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白银时代读后感《白银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小说以“我”这个角色为主线,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感悟颇多。
首先,小说中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令人深思。
作者通过对“我”这个角色的描写,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种种问题,比如物质文明的盛行导致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道德观念的混乱,以及人际关系的虚伪等。
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同样存在,因此,读者在阅读中会不自觉地思考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
其次,小说中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描写也令人深省。
作者通过“我”和小雅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当代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迷茫和困惑。
小说中的“我”在感情上的犹豫不决,对于小雅的态度也是犹豫不决,这种态度在当今社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人们在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需要我们对爱情和婚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最后,小说中对于生命的态度也是令人感动的。
在小说中,“我”对于生命的态度是淡然和豁达的,他在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时,总是能够保持乐观和豁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学会面对和克服,保持乐观的态度,这样才能够在生活中走得更远。
总之,《白银时代》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小说,通过对当代社会和人们生活状态的描写,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感悟。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和人生的哲学著作。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从中汲取到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白银时代读后感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追求白银时代读后感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追求《白银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陈清扬的故事,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小说中的陈清扬是一个对社会、对生活充满着追求的人,他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现实,但却最终被现实所击败。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追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小说中的陈清扬是一位作家,他热爱文学,并且对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
他坚信文学的力量能够改变世界,因此他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选择了自由的写作生活。
然而,在现实面前,他的理想与追求显得微不足道。
他的作品无人问津,他的努力看似徒劳无功。
这种来自现实的残酷打击令他备受挫折和痛苦。
陈清扬的理想和追求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创作,他对人性、社会问题也有着深入的思考。
他对于丑陋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揭示,希望能够唤起人们的思考和改变。
然而,现实中的陈清扬被人们忽视和嘲笑,他生活在一个疯狂而无情的世界中。
他的追求和他所揭示的现实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揭示了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追求之间的巨大冲突。
小说中的陈清扬不仅仅是一个个体,他代表着一种追求和改变的力量。
他的失败告诉我们,现实的残酷往往能够击垮我们对理想的追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追求。
尽管现实困难重重,但我们依然需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勇往直前。
正如小说中的陈清扬最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无论外界如何变幻,他仍然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
