌的血供,促进患者的康复。
然而,支架植入术也有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例如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和再植入等,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增加治疗的费用。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并发症预防护理
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3种,即单纯药物治疗、手术搭桥、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置入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为一种创伤小、安全性强的介入手术,已成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冠脉急性闭塞和减少PTCA 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
但是它会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术后的并发症。
本文总结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通过在临床中建立PCI术后严格的护理及观察程序,加强抗凝治疗,严格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和监护,严格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包扎、制动,注重术后的迷走反射及低血压的补液治疗,能预防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明显减少拔除股动脉鞘管时可能发生的血栓、出血、低血压等术后并发症。
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严格抗凝治疗:支架植入术最重要的并发症是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植入支架后24小时内及2周内。
术后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和合理的抗凝治疗。
①低分子肝素:术后6小时开始,下腹壁皮下注射0.3ml或0.4ml,每12小时1次,持续7~14天。
②有效抗凝指标是:术后24小时APTT要达到并维持在正常值的2倍。
根据APTT检测结果,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应严格控制肝素浓度800~1000U/H,使用肝素期间APTT为正常值(27.3~38.7)的1.5~2.5倍,当APTT高于2.5倍时,警惕有出血的危险,APTT低于1.5倍时,提示有血栓形成。
③在抗凝药物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a.注意观察症状的变化,尤其是胸痛是否得到缓解,胸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b.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及注射部位出血。
c.对于静脉应用,应注意输液速度,并注意观察输液肢体有无疼痛及异常感觉,皮下注射者注射部位选择腹壁脐周皮下,注射者用左手拇、食2指捏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固定注射器针头垂直插入,进针约1cm左右,回抽无回血,将药液缓慢注入皮下脂肪组织内,注射完毕后,顺进针角度拔针,局部压迫1分钟,每次更换注射部位,严格无菌操作。
d.健康指导:抗凝治疗前,向患者说明抗凝药物的作用及应用目的,消除患者的各种不良心理因素。
皮下注射,特别是局部有出血斑者,往往有担心及恐惧感,因此,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需对患者耐心细致讲解该药应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同时讲解可能出现的局部轻度出血不良反应,这种局部轻度出血不会影响全身,以消除患者的担心和恐惧情绪,使患者能愉快的接受治疗。
术后指导患者坚持按医嘱服用阿司匹林、氯比格雷等抗凝剂3~12个月。
心理护理:此阶段患者情绪紧张是导致冠脉痉挛的常见诱因。
持续剧烈的冠脉痉挛可导致支架内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血管闭塞。
因此,要注重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术前可采取宣教、放录像、发放资料、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介绍亲身体会等方式,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性;告诉患者术后在CCU安全可获保障等。
穿刺部位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穿刺部位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多与穿刺部位欠妥,重复穿刺,术中应用肝素、更换体位不当或局部加压的沙袋移位等有关。
①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供抗凝药物和常规用药及采血,避免反复穿刺引起出血;②使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进软食,避免粗纤维、骨、刺及脆硬食物损伤黏膜引起出血。
③拔管的护理:术毕保留股动脉鞘管期间存在鞘管断裂引起出血等危险因素,因此,术后须拔除股动脉鞘管。
护理实践证明,术后4~6小时多数患者病情均能恢复平稳,凝血功能部分恢复,即可进行拔管。
④延长卧床时间:以往术后24小时即下地或过早活动,易发生穿刺部位皮下血肿。
因此采取拔管后8小时内手术肢体完全制动,绝对平卧24小时,48小时内可在床上活动,48小时后可在床旁轻微活动,72小时后可下床活动。
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
低血压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冠状动脉残余阻塞或再阻塞,血容量不足,迷走神经张力高,心包天塞,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术前禁食时间过长、术中失血、术中及术后应用血管扩张剂、钙通道阻滞剂及镁极化液。
低血压的护理措施:①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尿量,观察有无伤口出血对于高血压、高龄、极低心功能患者,须认真对照其基础血压及脉压,综合分析整体状况,准确判断血压情况。
一般术后3小时内,需观察是否出现恶心、大汗,此症状常为低血压或休克先兆。
不明原因的低血压,排除血容量不足外,如患者心电图无明显变化,要检查有无腹膜后出血、穿刺部位内出血、冠状动脉穿孔。
发生出血时,立即调整抗凝剂剂量并对症处理。
a.针对患者紧张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b.术前禁食4小时;c.术后立即恢复进食;d.24小时内至少保证两条静脉通道,及时补足血容量。
其后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
②预防拔管综合征:拔管综合征指拔除股动脉鞘管时可能发生的心律失常、低血压或休克及冠脉痉挛严格抗凝治疗后,股动脉伤口止血难度很大。
拔管后须立即压迫止血,但若用力过度、或双侧伤口同时按压,右冠脉病变,可致迷走神经反射性心动过缓,使回心血量减少发生休克。
预防措施:a.按压伤口力度以能触摸到足背動脉搏动为准;b.两侧股动脉穿刺时,严禁同时拔管、按压;c.紧张、伤口剧痛的患者,必须使患者身心放松,同时在伤口处皮下注射利多卡因50~100mg。
此后未再发生拔管时病情异常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