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知识集锦之修辞手法.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2.12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修辞手法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填字母,12分)A.比喻B.夸张C.拟人D.反问E.排比F.对偶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教室里静得掉根针都听得到。
()3.松针上一串串雨珠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
()4.蝴蝶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空中跳着优美的舞蹈。
()5.牲口没了,官府怎么会善罢甘休呢?()6.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二、把下面的排比句补充完整。
(30分)1.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泉水。
2. 林子里的小鸟们,有的在跳舞,好像经过排练一般;有的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_。
3.荷花真美啊,美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荷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荷花真多啊,多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要求写句子。
(12分)1.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
(改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溪不停地向前流淌。
今天给大家梳理了课内的修辞手法,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的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下下!●比喻●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观潮》(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金色的草地》(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桥》(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桥流水人家》●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放风筝》(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
《鲁滨孙飘流记》●夸张●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
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可爱的草塘》(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趵突泉》(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
《古井》●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以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
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修辞手法专项复习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学号:一、选择题。
1.下面的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B.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C.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
D.赵州桥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2.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
B.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C.几对燕子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
D.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3.下面句子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这个人好像是我爸爸的同事。
B.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
C.这块橡皮好像是我丢的。
D.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4.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蟋蟀在草丛中弹奏起动听的乐曲。
B.桃花在枝头绽开了美丽的笑脸。
C.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儿。
D.细雨“沙沙”地落下,像一首美妙的音乐。
5.下列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A.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B.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
C.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D.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二、下面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请写出来。
1.海底岩石上的珊瑚,有的像盛开的花朵。
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空的星星仿佛俏皮的孩子一般逗人喜爱。
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个小山似的浪头不断地向他扑来。
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学习正确运用修辞比拟修辞比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表达更有感染力。
作为资深教育家,我将在本文中向大家介绍三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修辞比拟的重点预习内容,帮助同学们正确运用修辞比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一、什么是修辞比拟修辞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共同点或相似之处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它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形象,让读者或听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二、修辞比拟的种类及示例1. 景物比拟景物比拟是将一个事物的特征或形象直接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以加深读者对前者的印象。
例如:小时候的姥姥,她的手就像春天的细雨,轻轻地滋润着我成长的心田。
2. 动物比拟动物比拟是将人或者事物比喻为某种动物,以突出其某种特质或特点。
例如:老师讲解起来就像一只猫,时而温柔地引领我们进入知识的世界,时而准确地抓住我们的问题。
3. 植物比拟植物比拟是通过比喻来增强对事物或人的理解。
例如:我的母亲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庇护着我茁壮成长。
三、如何正确运用修辞比拟1. 熟悉常见的修辞比拟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需要积累和了解不同种类的修辞比拟,掌握其常见的用法和示例,以便能够在写作时灵活运用。
2. 注意修辞比拟的效果修辞比拟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因此在运用时要注重效果。
可以通过多加练习,在写作中逐渐熟练掌握修辞比拟的使用技巧。
3. 避免陈词滥调修辞比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但过度的使用会导致文章陈词滥调,使文章失去新颖感。
因此,在写作时要注意合理运用,尽量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比喻手法。
四、如何进行重点预习学习1. 完整阅读教材课文在预习学习修辞比拟之前,同学们需要先完整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内容,理解文意,掌握课文的核心思想。
2. 关注例句分析在课文中,会有很多修辞比拟的例句,同学们可以将这些例句进行分析,理解其中的比拟关系和运用方式。
3. 归纳总结常用的修辞比拟技巧通过阅读和分析,同学们可以归纳总结出常用的修辞比拟技巧,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便于日后的复习和运用。
三年级语文课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孩子们开始接触到更多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为文字打开一扇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瞧瞧三年级语文课文里常见的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首先,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课文中可不少见。
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比如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在这个句子里,把弯弯的月亮比作小船,一下子就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了月亮那可爱的形状。
又比如“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这里把平静的湖面比作硕大的银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面的平静和光亮。
通过比喻,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让我们仿佛能亲眼看到一样。
拟人也是经常出现的。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像“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小草本来不会“探出头”,但在这里,把小草当作人来写,赋予了它人的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小草的生机勃勃。
再比如“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雷云怎么会拍大手呢?这就是把雷云拟人化了,让整个场景变得特别有趣,充满了活力。
排比同样常见。
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比如,“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通过这样的排比,把鱼的不同样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对鱼的种类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夸张也是三年级课文里会用到的修辞手法。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千尺”就是夸张地形容瀑布的高,让我们能充分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
另外,还有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常用的修辞手法【知识点精讲】一、比: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的、人比熟悉的事物去表抽象的、懂的、人少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由本体、比、体三局部构成。
本体和体两种事物之必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但又不同,比常用的有“好似、像⋯⋯一〔似的〕、仿佛、是、成了〞等。
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星在光。
①我力向峰爬去,一会儿攀着,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②秋天的雨是一把匙。
③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
④ 的叶像一枚枚票,哇哇,来了秋天的凉爽。