通过阅读《白银时代》,我深刻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追求之间的两难境地。
现实世界中的困难常常让我们感到无法逾越,但只有坚守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我们才有可能走出现实的枷锁,实现自己的梦想。
正如小说中所揭示的那样,即使理想并不被大众所接受,我们也应该坚持并勇敢面对现实的残酷,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和未来。
在读完《白银时代》后,我想起了乔布斯的一段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即保持求知的渴望和保持天真的态度。
《白银时代》读后感《白银时代》读后感王小波的写作风格一如既往,并不会吸引我一口气读完一本,但每一章节读完后都值得慢慢思考,需要时间理解。
他是一位敢说真话的勇者,他有着有趣的灵魂。
不止一次想象,如果当今这个时代,有一位如你一般的人,这个年代又会多增添几分乐趣呢?白银时代里,无人不疯癫,那个时代不允许人正常。
数盲、傍肩、保安以及干技术工作的技术家们,在王小波笔下的世界里,王二用他独特的解释,独特的妥协之道使这个荒诞的年代变成银色的年代。
最后,王二,和他的舅舅又以及其怪诞的形式离开,被白银时代所抛弃,这是让人心酸的幽默。
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如果享受着自由的思想,那个人一定只有十三岁,或者像我舅舅一样,长了一颗腐烂的心"。
但王二他如此于众不同,笔下的人物都是他自己,他描写着自己人生的N种可能性,我想这种感觉一定很痛快。
不管他披着怎样的外衣,他都是发光的王二。
其实王小波的《白银时代》由《白银时代》、《未来世界》、《2015》和《2010》组成,事件都发生在未来,是一组虚拟时空的作品构成的长篇。
这组作品写的是本世纪长大而活到下世纪的知识分子,回忆他们的长辈以及自己的人生,他未来世界中,主人公生活的世界不仅不必现在的更好,反而变本加厉地发展了现代生活中的荒谬,未来世界中所有的事情看起来都是挺正常的,但是内部却充斥的`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是反乌托邦故事。
上面这段是我看到百度百科的介绍写的,百科分析了四部分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寓意,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些同感,但还是记不太清说了什么,只记得“舅舅”本来画画有天赋,却是在国外的艺术馆得到了认可,而在《2010》里头,领导都是高科技人才睡了一觉醒来,得了数盲症,就不用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去当了领导,还能有一个漂亮的妻子,然后这个妻子会忘不掉非数盲的情人。
只能说王小波的反讽境界太奇妙,没有一定的水平以及境界很难看懂。
一个人的民国生活史——读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沈伟东
【期刊名称】《全国新书目》
【年(卷),期】2007(000)018
【摘要】出版家沈昌文评价这本书:"这样的书,让我这个当年的上海‘小瘪三’大开眼界",作家阿城说:"写老上海的书,这一本最好!"《银元时代生活史》是理财秘笈——在理财观念日渐深入百姓人心的今天,《银元时代生活史》是一本理财的教科书。
阅读中让你得到不少
【总页数】1页(P9-9)
【作者】沈伟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一个人的民国生活史——读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 [J], 沈伟东
2.失落的文明——读《银元时代生活史》 [J], 菜鸟
3.墨遗珠玑惠吾民读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日时代生活史》 [J], 杜竞武
4.一个时代的百姓生活史--读《一个人的乡村》 [J], 李靖
5.一个人的民国生活史——读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 [J], 沈伟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银时代社会变革读后感《白银时代社会变革读后感》在翻开这本关于白银时代社会变革的书籍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被如此深深吸引,进而沉浸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之中。
书中所描绘的白银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时期。
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也是在科技的浪潮下,不断地推陈出新,让人应接不暇。
就拿通讯方式来说吧,过去我们写信,要贴上邮票,小心翼翼地投进邮筒,然后满心期待着对方的回信,那过程漫长而充满未知。
而现在,一条微信、一个视频电话,瞬间就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近在咫尺。
这种变化,不正是一种社会变革的体现吗?书中提到白银时代的工业发展,那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机器的轰鸣声日夜不停。
工人们从日出劳作到日落,他们的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依然充满干劲。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满脸煤灰的工人,在炽热的熔炉前挥汗如雨,为了家庭,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拼搏。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描写了一个小镇因为一家大型工厂的建立而发生的巨大变化。
