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节育器移位与哺乳期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宫内节育器异位原因与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iud异位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我站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1例iud异位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
结果:异位原因与操作技术、iud的类型、哺乳期、多次人工流产、绝经期置器有密切关系。
本组病例,tcu380 iud4例,mlcu375iud4例,宫型iud1例,圆形iud异位2例。
结论:预防iud异位措施:提高放置技术、选择合适的iud类型和型号,对哺乳期、反复人流或子宫有手术史的妇女,放置iud时须特别慎重,已绝经的妇女应及时取器。
【关键词】宫内节育器;异位;原因;预防【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010-02宫内节育器(iud)是我国育龄妇女使用最多的避孕方法。
具有安全、高效、经济、简便,一次放置可长期避孕,取出后即可恢复生育的特点。
因放置iud手术为非完全直视的操作,一旦发生iud 异位,可导致避孕失败、脏器受损、疼痛、出血,同时取环困难,部分需开腹取环,将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现将我站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1例iud异位病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站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站收治11例iud异位患者。
其中,年龄最小22岁,最大52岁;哺乳期妇女6例,绝经期女性2例;有流产史的7例;放置iud后到发现iud 异位的时间最短为3个多月,最长为16年;1.2 iud异位取出情况。
6例在b超引导下或通过宫腔镜经阴道缓慢取出宫内节育器,均完全变形;余5例均行剖腹取环术。
实例:1例t型iud下移,探查宫颈外口未见t型环尾丝,发现在穹隆部9点、3点处有异物,两侧臂自子宫颈肌层穿出异位到穹隆部,用手术剪刀将外露侧臂剪断,然后用探棒轻推iud向宫腔内移动少许,轻轻松动粘连部分,用取环钩钩住节育器,轻轻牵拉,待t型iud主臂露出后,改用止血钳夹住主臂,取出节育器。
宫内节育器(IUD)移位的发生率较低,但如果发生,会导致带器妊娠、出血、疼痛、感染等不良反应,作者于2012年2月28日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因“人流术中放置节育器4+个月、下腹持续胀痛10+d”于2012年2月28日11:00入院。
患者4个月前因停经52d在其他医疗机构行人流术,术中放置“V”型节育器,放置后自觉下腹隐痛、月经量增多,经期及周期无明显改变。
未进行任何检查和治疗。
10d前感下腹痛加重,于2012年2月26日在外院行取环术,取环失败,遂进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
入院妇科检查:阴道畅,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常大,活动可,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未扪及异常包块,轻压痛、反跳痛。
妇科彩超检查示子宫前壁见节育环回声,考虑节育环异位,行宫腔镜检查。
术中见宫腔大小、形态正常,子宫内膜未见明显异常,宫腔内未见节育环,再次进行妇科彩超检查仍提示子宫前壁见节育环回声(嵌顿可能),进一步查腹部平片,提示约S3水平见节育环影。
因患者有明显腹痛,故进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肠管粘连于子宫底前壁,分离粘连后见少部分节育环露出子宫壁外,大部分节育环位于子宫肌层,切开子宫浆膜层及部分肌层,取出“V”型节育器1个,复查盆腔平片,未见节育环残留。
术后恢复好,无下腹胀痛,痊愈出院。
2讨论IUD是一种简捷、经济、安全、有效、可逆的节育方法,深受广大妇女的欢迎,据报道中国占世界使用IUD避孕总人数的80%,是世界使用IUD最多的国家。
IUD移位是上环常见并发症[1]。
尽管节育器移位的发生率较低,报道各种节育器移位率为7.8%左右,但是一旦发生,会导致妇女带器妊娠、出血、疼痛、感染等不良反应[2]。
