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上《冷热与温度》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15
苏教版科学四上《冷热与温度》WORD版教案本课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将关心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1、如何准确测量水温2、发觉热水温度下降的规律教学预备:温度计、纸制温度计、冷温热三种水、秒表、记录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受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
好!你是你们小组当中感受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受是不是灵敏?看,桌上有三杯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左边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右边水中,感受如何样?2、学生回答。
(板书:冷热)3、谈话: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
将左手食指放入中间水中,再将右手食指也放进中间水中,感受如何样呢?4、学生回答。
(板书:温度)5、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使我们明白了,人的手有时能够判别物体的高低,但有时也不可靠,要精确明白物体的温度必须用温度表来测量。
【设计意图: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爱好】二、正确使用温度计1、谈话:大伙儿想不想明白这三杯水的温度?那好,我们先得学会如何使用温度计,哪位同学先来说说该如何样使用温度计才能测温准确。
老师介绍,大伙儿要听认真了。
(1)(出示温度计)这确实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专门易碎。
因此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确实是1 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确实是多少摄氏度。
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读出这些温度:课件出示几种温度包括零下温度。
2、谈话:大伙儿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
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看到的温度。
《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三、教学准备: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四、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认识温度1.实验桌上有两杯透明的水,有什么办法知道哪杯是冷的?哪杯是温的?学生动手感受。
2.交流:冷水与温水,用什么办法感受的?3.小结: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
要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我们可以怎么做?使用温度计。
二、学会使用温度计1. 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它分为哪几部分?学生观察交流(红色液泡液柱刻度)2. 我们怎么用温度计来判断物体的温度呢?根据液泡中液柱的上升和下降来判断。
练习认读刻度。
3. 如果用温度计来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测量时要注意哪些呢?学生交流(轻拿轻放完全浸没不碰杯底和杯壁等待、平视读数)4. 练习:下面这些测量方法正确吗?示图判断。
5. 先测量这杯温水的温度有多少摄氏度?学生测量(教师参与提示测量方法)6. 各组交流:每组读数输入电脑统计,发现什么?为什么各组读数不同?(认真测量和观察减小误差)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1.出示一杯热水:这杯热水放在桌上,过10分钟,它的温度会怎样变化?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2.猜想:先快后慢先慢后快一直很快学生猜测,为什么这样猜?3.谈话: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做实验4.连续测量这杯热水下降规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讨论实验计划:(1)需要什么器材?(2)观察什么?记录什么?(3)小组如何分工?(4)隔几分钟测量一次?5.大组交流实验计划。
《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温度的概念,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
2、会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其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敢于大胆想象的学习习惯。
4、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分析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活动准备每组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的水,温度计3个,热水1杯,钟表,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学生实验,提出问题。
1、请每组派同学按老师下面的要求来感受一下。
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同时插入冷水和热水中,等老师数到5时,把两个手指拿出并且马上把这两根手指同时放入温水中再放5秒钟,然后说说你手指的感觉。
2、生实验汇报。
3、师小结。
可见光凭感觉并不能准确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能够准确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叫温度。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冷热与温度。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感受到同样一杯水两根手指的感觉却差别很大,使学生心理产生强烈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亲自动手,测量水温。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温度计,然后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上面都有什么?2、生观察汇报。
3、我们应该怎样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呢?4、生试说师总结温度计液柱不动时,液柱顶端所指示的刻度就是此时的温度,读作XX℃。
5、指名练读几个温度。
6、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总结。
⑴温度计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能碰杯底和杯壁。
⑵等液柱不再上升时才能读数,并且视线保持水平。
7、请同学们按照上面的方法测量面前三杯水的温度。
生测量。
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讨论、总结得出,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使学生自己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
)三、实验探究,发现规律。
1、请同学们猜一猜热水变凉过程温度下降有什么规律?生猜测,汇报。
【第二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冷热与温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知道光凭自己的感觉是不能准确地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间合作学习,小组间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教学准备:烧杯,温度计,冷水,热水,温水等。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建立温度的概念)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
(学生讨论后站起来)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
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要求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二、形成温度的概念全班交流,感受到: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讲解(板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
温度的单位:读作:摄氏度;写作: ℃三、正确使用温度计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出示课件)1、怎样正确看温度计?(出示课件)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出示课件)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
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四、测一测:前面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第二单元冷与热1.冷热与温度[预期学习结果]1.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2.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3.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4.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括热水变凉的规律。
5.能耐心、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学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的水、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的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试水温:建立温度的概念1.讲述:桌子上有三杯水,其中一杯是热水,一杯是温水,还有一杯是冷水。
如果把两只手的食指先分别插进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过5秒钟后再同时插进温水杯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会一样吗?2.学生分组实验并说说感受。
3.你能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解释吗?4.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形成温度的概念)5.小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温度计。
二、测水温:学会测量水温的技能1.如何借助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呢?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2.布置实验要求。
讲解并演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介绍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3.再次提醒: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
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三、实验:探究常温下一杯水的温度变化规律1.那么你们知道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吗?2.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3.实验: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证明热水变凉温度变化规律。
(1)我们要想通过实验来知道热水是怎样变凉的,你们认为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热水、杯子、温度计。
”(2)么我们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布置实验要求。
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前半段,提醒学生听清要求。