原本安静祥和的小镇,突然间热闹起来。
道路变得繁忙,街边的小商铺一家接着一家地开起来。
以前,小镇上的人们大多以务农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但随着工厂的到来,年轻人纷纷涌入工厂工作,他们穿上了统一的工装,学习着新的技能。
一开始,很多人不适应工厂的工作节奏,觉得辛苦又枯燥。
可慢慢地,他们发现自己的收入增加了,家里能添置新的家具,孩子们能穿上漂亮的衣服。
小镇的学校也因为有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变得越来越好。
教室里有了新的黑板、桌椅,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还有那些小商贩们,他们也抓住了这个机会。
有个卖早点的大叔,以前只是推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街边卖些简单的包子和粥。
后来,随着工厂工人的增多,他租了一间小店面,不仅增加了早点的种类,还雇了两个人帮忙。
他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准备食材,虽然辛苦,但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与此同时,小镇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白银时代读后感白银时代读后感_篇1王小波在白银时代的开头写道: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
”他在第二段继续写道:老师说,世界是银子的。
然后是一片意味深长的沉默。
这句话没头没尾,所以是一个谜。
在第一节的最后,他写道:我一直在老师的隙影里生活,并且总是要回答那句谜语:世界是银子的。
看白银时代的时候,我刚刚毕业。
我莫名的喜欢这样的开头,喜欢大学二年级的那节热力学课,喜欢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
可是我不知道将来的世界为什么是银子的,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谜。
我隐约觉得我应该知道这个答案。
昨天看到《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找到了答案。
在原子核内部,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力:一种是把各个核子约束在一起的表面张力,一种是核内各带电部分间倾向于把原子核分成好几块的斥力。
波尔和威勒在e对不同元素原子核的表面张力和静电斥力的平衡问题进行了精密的计算,他们得出一个极重要的结论:元素周期表中前一半元素(到银为止元是表面张力占优,而重元素则是斥力居上风。
因此,所有比银重的元素在原则上都是不稳定的,当受到来自外部的足够强烈的轰击时,就会裂开为两块或多块,并释放出相当多的内部核能。
与此相反,当总重量不超过银原子的两个轻原子核相接近时,就有自行发生聚变的希望。
……应该记住,银的原子核是既不聚变也不裂变的。
所以说,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
这就是谜底。
白银时代读后感_篇2较于黄金时代而言,我个人觉得,王小波的风格在白银时代里没有发生多少变化,同样是那样带有些许天马行空的意思。
《白银时代》、《未来世界》、《X三篇,其中白银时代我没怎么看懂,里面夹杂了太多切换的情景,比如说那个师生恋的故事,办公室里和下属“深棕色的”以及上司“克”的各种行为上语言上工作上的纠缠,还有他另一个与现在上司“克”相关联的克莉奥佩屈拉,包括那个踩脚的细节描写,真是复杂而难懂。
但是其中那句“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反复出现,让我一直期待小说中的王二所写的师生恋这部小说中那个两米一几的天才的答案(看吧,这篇小说是挺复杂的吧!而且这与王二貌似还是一个人,也就是说他的那部小说很大一部分是真实的,但是很多方面又显得可疑),他的答案是,在热寂之后整个宇宙会同此凉热,就如一个银元宝。
白银时代的读后感在读完《白银时代》这本小说后,我忍不住要表达一下我的读后感。
这是一本让人深感思考的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小说以发生在中国北方偏远地区的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村落里年轻人成长和追求梦想的艰辛过程。
主人公阿牛是一个坚持自己梦想的年轻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从不放弃。
他渴望改变自己和家乡的命运,为此不断努力奋斗。
小说的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勾起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其次,小说通过描写阿牛与周围人物的互动,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问题的反映。
面对贫穷、失业、文化冲突等问题,主人公及其他人物都有着各自独特而复杂的态度和选择。
小说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现实,引发了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同时,作品中还渗透了对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观的思考,让我对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我还注意到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叙事手法。