⑤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⑥海底的岩石上着各种各的珊瑚,有的像开的花,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⑦千万像利一的金光,穿梢。
⑧小安岭一年四季景色人,是一座美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
重点分析:“像〞字句不一定都是比句。
作比:他得像他爸爸。
表猜:几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
表想象: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好似一下子成了一名威武的戍关士。
表例:金堂有多特,像烤兔、荷叶茶⋯⋯题型 ;1、下面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是〔〕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幅青山绿水画。
B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C地中海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D小兴安岭真是一座天然的宝库。
2、按要求填空“一个个小山似的浪头不断地向他扑来〞这句话把〔〕比作〔〕。
二、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下面的句子是拟人句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1、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3、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
4、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5、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三、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
〔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学习正确运用修辞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够丰富文章表达的形式,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三年级语文下册中,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使我们的写作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提供相关的例子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一、拟人比喻拟人比喻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特征,以增强描写的动态性和表现力。
例如:风妈妈轻轻地拂过大地,唤醒了沉睡的花朵。
这个例子中,将风拟人化,形容它像一个温柔的母亲,轻轻地唤醒花朵,非常形象生动。
二、夸张手法夸张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采用过分、夸大等手法来渲染和强调事物的形象。
例如:小明数学太差了,连1+1都要算上半天。
这个例子中,通过夸张的方式形容小明的数学差,加强了他数学差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排比手法排比是指在修辞的表达中,使用同类型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对比和并列,以便于记忆和表达强调的目的。
例如:他是善良的,他是聪明的,他是勇敢的。
通过排比的方式,将善良、聪明和勇敢这三个形容词并列在一起,使人们有更直观的感受。
四、比喻手法比喻是用一个物体或事物来暗示另外一个物体或事物,以起到形象的表达和比较的作用。
例如: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明媚。
这个例子中,将她的笑容比喻成明媚的阳光,形象地表达了她开朗快乐的心情。
五、反问手法反问是用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观点或者情感,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例如:我们难道不是一家人吗?通过反问,表达了与读者强烈的情感互动,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观点。
以上只是五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还有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和学习。
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让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产生更深的共鸣。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三年级语文下册学习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同学们一定要多加练习,不断积累,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写出优秀的作品!。
三年级修辞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修辞是文学表达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修辞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手法,下面将对这些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修辞手法的分类修辞手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来提高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技巧。
在三年级的修辞学习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突出其相似之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述。
例如:她的笑声如同清泉般悦耳动听。
2. 拟人:将非人物物体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性质和行为,使其更具形象感。
例如:大树伸出了它的大手,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3. 夸张:通过夸大的表达方式,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他一连吃了三碗饭,肚子鼓得跟气球一样。
4. 对比:通过对两个相对矛盾的事物进行对比,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例如:黑夜里,星星和月亮形成鲜明的对比,犹如钻石和银币。
5. 排比:通过列举多个并列的事物或观点,使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她的眼睛大大的,亮亮的,明亮的,像天空中的明星。
6.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进行陈述,以强调某种观点或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你难道不知道,读书能够开阔你的眼界吗?二、修辞手法的运用场景除了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我们还需要学会在适当的场景中运用这些手法,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场景:1. 比喻:通常用来进行对比、形象描述或感觉表达。
例如:我的妈妈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我的生活。
2. 拟人:适用于描写非生物物体,使其更具形象感。
例如:小草在微风中摇摆着身姿,好像在和大地轻轻地跳舞。
3. 夸张:常用于夸张描述、强调或调侃。
例如:这个西瓜大得能装进一个篮球场。
4. 对比:适合对比两个相对矛盾的事物,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例如:小明瘦得像一根竹竿,而小红胖得像一个小猪。
5. 排比:适用于列举多个并列的事物或观点。
三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学会正确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在语文学习中,修辞手法是一门重要而又精彩的技巧。
通过正确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让文言文、现代文以及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性。
在三年级语文下册的学习中,我们将重点预习学会正确运用以下几种简单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且常用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对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来达到强调或者形象描绘的效果。
例如,“他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就是用阳光来比喻他的笑容是如此的明亮和温暖。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二、拟人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质和行为。
通过这种手法,我们可以让文字跳脱平淡,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树梢上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让我们感受到小鸟生动、活泼的特性。
掌握了拟人这一修辞手法,我们的文章会更具有趣味性和表现力。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描述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者情感,以达到强调和夸张的效果。
例如,“这件事简直要让我崩溃!”,通过使用“崩溃”这个词传达了作者对事情的巨大压力和困惑之情。
夸张能够使文章充满情感,增强表现力,同时也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四、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匀称、对称的语言结构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我爱学习,我爱阅读,我爱写作”,通过排比的方式,使这句话更加有力量和韵律感。
排比可以让文章节奏感更强,更具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五、反问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提出问题并立即回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时间的宝贵和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
反问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引人入胜,也可以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六、比较比较是一种通过对事物之间的异同进行描述,以达到强调和对比的效果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突出事物之间的特点和区别。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大全1.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朱自清《春》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13.联想: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14.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真顶真也做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1)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
(《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齐魏徭戍,荆韩召募。
(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
”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
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
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
例③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
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