(4)再次提醒:A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B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C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D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2、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下降是先快后慢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认识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蕴含着科学道理。
3、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学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袋降温过程,发现热水温度下降的规律。
《冷热与温度》小学科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冷热和温度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冷热和温度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冷热和温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冷热和温度的概念介绍。
2. 探究冷热和温度的实验活动。
3. 生活中的冷热和温度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1. 冷热和温度的概念及其关系。
2. 实验探究冷热和温度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冷热和温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冷热和温度的关系。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导入部分】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冷热和温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部分】1. 教师讲解冷热和温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冷热和温度的关系。
【练习部分】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冷热和温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总结部分】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冷热和温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准备1. 教具:温度计、热水、冷水、实验材料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彩笔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冷热和温度的关系。
2. 新课:教师讲解冷热和温度的概念,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
4. 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教师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冷热和温度的知识解决。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总结能力。
3.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年级科学《冷热与温度》的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冷热与温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认识到温度对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冷热与温度的基本概念。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温度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
体验法:让学生亲手触摸不同温度的物体,感受温度差异。
第二章:温度的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温度测量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教授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3 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温度测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热胀冷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及其原理。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
进行热胀冷缩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3 教学方法: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热胀冷缩实验。
观察法: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第四章:温度与生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温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温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探讨温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温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温度对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章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冷热与温度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提出与冷热与温度相关的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5.3 教学方法:回顾法: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或口头总结所学内容。
提问法: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第六章:温度与气候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温度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现象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介绍温度与气候的关系。
苏教版科学四上《冷热与温度》教案教材分析:《冷热与温度》一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里的第一课,本课要紧安排了三个活动,一是让学生建立温度的概念;二是学会测量水温;三是探究热水降温规律。
教学目标:1.学会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的方法;自己能够收集数据并发觉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2.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预备:烧杯、热水、温水、冷水、温度计、秒表、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感受物体的冷热1.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预备了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和热水中。
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受一样吗?每个小组成员听从小组长的安排,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试验并交流。
3.师:人们通过手眼等躯体器官能感受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冷热与温度。
板书课题:冷热与温度评:让每个学生都进行试验,每个学生都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测量水温1.师:光凭自己的感受能准确判定物体的冷热程度吗?不能,那么如何样才能准确地来进行判定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温度计能够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师: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教师出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边讲解边示范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
小组合作分工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
3.交流测量结果。
三、再现“热水变凉”的降温现象。
1.师出示一杯预备的热水,师述:老师想明白这杯水的温度,谁情愿来帮老师来测一测水的温度?2.指名一位学生测量水的温度,教师提醒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
3.再请两位学生上台依次测量水的温度。
教师相机板书出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
4.师:比较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结果,你有什么摸索和发觉?假如连续测量会显现什么现象?(这儿鼓舞学生说出各自的摸索和发觉。
)评:三位学生依次测同一杯水的温度专门自然地会发觉水温下降了,再估量下去水温一定会连续下降。
课上再现学生再现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激发了探究爱好。
1、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的概念;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难点:。
教学准备:
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第2课时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1、冷热与温度
温度
温度计
温度逐渐下降,由快到慢。
思考:曲线图的绘制如果能和观察记录结合在一起可能更好。
有好的操作方案吗?
2、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
3、重点: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热在金属中是沿着金属传递的,在水中则是由
下向上,进行冷热对流。
4、难点:想到借助有形有色的物体来帮助观察水的对流。
从水的对流联想到空气的对流。
教学准备:试管夹,涂了蜡的铝片、蜡烛、酒精灯,烧杯,石棉网,三角架、茶叶,热水。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第2课时 教 学
过 程
板书设计:
2、热的传递
固体――传导
液体对
空气流
辐射
3、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
●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教学重难点
5、重点: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体积的影响
6、难点: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教学准备:砂糖、易拉罐底、蜡烛、火柴、玻璃片、固体体胀演示器、烧瓶、橡胶塞、玻璃管、气球、水槽、冷热水。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第2课时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3、加热和冷却
形态体积
加热变化热胀
冷却变化冷缩
4、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
教学重难点
7、重点:探究不同物体、不同颜色物体的散热和吸热性能。
8、难点:对比实验中定量因素的设计。
教学准备:沙、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彩色笔或墨汁等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第2课时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吸热散热
沙快快
水慢慢
5、加热、冷却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中水的三种形态及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第2课时教学过程。