节育器移位分3类:部分嵌顿于子宫肌层,完全嵌顿于子宫肌层,节育器移入子宫外进入腹腔[3]。
导致环移位常见原因有:(1)节育环型号与宫腔大小不匹配。
宫腔内移位下移往往是环号偏小、宫腔偏大、节育器放置后引起子宫敏感性收缩导致节育器移至宫口处。
宫内节育器移位与哺乳期关系
宫内节育器是一种放置子宫内的避孕器具,它具有长效、安全、可靠、简便及经济等优点,并且取出后很快恢复生育能力,从而在众多避孕措施中,它为首选避孕方法,我国使用节育器的妇女占50%以上,尤以农村妇女为多1。
我镇已婚育龄妇女宫内节育器放置率为60%,但在门诊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妇女放置节育器后引起移位且哺乳期者为多,影响节育器避孕效果,降低母乳喂养质量,为人工流产带来困难。
随机选择自愿要求放置宫内节育器患者330例,其中哺乳期组150例,对照组180例,两组进行观察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情况。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0月~2009年9月收治自愿要求在门诊放置宫内节育器患者330例,其中哺乳期组150例,对照组180例,均生活在本地区,从事农活和家务活动,无手术禁忌证者。
哺乳期组年龄21~40岁,哺乳时间4~15个月,停止哺乳时间12个月25例。
对照组已婚未孕或产后未哺乳行经后且周期正常或哺乳断乳转经1次以上且周期正常,年龄20~43岁。
节育器种类为金属元宫型环。
两组在年龄、生活环境、放置节育器种类、哺乳时间等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放置时间:常规为月经干净后3~7天放置,人工流产可立即放置,但术后宫腔深度应8cm用大号。
tcu220宫腔深度>7cm
用28号,≤7cm用26号,母体乐选中号。
③放置方法:外阴部常规消毒铺巾,双合诊复查子宫大小,位置及附件情况。
阴道窥阴器暴露宫颈后,再次消毒,以宫颈钳夹持宫颈前唇,用子宫探针顺子宫屈向探测宫腔深度。
一般不需扩展宫颈管,宫颈管较紧者应以宫颈扩张器顺序扩张至5~6号。
用放置器将节育器推送入宫底,然后再退出0.5cm。
带尾丝在距宫口1~2cm处剪断。
④术后除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常规口服吲哚美辛25mg,3次/日,维生素b 6 20mg,3次/日,共2天,休息3天,2周内忌性交及盆浴,3个月内每次经期或大便时注意有无节育器脱落,定期随访,定期b超检查,带器人工流产,中期引产者进行统计。
诊断标准:宫内节育器移位:宫内节育器沿宫腔向下移位,常无临床症状与体征,少数妇女有阴道点滴出血及下腹痛。
可分为下移、部分脱落、全部脱落2。
①有尾丝节育器在随访复诊时发现尾丝延长,可诊断为节育器移位。
但应排除放置节育器时尾丝卷曲于宫腔,哺乳期妇女宫腔缩小致尾丝延长。
尾丝消失,除节育器异位于子宫外,尾丝断裂,生理性或病理性子宫增大后尾丝进入宫腔,可诊断为节育器脱落。
②b超检查节育器顶端距子宫浆膜层(s-s
距离)>2.0cm可诊断节育器下移。
③节育器下移:部分达宫颈外口,可诊断为部分脱落。
④节育器全部位于阴道内或脱出阴道外,可诊断为全
统计学处理:两组率比较采用x2
结果
放置节育器330例,移位21例,移位率6.36%,其中哺乳期组14例,移位率9.34%,带器妊娠11例,带器妊娠率7.33%,对照组7例,移位率3.89%,带器妊娠6例,带器妊娠率3.33%,无节育器异位,两组节育器发生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x2=4.07、p0.05)。
见表1。
讨论
放置宫内节育器有诸多的优点,是很适合农村妇女使用的避孕方法,尤以无尾丝节育器更适用,但具有移位的缺点,其原因有:①术者未能将节育器置于宫腔底部;②子宫收缩致节育器移位;③所放置节育器与子宫腔的大小不相适,宫腔大而放置较小节育器会造成节育器移位,宫腔小而放置较大节育器可引起子宫收缩致节育器移位;④宫颈口深度陈旧性裂伤及宫颈口松弛,也易引起节育器移位;⑤哺乳期放置宫内节育器由于哺乳引起子宫收缩致节育器下移;⑥圆形节育器易于移位,固定式节育器不易移位。
哺乳期移位率升高可排除①、④是由于哺乳可引起子宫收缩,致节育器移位。
再者由于哺乳引起子宫缩小,停止哺乳后子宫又恢复正常大小,使原来放置的节育器相对较小,会造成移位。
导致带器妊娠,哺乳期妊娠给人工流产术带来困难。
有些妇女妊娠闭经以为哺乳期闭经,延误了早期人工流产最佳时间,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因此哺乳期避孕方法应选用其他节育方法,如男性避孕套等,待停止哺乳,行经后予放置宫内节育器,节育器选用固定式节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