作者以简练而风趣的语言描写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另外,作者运用反复重复、跳跃式叙述等手法,使整个故事既引人入胜又充满了想象空间。
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使我更加沉浸在故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故事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总的来说,读完《白银时代》给我的感受非常深刻。
小说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发了我对生活、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作者的语言运用和叙事手法更是让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我相信这本小说将会给更多读者带来思考和启迪,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读书随感录 | 读《白银时代》有感能读到这本书也是巧合,本来想看的是另一本书,在图书馆里找了好几圈却没有寻到。
这时,《白银时代》几个字映入眼帘。
高中时就听说王小波的书很深奥,我也怕自己读不懂。
但最终我还是把它带走了。
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还是什么都看不懂。
当时的心情就像我写下的这些文字一样,简单琐碎,我甚至连文字叙述的逻辑都无法理清。
读着读着不禁想问,作者究竟是怎么写出这本书的。
封面有一句话,“老师说,世界是银子的,然后是一片意味深长的沉默”。
看完这句话,我也沉默了。
当读者无法与作者进行最基本的交流,这个读者应该是失败的。
这一瞬间,心情颇为沮丧。
书看完了,我去翻网上的书评。
每看一篇,心里的疑惑就解开一分。
原来是这样啊。
原来书中大量的性爱描写是对革命与爱情在中国复杂的生成关系的揭露;原来类似于“假如我叫m的话,和我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的那个女人就应该叫f了”这样没有逻辑的文字,是王小波的话语游戏迷宫原来我真的没有看懂这本书。
但到底是读完了它,也有一些琐碎的不成文的感受,就在这里记下来吧。
1读王小波的书,需要一点想象力。
书中的文字无时无刻不在牵引着读者的脑细胞,跟着它们一起在超脱禁忌的想象世界中跳动。
这点在书中的各处均有体现。
举个例子来说,全书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在第一部分《白银时代》中,“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大学二年级的物理系学生,“我”和“我”的老师谈着恋爱。
“我”的另一个身份是2020年里一个写作公司里的写手,但“我”写出来的这个师生恋故事却屡屡被上司枪毙。
在这两个“我”各自的世界中,都出现了一个老师。
两个“我”是否重叠?两个老师又是否是同一个人?这足以让读者脑洞大开。
“我”的文章被枪毙,是这一部分最大的矛盾所在。
“我”的上司要求——“我们所写的一切都必须有生活作为依据”。
文章因此被枪毙,足以说明师生恋在当时的社会上是饱受非议的,是对正常价值观的颠覆。
那么王小波特意做这样的设置,表明的恰恰是一种抗争。
白银时代读后感王小波的《白银时代》,就像一杯烈酒,初尝时觉得辛辣刺激,再品时却能咂摸出别样的滋味。
这本书的世界,荒诞又真实,仿佛是现实被揉碎了,又重新拼凑起来的一幅奇异画卷。
在这个被作者构建的“白银时代”里,人们的生活被种种规则和束缚所笼罩,看似有序,实则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书中的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扎着,试图寻找一丝属于自己的空间。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那也是一段在束缚中试图挣脱的日子。
曾经,我在一家大型企业实习。
刚进去的时候,满心欢喜,觉得自己即将开启一段辉煌的职业生涯。
然而,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
公司里的规章制度密密麻麻,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每个人都紧紧束缚住。
每天的工作流程如同设定好的程序,一步都不能出错。
早上,要准时打卡,哪怕迟到一分钟,都会被上司严厉批评。
然后就是开不完的会,那些冗长而又无聊的会议,内容大多是重复又空洞的口号和目标。
我被分配到一个小组,负责一个看似重要实则琐碎的项目。
上司对我们的要求极高,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完美无缺。
我们每天都在为了那些微不足道的错误而反复修改,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尽的循环。
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一个方案,连续熬了几个通宵,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自认为已经做到了无可挑剔。
可当我把方案交给上司时,他只是粗略地看了一眼,就指出了一堆所谓的“问题”,让我重新修改。
那一刻,我真的感到无比的沮丧和无奈。
在这个公司里,每个人都像是一台机器上的零件,按部就班地运转着,没有丝毫的个性和创造力可言。
同事之间的交流也大多是关于工作,很少有真正的情感交流。
大家都戴着面具,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在深处。
就像《白银时代》里的人们一样,我们都在一种看似合理的秩序中失去了自我。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难道我就要这样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度过一生吗?于是,我决定做出改变。
我不再盲目地听从上司的安排,而是尝试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开始,上司对我的“叛逆”行为很不满,但我并没有退缩。
我用实际行动证明,我的想法有时候能够带来更好的效果。
《银元时代生活史》我童年时,是使用银元的时代。
“银元”早期在上海,叫做“银饼”,这是咸丰六年(1857)上海富商私家所铸造的。
这些富商都是经营“沙船”生意的。
所谓沙船,是十丈有余的木杆大帆船,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
这种黄沙混合了石子和泥土,叫做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
这种沙船厂,雇用员工数以百计,每月发工资时,免得称量碎银引起争执,所以就由富商王永盛(即王信义沙船厂)、郁深盛 (即郁子丰沙船厂)等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饼有白银五钱。
银饼是用手工打成的。
这种银饼,是咸丰五年(1856)所铸,我也见过。
后来墨西哥的银元(俗称墨银)流入中国,这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
外国人到中国来购买物品,都使用这种银元。
银元每一个,是用白银七钱三分铸成,库秤是七钱二分,银质最标准的是墨西哥铸成的,上面有一只“鹰”,所以又称为“鹰洋”,因是外洋运来的,文人笔下称为“番饼”,民间称做“洋钿”。
一部分文人甚至把一块钱称做“番佛一尊”。
足见当时一般人对银元的重视和膜拜。
鹰洋在清朝时已普遍流行,大清帝国在光绪年间大量铸造了多种银元,上面有一条龙,称为“龙洋”。
到了民国初年,袁世凯秉政,又铸造了一种银元,上面有很大一个袁世凯的头像,所以后来民间将这种银元称为“袁大头”,简称“大头”。
上述数种银元,在同一时期等价使用。
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第一级是“银角子”,南方称为“毫子”;第二级是“铜元”,俗称“铜板”。
这两种辅币,并不是十进制,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称“小洋”,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一元能换铜板多少?那时市价没有多大上落,银元一枚,可换铜元一百二十八枚左右。
白银七钱三分的银元已很重,要是有一百银元的交易,重量即达七十三两,这是不可能带在身边的,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都用钱庄的庄票,后来钞票也通行起来了。
可是银行与钱庄的库存,仍以白银为本位。
一切用银元作为流通品,往来结算只是使用银元,所以每天一清早在银行、钱庄汇集之区,可以见到行庄的老司务(即工役)背上负着一个黄藤笆斗,漆上了钱庄名称的黑字,里面盛着银元,互相递解。
作者陈存仁
在寒假期间阅读了一本《银元时代生活史》,作者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上海名医陈存仁先生。
关于这本书,我第一印象是搞笑,这本书以陈存仁先生的生活为主线所展开,虽然是一名中医师,但陈先生却能以朴实的笔法讲出关于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等相关事件,它涉及当时民国的社会背景,因此中西冲突,交流,融合的资料大大增添趣味性,以一个我很少涉及的微观角度观察民国时期的经济,描述出当时的货币――银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百态。
除了了解到相关的历史及社会人文,我最欣赏的还是陈先生的一些生活态度,人生观念以及事件背后暗含的哲理。
陈先生小时候因父亲过早去世,家道衰落,只能由母亲照料,亲戚好友帮忙下长大,但是陈先生的母亲深知教育对家庭未来及孩子前途的重要性,于是在家庭困难的同时,也极力支持孩子理解教育。
透过陈存仁先生本人的描述,我了解到,除了勤奋学习外,陈先生还以为以后自己的成功充满了铺垫,他善于与人交流,广交朋友;虚心向学,结识名师;很好地利自己的空闲时间,博学广识;利好自己仅有的资源,充分把握;而且在我看来,陈先生之所以能写如此精彩的故事,与他的学识与性格是分不开的,他能把名师的琐碎繁务处理的井井有序,心地跟着不同专业,行业的大家学习文学,书法,阅读各种各样的古书籍,能够在最难沉住气的时候忍耐住。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是这般道理,因此他能卖文助学,自食其力。
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大学学习阶段,学好本专业十分重要,但拥有自己擅长并
别人难以到达的一门技能,也很重要,此刻社会需要多样化人才,在拥有专业知识状况再掌握其他的技术下是能让自己适应复杂多变的岗位,拥有一个比较好的就业前景。
其次就是陈先生学的相关理财方面的道理,书中说到要重视钱的存在,一个人的生存是脱不了钱的,不善理财一世苦。
第一个要点是择业要向大众方面着想,选中一个行业,要专心致力地“做”。
短短一句话,就包含着许多的道理,择业要贴合社会需求,认真仔细地思考,并且选好后要付出相应的行动,“思”与“动”相结合。
第二个是人不能够懒,一懒百事休,“勤”要勤到与众不同的勤力,触类旁通,必会出人头地。
第三个是要懂得省钱,积下来的钱,筹备更大的计划,因为“由钱生钱”更为容易。
第四个是赚钱不易,管钱更难,只会赚,不会管,不懂理财;懂得之后还要会,会比管更难,得不当是浪费,的有好处,才是理财家。
文中还有许多道理就不一一说出了,我认为这本书帮忙了我很多,我在其中学到了不少,确实是一本读了再想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